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初夏时节,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与仙龙湖戴总相约去黄甲山中寻流探源,他想找一处峡谷幽深、水急溪宽之处开发漂流旅游,让我作参谋。戴总在旅游行业做了多年,先是开发小龙山,继之开发仙龙湖活海,都很成功,小龙山现在叫巨石山,假期每天近万游客,活海到夏天每天过万人。: @1 k7 o b; G
2 q# S7 R+ A' l& t 7 @* F& w2 w% u+ D# G做漂流项目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漂流是一项勇者的运动。一条蜿蜒流动的河,延伸在峡谷坚硬的腹地,乘着橡皮筏顺流而下,山高水长,天朗气清,碧水弹唱,青山环绕,漂流其间,与水搏击,即刺激又惊险!漂流要自己驾着橡皮筏,要学会划桨,学会掌握好方向,在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水流中,与大自然抗争,那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事,在都市忙碌久了的人们,漂流是他们放下、放松的一种好方式。我喜欢漂流,喜欢这种与水相处有激情的运动。几乎每年夏天都组织网友到各地漂流。也曾与朋友们一起考察桐城有没有适合漂流的河谷溪流。从大关的明王寨到青草的三道岩,跑了好多处。也正如此,戴总约我一道。6 h8 t' U' d7 P
( d8 D1 X+ N& A/ u
早晨起来下着大雨,正在犹豫要不要取消行程,戴总在微信中发来信息说,下雨天好,下雨能看到水流有多大。从活海的大门向黄甲镇出发,戴总对沿途风土人情十分熟悉,典故传说也如数家珍。在一处路边,他指着车窗外一棵歪斜的大柳树说,这儿过去叫弯腰树,地名据说跟宰相何如宠有关。以前这里是从县城到黄甲的官道,这棵大柳树横路而生,成了一个拱形门,仅容一两个人过,何如宠被人用轿子抬着,但到了柳树前也不得不下轿子走过去。何老宰相慨叹道:人到弯腰处也不得不弯腰。自此人们就将此处叫作弯腰树。 0 g) l" }+ Y% U x1 \: G. H/ K2 o7 @1 {
" V) s) ^* K4 S# t) f4 z2 _( g
路上戴总与我们探讨桐城应该打什么样的广告语,宣传桐城旅游。他说市里准备树几块宣传桐城的大牌子,一家据说很出名的策划公司推出的广告词是“中华桐城和天下”、“中国和之都” 或者“中国桐城礼让之都”,我记得洪放有一篇散文:清香桐城。家乡就是这么清清淡淡的发着幽香,多好,多美。何必要给自己树这么多大牌子,扎扎实实把事做好,像戴总这样拿出过硬的旅游产品,让慕名而来的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即使为扩大名气需要大力宣传,那也要有传承和延续,不能今天打这个都,明天又来那个都。记得前几年政府门户网站上介绍桐城都是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文都的牌子打了十几年,现在六尺巷火了,礼让是桐城的美德,我们几个人都觉得比较好的广告语是:文都桐城,礼让天下。文都源自桐城派,天下文章出桐城。礼让,让他三尺又何妨,天下皆知。6 r8 I: d) g% @& d# G
* \/ u1 b l7 P( }) d4 q
山路忽上忽下,车子如一只小舟在波浪中荡漾。( n5 ~ ~/ T5 ~$ n
5 e, x& M7 l) \5 @3 ^, ]- E4 w
车子穿过黄甲镇镇政府,就进入了一条峡谷。两边峰峦迭嶂,在时有时无的烟雨中如出浴的仙子,如展开的画屏。在路的下方时而看到一泓水的光影,像是一个小水库,时而看见溪流撒欢奔腾的一抹靓丽。大家看到秀美的山谷、宽阔的溪流就充满了期盼。 6 _; m4 |/ T& |" z$ Z' F( c 1 r9 `# E/ V' G4 F$ v" U( @车子行到一处村庄,前面正在修水泥路,修路的机械设备挡着车子不得过去。雨还是下,我想到了张志和的诗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雨中的村庄和前面山谷的溪流以及探源的念头,使我们没有返回,而是把车靠路边停下,没有青箬笠,没有绿蓑衣,我们有小花伞,雨中徜徉别有情趣。$ f' m4 n1 s4 J" A4 P
村子依山而建,高高低低,参差错落。村庄静悄悄的,小路弯弯曲曲从下而上,路两边的人家就是用小路串起来的。村前有一个石洞,一看就是人工砌的,像一座兀立的石拱桥,在雨中油光锃亮,猜是桥但又不像,桥两边应该有路的延展,桥下应该有淙淙的流水,这个石洞上面没有路下面没有水。猜是烧石灰的窑又不敢肯定。进村问人,沿着雨中小路而上,家家的门都关闭着,村里沒有一丁点人声,只有雨打着村庄里树叶、野草、枯柴和屋顶发出的丝丝声,因缺少了人畜声的回应而显得有些孤寂有些落寞有些哀伤,像轻淡的叹息,在空寂中又似乎与这里的一切缠绕不清,久久不肯散去。雨中弥漫着一种败落和萧条的气息。! B$ q& |- u0 g! \. M+ k" ]
, t$ d }8 @1 @
这些年我走过许多山村,大多人去房空,院落里是野草肆意疯长的欢宴。小路或因久未走人畜而杂草丛生,又或因曾有大量的人畜踩踏而损坏。命轮不定,岁月有痕,人如此,小路亦如此。高一脚低一脚走到最上面一户人家,听到有响声,寻声走过去,这是一个建在半山中的一排瓦屋,有四、五间,应该建于八九十年代。门前有一棵大树,树冠很大,树下一大块干干的地面,不曾被雨水淋湿。大门敞开,往里望,里面还有一进屋,应该是个四合院,像这样的院落在过去那要住十口八口人的,这样的人家在村里也算是大户人家了。我往屋里问了几声有人吗,没人回应。声响从侧屋里发出来,看过去发现屋里暗处有一个老人在用柴刀劈东西。这个侧屋是厨房,屋里四周被烟熏的漆黑,屋里光线很暗,老人头发零乱,还有没抹去的蛛网或灰尘,衣服破旧,袖口脏黑,他正借着门口的光亮劈着一块小木头,像是在做一个小楔子,对我的到来老人没有一点反应。我走近又大声问,老人才抬起头看我,啊啊了几声。显然是个又聋又哑的老人。偌大的院落只有一个聋哑的老人,山村早已没有昔日的生气。我朝他笑笑,他也朝我笑笑。知道问不出个所以然来,我默然往回走,心情有些飘忽,有些茫然。我想如果这里的河谷能够开发了漂流,一定能带动这里旅游,这样的房子修整一下变成农家乐的小旅馆,一定能回复它的生机和生气。7 g" ~( v$ X6 K9 Q& D
, P6 c8 D: v# ^' E- k8 z" s这个村子很大,沿路排了一里多,全部在左边的半山腰上。村中间有一些老人,一问才知道这儿叫葛湾。整条山谷分上湾下湾,来处沿途村庄叫下湾,停车处这片村庄叫上湾。葛湾石灰曾经很出名,村民用毛狗驴子驮石灰进城去卖也很出名。过去的村民收入全指望烧石灰卖石灰。烧石灰的窑,一般情况下是靠近石灰岩料场建造。窑体由窑坛、坛壁、前摆、窑门等部位组成。窑坛形如一只上窄中宽下挤的大腰鼓,窑坛一方紧靠山体,前方及左、右方用坚固石块垒砌成石摆。我想刚刚在村口看到似桥的建筑就是石灰窑了。石灰是一种白色或灰色块状物,熟化后可配制石灰砂浆或水泥石灰混合砂浆,用于砌筑或抹灰工程,广泛用于建筑物基础、地面垫层及道路路面基层。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石灰停止开采,所以葛湾的石灰窑也就渐渐废弃。这些废弃的石灰窑零星散落在路边,如果搞游旅开发,稍加修整,也是怀旧和增长知识的一个个不错的小景点。 $ s0 `, M. c* M2 c' ?+ U ! ], a- c) o. k7 G" I8 I0 s0 @离开村子,下到水泥路上,继续往前探寻。路边时见一两棵桃树,我们来迟了,错过它们的花季,未见到它们开花时那片浪漫。但我们看见碧叶青枝间点缀着一些小青果。看着青果我想:不论是人是树,总有一种风景不会让你错过。雨时急时缓,前面一个山嘴挡住更远的视线,走过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又出现一个开阔的山畈,放眼望去,近处梯田层叠,远处峰峦如聚,烟雨迷蒙处的青山像披着透明的薄纱,像出浴的美人,更加翠绿玉润。“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雨后的溪流似吃饱喝足后的调皮的山里男孩,活蹦乱跳,又似村姑见到生人,羞怯的隐到树丛里去,露出回眸的一瞥眷恋和柔情。云在树梢缠绕不肯散去。山谷因烟雨而清翠欲滴,烟雨因溪流而飘逸生动。时隐时现一条溪流的白带,好像葛湾千年的历史,起起伏伏,让人无端生出许多喜爱来。我仿佛看到了漂流的风光就在眼前,我做在橡皮筏里,随着急流冲下险滩,随波逐流,自由飘荡。在“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诗情里飘荡,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欢快里飘荡。在飘荡中一幅山村的农耕画卷渐次展开。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杜鹃或者其他小鸟声声鸣叫,山谷里一片欣欣向荣。) g: v& O/ F" V) @7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