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49|回复: 1

[桐城人] 桐城方氏后裔鲁谼方秉承家学立德树人才

[复制链接]

2407

主题

1000

回帖

5065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5065
鲜花(15) 鸡蛋(0)
发表于 2016-12-6 15: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李国春  程堂义  陆瑢, L) @2 v' a: K7 s1 K' h

7 ]& [" m& I9 {5 t, m  梁实秋曾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也曾说,桐城方氏是继曲阜孔氏以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家族。桐城方氏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但你知道吗?桐城方氏有好几支,而大家常常提到的大多是以方以智为代表的“桂林方”,其实,桐城还有支“鲁谼方”也是人才辈出,声名远播。, f6 U1 ^9 x3 o3 q
00300266309_cdb0d587.jpg

8 O8 J* a7 c) h- F" g# O* V( [
2 l6 V2 b' U8 {  鲁谼山上走出“鲁谼方”1 a' M. C& A# c. T
/ b0 p# `4 X! H0 l
  鲁谼山,位于桐城城北重镇吕亭境内。据当地人告诉我们,此山得名缘于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东吴大将鲁肃在此屯兵抗曹,并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和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我们自吕亭西行,地势渐高,沿河而上七八里,奇峰错列,层林叠翠,前阔后深连绵数十里,即当年鲁肃屯兵之处,无名山峦便被称之为鲁谼山。
% w) N  O5 V0 R- l3 M( g9 r# e1 V1 K7 Z3 X5 Y! |+ w* z! U
  据史料载,鲁肃屯兵设防时,曾在一制高点上筑烽火台暸望敌情,他常身先士卒,亲临高台,严密监视东北巢湖、庐江方向曹魏水陆大军之动静,以防来犯。一日鲁肃手执利剑在此教练阵法,突然飞身跃上一块巨石,朗声激励众官兵说道:“拒曹伐魏,必操胜券,此心志日月可鉴也!”霎时手起剑落,巨石被劈成两半,接着又因势利导训诫官兵:“骄兵必败,如此石不堪一击!”众官兵睹石励志练武日勤,警钟长鸣防务日严,曹兵一直不敢逾雷池半步。日后,这块从中剖开的巨石就被人们称之为“试剑石”。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这块石头,石上有阴刻行书三行:“此石,三国吴鲁子敬试剑古迹。士人汪天孝叙。”/ J/ s2 j/ I- V4 Y1 }+ F& b

3 F1 S0 Y3 a* e6 `: K9 v" _3 v  而“鲁谼方”就是从这座山上走出的。
+ P  N: I2 Q  I9 h! H( {, _
6 B; r! A% u  T. M& {! f8 M6 P  桐城方氏,在明清两朝真的是盛极一时。而据史料载,方氏在桐城有五六支之多,但名气较大的还是“桂林方”、“鲁谼方”和“会宫方”三支。3 V; d& `& F  y, N

/ h2 e9 P5 g. q. u" n- I$ ^, B7 _0 i  据马通伯《桐城耆旧传》所载,“桂林方”早先从休宁迁池口,宋末始迁桐城。至明初第六代方自勉时,五个儿子都功成名就,时人有“五龙”之誉,于是望江人王瑞题“桂林”二字于其门(古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这就是“桂林方”的来历。此支方氏人才辈出,方学渐、方大镇、方以智、方维仪、方大美、方苞等都是代表。“会宫方”大概是元朝末年由徽州婺源迁到桐城东乡会宫的。方希孔(方治)算是代表人物之一。而“鲁谼方”则大概是宋末从徽州婺源迁到桐城北乡鲁谼,因为他们大多是猎户,故又称“猎户方”。此支方氏的代表人物有方东树、方宗诚、方孝岳等,当代著名作家舒芜(方管)先生也是“鲁谼方”。
  q8 `# y, T7 [. k2 H& r
9 u  ]) a2 u9 b# _) X" m  通过婚姻关系结成了庞大的文学方阵
  i; z1 H5 f/ U; w2 i$ c; G8 z
# B( t$ ^) r: a# u% o5 t$ c  桐城方氏众多,主要的三支方氏各自传承着各自的家族序列,但他们的名气也是互有交替。比如,明朝时桂林方鼎盛,可到了清朝,虽出了方苞、方观承等名宦,然而其炽焰程度似与明朝无法比了。再到清末和民国,似乎又是鲁谼方占了上风,郭谦在《影响百年中国的文化世家》一书中所列举的方氏三代六大文化名人,都是“鲁谼方”的。; b# _8 Y* F: u) j7 V# b
# Y  e2 v  z4 _( l; {9 [
  而且,这三支方氏虽然一支源自徽州休宁,两支源自徽州婺源,但他们应当是同祖同宗的。因为徽州方氏是从河南禹州迁过去的,而禹州为方氏的发源地。现在无法考证的就是,桂林方和鲁谼方的分野发生在迁移到徽州之前,还是迁移到徽州之后。但不管怎么说,同祖同宗应该是有可能的。就算他们的关系很疏远,一旦来到桐城定居,将他乡变成故乡以后,彼此的关系也就自动地亲密了许多。# }8 N& ?/ p/ v: X$ A

1 [0 s( j6 Q& Q7 C# @' E  纵观历史,我们知道从桐城方氏走出了众多大家,不仅有名臣大吏,还有研究易学、理学、文学、诗词、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学者。有研究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桐城方氏后裔秉承家学渊源,将刻苦读书、钻研学问当成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兀兀穷年,任何情况下都不放松。最终学者众多。
5 T) f5 S0 K$ }. K$ S; B5 H+ F- t1 n! n+ l8 M( S
  而这当中,“鲁谼方”有个好玩的现象:通过婚姻关系结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方阵。例如,方孝岳娶桐城派殿军马其昶第五女马君宛为妻,马氏同父异母姐姐嫁与桐城相府张氏,生女张菁子,即与琼瑶齐名的著名作家张漱涵;马其昶长孙马茂元,自幼与方氏子弟一起读书、生活,毕业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后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以楚辞、唐诗研究驰誉学界。方孝彻妻夏漱兰系国民党政要陈诚的表姐,著名画家和社会活动家。其父夏屿原任桐城中学体育教员,与方守敦相交。方守敦长女方孝姞能诗善画,嫁与同邑名门之后姚农卿;方守敦另一女嫁怀宁邓石如之后、名医邓初。邓初兄为著名美学家邓以蜇教授,侄即“两弹元勋”邓稼先。方守彝的一个女儿嫁江苏常熟宗氏,生子宗白华,是与朱光潜齐名的现代中国美学宗师。
" C2 f8 i; k" y
& [7 ]5 \6 e- x
QQ截图20161206151751.jpg
4 A& A( |4 g0 F$ C7 z- U
5 A: c9 l" x& i* e' m
  鲁谼山与方宗诚1 {& J1 r" a& B- ~( t4 d" l2 @
, L& U" M- z* v( n% k
  说到“鲁谼方”,就不得不说他的重要代表人物方宗诚。
+ W  ~9 |/ O$ L$ ?) J& _
) u# t/ I' p4 I8 r  清咸丰二年(1852)秋,太平天国与清军对峙皖西南,第二年九月抵达练潭,经天林庄攻取县城,十月,焚毁县署衙,城中遂成战场,高门缙绅纷纷举家避乱至城北深山之中。方宗诚一家也回到祖居地鲁谼山避乱,于深山穷谷幽寂之地筑庐,并取名为“柏堂”。而读其著述,避难山中是方宗诚一生中最重要时期之一,在此期间,奠定了他治学治世治军,心怀天下、内圣外王的思想基础。
2 Q. E: n! W& x! F. V, b& r; b/ t
' d4 p* U# K3 g* i5 U  在鲁谼山一处深幽的奥区,我们看到了“柏堂”遗迹。虽然历经风吹雨打,房子已支离破碎,只剩下一点点断壁残垣,但依然可见它是背倚半天峰,面临深溪,环舍有山峦合抱,荫翳蓊郁,门前田垄梯次而下直达谷外平畴,是雅集赋诗、谈文论道、把酒骋怀的好所在。当时,桐城文学达到极盛,方宗诚的师友大都是饱读经书、修自高洁、博学好古之儒,如从兄方东树、姚莹、朱鲁涔、吴蝠山、马元伯、苏厚子、马命之、戴存庄等,方宗诚与他们“日夕往还论学”。' R+ w8 i+ L! O$ b! ?$ r
/ e4 N- C& C+ _% w- D/ J
  除了会友外,方宗诚还在此布道讲学。方宗诚为人特别重友情。多事之秋,亲友故旧多遭涂炭,他们的子弟孤穷无依,方宗诚将他们视为亲生,招来养育,与儿子培濬、植之先生诸孙共处共读。这些子弟都英少好古,且友爱互敬,声气相和,每到傍晚,听先生们讲授四书五经,直到夜后三鼓,仍不疲倦;子弟们清晨即起,吟咏之声响彻山谷,一班人中方培濬最敏而好学,每有吟咏,诵声清越,与溪泉声相应和。这是何等精妙的一幅《山居共读图》,真是令人向往。咸丰七年,太平军搜山,方宗诚携诸弟子远逃龙眠深山中才得以逃脱。事后,柏堂里的书籍大多散佚。但方宗诚真正为桐城保住了一批读书种子。
- d. n! X  a1 j) x, Q4 L1 E0 _" t6 R7 N" c  `
  避乱鲁谼山柏堂五年,除聚友讲学外,著述也是方宗诚日常生活中的大事。6 Z; u" @6 d# J. E* A5 a

/ J$ L2 d, Y/ f! n4 Y/ J  @  方宗诚避乱鲁谼时著述多部,尤以《俟命录》十卷最为当世人看重。每卷首记当时社会所以致乱的原因,中间提出拨乱之道,后记写处乱之策,卷末引古人之言,每卷都有论学之语。《俟命录》体例新颢,观点独到。后有研究者说,一部《俟命录》,通篇体现了方宗诚身陷山中草庐,而心忧天下的情怀,展示出他的修齐治平的抱负,身处危难,仍活用经书,不愧为致知格物的一代通儒。5 \" }# P8 X" J
* D  f# g, Z/ k( F" u
  出山之后,方宗诚又创作了《志学录》八卷,虽为出山之后所写,但此书实为方宗诚在鲁谼山中避乱时,积平日读书心得,每徜徉于山间溪边路旁所思所想,心有构架,而后逐年写成的又一部力作。方宗诚在《志学录》中为学主张经世之用。这是当时桐城文人及一班士大夫们的共识。这是方宗诚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中年饱经忧患、壮年为官理政的实践总结,更是他幽居桐城鲁谼山中得出的生命思考。8 {9 q: ^3 I! `1 m' A. l* [
5 K2 e+ t  ]- o  @4 {6 m
  应该说,鲁谼山的几年生活,对方宗诚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以至于他后来走出鲁谼山后,还不时回想起在半天峰下的幽居生活:“柏堂之前有古柏,半成枯槁半寒碧。枯槁无心竟荣敷,寒碧经冬翻润泽……若无二友共岁寒,坚贞谁与同气类?醉攀佳树作悲歌,箸叶为枯皆涕泪。”$ U" @% O2 C6 m7 W5 [* S
$ h6 Q# e$ e. G# T: o, C
  如今,这两株古柏尚在,柏枝直指苍穹,就如同方宗诚所表现出的耕读至乐,儒雅旷达君子风骨一样,旷达远抱,铸成了内圣外王的家国情怀。而据悉,已有有识之士意欲修复方宗诚当年所居住的柏堂,以纪念这位大家。2 e7 S( b6 _, t. M; E4 }
0 |. l4 p0 _3 b8 ?$ e# i- l9 g5 P
  “其实,我们吕亭镇除了有与‘鲁谼方’相关的历史遗迹外,还有左光斗墓、洞宾泉、老鹰掌舵等地方特殊人文景观,鲁谼山革命暴动遗址、倪楼农会、尹宽墓、舒芜墓、吴克正墓及潘玉良作画的半天山居等历史遗址和革命活动地,以及投资近3000万元谷林寺佛教文化园。”据桐城市吕亭镇郝建彬书记介绍,“下一步,我们会将历史人文资源、农业公园及风电项目等串联,全方位打造综合文化资源。”
/ y/ t2 Q* a4 }1 B9 P% C3 G+ c& u  M1 g. t* l, x2 A
00300266308_c3001dcc.jpg
5 e  _! I, J  y4 f) y

' o+ f  u* o' W2 w; d
3 `1 Z! J2 u* A9 Y( H, F2 i/ `# c% F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

主题

90

回帖

139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39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7-2-10 20: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