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桐网
开启辅助访问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我要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桐城网
桐城网
论坛
桐城网 - 桐城市民论坛
淘帖
精彩好帖汇编
直播桐城
积分商城
桐网积分兑换商品
桐城招聘
桐城招聘网
房屋租售
桐城房产交易-桐城买房-桐城卖房-房屋出租-二手房交易
实名认证
每日签到
新闻
观察
桐城新闻
民生在线
生活
休闲
求职招聘
吃喝玩乐
爱车一族
婚庆
健康养生
房屋租售
商企展播
花鸟鱼宠
家装
亲子家园
桐油
交流
缘分天空
健身运动
摄影
同乡会
原创文学
民间文艺
活动
车友会
印象
桐城
桐城派
黄梅戏
名人桐城
桐城特产
乡镇
桐城歌
教 育
旅游景点
民俗风情
故事
《桐城网关于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的公开承诺》,积极倡导全社会支持保护个人隐私的行动,共同维护网络健康环境。
搜索
搜索
热搜:
桐城派
戴名世
桐城历史人物
潮涌龙眠
桐城网20年
本版
用户
桐城网
»
论坛
›
关注桐城
›
人文桐城
›
血脉相连的“孔练枞汤”
返回列表
查看:
10053
|
回复:
2
[桐城史]
血脉相连的“孔练枞汤”
[复制链接]
洛雪的秋天
洛雪的秋天
当前离线
UID
92500
积分
6114
威望
354
桐币
2739
激情
11786
金币
0
在线时间
38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28
IP卡
狗仔卡
418
主题
1857
回帖
6114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6114
收听TA
发消息
鲜花(
19
)
鸡蛋(
1
)
发表于 2015-8-5 15: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血脉相连的“孔练枞汤”
作者:逃禅阁老
水,奔流不息,沟通八方,象征着生命,喻示着万物之本源。因此,上古之民多依水聚居、繁衍生息,而所居之地又常以“川”为名。著名的有江西临川、宁夏银川以及带有诸多“川字”地名的四川省。所谓“川”者,许慎《说文解字》释为“贯通流水也”。在甲骨文里,“川”字左右是岸,中间为流水,引申为“通达的路径”,故又有“平地、平野”之义,乃“八方人流汇聚之所”。
3 \! M( ~0 j( N1 l: v2 n7 X. {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的桐城,向为文物名邦,襟江抱湖,水网纵横,与“川”字地名也颇有渊源。旧时就有孔城、练潭、枞阳、汤沟四大滨水古镇(俗称“孔练枞汤”),是除县治“县市乡”(即今桐城城区,又称城乡)之外的东南西北四个大乡的首镇。其中,分别以枞阳、孔城、练潭等古镇为中心的南乡、北乡和西乡,古时曾泛称为枞川、孔川、练川。而县治所在的县市乡依山伴河,河即龙眠河,古人称为桐川、桐溪;山即龙眠山。古人因此又以山城、桐山、龙眠、桐川来代指县城,有时也用来泛指整个桐城。
7 u" A1 o2 T. k' w+ t F
; J$ D& ^7 m2 m. H' V
(一)
3 ?0 h: w% h- c$ w
发源于“县市乡”东北三十里外的洪涛山、麻山的东西双河,滔滔不绝汇入了浩浩汤汤的孔城河。
1 y: T+ Q" [( \0 s5 Y2 u* Q# y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某个初夏,我刚毕业走出校门等待分配,又适逢罕见暴雨连日倾泻,各地都投入了紧张的抗洪救灾之中,我的工作派遣证因此久待不来。我在老家金神镇呆着实在无聊,于是就坐车跑到隔壁的孔城镇去找同学玩。当时不象今天手机联系方便,只知道同学在孔城镇直某单位,却不知道其具体地址。一路上冒雨奔波到孔镇之后,就茫然失措分不清南北了,结果深一脚、浅一脚,无意中一头扎进了一条老街。一条戴望舒“雨巷”中的老街,就这样赫然映入我的眼帘,它的长、它的幽、它的深、它的静、它的古、它的老,让我顿时目瞪口呆,只能静静地站在街口半晌无言,灵魂仿佛出窍了一般,时光已将我凝滞成为曲巷长街里的一块光滑的麻石条,层层叠叠楼阁中的一根古老的木窗棱,深深庭院马头墙上的一方布满苔藓的青砖。这一次对孔镇老街的惊鸿一瞥,直到如今还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 “樵歌远间田歌出,潭影常澄岚影明。”当你伫立孔城河畔,一缕夹着稻花清香的河风吹过,你是否不由自主地要追寻古老孔城的文明先声?那巍巍屹立的桐子山也许会告诉你,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桐子故国都城,很可能就在孔城一带。然而,春秋小国太多,封神榜里就提到“八百诸侯”。在经历了弱肉强食的春秋争霸、战国逐鹿后,许多于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诸侯小国渐渐消亡,桐子国的都城逐渐变成了“空城”。但因地处水陆交通要塞,兴亡几度的孔城仍然楼台阁馆重开,文明光茫再放,三国时的东吴大将吕蒙也屯兵于此并大筑城堡,以控北虏、拱卫江南。“人烟开小聚,传说吕蒙城”,商贾云集、繁华热闹的孔城,到了宋时就已经是“淮南路舒州九镇”之一,并成为桐城县城南下东进的重要通道。而让孔城的脉搏始终旺盛跳动的,毋庸置疑,便是那宽阔的河水。由于上连巢湖、下接菜子湖,通长江,水网密布,古人遂以“孔川”名之。于是,无数的文人墨客在此踌躇,留下动人的诗篇或传奇。明季东林党人左光斗有《过孔城》诗云:“归途曾滞此,三载又重过。村巷还相识,儿童拍手歌。”描绘了孔城作为舟车必经之地的兴盛。当他辞別养气读书的龙眠山“三都馆”,由绮骑押经孔城赴阉党魏忠贤诏狱时,回首连绵的龙眠山渐渐远去,而跟随相送的乡邦父老拦阻槛车、哀恸不舍,一时竟有“班马鸣萧萧,长河水潏潏,岐路一尊酒,行者皆声失”的慨叹。
. J3 c# d- `( v2 r C2 X( o6 i
沧海桑田,风云变幻。随着陆路交通的兴起、河道的萎缩,走过了几千年漫长岁月的古镇,似乎开始安然于静寂中反刍远去的时光。然而,那沟河纵横、塘塥交错的水网,依旧不分昼夜地滋润着孔城大地;那浓郁而又引人着迷的人文气息,依旧氤氲在古镇的上空;那桐子山的晴岚和云朵、白兔湖的鸥鹭和片帆、南山冈的梅花和书声,还有悠长甲巷的灯火和酒旗,依旧合奏着一首首曼妙的诗篇。终于,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引江济淮(巢)”浩大工程启动,你是否感受到孔城渴望奋力崛起、重现辉煌的有力心跳?夕阳西下时刻,如果你站在街尾的都会桥回望,那荻埠头的芦花正纷纷扬扬,由长江而进入菜子湖,鼓着风帆满载货物或旅人的大船,也许正顺着历史的长河溯游而归,“肃肃金风漾碧流,锦帆片片白云秋,晚来系缆知何处?只在芦花浅埠头”;而河岸的流沙被夕阳返照,越发闪闪发亮,犹如白雪皑皑。这时水上戏台的锣鼓声或许渐次响起,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外祖父杨隆寿,悠长嘹亮的唱腔,从这里传遍长街,直至京华。而从街巷深处的私塾、书院中走出来的学子才俊,又如流水一般隐身于孔城乃至整个北乡的四面八方。他们是立志修史却因文字狱而书禁身死的桐城派先驱戴名世,是聪慧卓然、为姚鼐所重的寒门学士刘开,是筹建桐乡书院的戴钧衡、文聚奎、程恩缓,是中国美学奠基人朱光潜,是东方新儒学大哲方东美,是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是中共早期社会活动家尹宽,是一门四将的施从云等施氏兄弟,是勇敢刺杀军阀的侠女施剑翘……
7 M" Q5 h4 v4 |' S0 y1 w6 g+ d
f2 c$ p/ y2 I/ V
(二)
9 J. m$ k! g* {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冲出大别山崇山峻岭奔流而来的大沙河,逗留于桐城西乡练潭古驿。这里是南北通衢,水陆要津,也曾是古代方国“居巢侯国”的都城,《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都有明确记载,《太平寰宇记》指为“古巢城”,俗号为古重城。由于“驿当省会”(旧时安徽省会在安庆)入京都之要冲,昼夜羽骑不绝, 清代邑人姚兴泉诗云:“桐城好,幽绝练潭秋,沙澄极浦浮官渡,月桂空亭系钓舟,水驿夜鸣驺。”这岂不是一幅颤动你心弦的山水画么! “一轮无际不堪赏,况是平湖秋白时。砧声继续风来静,帆影参差客来迟。”练潭古镇于我而言不止是“练潭秋月”的幽兴,更是谜一样神往的地方。这首先是因为我母亲这个家族源于以练潭为首镇的西乡,而曾任清朝兵部和工部尚书、湖广和闽浙总督的汪志伊就是其先祖。汪志伊少读经史,融会贯通,著述丰厚,而为官也明如镜、清如水,他的许多故事传说,连不识一字的母亲也能绘声绘色地讲述。
1 Z8 S6 n2 K6 ?* E
但我以为西乡最应推崇的乡贤,应该是练川袁氏、明代成化年间兵部侍郎袁宏,他不仅在家乡兴建货运码头,造福乡里,还在山林胜境、澄澈练水边的袁家祠堂附近创办了一所书院,培育读书才俊,一时学者景从,即便居于“县市乡”的齐之鸾,也远道而来求学。袁宏与他的学生齐之鸾留下了一段乡里传诵至今的佳话。话说有一天塾师外出,恰逢袁公来访,学童皆惊避,唯之鸾朗诵如常。袁宏笑问:“客至而倨,礼乎?”之鸾回答自如:“奉师命读书,不奉命揖客。”袁宏暗暗称奇,后以第三女嫁之。据有关记载,齐之鸾先祖尝居濠州凤阳,元末因乱而迁居桐城并占籍县市乡,第六世齐之鸾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癸卯正月初八日,生于桐城县城西南的太平坊(即今之太平街道)。
: `# p3 N G7 m+ I" A8 ~7 v8 {
这齐之鸾在桐城文化史上的分量可不轻。他是桐城士子由进士入翰林第一人,为官清正敢言,关心民瘼,官终河南按察使。他学识渊博,好究物理,甚至做过“小孔成像”实验(见其著作《浮图倒影测》),这应该比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的分光实验要早一百多年了吧?他文辞宏丽,诗词直面现实,出语新奇,今之研究者多认为他算得上后来桐城派兴起的重要拓荒人。然而,我们也决不能因此忘记了练川袁宏先生的传薪播火。
# v8 ^, o: A! o9 a8 i" H3 e
由于齐之鸾的影响,阳明心学创立者、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也曾慕名来练潭畅游,他沉迷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练潭秋月”胜景,并为袁氏书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练潭馆”一诗。诗云:“远山出孤月,寒潭净于练。夜静倚阑干,窗明毫发见。鱼龙互出没,风雨忽腾变。阴阳失调停,季冬乃雷电。依依林栖禽,惊飞复迟恋。远客正怀归,感之涕欲溅。风尘暗北陬,财力倾南甸。倏忽无停机,茫然谁能辨。吾生固逆旅,天地亦邮传。行止复何心?寂寞时看剑。”大约在他的眼中,练川的士子都是出没的“鱼龙”,腾变的“看剑”者吧。
5 R1 c; C" W/ R* o
其实,练潭更多的是布衣贤者。如一生以打鱼为业的明代布衣诗人黎翥,在湖边结雅称“翥字斋”的茅屋,平时打鱼只为糊口、不图大利,一生与诗酒为伴、自在逍遥,颇有竹林七贤的风范。出自练川木山潘氏的清初文学家潘江,隐于河墅荒园,既吟诗著文、娱情山水,也奖掖后学、培育人才,更还积毕生精力网罗放矢,猎秘搜遗,晨抄暝写,不问晦明,发掘和整理了《龙眠风雅》、《龙眠古文》、《桐城乡贤录》等诸多乡土文献,为桐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时人赞潘氏之功“于维桑者大矣”。而练潭河边以理发糊口的“剃头诗人”吴鳌,自幼手不释卷、口不辍吟,却毕生不仕、终身不娶,他自撰墓碑诗“生前一醉浑于死,死后犹如大醉眠。落日苍山烟雾里,乱坟荒冢不知年。”如此潇洒豁达,古今几人堪比?
1 d6 ^9 w+ n2 q4 g
% I* H# f+ {0 {! F
8 s+ B/ c: ?- L6 R* W& }% T( Q; w
(三)
$ H0 J& J- h" n
众流汇聚之地,必然人烟繁富。无论是奔腾不息的桐北双河、孔城河,还是桐西水出天柱的大沙河、高河、练潭河,与东西龙眠山间奔突而出的龙眠河等众多河流,都一起汇入了广阔的菜子湖,并经枞阳舒口奔入浩瀚长江。
1 I; f) j7 t; b" _& r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夏的一天,我跟随家人由桐城金神渡口乘上一艘小轮。当别人都在轮舱里或睡觉或打牌时,我却一个人站在船头,在轰鸣的马达声中,感受着和风拂面,饱览着两岸湖光山色。这百里许的航程,可以用南朝文学家吴均的话来形容:“一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而两岸也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矣。”。船达枞阳镇后,我们从“下枞阳”一路漫步到“上枞阳”。从那以后我就离开了家乡,时间倏忽就过去了几十年,但至今还记得枞阳城中美丽的莲花湖,以及东晋枞阳令陶侃的洗墨池、惜阴亭遗址。我想,今天的枞阳同胞在虔诚叩拜本土文明的缔造者时,一定不会忘记曾任枞阳令的东晋大司马陶侃。这位“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为治理和繁荣枞阳立下不朽功勋,他在枞阳留下了“运甓自励”、“珍惜分阴”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而陶公祠、惜阴亭也成为地方重要的文化遗存,并为桐城陶氏族人引以为傲。本本源源,昭穆不紊;支支派派,脉络贯通。翻开八十余卷的厚厚家谱,细细梳理起来,陶侃及其曾孙陶渊明,都是桐城陶氏的先祖。如今,桐城陶氏已经居桐城(含枞阳)各地五百余年,而那依山旁水、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山花烂漫的枞阳柳峰山之阳,就是桐城陶氏始祖最早驻足的地方,西峰庙旁的始祖墓碑上“浔阳郡”三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辨。 枞阳,向为桐城四大古镇之首,因在枞水之阳,故名。所谓枞水,即菜子湖通长江的那条长河,古名枞川。而“枞川夜雨”曾是“桐城八景”之一。古人诗云:“枞川夜雨势如倾,拂柳滋花尽有情。几个渔翁趁新水,江头无数棹歌声。”枞川因此甚至成为以枞阳镇为中心的整个桐城南乡的泛称。枞阳也曾是西周时南方诸多的侯国之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人谓之“吴楚分疆第一州”。西汉元封五年,汉武帝刘彻南巡天柱,自浔阳浮江,射杀了江中兴风作浪的蛟蟒,作《盛唐枞阳之歌》,由是,枞阳置县。如今,汉武射蛟时脚踏的巨石,已成为几千年来游人怀古的咏叹——“射蛟唯有空台在,秋色东来起暮烟。”
/ S% r* A6 o# a, w. j; ~
山环水绕的枞阳镇,也历来是桐城通江达海的重要水驿码头,退可隐、出可游。过去的桐城人无论做官还是出游,去芜湖、下南京、游吴越,基本上都要经枞阳乘舟;外出归家,多是“扁舟一叶返枞川”,远远望见枞阳这个大码头,就知道回到故里了。明末桐城诗人方文曾有诗曰“已入故乡境,犹差百里程”,就是说虽然下了船进了枞阳镇,但离家山城龙眠还有百里的路程。后来方文为躲避因妻子病逝引发的“家难”,而离开县城,扶老母隐居枞川射蛟台。但他毕竟是秉性好游的人,不甘于江湾僻地的清寂,或游幕于友人官府,或寓居文人士子云集的金陵,终因不仕异族满清而穷困潦倒、客死异乡。
# }* f5 w% a5 ^2 h. C8 G: V
提到方文,不能不提及他的祖父方学渐,这个对桐城人文勃兴有着巨大贡献的布衣鸿儒。方学渐早年在桐城城北、龙眠河畔建“桐川会馆”,并亲自主讲会馆坛席,一时从学者众多,邑中设馆讲学之风自此盛行。差不多同一时间,无师自学、大器晚成的枞川布衣童自澄,也于射蛟台下建“辅仁会馆”,而枞阳之民半出门下。但相比较而言,桐川会馆的影响显然要更大一些,被时人誉为一邑诸生祭酒的方学渐,全县内外、大江南北以至整个皖江流域都有学子前来求学问教,声名更是远播东吴,东林书院也盛邀先生去讲学。明代文章大家焦竑慕名远道访学并作《桐川会馆记》,认为桐城一邑,学馆虽多,但“一以桐川为宗”。方学渐却谦虚地在所作的童自澄传记中说:“学渐频至其馆订正新知,定夫(童自澄字)亦时来桐川相为枹鼓,尝惠书”。可见“辅仁”与“桐川”两会馆虽相距百里,却声光相接、互促共进。桐城后来的文化兴盛、人才辈出,方、童诸公功莫大焉。
+ E! O+ j+ r p y0 V7 v
“君过枞阳劳借问,射蛟台畔北山楼”。清初,一大批怀故国之思的文人士子图谋反清复明,而少有慷慨大志、又慕陶侃之所为的钱澄之就是其中之一。他后来不得不隐居乡里,躬耕读书,并于1668年秋购得枞川一处私宅,负山而居,题曰北山楼。他欣喜此楼,南“可见江及江外诸山”,北“石势参差,层折其傍,杂树蓊翳,与石色相映带。”在这里,他一边整理旧作,一边笔耕不辍,“所著易学、诗学两书,大半成于此楼”。而枞阳士人多从钱公游,皆曰:“先生来,北山以不朽……但使枞阳亦因北山以与闻于世,以先生惠枞阳也。”如今三百多年过去,北山依旧,而北山楼已不存。但钱澄之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影响,成为桐城文化史上的一座奇绝的高峰,已经“殆与陶公同千载”矣!
+ {8 v# o- {, N. `- z' X$ o5 X
7 |- T5 N* M/ I$ P3 G f5 U
(四)
h$ R; r( w- u8 X2 |
“我家门外长江水,江水之南山万重;今日却从图画上,青天遥望九芙蓉。”这就是桐城派大师刘大櫆眼中的东乡:门外长江,滔滔奔腾,一如东乡人雄浑的秉性;江外重山,秀出芙蓉,一如东乡人瑰丽的文章。
/ U# g F+ v1 g' z+ y
自洪武初年即建镇的汤沟,迄今已历经六百多年沧桑的时光。作为桐城东乡那片辽阔山水的首镇,汤沟的得名,应该是始于最先聚居于此地的汤姓家族。清人张廷瑑在为该镇所作的《浮桥碑记》中说,“桐之东偏有汤镇,南通秋浦,北接濡须,亦小小都会也……镇之中有双溪流会出直渡大江”。秋浦,古地名,因境内秋浦河得名,即今之安徽池州;濡须,今属安徽无为,西汉陈寿《三国志》写有著名的濡须口之战。汤沟虽偏居桐东一隅,但因地处区域交汇之处,水路交通的畅捷,很早就成为繁荣的小都会。建国初期桐枞分县,枞阳最初的县城就设置在这里。
/ Q( K/ E1 m; z$ y& q4 \
在那场规模浩大的洪武大移民中,桐城东乡和南乡因为滨江连湖、舟楫方便,往往是江南徽饶等地移民迁居桐城的第一站。比较著名的有桐城左氏,原籍安徽泾县,洪武初年迁桐城大宥乡横埠河,也即东乡横埠镇一带。万历年间,左出颖这一支迁居桐城县城,后人杰辈出,遂成世家,左出颖之子左光斗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提及左光斗,我的眼前马上浮现出那个美髯飘飘、耿如烈焰的魁梧男子,那个被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残酷杀害的磊落刚直之士。他自幼铭记其父教导,尚忠义、讲节气,为官后不仅力搅污浊之气,还与杨涟等一帮东林干直之臣,不畏生死,与阉党进行坚决的斗争。张廷瑑说汤沟“士民淳熙朴茂,而好义者颇众”,这不正是包括左光斗在内的整个东乡人的最恰当、最本质的写照吗?
: s# p0 i7 n# b
& t% {. q7 ]; J2 e+ k3 H
而“好义”往往与“尚武”是紧密联系的。在旧时桐城四乡中,“武不过东乡”一说,至今广为流布。桐城派最后的宗师吴汝纶就说过,“东乡俗尚意气,其民好斗敢死”,特别是周潭镇的大族章氏“多豪健精悍之士”。吴汝纶还曾专门为东乡一位武功盖世的武林高手章冠鏊写传记,说这人“业农,为人佣”,然而“骁勇有气力……乡之力士皆出其下,子弟攻武艺者多从游”。剽悍的民风,以及人人习武的氛围,在兵燹寇乱的时代,贼人往往“望风而靡”,东乡有时反而成为避乱远祸的世外桃源。
6 h# A9 \4 n; \7 _
东乡望族除左氏、章氏外,还有著名的陈洲刘氏,为东乡、桐城乃至整个皖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氏始迁祖伯二公生于南宋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于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从贵池黄龙叽迁桐城溪碧波清的汤沟古镇,衍为桐城望族,迄今已历近三十世,七百余年,历出闻人。刘大櫆即是其中杰出者之一。汤沟的山水,诗一般灵秀,画一般迷人,美髯公刘大櫆因此文思泉涌。刘大櫆虽是桐城文派的代表人物,但我以为他首先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既有放怀意气、慷慨苍劲之作,也有恬静真朴、意旨遥深之篇。当然,他的文更是气肆才雄、波澜壮阔,然而,“散文中常带有诗的韵味”(吴孟复语),情真意切,神余笔外。他二十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叹服地说:“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称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流人物。大櫆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时人谓“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他年轻时在桐城县城勺园教书,并与方东树曾祖方泽、左光斗后裔左笔泉等诗酒交游,相互砥砺文词,还写下了《碾玉峡游记》等名篇。姚鼐就在这时成了他的学生,后来也是他的衣钵传人,并举起了桐城派的旗帜,成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作为从汤沟走出的才子,刘大櫆走得很远,走向了京城皇城根下,一心要“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但终因郁郁不得志而归居乡里。虽然一介穷儒,一生潦倒,然而他的文学精神不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桐枞人薪火相传、奋发向上。
2 v6 Y# x# B5 O+ q
6 ~7 O& K, J$ z% d
“桐山高,我心劳;枞水深,劳我心。” 旧时的孔练枞汤四大古镇,仿佛拱卫在桐城县市乡周边的四颗明珠,而县市乡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张姚马左方吴等文化巨族的聚居地,以及四乡士绅经常汇集交流的总平台,整个桐城因此有着活泼生动的风骨、豪放张扬的个性。人们也就不难理解,这样一个独特山水孕育出来的桐城,为什么会文化名儒辈出、硕辅名臣众多了。虽然以枞阳、汤沟为首镇的东南两乡解放初就从桐城版图划出去了,但我心底包括我认识的桐城人,今天都依然认为它们还是桐乡故土。我们在外地的桐枞人士仍然亲切地以老乡关系相互交往,乡情要比安庆八邑中其他县人士的关系更近一层。今天的枞阳县对我们而言,那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不是区划文件那简单的一纸文书就能分割的。因为上溯到我的祖父一辈,就是桐城东乡人氏。我祖父解放前由东乡周家潭出发,经汤沟古镇短暂停留,再历南乡枞阳、雨坛,渡菜子湖而到西乡创业,并结识我奶奶后成家,他们的儿子辈后来又分别落户到北乡孔城和江南大渡口散枝开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又有一位从枞阳走出的年轻人,他也来到桐城西乡创业,后来成了我的姐夫,他定居桐城,子女在桐城出生并已长大成人。我们家族的这种既是桐城人又是枞阳人,就象今天的桐城枞阳关系一样,割不断、理还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桐城枞阳人翻开家谱,上溯三代,绝大多数都有血脉联系,就象那奔腾的河水一样,亘古长流,生生不息。
8 ~1 p+ m2 ]. H( ?' w
(原作于2011年3月,修改于2015年8月)
5 u; V1 L0 ?0 _1 R
楼主新帖
桐城中学2017年高考喜报
[
桐城在线
]
【寻人启事】老人走失多天寻找无果
[
桐城在线
]
桐城特大“蚁贪”刘文康 小小科员贪腐超9千万元创纪录
[
桐城在线
]
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桐城又在下大雨了!】
[
桐城在线
]
孔城老街:浸泡在洪水中的历史名城
[
桐城在线
]
【洪水无情 人间有爱】桐城网网友爱心捐款送到英雄章季兵家属手中
[
运营事务
]
【双新开发区上坂小学安置点】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去一份温暖一份安心
[
桐城在线
]
一夜后,他们成了灾民——夜访安徽桐城双港镇灾民安置点
[
桐城在线
]
洪水猛兽,紧急求助!
[
桐城在线
]
汛情紧急:紧急通知+温馨提示+及时实况,请关注转发!
[
桐城在线
]
2016年桐城市金种子杯职工乒乓球赛精彩瞬间回顾【视频】
[
体育健身
]
桐城中学范岗分校2016高考喜报
[
桐城在线
]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回复
鲜花(
19
)
鸡蛋(
1
)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一路花香
一路花香
当前离线
UID
107929
积分
758
威望
2
桐币
26
激情
3176
金币
0
在线时间
33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4-15
IP卡
狗仔卡
9
主题
411
回帖
758
积分
桐网贡生
桐网贡生, 积分 7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42 积分
桐网贡生, 积分 7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42 积分
积分
758
收听TA
发消息
鲜花(
1
)
鸡蛋(
0
)
发表于 2015-8-5 16: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回复
鲜花(
1
)
鸡蛋(
0
)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吴家先生
吴家先生
当前离线
UID
125315
积分
137
威望
0
桐币
0
激情
406
金币
0
在线时间
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4-29
IP卡
狗仔卡
0
主题
66
回帖
137
积分
文都秀才
文都秀才, 积分 13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3 积分
文都秀才, 积分 13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3 积分
积分
137
收听TA
发消息
鲜花(
0
)
鸡蛋(
0
)
发表于 2015-9-5 12: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回复
鲜花(
0
)
鸡蛋(
0
)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桐城在线
桐油侃吧
Copyright © 1999-2023
桐城网 · 论坛
(http://bbs.itongcheng.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皖ICP备14018241号-2
皖公网安备 34088102000114号
法律顾问:
尹斌、耿仁飞律师
网站咨询(信息举报):0556-6080123 微信公众号:wwwtongchen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