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匠,乡村八大工匠之一,曾经是农耕时代重要锻造人。随着时代发展,那些带着乡村质感的手工制作,淡淡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乡村匠人聪明睿智、别居匠心的手艺和工匠精神,却永远挥之不去。今天就带你走进桐城乡村打铁匠老李的故事。
在桐城市龙眠乡黄燕村的这处国道边,处处显露出岁月痕迹,用陈旧褪色的门框围起的打铁房里,现年52岁的桐城县龙眠乡黄燕村李铁匠,恰好在为村民锻造春耕生产需要用的农具。
一旁站着的是村民杨雨生,干了几十年的农活,也用了李铁匠几十年的铁器。今天他是在等一把定制的锄头。老杨要的锄头看起来也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在街头一些五金店也都能买得到,可他还是只认李铁匠手工锻打的。在等待杨雨生老人定制锄头完工之前,我们得以全过程欣赏到李铁匠的手艺。
出生在六十年代初的李铁匠,22岁拜师学艺,三年学成独立打铁。在这半间瓦房里,老李已经打铁快三十个年头。他说当年打铁是个好职业,手艺在身,饿不到人。
在黄燕村,李铁匠的打铁铺曾经是一个最热闹、最有人气的地方,周边的村民锻造农具或修补农具,都需要送到他这里完成。这个习惯,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至今还保留着。
修复汪世州老人的锄头,李铁匠用了将近一个小时,虽然修复的时候,老汪并不在铁匠铺,但他依然挑了块好钢,用在锄头口。他觉得做手艺讲究的就是一个诚信。
民间有句俗语: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是需要两个人配合融洽、默契的重体力活。但今天,李铁匠已经找不到帮手,取而代之的是添置了一台现代化的电锤。
据李铁匠说,打铁这活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特别是夏天,打铁站在炉子边要接受火烤,还要抡大锤,又脏又累,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样的活。
其实十多年前,黄燕村方圆几十里还有四五家铁匠铺,但是到去年,只剩下李铁匠一家。
从22岁开始跟师傅学打铁手艺的李铁匠,已经打铁三十个春夏秋冬,除了对打铁有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更多的是对这们老手艺的坚守和传承。
看到李铁匠的抡起锤子打铁的场景,也让我们想起了童年时光,那个时候打铁应该算是一门不错的手艺,我的祖辈们就说过:一人打铁,全家不饿,可见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打铁的师傅还是很吃香的。不过采访中,李铁匠说,风光的日子早就是老黄历了,如今他们可能就是铁匠最后一代了。
村民们说,李铁匠也曾经带过好几个徒弟,遍布桐城市的一些乡镇。不过到今天,出师后坚守铁匠手艺的却只有他一个。
李铁匠跟师傅学习打铁才二十来岁,当年师傅言传身教,老匠人的好品质深深烙在了他的脑海里,直到今天李铁匠还一直不忘师父教诲:做事要有始有终,自己既然选择了这门手艺,就坚持干好。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迅速崛起,这个承载千年历史的民间传统打铁手艺,在科技兴盛中逐渐没落。老李的铁匠铺子处处显露出衰败的痕迹。
李铁匠一直有一个忧虑,他现在老了,也干不动了,以后村民需要修个理农具可以说都没有人了。如果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他会认真传授的。
多年来,老李一直在寻觅有灵性的年轻人,意欲传授技术,但愿意学习打铁的却寥寥无几,这也包括自己的儿子。他无奈地说道,原来想在有生之年再带一个关门弟子,看来不行了。
下午三点,杨雨生的锄头打好了,他还要请李铁匠修一把镰刀。锄头五十,修镰刀五块,一共五十五。加上汪世州老人修锄头的三十块钱,李铁匠小半天的毛收入加起来是85块钱。村民们说这个工钱在村子里该是最低的了,一天就算打四把锄头,两百块钱,加上房租十七,煤块十块,水电,本钱,利润很少很少。
收入不多,干起活来还累得要命,可是让李铁匠放弃自己的老手艺,他却不愿意,每天走到铁匠铺,身上就充满了力量,什么困难、痛苦都忘了,或许,只有打铁才是李富民人生最大的快乐。
今天,虽然把打铁手艺传承下去的心愿很难实现,但老李仍然在坚守这个温暖和滋养他一辈子的老手艺。
《第一时间》记者江鲤、袁晖报道
来源于AHTV第一时间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