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过河-卒子

走遍安庆、宣传安庆——卒子走遍安庆

[复制链接]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 08: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文官石翁仲——卒子走遍安庆
明朝文官石翁仲
——安庆石刻系列
第134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卒子将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秉承独立视角、独立思考的特色坚持走遍安庆。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安庆市望江县某地的明朝文官石翁仲。图一:望江县某地
    卒子于今年春节期间走访发现,望江明朝官员墓早已不存,现留存仅石像生几尊和村民家里的石赑屃,还有被当志桥的石牌坊立柱。图二:明朝文官石翁仲不同位置拍摄图
   在某乡镇某村的民房之中,有一尊两米左右的全身明朝文官石翁仲,卒子推测为望江本地的官员墓前的石像生,来显示墓主身份地位,在明朝时较为常见,却很显眼。图三:明朝文官
    该明朝文官石翁仲身着明朝官服,头戴官帽,一手执上朝用的笏板,双目闭合,胡须飘逸,另一手持衣襟,袖子的皱褶显得自然真实。 图四:明朝文官石翁仲正面像
    该墓现已不存,但不知道是哪位高官的墓葬。但像这样的文物保护的石像生旁边的杂物之中,周围种满了蔬菜和生活垃圾,实在有辱先祖。图五:明朝文官像
    这座明朝文官石翁仲石雕人像高大宏伟,线条流畅圆熟,形体严谨,是江南省明代墓葬石雕的代表作。附近一位居民说,望江县文管所之前将这些石像生用车运到县文物管理所,只因当天打雷,吓得文管所把文物又运回来,可见其迷信得不一般轻。图六:明朝文官石翁仲
    以前卒子曾介绍离明朝文官石翁仲不远,还有一座高大的石马和石羊等石像生在那里,应该也是此墓之前所用。从网上资料查询,明朝官员墓前的石翁仲分武将和文官区别,武将墓前石像一般“石翁仲”持剑,而安庆市望江县此明朝石翁仲应该是文官。图七:石翁仲
    “石翁仲”,指古代帝王或大臣墓前的石人像。“石翁仲”,也有人叫“石像生”。“石翁仲”与“石像生”有一定区别,古代帝王或大臣墓前的石雕人物、禽兽等,统称石像生,但只有石雕人物才能称为“石翁仲”。图八:明朝文官像
    《明史.礼志十四》碑碣篇记载了洪武五年重定文武大臣坟茔之制,“一品、二品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马、望柱各二。三品、四品无石人,五品无石虎,六品以下无……”,安庆望江明朝文官墓的规制与其官职等级相符。原墓前冲天式牌坊的存在。应该当属明朝一、二品文官。图九:明朝文官石翁仲
     那么这些石像生象征什么?原来,每一件石像生都有着它的寓意:狮子凶猛,吼声震天,群兽闻声,无不惊恐,是势力强大的象征;大象驯服,表示皇帝广有“顺民”可任意统治;骏马善跑,以此炫耀皇帝统治疆域的广阔,可任意驰骋;图十:明朝武官像
    文臣、武将是朝中文武百官的代表,象征皇帝拥有忠臣良将,善理国事,以此来显示皇朝的巩固……气势恢宏的石像生表现出新生王朝的朝气蓬勃和不可战胜的气势。图十一:它地明朝武官石翁仲
    倒地的文官“石翁仲”,如果能够重新立起来,一定是高大的古代文官精美的石刻雕塑,会使你肃然起敬,惊叹古时候的工匠技艺高超。明朝文官“石翁仲”,经过了几百年风雨磨蚀的石人。它们大多是“圆雕”手法,原本应眉眼清晰,四肢明辨,姿态万千的。随着岁月的增长,开始面容身貌不清了,难怪有人说它是“磨制出来的”!图十二:它地明朝文官石翁仲与安庆望江石翁仲对比
(本篇完)
2017-09-01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9-4 08: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鹿狮张启南墓——卒子走遍安庆
鹿狮张启南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34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卒子将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秉承独立视角、独立思考的特色坚持走遍安庆。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钱铺乡鹿狮村一处牛型地的张启南墓。图一:从鹿狮村能够看到枞阳一带
    张氏于元末明朝初时,从江西瓦屑坝迁到安徽省安庆府桐城邑,之后张氏在整个安庆地区主要分布在太湖县、怀宁县、望江县、至后来的枞阳县等,又从安庆地区迁居到贵池县、青阳县,宣城等地,之后又迁往陕西。图二:中远距离看张启南墓型
    据说清朝早期迀到有陕西安康各县,主要是平利地区,还有商洛各县,山阳、商南、洛南、镇安、丹风、榨水。再迁至江西浮梁、浙江安吉、临安、富阳地区。古时称上海秀水县凤凰街。图三:近距离看张启南墓
    张氏从安庆地区迁到安徽的来安县、宣城一带,又迁到江苏南京,等各地宗亲。这个时期基本上是清朝康熙致乾隆时期迁过去的。今天卒子介绍的为审家滩张氏,祠堂在审家滩,今新渡柏年村,主要分布于新渡、双港人形河沿岸及范岗一带。堂号孝友堂。为什么审家滩的张氏死后要迁葬在钱铺,这就是一个迷了。图四:张启南墓背靠龙王尖
   桐枞张氏,也即桐城张氏,为安庆桐城县(今为桐城、枞阳等区域)境内各支张氏统称。大致包括宰相张氏、戴冲连城张氏(戴冲、官桥、双河及连城等四股张氏)、拔茅张氏以及鳌山、白杨、云天、枫树、练潭、横峰、鲁谼、南湾、姥山、葛里、长岭、审家滩、黄甲、金神等多支张氏。图五:张启南墓与安庆地区其它张氏先祖墓基本相同
   今天卒子介绍的这位清朝乾隆元年(1936年)的张启南夫妻墓。张启南,没有具体记载,但从其墓碑上,子女众多,墓的规格很高,应该是“审家滩”张氏,从“审家滩”张氏宗谱看“大克从尚启,继世允昌荣,福增心自正,定得庆光宗……”应该是第五代。图六:张启南墓碑局部
    桐枞张(清河张)家自明初迁入安庆之后,一直名人辈出。其中最为出名莫过父子宰相,一般也称作宰相张。衡臣,衡臣,衡臣,这位身居高位的安庆人,带领着整个桐城派走向清王朝的顶点。图八:安庆地区张廷玉(衡臣)为张氏杰出人物代表
    之前,卒子曾介绍拔茅张,祠堂在南乡会宫拔茅山,桐城这边主要分布在孔城红庙附近,如红庙、十五里坊一带。堂号公茂堂。另外还有戴冲张氏,祠堂在南乡官桥,堂名锡类堂,分三股,戴冲、官桥、双河,与连城配成四大股。鳌山张,祠堂在东乡金社乡鳌头山,桐城这边主要分布在孔城、高桥一带。白杨张,一世祖居东乡白杨里,现主要分布于桐城城区附近及枞阳白湖乡一带。堂号树德堂。云天张,即新渡云天畈张氏,祠堂在徐河张墩,主要分布新渡徐河一带。图九:龙王尖一带
    除了这些,安庆地区还有黄甲张氏,主要分布于黄甲山区黄铺、杨树等地。金神张,主要分布于金神。敦本堂,世居双港张寨。含山张,祠堂在雨坛含山口,分布于菜子湖沿岸雨坛、嬉子湖等地。枫树张,祠堂在双港枫树窑,主要分布双港一带。练潭张,祠堂在双港练潭,主要分布双港练潭一带。横峰张,祠堂在双港横山之下,主要分布双港一带。堂号笃亲堂。鲁山张,氏祠堂在吕亭鲁谼,主要分布在吕亭。堂号二铭堂。南湾张,祠堂在南湾保,今孔城姚岗集一带,主要分布于孔城北部、唐湾八一村。堂号一本堂。姥山张,即罗岭张氏,分布罗岭一带。堂号植根堂。葛里张氏,主要分布西乡陶冲一带。堂号书鉴堂。长岭张氏 ,祠堂在唐湾百丈崖,主要分布唐湾长岭村一带。堂号孝友堂。图十:张启南墓碑记载大清乾隆元年
    桐城张氏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如张淳,字希古,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历永康知县、建宁知府、浙江副使、陕西布政使。知永康时,诉讼者数千人,他日夜查阅案牍,判决如流,吏民惊服,称其为“张一包”,意谓敏断公正如包拯。将离任,有一年逾百岁的老妪在家求见,淳轻骑往,老妪说:“百年来无好官如公者,老婢有自缫丝一缕藏之久矣,愿公缝裳以为公寿。”时人传为佳话。图十一:张启南墓碑记载其子多达十个以上
  张秉文(卒子曾介绍过)字含义,号钟阳,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初授归安知县,迁户部郎中,再为福建建宁兵巡道,晋广东按察使,继迁右布政使,调山东左布政使。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围济南,张秉文与巡按御史宋学朱、副使周之训等,分门死守,昼夜不解甲。十二年正月二日城破,秉文披甲巷战而亡。妻方孟式亦投大明湖而死。张秉贞,字元之,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户部郎中,迁饷司,任蕲黄江防道,升顺广道,又升浙江巡抚。清顺治二年(1645),补礼部仪制司郎中,升通政参议、兵部左侍郎,除刑部尚书,升兵部尚书。图十二:张启南墓与张氏家谱局部
  桐城张氏六代翰林,为安庆地区杰出人才的代表。张英、张廷瓒、张廷玉、张廷璐、张廷豫、张若潭、张若霭、张若澄、张若需、张曾敞、张元宰、张聪贤等等等等。图十三:张启南墓
[size=0.83em]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9-4 08: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鹿狮张启南墓——卒子走遍安庆
鹿狮张启南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34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卒子将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秉承独立视角、独立思考的特色坚持走遍安庆。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钱铺乡鹿狮村一处牛型地的张启南墓。图一:从鹿狮村能够看到枞阳一带
    张氏于元末明朝初时,从江西瓦屑坝迁到安徽省安庆府桐城邑,之后张氏在整个安庆地区主要分布在太湖县、怀宁县、望江县、至后来的枞阳县等,又从安庆地区迁居到贵池县、青阳县,宣城等地,之后又迁往陕西。图二:中远距离看张启南墓型
    据说清朝早期迀到有陕西安康各县,主要是平利地区,还有商洛各县,山阳、商南、洛南、镇安、丹风、榨水。再迁至江西浮梁、浙江安吉、临安、富阳地区。古时称上海秀水县凤凰街。图三:近距离看张启南墓
    张氏从安庆地区迁到安徽的来安县、宣城一带,又迁到江苏南京,等各地宗亲。这个时期基本上是清朝康熙致乾隆时期迁过去的。今天卒子介绍的为审家滩张氏,祠堂在审家滩,今新渡柏年村,主要分布于新渡、双港人形河沿岸及范岗一带。堂号孝友堂。为什么审家滩的张氏死后要迁葬在钱铺,这就是一个迷了。图四:张启南墓背靠龙王尖
   桐枞张氏,也即桐城张氏,为安庆桐城县(今为桐城、枞阳等区域)境内各支张氏统称。大致包括宰相张氏、戴冲连城张氏(戴冲、官桥、双河及连城等四股张氏)、拔茅张氏以及鳌山、白杨、云天、枫树、练潭、横峰、鲁谼、南湾、姥山、葛里、长岭、审家滩、黄甲、金神等多支张氏。图五:张启南墓与安庆地区其它张氏先祖墓基本相同
   今天卒子介绍的这位清朝乾隆元年(1936年)的张启南夫妻墓。张启南,没有具体记载,但从其墓碑上,子女众多,墓的规格很高,应该是“审家滩”张氏,从“审家滩”张氏宗谱看“大克从尚启,继世允昌荣,福增心自正,定得庆光宗……”应该是第五代。图六:张启南墓碑局部
    桐枞张(清河张)家自明初迁入安庆之后,一直名人辈出。其中最为出名莫过父子宰相,一般也称作宰相张。衡臣,衡臣,衡臣,这位身居高位的安庆人,带领着整个桐城派走向清王朝的顶点。图八:安庆地区张廷玉(衡臣)为张氏杰出人物代表
    之前,卒子曾介绍拔茅张,祠堂在南乡会宫拔茅山,桐城这边主要分布在孔城红庙附近,如红庙、十五里坊一带。堂号公茂堂。另外还有戴冲张氏,祠堂在南乡官桥,堂名锡类堂,分三股,戴冲、官桥、双河,与连城配成四大股。鳌山张,祠堂在东乡金社乡鳌头山,桐城这边主要分布在孔城、高桥一带。白杨张,一世祖居东乡白杨里,现主要分布于桐城城区附近及枞阳白湖乡一带。堂号树德堂。云天张,即新渡云天畈张氏,祠堂在徐河张墩,主要分布新渡徐河一带。图九:龙王尖一带
    除了这些,安庆地区还有黄甲张氏,主要分布于黄甲山区黄铺、杨树等地。金神张,主要分布于金神。敦本堂,世居双港张寨。含山张,祠堂在雨坛含山口,分布于菜子湖沿岸雨坛、嬉子湖等地。枫树张,祠堂在双港枫树窑,主要分布双港一带。练潭张,祠堂在双港练潭,主要分布双港练潭一带。横峰张,祠堂在双港横山之下,主要分布双港一带。堂号笃亲堂。鲁山张,氏祠堂在吕亭鲁谼,主要分布在吕亭。堂号二铭堂。南湾张,祠堂在南湾保,今孔城姚岗集一带,主要分布于孔城北部、唐湾八一村。堂号一本堂。姥山张,即罗岭张氏,分布罗岭一带。堂号植根堂。葛里张氏,主要分布西乡陶冲一带。堂号书鉴堂。长岭张氏 ,祠堂在唐湾百丈崖,主要分布唐湾长岭村一带。堂号孝友堂。图十:张启南墓碑记载大清乾隆元年
    桐城张氏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如张淳,字希古,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历永康知县、建宁知府、浙江副使、陕西布政使。知永康时,诉讼者数千人,他日夜查阅案牍,判决如流,吏民惊服,称其为“张一包”,意谓敏断公正如包拯。将离任,有一年逾百岁的老妪在家求见,淳轻骑往,老妪说:“百年来无好官如公者,老婢有自缫丝一缕藏之久矣,愿公缝裳以为公寿。”时人传为佳话。图十一:张启南墓碑记载其子多达十个以上
  张秉文(卒子曾介绍过)字含义,号钟阳,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初授归安知县,迁户部郎中,再为福建建宁兵巡道,晋广东按察使,继迁右布政使,调山东左布政使。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围济南,张秉文与巡按御史宋学朱、副使周之训等,分门死守,昼夜不解甲。十二年正月二日城破,秉文披甲巷战而亡。妻方孟式亦投大明湖而死。张秉贞,字元之,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户部郎中,迁饷司,任蕲黄江防道,升顺广道,又升浙江巡抚。清顺治二年(1645),补礼部仪制司郎中,升通政参议、兵部左侍郎,除刑部尚书,升兵部尚书。图十二:张启南墓与张氏家谱局部
  桐城张氏六代翰林,为安庆地区杰出人才的代表。张英、张廷瓒、张廷玉、张廷璐、张廷豫、张若潭、张若霭、张若澄、张若需、张曾敞、张元宰、张聪贤等等等等。图十三:张启南墓
[size=0.83em]37.jpg (551.9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2017-09-04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9-5 08: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鹿山半山老屋麻石残件——卒子走遍安庆
鹿山半山老屋麻石残件
——安庆古石刻系列
第134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得到很多朋友的喜爱,卒子将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秉承独立视角、独立思考的特色坚持走遍安庆。《卒子走遍安庆》不仅仅是游记,更是一种坚持的精神。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鹿山村一处半山老屋遗址。图一:杨桥镇鹿山村
    从鹿山村走到龙泉寺的半途中,有一座建于何时又毁于何时的老屋,现在唯有几个麻石残件在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繁华。鹿山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中部,山林近万亩、耕地二千亩。是个古老的村庄,也是一个相对比较富庶的村庄。图二:杨桥镇鹿山村半山龙泉寺下院
    在龙泉寺半山有一座池塘,池塘埂上建有一座小庙,小庙的周边散落着麻石的老屋构件,有村民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的麻石构件多半被拉走,运到下山不知如处了。图三:绿叶
    现存的麻石石构件,有一雕花石门墩高约六十公分,长约一米,还有二处圆形的石构件,应该也是过去碾压食物的石构件。图四:杨桥镇鹿山村半山巨石
    卒子猜想,这麻石构件应该是老屋所剩余的构件,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不知何时轰然倒下,石块瓦砾、土砖木梁散落一地,后又被建起半山那座小庙。图五:蝗虫
    鹿山的龙泉寺是大龙山远近闻名的寺庙之一。虽然规模不大,却是当时大龙山有名的佛教胜地。古时寺内有僧人多人、香火旺盛。光阴荏苒,龙泉寺昔日繁华热闹的场景,经过岁月的洗礼已安静下来,寺庙现在来了东北的居士。图六:“山摘紫芝”
   鹿山村是一个古村落,半山水塘边放置的两块看起来很普通的石头,却原来是碾压食物的大磨盘,看样子是清朝年间留下的,现在有百多年历史了,可能是文物。有兴趣的朋友去半山水塘边,会看到麻石身一面雕刻了花纹。 图七:杨桥镇鹿山村半山石构件
  有点不可思议的是,在半山新建的茅房一角,居然发现疑似旗杆夹的半截夹杆,这可能是原老屋门堂留下的。从这些麻石板看,应该是比较粗糙的旗杆夹石板,另一块已不知去向。图八:半山石构件被当成台板
    夹石板前端都有二个圆孔,这就是过去穿木榫用的。此外,离龙泉寺不远,座子发现了寺里很多的石柱础,应该不是寺庙里的东西。卒子猜想会不会也是老屋内的东西,后被搬到寺庙里了。图九:杨桥镇鹿山村半山石构件
     在通往龙泉寺的半山间,有一块巨石,上面有写有四个大字“山摘紫芝”,经查出自北齐作家颜之推的《古意》诗之一:“登山摘紫芝,泛江采绿芷。”真是一处人间美景地。图十:旗杆夹
    颜之推(531年-约595年),字介,汉族,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古代文学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齐书》本传所载《观我生赋》,亦为赋作名篇。图十一:半山石构件
  老屋已不复存在,剩下几块麻石构件渐渐诉说昔日的繁华,古建筑古民居,有不珍贵的古建筑古民居构件。这些历史悠久、工艺水平较高的文物,又将渐渐消失在历史中。图十二:杨桥镇鹿山村半山石构件
    老屋被毁以后,这些老屋的遗存石构件村民大概感觉没有什么价值,就把它们散放在池塘埂边和水渠做桥板,虽然如今的老屋已成了一片废墟,但从这些散落在地上的文物,可想当年应该是数一数二的规模。图十三:杨桥镇鹿山村半山龙泉寺下院
    如今,在安庆众多的农村地区,像这些已经毁坏的老屋,渐渐变成了铺满碎石瓦砾的荒地。没有把历史文物保护当成一回事的都拆了,太可惜了。安庆正在争创什么文明城市,却远远不及历史文化名城一块金字招牌。图十四:自制食物
     这块被用做茅房的麻石旗杆夹板、还有安庆众多的门楼砖雕、石墩石础,不知道多少外地的收藏家正等着收购,安庆如果能够有更多的博物馆或民间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把这些散落在各地的文物收集起来,也是安庆文化的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安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间艺术表演等为载体的特色安庆地方文化,加上这些各地的古石构件、传统民居、古驿道、古桥等遗迹遗存,才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安庆地方文化。图十五:杨桥镇鹿山村风景
(本篇完)
2017-09-05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09: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敬敷书院——卒子走遍安庆
敬敷书院
——安庆教育系列
第134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得到很多朋友的喜爱,卒子将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秉承独立视角、独立思考的特色坚持走遍安庆。《卒子走遍安庆》不仅仅是游记,更是一种坚持的精神。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安庆市迎江区菱湖办事处安庆师范大学内的一幢清朝建筑敬敷书院旧址。图一:敬敷书院大门
    敬敷书院,原名培原书院,后改称安徽大学堂,安徽高等学堂。坐落于安庆师范大学菱湖校区内。座东朝西,砖木结构,现存建筑东西长约七十余米,南北五十余米。南北两侧各筑讲堂五组,保存完好。现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图二:敬敷书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敬敷书院是清朝安徽省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为国立安徽大学的前身。安庆敬敷书院是清朝安徽省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从清顺治九年(1652年)创办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办为安徽大学堂,250年间在安庆曾三易其址、三易其名。图三:古时棚考
   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由巡抚李日捐款创建。原址在魁星楼旧址(现安庆一中内)。清朝乾隆初更名为敬敷书院,清朝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图四:航拍敬敷书院(东西向)
    曾国藩主政安庆时期,于清朝同治初由移建孝肃路之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移建至菱湖南岸,即今旧址。1901年,清廷实行教育维新,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敬敷书院停办,与求是学堂合并,产生了安徽省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堂——安徽大学堂,开安徽高等教育之先河。图五:敬敷书院各级文物保护牌
    “敬敷”之词,语出《尚书》,意思为“恭敬地布施教化”。敬敷书院于1652年在安庆城内建成,1733年奉旨改为官办,1736年定名为敬敷书院。图六:敬敷书院考棚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实行教育维新,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由此,兴办二百五十余年的敬敷书院停办,与求是学堂合并产生了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大学---安徽大学堂,开安徽高等教育之先河。也就是后来名震一时的“国立安徽大学”的前身。图七:敬敷书院后花园
    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巡抚陶澍曾率属捐廉置新生洲(后改名崇文洲)官产一半为书院学田,岁课银八百两,为学生膏火费,又倡捐书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改为求是学堂,后又改称安徽大学堂,安徽高等学堂,并在百子桥另建新舍。图八:敬敷书院布局
    敬敷书院的六间考棚,有五千多平方米的清朝建筑群,设有门坊、长廊,考棚三进六栋,每栋考棚面阔六间,抬梁式结构、硬山式山墙、青砖灰瓦、木格窗棂、前后庑廊。考棚内至今还保存有清朝光绪二十三年的考棚正梁、考卷、桐城派文学大师姚鼐的著作等。图九:敬敷书院含航拍图
    敬敷书院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已通过“院试”的秀才,为进取“乡试”、考举人而入院进修;另一类是“童试”及格者或“民间俊秀及官员子弟年十五以上已读孔孟四书者”,即有一定基础但还未中秀才的童生。图十:科举
    从清初到清末,在书院两百余年的办学中,著名史学家全祖望、桐城派“三祖”中的刘大櫆和姚鼐、著名学者王宽吾、“江南大儒”汪宗沂等诸多著名学者担任过山长或主讲。这些大师学识丰富,德高望重。他们执著地秉守文化育人的“敬敷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时代精英,如国画大师黄宾虹、著名教育家房秩五等都是从敬敷书院走出的莘莘学子。图十一:敬敷书院航拍图(南北向)
    安徽近代第一所军事专科学校安徽武备学堂和陆军学堂、安徽第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安徽近代第一所有院系建制的分科大学江淮大学、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省立安徽大学、国立安徽大学等相继在安庆师范大学这块热地上办学。图十二:敬敷书院走廊
    著名学者、翻译家严复,著名革命家徐锡麟,著名法学家光明甫,著名教育家王星拱,数学大师何鲁,著名文史学者刘文典、杨亮功,著名经济学家陶因等曾在此担任校长;著名文学家郁达夫、苏雪林、朱湘、冯沅君、苏曼殊、许杰,桐城派末期大师姚永朴,著名学者陈望道,著名经学家周予同,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著名化学家丁绪贤等曾在此传道授业。虽然校名更迭,但是这些教育先贤无不秉承了文化育人的“敬敷”文脉。图十三:敬敷书院考棚
    敬敷书院具有的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服务经济、重视道德教育、引领社会风尚的诸多理念以及特有的人文品格、人格魅力、教学情怀和教学智慧,更是为“敬敷精神”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图十四:敬敷书院内设
(本篇完)
2017-09-06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9-7 14: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桃源湖与彩虹瀑——卒子走遍安庆
桃源湖与彩虹瀑
——安庆风景系列
第134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得到很多朋友的喜爱,卒子将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秉承独立视角、独立思考的特色坚持走遍安庆。《卒子走遍安庆》不仅仅是游记,更是一种坚持的精神。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镇茶庄村的桃源湖与彩虹瀑,希望大家喜欢。图一:桃源湖与桃源湖铭牌
    在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镇茶庄村有一处风景区叫天柱山大峡谷,在天柱山大峡谷上游,翠竹掩映间,每当早春三月,红红的桃花翠绿的竹,相映成趣,好一幅世外桃源美景,这便是桃源湖。图二:桃源湖是一处养生好去处
  据《潜山县志》记载:“茶庄西侧仙桃崖下有洞,洞旁遍生野桃,花开五色,桃可食,世称桃源洞。”东汉方士左慈炼丹,在此居住。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今安庆潜山)。东汉丹鼎派道教的道术系由他一脉相传,在公元190年至195年间,左慈隐身天柱山,精思炼丹之术,下至九井河畔,上至西关寨口,沿途都留有栖身炼丹的遗址。图三:桃源湖湖面
  在桃源洞的前面有一个桃源湖,名称是因地名而来,旧时这一带盛产野桃,花开五色,俗称桃花源。桃园湖最美的景致要数天柱群峰倒影图,每当风平浪静,水面如镜,天柱峰峦倒影湖中,构成一幅山光水色的巨大画屏。图四:桃源湖风光
  整个的桃源湖大坝,全长七十余米,高十余米,其工程由天柱山镇茶庄村为改善旅游环境而投资兴建的,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别处极少看见的美景彩虹瀑。每当太阳光照射在大坝的瀑布之上,在瀑布的水雾作用下,形成一道彩虹,这彩虹随着观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非常壮观。图五:桃源湖边居住的八十多岁老人
  这里群山环抱,以天柱群峰为屏障。湖水澄碧、波光粼粼,曲折的山峦将整个湖面分隔成几个区域,使得整个湖区神龙见首不见尾,荡舟其间犹如进入水上迷宫,妙趣横生。图六:桃源湖游乐设施
  天柱深山景区流水汇流过宋家板桥后,称九井河,全长约六公里,海拔悬差大,中途出现九次大跌坡,冲击成九个大井潭。珍珠井—九井之一,江家畈南。图七:桃源湖依山畔湖
  天柱山大峡谷内小河较窄,井口岩石参差不齐,阻拦着激泻的河水,溅起银亮的水花,如珍珠闪烁。瀑长仅三四米,瀑下岩石如吊罐,口小底大,其深莫测。峡谷成东西走向,落差达百米以上,分三次跌落,形成上、中、下连续三道飞瀑,雪喷玉溅,谷震山颤,行人惊叹,鸟兽潜形。图八:桃源湖风光迷人
    天柱山又名皖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市潜山县境内,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时封其为“南岳”,后为隋文帝诏废,故被尊称为“古南岳”。又因春秋时为晥国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图九:桃源湖山水间
    天柱山景区内“峰雄、石奇、洞幽、水秀”,集北山之雄、南山之秀于一身,兼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天柱山大峡谷上下落差二百多米,石崖陡、水湍急,大小瀑布跌落成群,大瀑布腾空飞落、气势恢宏,小瀑布蜿蜒曲折、婀娜多姿,通天瀑落差百米,堪称华东一绝。图十:桃源湖景区内的天柱倒影小景点
  峡谷上游是一个蓄水而成的大水库,名为桃源湖、这里枫林桃园、山野人家,风景如画。如荡舟桃源湖,令人心旷神怡;峡谷探险漂流,让您荡气回肠。天柱山大峡谷桃源湖就是一幅古朴天然的画图,这是一种刚柔并济的美,无不透析着大自然神奇和绝世之功。置身谷中,一种原始的深邃和古远的苍茫迎面而来,让人恍惚在沧海桑田的无限遐想之中。图十一:桃源湖景区的彩虹瀑小景点
  天柱山大峡谷位于天柱山景区腹地。早在18亿年以前的中元古代,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经历晋宁构造运动和扬子、华北两个板块聚合碰撞及超高压变质过程,在断层、节理和流水等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峡谷景观。峡谷内飞瀑流泉与溪涧潭池珠联璧合,幽峡平湖与田园风光互为映衬,竹海枫林相映生辉,展现出一幅神奇秀丽的山水画卷。图十二:彩虹瀑景观
    山因水而妩媚,水因山而妖娆。处于青山翠竹环抱之中的桃源湖,在天柱群峰的映衬下,在桃园人家的守望中,呈现出一种美妙迷人的画境。桃源湖气象万千,妩媚怡人,天柱之雄奇,峡谷之秀色,尽收眼底。晨昏暮霭,扁舟唱晚。新雨过后,湖上雾霭蒸腾,宛如仙境。雨后初晴,阳光映照,碧水鎏金,远山近水如出浴仙子,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清新亮丽。图十三:天柱倒影
    彩虹瀑虽然是人工蓄水的拦水坝,却以缤纷与绚丽成就了瀑布的绝妙,这是在光照条件下形成的一处罕见的瀑布景观,美仑美奂,吸引了游人的驻足。天柱山大峡谷特殊的地质、独特的环境、灵异的气场,使人延年益寿,其所在地茶庄村是闻名遐迩的“长寿村”。源远流长的养生文化、神奇的养生功法,吸引着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前来跋涉、探寻。图十四:彩虹瀑
(本篇完)
2017-09-07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11: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思岩——卒子走遍安庆
九思岩
——安庆风景系列
第134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得到很多朋友的喜爱,卒子将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秉承独立视角、独立思考的特色坚持走遍安庆。《卒子走遍安庆》不仅仅是游记,更是一种坚持的精神。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安庆市宜秀区余湾和眉山之间的大龙山九思岩,希望大家喜欢。图一:九思岩
    安庆位于皖鄂赣三省之界、江淮之间,其大龙山又是大别山余脉,绵延数百里。安庆府为皖中古城,背倚大龙山,离城二十余里,今天卒子介绍的九思岩,是一处海拔约三百余米的小山峰,位居整个大龙山一线的中段,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图二:九思岩位于大龙山中部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湘军在安庆有着十年的对弈。九思岩也在此时呼之欲出。九思出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着孔子“君子有九思”。图三:九思岩顶部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思义。”其意是,君子视思明,要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可往往人就是看不清是非曲直,或者是不敢或者不想看清真假虚实。君子听思聪,不要听风则雨,要多听多想,要听得聪明。君子要多听,要善于听不同的声音,还要听得聪明,要听得出什么对,什么对自己有利。图四:九思岩局部
    九思岩原名莲花峰,是大龙山中部主要山峰之一。其外为一座石岩山峰,海拔约三百余米。此山岩早有记载。在九思岩下,就是石塘湖,湖与长江相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虽然九思岩山虽不高,然突起于长江、白泽湖、石塘湖平原地带,有山有水,亦是安庆名山胜景。图五:九思岩是游玩好去处
    九思岩是安庆一处驴友攀爬和攀岩的圣地,九思岩顶能纵览整个杨桥一带。古人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唯我大龙山,胜景如斯,何必寻向浮名之所!或曰,佳境自在人心时,又何劳远行!图六:九思岩一侧
     正是因为九思岩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清朝咸丰年间,曾国藩、曾国荃领导的湘军与陈玉成领导的太平军在这片土地来回战斗十年。清军大将鲍超更是从安庆杨桥至罗岭、桐城一线和怀宁至宿松一线反复拉锯战斗,安庆大龙山九思岩这一处险要山头,距这二条生命线均只有三十余里路。图七:九思岩下小山
    九思岩方圆几里地,岩体交错相间。竹门唯碧萝、瞻天隔鸟道。此处实为大龙山一处风景优美之地,一峰背耸,真胜地也。游遍全国,也未必有几处能与之相并,龙山佳景,宛然在目。图八:九思岩局部
    九思岩风景绮丽,能够游览此处风光,还需要一身好体力。在九思岩上,被风化的巨石犹如一个个巨大的石像,能够坐在山岩,望尽安庆城,远眺大龙山,此情此景,真乃天然妙境也!图九:九思岩是攀岩好去处
    站在九思岩中,能够看到大龙山一处约几亩地的平坦幽谷,西面是气势磅礴的山峰,古时这里曾有人居住,名为饶家道。峰上东西排列巨石,南北成行各小峰,团聚嬉戏,城垣之中竹林葱郁、古木遮空,清泉绕流,景色深幽,风光奇秀,宛然世外桃源。图十:九思岩局部
    九思岩是安庆一处人间仙境,靓丽风景线,落差约十几米,美丽而壮观,上去以攀爬为主。有几处几乎是垂直的,而且山体基本上是以岩石为主,所以是个玩岩降的好地方。图十一:九思岩顶
    九思岩的巨石,如若登上顶部悟出人生的体会,能够感受大自然的博大精深。九思岩幽谷奇峡,五彩缤纷。九思岩群山起伏变化,相对高度悬殊。图十二:九思岩另一侧
    九思岩,是军事上控制安庆的北大门。在大龙山群山之间又是制高点,与附近的山峰互为犄角。依托这些山头,构筑起稳固的防线,成为历史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十三:九思岩岩体
    清朝末期由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在清朝咸丰、同治时期面对太平军的军队。其核心领导以曾国藩、胡林翼等为领袖的军队。但在湘军主战安庆期间,“湘军”名号曾被广泛使用,这支队伍以各省举办团练起家,以助“攻剿”太平军。图十四:九思岩局部
    湘军最大的特点就是“兵为将有”,曾国藩把由朝廷直接控制、指挥的国家经兵制,改变成由地方督抚和将领直接控制的军队,成为清朝兵制的一大变革。湘军形成了谁招募便服从谁的传统,各营独立,彼此不相统属,每营只服从营官一人,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湘军建军标准是:“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图十五:九思岩与山下小山峰互成犄角之势
(本篇完)
2017-09-08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17: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过河-卒子 于 2017-9-12 08:50 编辑

橐箱石与刘氏禁碑——卒子走遍安庆
箱石与刘氏禁碑
——安庆碑刻与自然风光系列
第134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得到很多朋友的喜爱,卒子将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秉承独立视角、独立思考的特色坚持走遍安庆。在《安庆家谱网》上线之际,卒子特向《安庆家谱网》上线表示祝贺。图一:岳西县莲云乡
     位于安庆市岳西县莲云乡朱屋村的橐箱石,是自然风化造成的一块较为独立、鬼斧神工的大石头,以很小的支撑面立在巨石上,千万载不变,远远望去,像一大木箱支立在石头上,故名橐箱石。图二:清朝背井离乡的移民
      橐箱石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古为潜山县后北乡,离潜山县城约五十余公里。图三:优美的风景和圆润的石梯
    橐箱石位于一个山坡的半坡边,旁边是一条有着数百年的古道。古道上下坡均有石块铺设的梯道,数百年间,古道上被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踩着光滑而圆润。图四:橐箱石
    橐箱石是一个标志,又是一个符号,这是一个家族风水的标志,古人认为这个抬箱石是大自然造化,是一处风水宝地。图五:橐箱石的不同角度
    刘氏先祖于1662年迁居此地,渐渐形成安庆地区的名门望族。历四代于乾隆初大举迁陕,三十多位男丁在陕立户。同时分迁浙江、河南者众。图六:橐箱石局部
    在橐箱石不远,有一块立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禁碑,距今204年。乃该族迁陕后裔回乡祭祖所立禁碑。图七:橐箱石不远溪水
    立碑无非是要让世人皆知、以期传之不朽。在安庆地区家族的发展历史上,碑刻是一座文化宝藏,也是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能为后人提供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方面的原始记录,是历史的见证。图八:橐箱石自然风光
       这块禁碑四周为麻石砌成的碑框和碑盖。正碑部分高90宽60公分。加碑框、碑帽,规格为118×86公分。是目前发现安庆市地区非常完整,字体秀丽清晰,比较高大的禁碑。碑记由刘氏家族撰写,使用了魏碑体,详细记载了二百多年前,刘氏家族购置此地繁衍发展的过往。图九:刘氏禁碑
    刘氏禁碑,刻于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标题为“彭城郡应斗公后裔的碑记”。该碑碑文采用魏碑体阴刻,竖书约十多行,碑文数百字,字体端庄有力,字迹基本清晰,是清代碑刻中的上乘之作。图十:禁碑正反面均刻有文字
    清朝康乾时期,清廷渐渐推行的是摊丁入亩的政策,恰时皖西南经过数百年的生息,人口渐渐稠密,此时清廷明朝初期的移民经验,在皖、鄂、赣等地区实行规模的组织,向北方地区移民。图十一:安庆刘氏宗亲两位会长
    清廷在实行移民初期,采取的是“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手段,移民在迁徙路线上,沿途各州县政府采取接应和监督措施以防移民私自回老家。图十二:碑立议禁
       据《刘氏家谱》记载族人于乾隆初年迁居陕西,这些移民达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山区,经过勤劳耕作,逐渐站稳脚跟,并在陕西淅川县西坪街花园关建有“刘氏大庄园”谱称“老庄”。历二代,由“太学生”刘大汉携侄“禀贡生”刘瑞昌等数十后裔回老家祭祖并立此碑。回陕再经过艰苦创业,取得较好发展。又创立了“刘氏新庄”。该族迁陕后裔于民国四年仍然和老家在一起联修家谱。图十三:刘氏在橐箱石置地
    从刘氏禁碑以及卒子今后再次介绍迁陕安庆移民回乡安葬的墓碑,都可以印证刘氏迁陕后裔的新老二庄的繁衍历史。图十四:禁碑阴刻文字
    为记载这段历史,刘氏禁碑以应斗公先祖创业为绳,详细记载了人口迁徙,并在嘉庆年间立碑传颂。图十五:立禁碑
  橐箱石与刘氏禁碑不远,就一座土地庙,是刘氏后人敬畏山神与土地神灵的小小庙宇。图十六:对盗葬、砍伐树木等均为禁止
      橐箱石与刘氏禁碑,虽然已经过去二百余年,从实物见证了安庆地区的先祖集体智慧,从碑文看,其中大部分记载“禁火烧山林、私砍竹木、违禁送官严惩”等强制性规定,也是古时的道德准绳,对民间良风美俗的形成和净化社会风气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图十七:禁碑全文
(本篇完)
2017-09-11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2 08: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橐箱石与刘氏禁碑——卒子走遍安庆
箱石与刘氏禁碑
——安庆碑刻与自然风光系列
第134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得到很多朋友的喜爱,卒子将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秉承独立视角、独立思考的特色坚持走遍安庆。在《安庆家谱网》上线之际,卒子特向《安庆家谱网》上线表示祝贺。图一:岳西县莲云乡
     位于安庆市岳西县莲云乡朱屋村的橐箱石,是自然风化造成的一块较为独立、鬼斧神工的大石头,以很小的支撑面立在巨石上,千万载不变,远远望去,像一大木箱支立在石头上,故名橐箱石。图二:清朝背井离乡的移民
      橐箱石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古为潜山县后北乡,离潜山县城约五十余公里。图三:优美的风景和圆润的石梯
    橐箱石位于一个山坡的半坡边,旁边是一条有着数百年的古道。古道上下坡均有石块铺设的梯道,数百年间,古道上被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踩着光滑而圆润。图四:橐箱石
    橐箱石是一个标志,又是一个符号,这是一个家族风水的标志,古人认为这个抬箱石是大自然造化,是一处风水宝地。图五:橐箱石的不同角度
    刘氏先祖于1662年迁居此地,渐渐形成安庆地区的名门望族。历四代于乾隆初大举迁陕,三十多位男丁在陕立户。同时分迁浙江、河南者众。图六:橐箱石局部
    在橐箱石不远,有一块立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禁碑,距今204年。乃该族迁陕后裔回乡祭祖所立禁碑。图七:橐箱石不远溪水
    立碑无非是要让世人皆知、以期传之不朽。在安庆地区家族的发展历史上,碑刻是一座文化宝藏,也是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能为后人提供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方面的原始记录,是历史的见证。图八:橐箱石自然风光
       这块禁碑四周为麻石砌成的碑框和碑盖。正碑部分高90宽60公分。加碑框、碑帽,规格为118×86公分。是目前发现安庆市地区非常完整,字体秀丽清晰,比较高大的禁碑。碑记由刘氏家族撰写,使用了魏碑体,详细记载了二百多年前,刘氏家族购置此地繁衍发展的过往。图九:刘氏禁碑
    刘氏禁碑,刻于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标题为“彭城郡应斗公后裔的碑记”。该碑碑文采用魏碑体阴刻,竖书约十多行,碑文数百字,字体端庄有力,字迹基本清晰,是清代碑刻中的上乘之作。图十:禁碑正反面均刻有文字
    清朝康乾时期,清廷渐渐推行的是摊丁入亩的政策,恰时皖西南经过数百年的生息,人口渐渐稠密,此时清廷明朝初期的移民经验,在皖、鄂、赣等地区实行规模的组织,向北方地区移民。图十一:安庆刘氏宗亲两位会长
    清廷在实行移民初期,采取的是“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手段,移民在迁徙路线上,沿途各州县政府采取接应和监督措施以防移民私自回老家。图十二:碑立议禁
       据《刘氏家谱》记载族人于乾隆初年迁居陕西,这些移民达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山区,经过勤劳耕作,逐渐站稳脚跟,并在陕西淅川县西坪街花园关建有“刘氏大庄园”谱称“老庄”。历二代,由“太学生”刘大汉携侄“禀贡生”刘瑞昌等数十后裔回老家祭祖并立此碑。回陕再经过艰苦创业,取得较好发展。又创立了“刘氏新庄”。该族迁陕后裔于民国四年仍然和老家在一起联修家谱。图十三:刘氏在橐箱石置地
    从刘氏禁碑以及卒子今后再次介绍迁陕安庆移民回乡安葬的墓碑,都可以印证刘氏迁陕后裔的新老二庄的繁衍历史。图十四:禁碑阴刻文字
    为记载这段历史,刘氏禁碑以应斗公先祖创业为绳,详细记载了人口迁徙,并在嘉庆年间立碑传颂。图十五:立禁碑
  橐箱石与刘氏禁碑不远,就一座土地庙,是刘氏后人敬畏山神与土地神灵的小小庙宇。图十六:对盗葬、砍伐树木等均为禁止
      橐箱石与刘氏禁碑,虽然已经过去二百余年,从实物见证了安庆地区的先祖集体智慧,从碑文看,其中大部分记载“禁火烧山林、私砍竹木、违禁送官严惩”等强制性规定,也是古时的道德准绳,对民间良风美俗的形成和净化社会风气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图十七:禁碑全文
(本篇完)
2017-09-11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2 12: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司空程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司空程氏宗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34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得到很多朋友的喜爱,卒子将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秉承独立视角、独立思考的特色坚持走遍安庆。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店前镇司空村程家寨的程氏宗祠。图一:佛教禅宗第一山司空山一角
     程氏宗祠位于岳西县店前镇司空村程家寨,这里是佛教禅宗第一山——司空山下,程氏宗祠占地约三亩余,背后就是司空山。图二:程氏宗祠正门
     司空山青山隐隐,门前水塘碧波荡漾,其地名“仙人撒网”,据传风水极佳。程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后因战乱毁于兵燹。图三:程氏宗祠前图片是一半圆形水塘
     清朝道光年间,当地程儒宗邀集族人重建,重建时由程氏主事余伯考儒宗兄,襄事有维松、萃群、声扬、奇方诸兄。程氏举全族之力,用全族之人,无不争先恐后,同效建祠之力,终于建成如今规模的程氏宗祠。图四:程氏宗祠
     程氏宗祠,气势宏大,开阔明朗。由三十二根大柱支撑起三重五进的宏伟结构,厅内壁画色泽鲜艳,人物鸟兽栩栩如生,古香炉形似巨鼎,进门即见的大戏楼典雅精致。图五:程氏宗祠抱鼓蝙蝠与梅花鹿指福禄之间
    程氏宗祠仪门对联为“玉色金声,祥云瑞日;重黎聪哲,休父疏支。”上联典指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颢兄弟的典故。图六:程氏宗祠为全市文物瓮中保护单位
    相传,程颢任雩县主簿时,当地谣传玉石佛像要放光,远近聚者众多。程颢对传谣的僧人说,我有公事,不能前往观看,你替我把佛首取来给我看看。从此,这佛首就不发光了,只是天上时有祥云瑞日出现。图七:程氏宗祠匾额
    下联典指程姓的祖先重黎、徐和休父的事典。享堂对联二幅,其一云:“爱物为心,一命于人亦有济;得民以道,千秋斯统不虚传”,系清代名臣林则徐撰程姓宗祠通用联;其二曰:“洛水溯渊源,诚意正心,一代师宗推北宋;皖江汇薮泽,承先启后,千秋俎豆焕西川”,也是程姓宗祠通用联。图八:程氏宗祠简介
    宗祠是一个以姓氏、宗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和组织起来的,用以宗族内的祭祖和其他公共活动的空间,承载着一个家族的传统和文化。卒子之前已经介绍很多,今后将继续介绍安庆各个祠堂。图九:程氏宗祠石门框与四周
    司空程氏宗祠高大轩昂,建筑布局合理、严谨实用。三重五进,左右对称。上厅为享堂,供奉程氏祖先牌位,也是整座的最高点。图十:程氏宗祠
    从外向内,逐渐递高,加上两翼拱护,显示祖宗的尊严。中厅为礼堂,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大厅,中厅和上厅可容纳数百人举行仪式。下厅戏台设在门屋后,隔着天井面对享堂。正厅的屋顶除了天井以外,全部用木桷铺满,且厅内壁画精美,木雕技艺精湛,鸟兽栩栩如生。图十一:程氏宗祠内部(网络图片)
    驻足于程氏宗祠门外,你还会为其精湛的石雕艺术所吸引和钦佩。就在祠堂大门的两侧,各设有一组由护栏、鼓座、石鼓组成的石雕,其正面为祥云、梅花鹿、蝙蝠,背面为鲤鱼跳龙门,这一对石雕中的梅斑、鱼鳞均清晰在目,可见当时工匠的技艺之高超,更包含祈望后人荣登金榜,福禄双全的美好寓意。图十二:程氏宗祠马头墙
    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经近二百年,程氏宗祠无不记录着这座古祠和它的主人曾经的辉煌。图十三:程氏宗祠背面
(本篇完)
2017-09-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