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文都老夫子 于 2016-9-26 09:36 编辑
小时候耙过几年柴,那时农村普遍用土灶,需要柴禾。
离家不远处,有一条流沙河,河堤上有成片的树木,那里是我们耙柴最理想的地方。
耙柴主要工具有两个,一个是竹耙子,一个是竹蓝子,竹耙子用来收拢树叶,竹蓝子用来装柴。到了河堤,我们把竹蓝放在树叶较多又好耙的地方,这等于向后来者宣告,这一块是我的地盘,要耙柴请另寻别处。为了进一步明确界限,一般先耙一点印子作记号。
时间长了,耙柴圈子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大家都能遵守。先来者优先,可以自我划定一下势力范围。但必须同时给后来者预留相应空间,否则就会闹矛盾起冲突。
当蓝子里装满了树叶枯枝,我们并不急着回家。将蓝子放到一边,赤脚下到河里,感受一下河水的清凉,河沙的柔软,不时还有小鱼在脚边磨蹭,麻酥酥的,挺舒服。脚边的鱼儿太小,我们不惹它。但水草丛中石头缝里大一点的鱼儿就没那么幸运了,我们要摸上几条回去补充营养。
那些年农村吃顿肉不容易,吃点鱼并不是难事,只是缺少油脂。将鱼儿晒干,放点辣椒在柴火饭上一蒸,也有些清香,易下饭。
我们在河堤耙柴也好,在河中捉鱼嬉闹也好,都要防一个人,要始终保持警惕。
这人名字我们不清楚,只知姓阮,大家都喊他老阮。
老阮年轻时当过兵,参加过朝鲜战争,身上有多处枪伤。为照顾这位从战场上归来的伤残军人,队里特意安排他看河堤。河堤由沙土堆垒而成,虽有树林根系维护,但总的说来比较松脆。在河堤上耙树叶拔草等对河堤有一定破坏作用。
军人出身的老阮做事很认真,不留情面。加上他光着脑袋,声若炸雷,一副凶神恶煞像,我们都怕他,弄不好篮子耙子等作案工具就被他没收去了。
一听说老阮来了,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赶快逃跑。
在小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和老阮就是猫和老鼠的关系,我们对他既怕又恨。
长大了些,我们渐渐明白了一些事理,对老阮的行为有了一些理解。
后来听说国家给这批军人发放丰厚津贴,我们为老阮感到高兴,他再也不用拖着病残身躯在河堤上奔跑了。
共和国没有忘记在对外战争中为国受伤的军人,我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高兴。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鸡蛋淡苒 在2016-9-26 14:35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