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回复: 0

[散文] 万物生长的时代:消逝的城市片段

[复制链接]

9034

主题

197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1604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万物生长的时代:消逝的城市片段

                                                   ——观《万物生长的时代|上海影像1990–1993 罗伯特·凡德·休斯特》


             第一部


人们说——
罗伯特·凡德·休斯特,
1940年生于阿姆斯特丹,
毕业于海牙摄影学院,
六十年时光,
他带着相机漂泊大地,
欧洲、北非、中东、美洲、亚洲——
镜头便是他的护照。

在上海,
他的眼睛捕捉到的,
正是我当年走过街头
司空见惯的景象——
市井的烟火,
人群的影子。
并不宏大,
却在今天
弥足珍贵。

我要感谢
这些异国的眼睛。
我们自己未曾记录——
相机稀少,
胶卷昂贵,
更因熟视无睹。
我们习惯了街道的贫瘠,
而他们,
却在烟雾与灰尘,
在生存的姿态里
看见了新鲜。

于是,历史
由先富起来的外国人补充。
他们既好奇又疏离,
却有耐心
看清我们未曾看见的
一草一木。

如今,
不过三十年,
人人手中都有手机,
人人都在拍照。
影像泛滥,
意义反而流失。
过度的丰盈
抹去了记忆。

他的照片——
贫穷、脏乱、拥挤——
与美无关,
却勾勒出
一个时代的精神。
对走过那段岁月的人来说,
触动的
不是丑陋,
而是沧桑,
那轮回之轮
悄然转动。

当年我们年轻。
可没有人能永远年轻。
总有人
正在年轻。
而照片里的面孔
拒绝消亡,
他们的笑声与饥饿
悬置在光影之间。
时间在照片里
废除了自己——
在那里,
有人
永远年轻。




              第二部


         一

在上海,
1990到1993之间,
尘土低悬在弄堂上空,
孩子们在狭窄的院子里嬉戏,
街道拥挤,
粗粝,
未经修饰。

凡德·休斯特举起相机,
不是为了歌颂,
不是为了建造纪念碑,
而是让寻常
呼吸。

那些口号未曾言说的——
“改革”,
“开放”,
“增长”——
这些照片却展现了:
贫困的重量,
生存的即兴,
在变革中行走的
静默尊严。

它们成为
光的社会学,
记忆的肌理,
数字永远无法保存的
真实。

            二

在他之前,
在他身旁,
还有别人——
安东尼奥尼,1972年,
拍下《中华》,
一部宏阔全景,
手势与墙壁,
未经摆拍的面孔,
未经修饰的生活。

外来者的凝视
并非总被欢迎。
它曾被指责,怀疑,
甚至拒斥。
然而时间
让它珍贵。

斑驳的砖墙,
胡同的笑声,
工人的剪影——
这些片段
化为中国的平行记忆,
一面镜子
在几乎没有镜子的时刻。

他们不是游客。
他们是档案员,
保存下
原本注定消失的
真相。

             三

而在国内,
镜头望向别处。
摄影被物质所限,
被意识形态导引,
被审美取向所塑造。

胶卷昂贵,
不该浪费在琐碎之上。
琐碎被视作
不配进入历史。
人们偏爱
英雄,
宏大,
美丽。

于是日常——
一碗面,
一条尘土飞扬的巷子,
一张疲惫的脸——
无人注视。

外来的眼睛,
摆脱这些负担,
在被忽略处
发现了价值。
他们记录寻常,
也因此
保存了真实。

如今档案并列:
官方
与边缘,
宏伟
与琐碎。

唯有将两者交织,
我们方能复原
一个时代的精神,
一个社会的脉搏,
那脆弱的,
将要消逝的
时间之息。


附:
【审美积累|万物生长的时代 | 上海影像1990-1993 荷兰摄影家罗伯特·凡德·休斯特-哔哩哔哩】 https://b23.tv/HYLhJUu




吴砺
2025.9.14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