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97|回复: 0

[散文] 往返在黄山到安庆的公路上(二)

[复制链接]

6231

主题

1523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54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6-3-28 11: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往返在黄山到安庆的公路上(二)

                       

                                                    (二)


午九点五十分,从安庆市乘大巴前往黄山北。

又见安庆长江大桥。记得文革后期我只有六七岁时就听村里大人说九江要建长江大桥,这在那个年代只能是美好的传说。初中时,听到安庆市发生长江上渡轮在雾气被撞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悲剧。解放后前三十年,长江上仅建了武汉和南京两座长江大桥。尤其文革中南京长江大桥的修建成了当年中国极尽所能夸大其词自吹自擂的样榜桥。

物以稀为贵,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火车过长江大桥时,所有的车窗临时关闭,厕所里清人关闭,生怕有“阶级敌人”炸毁这座宝贵的大桥。一个人能带多少炸药能炸毁这样钢铁巨物?当年草木皆兵啊。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5年以后,长江上兴起了建桥热。长江及其正源流金沙江、通天河、沱沱河上的大桥己达105座(含隧道),其中从上海至宜宾江段共89座长江大桥(含长江隧道)。看到这前后三十年造桥数量变化,你无法不感慨万千。

从桥面向江中望去,东边的江面上约有二三十只黑色的拖船。我还记得七十年代前半期,大人们成天为招工为当兵找门路走后门,拼死拼活,其实目的都很可怜,不过是为了一个铁饭碗,工作好一点,钱多一点,可广播中报纸中整天唱高调,全国老百姓跟着说假话,只因当年说真话是要坐牢,掉脑袋的。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我们不仅长江上有了上百座新建的大桥,社会上物质极大的丰富了,而且老百姓不再担心私下里说几句真话牢骚话而掉脑袋了。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重要性不亚于物质丰富的精神自由啊。

公路前方出现了近似三角形的山峦,灰青色的山影,它像公路前方大自然放置的一个巨型的天然金字塔。它的右边是一段低矮的青黑色山峦。这条公路从安庆市靠江南一侧的平原向东边的池州巿进发。它几乎全是架在水田之上的高架桥路面。

天空不规则的分布着大块的云朵。前方接近地平线天空是灰白色的云层,而右边的天空是灰蓝色的,但那里浮有稀稀大片不规则的半透明的云架和整片暗白色的云层。

十点二十五分。公路两侧呈现的是典型的丘林地貌,绿得有些发黑的高大杂木树丛将田与地分割成单薄的小块,它们似乎要将上千年人类剥夺去的土地再从它们的地盘中赶走。

右前方是低矮无序的几十米高的山峦,它们是深绿色的,让人感觉有些压抑的单调的绿色。一条十多米宽的青绿色的河流从高架道路下方穿过。

出现酱红色屋顶的零星分布在树丛中的两层楼的农民房。这种红色楼房屋顶在江北几乎见不到。

九点三十五分。公路开始在几十米至上百米高散落在大地上的山峦丛中穿行。偶尔见到散落在这些山包之间操场大小的绿色水田。公路穿过一片直径数公里开阔的绿色水稻田。山丘再次变得低矮,山丘表面成片高大的竹林与灌木树木纠缠在一起。左边隔着一片土地出现数公里甚至更长的连成长片的居民楼,那里应是池州市的一部分。

离黄山还有194公里。左边出现一段在建的动车十多米高的路基。左边再次出现成排灰白色六层楼高的灰色屋顶的楼房。我有些吃惊,为什么车开这么久那个城市楼房还在离马路一段距离的一侧延长?路两边仍是数十米高的山峦,你总是看到无序生长着的高大荒草野树的荒岭,它们总是那样的单调粗野高大,让你感到压抑。坐在高速公路的长途车上,你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看不见行人的荒凉,虽然你总能看到不远处的房子。在进入一片开阔水田与水塘混合的区域后,前方右侧出现了百米以上的山峦,左边是开阔的田地,而天边的山峦则看上去如一条低矮的绿色不起眼的墙。

这是九华山地区。这里民房密度比福建到厦门之间动车道两侧的民居少得太多。它更多的给你一种行走在荒原之中的感觉。

我不知道四十年前这些低矮的山丘上是否全是人类耕种的土地,只是现在被荒废了,还是它们本来就是荒坡? 再次出现长达数公里长甚至数十公里长的水稻田。

上午十一点。到了铜陵的界碑了。右侧出现大片的水域。前方出现大片长条状被削去半个山坡的露出灰白色祼表的山峦,它们与身后绿色的山峦相衬,显得格外的刺眼与不和谐。不知这是不是露天开采矿石所致。真应当开采后覆盖土壤恢复绿色植被。

汽车向右转向90度后通过一片水域上的高架桥。左边山峦离公路约十多公里远。它们数百米高,向我们呈现出灰色的波浪起伏的山影。

1110分,又见到池州的界碑。我不由心生疑惑,怎么又进入池州地区?路边可以看到红顶白墙的农民小洋房。上世纪五十年代宣扬共产主义明天就是家家有小洋房,家家有电话,家家有电灯。六十年过去了,中国现在农民的住房按六十年前的标准应当是进入了共产主义美好的明天了。又见到了一片十多公里长的水田,视野开阔,你明显地感到了精神的放松。

古代这里有山有水,又有大片平地,这里也是安徽历史上最富饶富裕的地区,交通应不是问题。这里路边山不高,目视不过百米高,植被茂盛,不见一片岩石。

又出现一远山,它们看似火焰状灰白色的云块一簇一簇头向西方---一群远游者的身姿,只是我们看不到他们细碎的步伐⋯⋯山上的树叶纹丝不动⋯⋯路边的山变高了,出现了大片竹林,阳光也出来了,这一路看到的如同我们平淡无奇的一生⋯⋯又进入了三千米长的隧道,真得感谢开挖这条隧道的我们并不知其名的工程师和工人们使我们穿山如履平地⋯⋯

这一路平淡得甚至让人感到有些压抑---这仍是夏天,若是秋天或是春天这路边的色彩一定绚丽得多?我感到了一丝疲惫。世界变了,我们的生命如同这一路的景色在平淡中飞驰远去了⋯⋯

1240分,大巴车快到黄山市了。路边又是恼人的平庸老气繁茂的杂树杂草。现在大地上的一切完全在阳光的炽烤之中,坐在空调车中你也能感到这阳光的烈度。路边有一牌子上写着"米兰的春天",真是一种讽刺:六十年前的"苏联的明天"变成了今天的"米兰的春天"。

这一路250公里平淡的山色的终点站不远处却有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山区风景---黄山。它同人间的绝色美人在人间一样稀少而珍贵。其实它不过是石头、树、云适当的造型与比例搭配,仅仅是好看而已。若让你一生住在黄山顶上,除了和尚道士,绝大多数人会弃之远去的。这或许与人间美人生活在一起是同一回事:美女脾气大,大多自我中心,爱看的人又多,终身服侍并不轻松啊。传说梁启超著名的儿子建筑研究学家梁思成在他那个民国著名的才貌双全的美人学者夫人林徽因去世后,续娶了一个十分平凡的第二夫人,并曾感叹:他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夫妻生活!

只是美景与美女永远是为人类所向往。我们常人追求人世间的成功或名声亦如同男人追求人世间的美人:获得美人垂青的机会极少,与美人生活在一起更非轻松的事。那些成功的艺术家们和文学家们的人生多是命运坎坷甚至悲惨,相反我们普普通通的平淡无奇的生活和人生幸福得多。

总是在平淡的景色中发现大自然的美或许是我们生活应当做的。

                       

                                                                                                 (三)

   

          1632,动车从黄山站前往福州。两边青灰色云层的裂隙中射出了瀑布般清浅的光芒。当太阳没入大片灰色的云层时,云层立即被镀上了雪白的丝边。浅灰色的云层和淡蓝色的天空呈现出辽阔寂静的诗意,遥远而梦幻。路边不远处的山群如古希腊雕塑中女神们穿带折邹连衣裙的丰满的身体,呈绿玉石色泽,饱满而性感,很美很美。只是她们在窗外一晃而过。

山体多只有数十米高,西斜的阳光下山上林木半身明亮半身落在阴影中,如无数伞尖朝上收拢的身材修长的绿雨伞站立着,又像显微镜下无数突出的表面,也像半张半开的细长形的松果,全身布满了半浅半暗的鳞片。似乎这些山体是仙境中的山体模型,有着语言无法表达的立体感的美。山沟里长条状不规则的水稻田如被照透了的巨片嫩叶特别的明丽。山坡一半被阳光照亮,一半落在自己带来的阴影之中。她的美不是美少女的艳丽,而是中年贵妇优雅成熟略带忧伤的美。

隧道开始不时挡住窗外的景色。

1652,山峦在变高,隧道变得越来越长,动车长时间处在黑暗之中。

我真不知如何描述我看到的盛夏之末绿得发黑的山林植被被西斜的阳光照得黑绿并微微发白透出的大自然安详肃穆时我内心的感受。那些没有森林只有绿色草坪包缠的山体则是向我们呈现出巨大绿色玉石般柔和光泽的肌肤。

到达上饶车站时,太阳正好躲在一片剪影般青灰色的浓云之中。它的左侧边缘部分如白银镶边,不规则的线条耀眼的白亮。太阳漫漫地滑出云层,刺眼的明亮,那片云层失去了刚才的美色,浮在淡灰色天幕中变成巨大雄鸡状的灰色云片。

山峦变得更稀少和更低了。无数独幢四五层毛坯楼房(没有安装玻璃窗)散落在丘林地带和成片水稻田之中。山也没有刚才那么美。只是再向前,山又变美了,田又变美了,楼房少了,隧道又变长了。

1723,只剩下隧道向后移动的指示灯成了唯一的景色。偶尔动车穿过山沟,窗外明亮一下。快到武夷山车站时,路边出现整片山坡上的茶树,他们在田地之中独立平缓的山丘上,或是在小山坡上,令人想起非洲草原上斑马肥硕饱满身躯上的条纹。

只是路两侧福建农民房子缺少安徽徽州一带民居的风雅和历史文化底韵了。毕竟皖南历史上比福建山区富裕得多啊!



                                                                                                          吴砺                                                                                                      
                                                                                                                                                                               201585


                                          


吴砺

选自待出版的散文集《致远方朋友的信》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