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 h) f5 w& ^4 Q5 J相传,康熙末年,桐城人张廷玉任吏部左侍郎,面对千疮百孔的朝廷,最初亦无从下手。烦闷的他对着家乡的古井苦思三天,终于茅塞顿开。他先是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终成一代名相。解放初期,南征北战的刘邓大军路过桐城,将士们大瓢畅饮后,纷纷赞扬这口井水的甘甜,之后连战连捷。街坊的老人们还曾绘声绘色讲起严风英喝古井水后,连赞井水甘甜的往事。井水甘甜。喝过它的人有桐城先贤、文人进士、抗日军人、莘莘学子……人们喝着古井水长大,去远征,去出行,去建设。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城里家家户户早已用上了自来水,古井也完成了它的光荣使命。一口古井史,折射出文都数百年变化的春秋。 " R! A, Q8 d0 U+ |# G6 h! R0 D+ O& ~, o " \6 R' f' a% Z! X$ b! A/ G, X* Q3 {+ A; L+ R
古井默默静立在龙眠中路街旁。来自五湖四海去六尺巷旅行的游客们并没有忘记它,时常忍不住停下匆匆的脚步,瞅上一眼,似乎能从中看到曾走过古井的硕学通儒的身影,有的游子甚至想再品一口像乳汁一样甘甜清纯的古井水。2015年,海内书画篆刻大家、祖籍安徽桐城的台湾海峡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新加坡艺术协会副主席吴德才与我结伴同游文都桐城,在古井旁驻足良久。返闽后,他欣然命笔,写下“桐城陈家古井”六个大字相赠,示意我刻字留存井旁,以示乡情难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9 O3 ~7 Q6 M3 ]& P / e2 m/ f, h$ K% [' W! c; B; |静立文都街道旁的古井,年年岁岁,生生不息,昭示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仿佛淳朴的乡情永远萦绕着我生命的长河。梦中的古井水,在我的血管里奔涌,我依稀听到井台边童年嬉戏的笑声,依稀可见乡亲们品尝甘甜井水、小伙伴冲凉的画面。古井啊古井,莫非你今生的静静守候,是换我的一次次深情回眸?我想你是一面镜子,是我生命的根源。你就像宽厚、朴实、慈祥的母亲,从岁月深处走来,驻足在我生命必经的路口。从此,春夏秋冬,伴随着我曲折的人生之路的跋涉和成长,一直走向我梦中的远方。 9 f; b! b4 J# m5 [: a5 G . R- D# Y6 b8 b' |& M* d那条以前我经常走过的青石板街道,已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你守候在街边,以沉寂幽深的心灵轻唤,与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构成了文都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记得有一年春天,我回到故乡,经过你时,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带着一群学生模样的孩子对着你认真教授素描。夕阳下,他们与你俨然融为一体,井在画里,人在画中。 3 y4 h) n* l1 }2 }/ a& G8 X( t \; w$ S' ?4 Q% e! B" D
4 v. r# ~/ S# e- E& V
% t& A# [1 m6 |7 j2 Y古井啊古井,你是疲惫归乡的游子,在岁月的窗口可以重新找回的一个倾诉的角落。时光向前,故乡日新月异,只有你,不论风雨怎么变幻,依旧无语如昔,好像在等待一个厌倦尘世喧嚣的游子归来。低头看你,一种无声的乡恋油然而生。你的不语,反让游子萌发了深深的眷恋和不舍。就像不论走过多少地方,喝遍天下的水,也忘不了你的甘甜。每次返乡,用井水煮饭,是一如既往的润甜;用井水泡茶,是经久不变的清香……8 W. `* w) F {. G2 z8 I
旭日东升,行人走在街上,一路踏过你身旁。古井啊,我懂得你孤独的守望,那是古城几百年来的甘甜醇香。你也明白我的不舍,血管里流淌不绝的是故乡的甜蜜和温暖。 & f( F" }* Q" V1 V$ X5 [0 d$ t# F) i! X T l
作者简介:陈文军,男,汉族,1963年2月出生,安徽桐城人,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军校毕业,中校军衔,在军队服役多年。现在福建省公安交警系统从事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一级警督警衔。平时热心桐城文化事业,闲暇时喜爱写作,曾经在《福建日报》《解放军生活》《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汽车运用》《泉州航空》《印尼时报》等国内外、军队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5 o( t* g B2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