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濡目染爱上剪纸 薛海霞1983年出生于山西运城市。与桐城一样,运城也是一座名城,光剪纸艺术在当地也已有千年历史,逢年过节,婚嫁寿诞,家家户户的门窗都要贴上各种代表吉祥喜庆的剪纸。
“从小就看到奶奶盘着腿坐在炕上,拿着剪刀,不一会就把一张普通的红纸变成活灵活现的小猫、小狗,心里好生羡慕。外婆同样擅长剪纸,随手用外公烟盒里的锡纸就能剪出一幅幅漂亮的图案。”薛海霞说,便在奶奶和外婆的耳濡目染下,她6岁的时候就已经拿起剪刀,开始学习剪纸。由于心灵手巧还有奶奶和外婆的指导,她的手艺很快在十里八乡传开,街坊邻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请她过去帮忙。频繁的“帮忙”虽然没有让她赚到一分钱,但是却让她的手艺更加“炉火纯青”。
《福》
嫁到桐城带上剪纸 青少年的经历,让薛海霞最终选择了吉林省长春工业大学的美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她又在山西省太原市继续学习美工,这一经历让她收获了爱情——2003年她和在太原工作的桐城籍小伙子张安林相识、相爱并最终步入婚姻殿堂。 嫁到桐城以后,海霞心底对剪纸的热爱始终未曾消退,2009年5月,她辞去外地的工作回到丈夫的故乡创办了剪纸工作室。 郭沫若先生说得好:“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
《锦上添花》 从运城到桐城,剪纸风格完全不同。薛海霞想将山西和安徽两地的剪纸艺术文化相互揉合,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因此,她首先拜访了桐城当地的剪纸艺人并虚心请教,同时将学到的书法、国画、油画等其它形式的美术作品的特点融进了剪纸中。 “我希望既能做到北方剪纸的浑厚苍劲,又能做到南方剪纸的纤巧秀逸,同时利用其它艺术形式,融合出一套具有自己风格的剪纸艺术品。”成立工作室后,为了这个追求,从剪纸到刀刻再到装裱,每一道程序薛海霞都自己完成。
《知足常乐》
细工慢活成就剪纸 谈到剪纸,薛海霞说,这是一门“易学”但“难精”的民间技艺。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剪纸的线条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剪纸更是个精细活儿,如果一剪不准,整幅作品就废了。 “稍大的作品,都需要三天以上的制作时间,若有一丝的失误,便会造成一幅作品的夭折,结果功亏一簧。”现在像蝴蝶、荷花等一些小的作品,已经深深地印刻在薛海霞的脑海,拿起红纸,随手剪来。创作一幅大作品,像《六尺巷》剪纸,是需要提前打好画稿的,然后不断的构思、修整,没有十天半月是很难完成的。
《六尺巷》 薛海霞还将“文都”桐城的民俗文化纳入了剪纸作品中,用一个小小的物质变化代替了一个时间概念,让人们对作品的深层含义充满了无限遐想。薛海霞剪纸工作是已经升级为金缕文化公司,公司的墙上、门窗上都贴有窗花以及各种吉祥的动物花鸟剪纸作品……惟妙惟肖的戏剧人物等,还有表现民俗题材的剪纸作品栩栩如生,一张张线条简洁、充满动感的剪纸,带着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在苍劲古朴的剪法中透出一股喜悦,满含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祈愿和向往。
《福扇》 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练,薛海霞的剪纸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四季平安》(剪纸)入选首届安徽民间工艺精品展;《六尺巷》剪纸被市教育局教研室收藏;《四季平安》(剪纸)荣获桐城市政府首届文学艺术奖三等奖;2009年,《六尺巷》与《剪纸对联》,在桐城首届文化节书画作品展览会上展出,深受观众喜爱,并被市图书馆收藏;2010年,其创作的《和谐图》、《勉成国器》参加桐城市龙眠画派展览,不久,《和谐图》入选安徽农民书画展;2010年10月,“迎国庆、庆祖国”的作品在央视播放;2011年,《桐城歌》系列剪纸作品在市文化馆展出,后编入画册;2012年,剪纸作品《牡丹图》在中国第六届文博会上获银奖;2015年作品《羊的梦》入选安徽民间艺术展览。
文字来源:安庆日报06版文化版 作 者:何飞 汪向军 图片来源:桐城网沃野犁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