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9|回复: 0

[散文] 无根的浮萍

[复制链接]

8498

主题

1924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650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2015-4-29 11: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根的浮萍
文革初期有一条流行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这是高干子女为保护自己而发出的“血统论”典型言论。
似乎没有科学证据证明人类智力上遗传的差异, 然而有迹象表明家庭环境带来的教育似乎会深刻地影响孩子在社会上行为和作为。
龙的儿子有更多的机会成为龙;老鼠的儿子有更多机会成为打洞的老鼠,这在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应当是基本趋势。只有在像美国这样社会足够富裕,学校教育机会足够平等,孩子发展的机会才有可能均等。
我们这一代中去美国的青年人是一代在三十多年与世隔离的文化沙漠中读书的青少年。我们环境既无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也无现代社会的科学素养,更无社会多元化的思想;我们的老师比我们的精神更贫乏。
相比之下,印度到美国去读书的应当是印度上层子女,他们传统文化教育从来没有像中国有几十年空白和盐碱化。他们见过大场面,我猜他们的文化素养绝非大陆去美国我们这一代留学生能与之可比的。
九七年我与我的朋友Jimmy在湾区讨论过家庭对孩子成长影响。他说和平年代,大官家庭的人更易当大官,因为这些孩子见过场面。穷人的孩子见了一点钱手拿着都会发抖,而达官贵人的孩子对成屋的金钱可能都没有感觉,他也没有那必要那么贪。
我的朋友Jimmy爷爷是清朝的举人。Jimmy文革前是北京四中老三届下放到北大荒,他那些工农兵子女的同伴在北大荒从不看书,认为这一辈子就在北大荒了,而Jimmy的家训是社会任何状态都是暂时的,读书永远不能停。他在北大荒没书读时将马克思的《资本论》都通读了五遍,所以高考一恢复,七七年他立即上了清华大学。
我在上海的导师是U64届的,他班上九个同学在上海同一研究所,全是地主资本家所谓高成分家庭的子女;九个人全被评上正研究员,其中三人当了副所长;同样U65届有十六人在上海这个研究所,全部来自贫下中农的子女(当年政治风向变了,被要求),十六个人在我在研究所时没有一个人被评上正研究员,但当年他们两届上大学时的成绩并不会有的差异。这就是家庭文化传统对子女的影响一个生动的例子。
我们的大学五年我们的老师人很好,但有位老师有深刻科学素养和方法论影响了我们一生的?我以为没有。若U大当年有三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当我们的老师,结果又会如何?
成功者除机遇外更多需一种成功的思维模式的传承或影响。沙漠之中容易生长出丑陋的胡杨树,而不生长出娇贵的玫瑰花,当然,胡杨树秋天时也有很美的时刻。
龙不一定生龙,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更易获得诺贝尔奖应当是可以肯定的。
       并非我们这一代上大学和出国青年人的智力有什么问题,但我们这一代身上缺乏了正常社会所应当赋予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素养。作为一个模仿者我们的智力够了,作为创新者,我们都是无根的浮萍,这个群体是很难成为参天大树的。
吴砺
2014.03.25
附: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家庭背景
朱棣文:  父亲:清华化工系,194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
          母亲:清华大学,1945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工商管理
李远哲:  父亲:知名画家
          母亲:小学老师
丁肇中:  父亲:著名土木工程学教授, 曾留学美国
          母亲:曾留学美国
          丁在十二岁以前未上学,父母在家教育
杨振宁:  父亲:留美博士,清华数学系主任
高锟:   祖父:高吹万是晚清著名诗人
         父亲:律师
崔琦:   母亲:出身大户人家,不识字;舅舅:中学校长
         家规严格,崔琦三个姐姐都是大学毕业
钱永健:  父亲:机械工程师(美国)
          舅舅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吴砺
选自待出版的散文集《致远方朋友的信》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