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6320
- 积分
- 456
- 威望
- 2038
- 桐币
- 61
- 激情
- 696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25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3-5

文都秀才

- 积分
- 456
 鲜花( 8)  鸡蛋( 0)
|
发表于 2015-6-29 18: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耆旧传》王太原侯传说解0 r- j; y/ i3 L' a5 h9 A
前言:古桐城先贤王胜公乃吾王氏本支系同堂祖辈,偶得桐友《桐城耆旧传》王太原侯传之帖并建议批注解读,方知吾有此之义务也,以方便他人了解先辈光荣历史,鞭策吾辈忠义为人也。故不揣冒昧,逐段试译如下,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7 h G7 w2 `- x6 b( @+ t
# Y* ~$ f# Y! V9 D[原文]侯,王氏,讳胜,字均德。少骁武,喜兵法,胆略过人。元至正间,闻明太祖起兵自和州渡江,即领千人归之。从战有功,太祖用为右副元帅。
. N& X" O9 S' B* x/ O1 f( \7 P+ w2 Y" D& E* j; r! X* ^' ?' C( F
[意译]古桐城有位侯爷,姓王名胜字均德。年轻时骁勇尚武,爱学兵法,胆略过人。元朝至正年间,当他得知朱元璋起兵对抗朝廷,从今天的和县那地方率军渡江过来,就带着当地一千多士兵归附了朱元璋。此后,王胜公因跟从朱元璋作战有功,被擢升为右副元帅。- M" J6 }; |! Z
3 t% U% T* a+ t M3 ~% r" @$ |. h. B
' V3 _3 j; A0 j2 x. s( x0 R2 N
[原文]至正二十一年,攻败陈友谅,取江州,赐金带一,良马一,敕守江州。明年四月,友谅大举兵围豫章,号六十万,军势甚盛。太祖与刘基谋,欲火攻之。先募死士诈降为内应,侯应募。太祖谓此行恐不生还,侯曰:“应死募,岂有生心乎?”遂与枢密院同知丁普郎等三十五人降友谅。夜纵火焚其营,大军乘火奋击,大破之。诸降者皆烬。
; P' n1 B# N8 I( I) d4 ~: l$ Z% y
' l8 r5 B1 X+ Q" v$ p
4 O H1 {6 |5 s[意译]数年后,在元朝至正二十一年,王胜公率军打败陈友谅,占领了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一带,朱元璋赐给他一条金带,一匹良马,并命他负责看守所夺取的地盘。第二年农历四月份,陈友谅大举反攻,用重兵围困现今的南昌一带。陈友谅号称军队六十万,其气势十分强盛。朱元璋与军师刘基(即刘伯温)谋划,决定用火攻。于是首先招募敢死的士兵组成敢死队,让他们向陈友谅假投降,以此作为内应。王胜公报名应募。朱元璋对王胜公他们说,要想好了,此次行动难以生还啊,王胜公说:“既然我是来应募当敢死队员,哪还有生还的打算?”于是与另一高级将领丁普郎在内的其它敢死队员一道,共计三十五人向陈友谅投降。在朱军与陈军大战的关键时刻,王胜公他们司机在夜里以身纵火,将陈友谅军营悉数焚毁,使朱元璋大军乘火势奋勇攻击,大破陈军。战斗中,所有的敢死队员皆葬身火海,壮烈牺牲。
: U& W/ M- R l: n, |/ K# n
) A- L9 C+ o, r& B2 D# [* A* ^" J; _6 p; G! O) H0 V& y0 r) ^3 N
[原文]太祖既灭友谅,命立庙康郎山,祀死事三十五人,侯位第三。赠怀远大将军,太原郡侯,赐养马圩于本邑白兔河。子幼,袭其兄子四代指挥。
# x/ q% f4 V. i. ?! N) Z/ v
- j5 R* G# I4 S4 q& V[意译]朱元璋在攻灭陈友谅后,命人在鄱阳湖中一岛屿上的的康郎山上建庙,以祭祀这些所有的敢死队员。追封王胜公侯位,排第三,称为太原郡侯,并赠怀远大将军称号,并赐本地(今孔城镇)白兔河旁的一块名叫养马圩的圩畈为其家属封地。他的儿子及其哥哥的儿子均世袭名称为指挥使的官街并延续三代。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