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环行记(六)
(二)
回到湖边青年旅馆,搬到人和路的汉庭。这是一个有木框窗架老式的二层楼房新改建成的旅馆,离西湖边上的音乐广场距离亦不过十来分钟路程。
吃完午饭。天半阴,风吹得人有点凉。今天还准备环西湖走一圈。前天下午,我环西湖走一圈。昨天环西湖走了两圈,今天又要绕西湖走两圈。绕西湖一圈约三十里行程。这样转圈总是让人觉得有点傻,但或许是最放松休闲的方式:没有乘车的压力和担心走路安全的压力,完全可以放任自己思絮在西湖边上像春天的柳絮在空中自由飘扬。
不是我对西湖其他景点不感兴趣。三十年前,我原单位一个朋友读研在浙江大学上基础课,我也是在国庆节第一次来杭州,并借住在他的集体宿舍中。我们俩早上五点起床带着干粮从浙江大学宿舍出门,不坐公交车,全程步行走完了杭州几乎全部名景点。先绕西湖一圈,再到六和塔,灵隐寺,龙井村等主要景点,一直走到晚上十点才回到学校宿舍楼。整整以急行军速度走了十七个小时,几乎没有作任何大的停顿。若以每小时5公里速度计算,我们这一天应当走了八十公里路啊。那次印象最深的不是西湖,而是杭州城到处都是若有若无的桂花香。此后我又来过杭州三次,所以这次在杭州我的确可以只在西湖边上漫步。
从仁和路到西湖边。
西湖对面右岸针一样竖立的保俶塔所在的山峦长长的伏在地面上,山色绿黑,如倒扣在地面上的蝶盘。正面对岸的山色浅灰,但深浅不同至少三色。天空淡黄色,半阴半亮,像女人扑白粉不均的脸。
来到集贤亭上。这里亭子的底面与水面几乎相平,站在亭中,感到水面十分开阔。这是十分成功的水面亭阁设计,这样亭子大大地放大了水面辽阔空旷感,同时增强了游人对湖水的亲切感和贴近感。
这亭阁飞檐与亭柱变成了西湖立体画的边框。你惊讶地发现,中国式的亭阁是看风景最好的画面边框,其飞檐亭柱会使登高望远或远观辽阔的水面和旷野产生纵深感和立体画面感,它们对空旷无边图像作剪辑,从而产生更强的画面感和充实感。
湖边一个老太太手拿着麦克风晿越剧,只是现在没有一个听众。退休后这样打发寂寞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这样高密度游人的湖边,只要你唱的还不错,游客中总会找到知音来为你来点赞。
今天下午半阴半阳半白半灰的天色在西湖上空给人遥远梦幻的视觉冲击。我不得不再次感叹西湖三面的山如黄金分割的比例一样恰到好处的高与宽。
柳树也恰当地落在西湖岸边,她们带给湖边无限的诗意:随风飘摆,轻盈如羽,初春发绿时嫰黃轻淡,这种片绿远观或在雾气中雾化成群,如水彩画笔悬空浮在岸边空气中画出,她们比鲜花更美艳,更长久。鲜花的美艳人们不但难找到词汇描述,更让人觉得高不可攀,而柳树的绿得十分质朴,人人觉得她们像朋友一样亲切。
整片飘飘扬扬黄绿色中,有小鸟穿梭其中,它们尖锐明亮的歌声从我们看不到的淡黄色柳条屏风后透出,空灵和充满着喜悦,使我们在这一瞬间忘却世间的一切······
江南的水边若无柳条相伴真的是难以想象,春日空气中妩媚将无使者代言表达······
同荷花一样,我们漫步在西湖柳条丛中,她们也唤起了我们对历史上咏柳的不朽诗篇的记忆,这三十里长的湖边小道边有三十里长的柳道,世界上还有第二个地方这样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杨柳岸,晓风残月""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羌笛何顺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杨柳青青着地垂,扬花漫漫搅天飞""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雨不寒杨柳风""柳阴直,烟里丝弄碧""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一树春风千万枝,嫰如金色软于丝"‧‧‧‧‧‧
这些仅是中国诗歌海洋中我们较为熟知的咏柳诗句‧‧‧‧‧‧走在这三十里柳树长廊中,你不自觉地想起了这些咏柳的诗句,你也仿佛同一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同在柳丛中漫步,这西湖柳树就是穿越时空的提示符啊!
江南水乡若无柳条相伴,妩媚无从表达和寄托啊!或许你现在会说:难怪你愿意绕西湖不断漫游,你这样西湖的景色永远看不完啊!
走进钱王祠。
这座二OO二年在原址上重建的钱家祠风格很独特。整个建筑侧面色彩暗酱红色,让人感到有些压抑,却同时又透出风雅潇洒。整个院落整齐,空间开阔,气氛宁静。这是颇为成功的一个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祠庙最大缺点多是木质建筑为主,需盛世的钱财才能保养,一旦无钱维护则迅速朽毁,又不耐自然雷电火灾。修得再好,一旦遭雷击失火,无论多么美都变成了灰烬,加上中国人造反时热爱用火毁灭上一任统治者用过的一切,所以现在古代的一切建筑留存的甚少。如今修的这些新庙宇多是出于现代人之手,这不能不说这是历史的遗憾。
这个吴越国三世五王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另类,他们后裔在随后的一千年精英辈出,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佳话。有文章说:唐末五代是一个干戈扰攘、四方鼎沸的时代,独两浙在钱氏保据下,安然无事达九十年,两浙既然是当时的唯一乐土,因而杭州就成了乐土中的天堂。
这似乎可归功于其创建人钱镠的智慧和遗训。钱镠自己不称霸,总是向中国之君称臣,并教育子孙亦如此,这是人民得以安居家族得以保全的根本所在。遵循钱镠的遗训,后世诸王始终贡奉中原王朝,末世钱弘俶顺应时势"纳土归宋",使国家"不被干戈"实现了和平统一。
两浙一带人民生活富裕,柔顺而不强悍霸气,地处平原无险可守,没有成霸业的先天条件。放弃野心,守护已有的富贵,专心于学问,那个统治者都愿意要这样富裕又风雅的顺臣和顺民啊。
钱镠的后人使中国百家姓中"钱"姓列到了第二位,近代人才亦出现了"井喷",据称钱姓海内外的"院士"数以百计。这次在一个展厅中看到了钱氏家训另一个版本:"莫纵骄奢,兄弟相同,上下和睦,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自立。"
过去我有一个错觉,以为钱氏人才都是出自一片地区若干个村庄。这次从展览材料钱氏家族分布在全国各地,钱姓人口为260万,占全国的千分之二,相当于中等县三个县人口。
中国文化对祖先的崇拜使这些家训亲得可以执行和有巨大的影响力。中国并无贵族传统,却有家族传统,在过去家族传统无疑对子孙后代的行为有相当实际作用。
我的一个老朋友是老三届的。当年在北大荒插队时,他连队中绝大多数知青从此不读书了,因为他们认为要在北大荒当一辈子的农民了,读书有啥用?而我朋友的家族家训是任何时代最坏的岁月都是时间有限的暂短的,永远不能停止读书,读好书总是有被用到之时。所以他在北大荒十年,连马克思的《资本论》都细读了五遍。高考恢复,他就考上了清华大学。他说这就是大家族家训的作用,他的先人当过举人,见到过大的世面,抓住了中国社会根本:读书。
钱氏家族或许得益于祖训两点:与强者妥协,做学问以自强。目前为止中国院士总数约一千多个;钱姓有上百个院士,则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而他们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二,则高出院士全国人平均值的50倍。
只是现代中国社会所有的小家庭几乎都变成了单干户;现在中国家族结构无疑己土崩瓦解,家族家训这些古老的文化传统作用也将随之消失?
下午二点五十七分,
走出钱王祠。阴天。天空被抹平,均匀的灰色。
三点二十分。光线幽暗。似乎无人看景。只是西湖的景色永远在那里,只要你静心细观,任何时候的西湖都是景。
西湖周边的山此刻山色平浅而绵长,如果把此刻的西湖比作女子,则这些山如同女人描出的眉毛一样浅而美。
在长桥处看到一群飞翔白鸽在远处金字塔状山峦灰蓝色的背景上呈三角形点阵分布,白对蓝黑特别的显目,很美。
只是这长桥下浪拍底板声音听上去有些燥,为什么不在西湖岸边或这长桥底部设计出特别外型形成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呢?
天阴,平淡,秋风。走过雷峰塔入口。
我热爱人头涌动的节日气氛。阴天的西湖的美是一种平凡的美。她现在是一个名演员卸妆日常生活状态。大自然光线是她的化妆师,只要阳光一出现,她就妩媚动人。
走在苏堤西里湖一侧,倒伏贴近水面的大树让我想起了儿时农村村庄中的水塘边的古树。
再走白堤外围的湖边。这是我第一次走在这北山路上。白堤在水面那端画出一条长线,堤上的柳树一簇一簇在黄昏中如油画笔在天空上涂抹出一团一团黄绿色。从岸边伸向湖中成片荷塘与白堤之间剪出了一个细长的白色水面带,几乎有一百八十度视觉的光带。
这成片荷叶占据荷塘衬着水面透出了淡淡的特别的诗意。十亿中国人来西湖看到的是十亿个不同的西湖,而一个人年青时,中年时,老年时看西湖看到的不也是不同的西湖?
吴砺
2016.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