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58|回复: 0

[桐城史] 一瓮砾石祭古城

[复制链接]

1225

主题

2万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948
QQ
鲜花(130) 鸡蛋(5)
发表于 2015-8-16 16: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专辑
7
一瓮砾石祭古城
彭公达口述   李国春记录整理

1 ^  _* S2 D1 t5 e: ]  f  我于一九三四年出生于桐城北乡香铺街一个耕读人家。我的伯父彭之瑛、父亲彭之琦,皆幼承庭训,先是念了塾学,后又上了新式学堂,中西学兼备。父亲于抗战前远赴大西北,先后荐任民国政府甘肃省成县、会宁两县的县长,抗战前夕又荐任不知是天水还是定西行政公署的行政督查专员。因父亲多年宦游在外,我这一房家中一切大小事务也由伯父操持,四世同堂,一锅吃饭是不分爨的。3 T' R  p- V+ J$ K# i+ P
" S8 Y' R7 M1 ^- B- t5 O' a6 A
+ f. c; ?# V& z6 H
  我的伯父彭之瑛,少有夙惠,满腹诗书,又力行孝悌之义。他无意于仕途进取,一心钻研歧黄之术,被当地人尊为“儒医”。伯父学识淹博,又常怀济世仁人之心,医德义行影响了香铺街方圆十几里人家。因德艺双为,伯父被遴选代表民国桐城县担任安徽省(某届)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抗战前夕伯父与桐城一帮磊落英多之士如孙闻园、方守敦、房秩五、马后文等人都有或疏或密的来往。
2 u* j* d+ F& T- O0 Y- _* r7 ^! l! o- u/ Q; E) m( B: f

! a. {/ ^0 e' K  抗战爆发后,我进家塾开始由伯父破蒙,到一九三九年春,已进小学读书了。伯父除平常行医为人治病外,经常到县城办事,而且那一段时间特别忙碌。记得一九三九年春的一个下午,多日不见的伯父回来了,手中拎了一个包袱。幼年的我特别好奇,想打开伯父手里的布包,伯父一脸严肃地呵斥了我,接着又说,等会儿,你们伢子都要拜的。: `& G8 e2 z* P; m

  `$ T7 |6 Q* L0 a
9 g: f1 x/ C3 [  o7 I% f' @
  傍晚时分,一家人都被召集到中堂。只见伯父神色凝重,盥洗过后,正了正衣领,才打开那个包袱,里面露出一个瓦瓮子,就是过去每家每户常用带盖子的瓦坛。伯父开始在蒲团上三拜九叩地跪了好一阵子,嘴中不停地念叨,待他站立起来时,一家人都看呆了:伯父涕泗交流,继而又念了一句似乎是国破山河在之类的诗文。我当时虽年少,懵懵懂懂地知道一些事,心想,这一次伯父如此庄重地举行祭拜仪礼,肯定是外面发生了大事。& Q4 K* f) I  x
* n3 ]( U; V" e: R: A! G3 S

9 P1 J. m' a# m* ~! h  后来得知,抗战爆发后,桐城遂于一九三八年夏天(李按:六月十三日)沦陷了。第二年立夏以后,桐城再次沦陷,这次破坏比前一次惨重,全县城、乡都遭到了敌机轰炸。据有关史料记载,自一九三八年端午节前,到一九三九年冬季,全县城里乡村先后遭敌五次轰炸,百姓伤亡,房舍毁坏。尤其是桐城县城遭到巨创,城内人心惶惶。一九三八年冬,当时桂系的李品仙被任命为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担任大别山及其以南地带的防守任务,直接指挥桐怀潜舒地方防御,战乱中的桐城,生民涂炭,当时桐城有句民谣:养儿送老蒋,养女送老广。“送老蒋”,即男儿被征兵役上前线,“送老广”即待字闺中的女儿家,大多难逃给桂系军官当老婆或姨太太的厄运。商家富户和女学生都纷纷逃亡外乡。足见日寇侵略给国人带来双重灾难。
. u% H1 T* i8 |$ ~7 V0 N" D
+ \+ }, M  Q9 {* T" c; |
2 [1 @6 c6 c$ P" e; E# w+ h) }
坂井支队攻陷桐城.jpg
坂井支队攻陷桐城

: e# C( p8 f* c8 K" _9 R
+ J4 F( W5 j2 y
  日寇飞机轰炸桐城后,安徽省战时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暨军事长官通令各县作防御布署,拟订了三条策略:其中就有“拆毁城墙以免资敌”,“疏散人口以备空袭”的条文。国民党省党部执行“战时动员委员会”旨意,下达了拆除桐城城墙的命令。命令一下达,城乡议论纷起,莫衷一是。当时在上层人士中就形成了“主保派”与“主拆派”两大派。主张拆除城墙的一派人说,城郭是君主时代的产物,民主时代不适用了。主拆派还说,君主时代,一逢到兵燹,地方官员都以保全城池为首功,全然不顾城外人民,以物为贵而民生次之。所以城池有利也更有害:况且,城中大户朱门易出纨绔子,借此疏散民众之机,拆城后将城中富家子弟遣散之乡村,改造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才,因此说,城池在民主时代并不适用,正好借机拆除,一为保民,一为革新。% Q# ^8 Q. X% o* l/ [

' F+ G& N# G$ i4 \
+ E0 `3 O& l8 x" q
  力主保城的人士主要是当时桐城地方有声望的商绅、学界名人、耆旧,就是像孙闻园、方守敦、房秩五、姚孟振、马后文及我的伯父那一班先生们,对于拆除城墙,他们是竭力反对的。记得姚孟振老先生写了一本《桐城二次沦陷纪略》,那里面就有记载,代表了当时一班贤达的态度(李按:姚孟振先生写道“桐人以为城之险要,不在城而在山。若城西负山求雨顶一带不守,则全城在目,可探囊而取不难也。今留一城,承平时可防盗贼之小乱;若遇大乱,敌我皆不足为要害,有关有无也。”力主保全城墙的人士认为拆城有损一方安定祥和。
* n1 w; d/ W6 d- `; r5 M' d( l1 j/ _5 F! \! k8 U# L

1 j- ^- M: F8 F( ?! m. h* R5 P, _7 `  但是,国民党省部不顾当地贤达及民众的意愿,在1939年春,桐城县成立拆除城垣委员会,当时负责拆城的是罗成均及其继任魏际青前后两任县长。为加快速度,想出了谁拆城材料归谁家的“激励”办法,不到一个月功夫,一座屹立了四百余年的古城破坏殆尽,昔日周长六里的高大城墙和端凝古朴的六座城楼一下子荡然无存。主保派人士眼看城毁都不由悲从中来。一班贤达便聚集一起,商议采取一种纪念方式,用来对这座桐城人心中的精神长城的永久缅怀。伯父说大家最后商定:古时立社祭祀,后土为社,土滋生万物,凡主张保城的有识之士各将一坛城墙土和瓦砾带回家中供奉,永久存封,土若在,城墙就在心中,以记住国耻,激励后人。
( L( z; s$ D7 Y4 W' P9 k
$ e' Z3 m8 \  ^. W
1 {1 y4 X! }0 O, `" d
  自那次祭拜后,伯父每逢城墙拆除的日子,就在家中捧出瓦瓮,与家人一起叩首祭拜。直至解放后,伯父去世,加上历次政治运动不断,家里成份又高,此事也就无人顾及了。
) {0 E. J& o( Y& f) C/ R
6 w  P5 |1 T. {) l
+ C. |2 W. y' y
2015677_965752.jpg
桐城老城墙拆毁

. k1 C1 b& E  w
(口述者彭公达先生,天城中学原语文教师、副教导主任。政协原桐城县第六、七届副主席。)
  p* R% j' |: H

* O, F/ h1 h9 ]$ B) n# m" T/ |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