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8|回复: 0

[散文] 西湖环行记(八)

[复制链接]

6231

主题

1523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54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6-12-19 09: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湖环行记(八)


                                                                                                    (三)

   

来到孤山边的浙江省博物馆。这里有一个展厅展示重建雷峰塔时在原址地基上发掘出的文物。其中有金质供奉用的小佛像,不过他们今天看来显得平凡而单薄,可是这些金属器物在唐代做起来一定很吃力。如今人类加工金属器件能力往往使部分古代的作品像儿童玩具一样笨拙。

想想这些塔供奉的佛教圣像,其实对无神论无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很神奇或难以接受:向一个无生命人造的想象中的佛像顶礼膜拜,这显然是人类在自己欺骗自己啊!

可以理解的是,过去二千年老百姓读过书的毕竟很少,向他们空说佛教基督教的大道理,很难让老百姓进入宗教的状态。一座庄严的佛像或者耶稣十字架图案或雕塑,其人性化的佛面部表情会引导百姓迅速进入佛教所宣扬的精神状态啊!这是善意的欺骗啊!这是创造环境氛围啊!这如同在集市喧闹环境绝大多数人读不进书,若走到大家都在看书的图书室,自然很容易进入读书状态啊。

这个展厅中看到了南宋画家叶肖岩画的《雷峰夕照》,画面还不错,但与现实中的西湖和雷峰塔对比,若让一个农民评价,他一定会说这个画家一定是在瞎画,一点也不像。

这个博物馆中瓷器馆为博物馆核心展区。展品有从11000年前的古陶片到明清时期的瓷器的浙江历史上的系列文物。

陶器无疑是人类历史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人类从此有了一个可以用水煮熟食物的最强有力的工具。陶器使人类早期用火水平获得革命性的突破和提供使人类整体可以吃上动物、植物果实的熟食,尤其开水煮沸后杀菌易于让人类消化吸收的食品,使人类大大减少进食和消化过程消耗的能量以及牙齿咬合肌肉,从而为人类大脑发育进化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和脑部所需要的空间。

到宋代时的瓷器,它不仅是实用器具,而且变成了加入人类美感的创造性的艺术品。火成了人类魔术师手中工具,使瓷器变成了文化和文明的象征。宋元明清时期的瓷器使大自然泥土呈现前所未有的美。

我想起了我看过的一本论述战争的西方人写的著作中说到成吉思汗的骑兵用兽皮装上水吊起在火堆上煮食的故事。可是这连瓷器和陶器都做不出来的蒙古人却击败了当年世界上做出最精美瓷器的南宋。


下午五点,博物馆闭馆。从博物馆出来左转,沿孤山的湖边行走。

走到了孤山的背面,从放鹤亭上孤山。山道左边坡面上几株秃顶的古树散发着浓烈的远古气息。天色已暗,孤山的树木建筑显得有些森然。匆匆穿过孤山景区的山道,这里显得陈旧荒凉。孤山傍晚时分景色与它所拥有的盛名相差甚远,仅向我呈现些许的诗意。


走到苏堤。苏堤对岸的杭州市灯火衬着西湖水面,暖俗而平庸。

傍晚六点整。走在苏堤靠西里湖一侧的贴水面的小道上。湖面对岸的灯光不多,水面不大,十分幽静,此刻的西里湖区散发着文人们愿歌咏的黑宝石和黑丝绒布般华丽和诗一般的安详静谧······而苏堤的另一侧西湖湖对岸的灯火则正在呈现人间的繁华与平凡······

表面上这两种夜景的美是对立的,其实它们是西湖景区一个整体硬币的两个侧面------热闹衬出静谧,静谧又由热闹的人气而被赋予了人间的温暖·······

一个疑问又重新回到我的心中:二百年后的人们走在苏堤上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夜景?还有一个更现实的疑问是:若你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散文家之一,你会怎样向现代的读者介绍西湖呢?

看到过好几位近现代的中国散文家抱怨他们不知道如何写西湖:一是前人写西湖的文字太多了,写的人太多了,后来者的他们已经挤不进去了,如同伟人们的子女处在父辈巨大身躯的阴影之中,阳光照不到他们的身上;二是西湖给人一种疏离感,即使初游,也似曾相识,没有新鲜感·······

并不是这些作家无才,即使一千多年前的苏东坡也体会到大家的难处。他有一首诗就写出文人在西湖面临的困境:"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心知口难传。"事实上,即使苏东坡这样的旷世奇才在杭州做官五年,据说共写下了四百五十三首关于西湖和杭州的诗,这样他三四天就必须写一首。用五年功夫也才写出我们后人熟知的那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剩下的四百多首诗词绝大多数不为后人所知。

从另一角度说,苏东坡用五年时间天天买彩票,中一次大奖真是应该的。而我们现代这些作家即使不去与苏东坡比文釆,仅仅在西湖边上转几圈写不出来什么像样的文字,似乎亦在情理之中。

我看到一篇文章中说中国建筑设计院一位所长有一次带着一个外国专家考察西湖,他看着湖水望着远山,沉浸其中,不时声情并茂地向老外会出感慨,可是老外总回应说他就是"一点感觉也没有。"

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外国人来西湖,对她的历史并不熟悉,又无中国传统文化背景,西湖这样平淡的质朴的人工湖让中国文人和老百姓如此痴迷只会让他感到莫名其妙的!西湖或许是老外最少来的中国最著名的景点吧。这或者就是文化对审美对象的巨大影响力吧。

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走在西湖边上,既无古人大作带来的重压,亦无那种太熟悉以至无言的难堪。或许我并没有要写名作的包袱,我只是要说说自己在湖边的所看所想,当然有说不完的话啊!











                                                                  二O一六年十月五日(星期三)


                    
                                       (一)



今天早上第一次选择先从平行西湖湖边大街先步行一段,再从涌金门的位置进入西湖。

湖边有一小片荷塘。太阳在我背后的市区大楼层后面,还未露出脸,但己照亮了西湖右边小山。

走到伸入水面的集贤亭。己有几个妇女在亭中摆各种姿势用手机自拍。湖对岸水面上有一长抹淡白条横贯整个湖岸。水面极为平静。

天空北面,保俶塔的上方有一片巨大烤鱼片式的薄云低低地伫立着。天空正中则有薄薄淡淡的灰白微微发红的云。

云淡天青,西方湖那边的山浅灰如黛。水面上倒映着白堤那端保俶塔所在的山峦,不过山影的山顶部分因数排细浪而变模糊了。


早上的西湖真的很清淡。我又开始了今天我的西湖环行,准备顺时针从苏堤走到白堤。

走到九曲亭。这里西湖水面看上去近似成月牙型。一排细细的横着水波如竖琴的琴弦从西方穿过半个湖面。

现在游人很少。空气中飘着桂花淡淡的香味。南宋柳永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名句,"桂花"也成了杭州的代名词。

桂花在西湖边看不见,但你却处处感受到桂花的存在。今天早晨的西湖与桂花一样质朴而清淡。湖面上淡云淡水淡山。

"湖光山色"是西湖基本特征:湖面反射天空远处的白光,波浪总把白光的湖面变绉,西湖的山大多数时间是隔着湖中淡淡的水气看,远山清淡如黛色屏风,而湖边近山则如文人巨大磨墨石砚翘起的边缘。


   一路总有淡淡的桂花香味,或许因为无风。柳浪闻莺景区柳条纹丝不动,只有喜鹊偶尔传来"家""家"的晨曲。

整个湖面则像巨幅顺滑丝质锦缎,柔软绵长,撩拨人心地轻轻缓缓地抖动起伏着,微微跌荡着。西湖躺在我们面前,又如一张超大灰白色锡箔薄片,闪现着极细腻的光泽······这是我曾凝视过的最美的风景之一······

我不由再次想,现在我仍然在健康快速地走在西湖边上,随着我步伐的移动,眼前西湖画面缓慢变换着,不管过去怎样不管未来怎样,此刻我就是我拥有的世界中之王!


太阳一直没有露出脸来。我仍然把这几天平淡的西湖图像不断向你描述。仍然是边走边透过柳树看右侧的西湖。这个千年的万人迷的西湖总是那么淡定从容,那么平静,总是在随着你的步伐向你呈现她流动着的风景画面;而你也是多么希望你的生命可永无休止在她的身边这样走下去,永不休止······

做世界第一有时候也很容易,像我这样连续几天每天绕西湖转两圈或许就在到西湖游客中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只是一项别人无意去创造的记录而已。

这几年手机似乎改变了人类参观景区的行为:似乎大家只是通过手机镜头看世界。你看现在走在西湖边上的人们还有几人𣎴是在不停地拍摄?

手机方便的拍摄的确会帮助我们留下记忆,但拍太多却会喧宾夺主,减少了我们心灵注目和感受大自然的时间······

   

今天一路桂花飘香。从雷峰塔景区门口走的这一段路是环西湖最平淡的行程。

再看到湖面时,太阳出来了。不过现在太阳是从我身后斜照到湖面,我看不到湖水反光,只是看到整个湖区变亮了,水面变更淡白,如同一个年青的女子脸上扑了一层白粉。

又走到人声鼎沸的苏堤连接"花港观鱼"的游客集散中心。我习惯甚至有点热爱这样人流涌动的场面,没有游人就不是旅游啊。

走到苏堤西湖一侧的湖边,坐在湖边的石块上。阳光从雷峰塔山峦方向的水面拖出不连贯的光带,并将阳光淡淡的从水面反射到你的身上。透过云层垂射到水面上闪烁的阳光像节日期间儿童手中燃烧的镁条灼目,飞溅出星星点点闪烁的光点。看着这湖面,如同你喝了一口上等的龙井茶,令人回味无穷。这光带随着游轮地穿越不时被切断,聚集成一团,但很快又舒展开来。我似乎是平生第一次发现水面闪烁着如此白炽灼目灿烂的阳光,它们是这样的美,这样飘忽和游离不定······

或许过去我们也看过比这更炫目的水面反光,但似乎从来没有这样美,如同一个老人突然爱上一个年青的姑娘,青春返照,世界突然变了色彩,比他年轻时候美得多······

苏堤另一侧西里湖阳光正照在半边荷塘另一侧弧形水面上,微亮的水面那端岸边水杉树带特别平静,更像夕阳余晖中山水的宁静,它后方的山峦仍像朝东南方游去半侧身的三组巨鲸,从左到右由青绿色,灰绿色,淡灰色三色由近及远的变淡。

或许我只是你们中一个较细心的大自然的观察者。我无法向你转达这阳光中的荷塘水面,环湖林带和它后面远山在人声鼎沸苏堤左侧的人声映衬中显得多么宁静,像禅宗中静坐陷入沉思的佛,完全进入了禅定状态的静谧······或许你会大声说,不对,你说的只是你的心境······

再回到苏堤西湖一侧。湖面上的反光变成了糊状不定形的闪烁带,原来太阳正藏在一片极薄的糊状云层中,把阳光也弄得糊糊的。

极淡的阳光照在我的手臂上,这是经过天空薄薄云层衰减后的阳光。整个西湖湖面,半湖白半湖暗。

当我再回到西里湖一侧,刚才的静谧消失了。如同一个普通少女青春美丽瞬间喷发后,又回归平凡······只因天上的阳光变糊了······

太阳仍在薄云中。沿苏堤向北前行,水面白亮范围更大了。在上方天空的衬映下,雷峰塔所在的山峦呈现出浓墨色的剪影,而它后面的远山则是淡淡的墨黑色,左边山峦形成三个浅色波峰,而右边两座则缓缓向右延长,更近的一座墨黑色浓一点。山峦更左边是杭州市在灰白淡淡水气中楼房的剪影。白堤在薄薄之中柔化了阳光中变得很平淡。

空中又飘来桂花淡淡的香味。沿途看到几乎所有的女性都是摆着经典的几种姿势和表情在自拍。手机将人类尤其女性自恋的本性赤裸裸的公开化,尤其在风景区最突出。

再走到西里湖一侧回望西湖,则看到苏堤堤面与树冠之间呈薄片状白茫茫糊状反光的西湖,左边暗淡右边白亮。

各位或许会笑我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黛玉与宝钗之间游走一样来回穿越苏堤,在西里湖一侧看苏堤东侧西湖,在西湖一侧看苏堤西侧的西里湖,像宝玉一样看着黛玉想着宝钗······这或许就是苏堤的魅力之所在,一堤分出两个不同气质的湖面,一个还真有点像宝钗,另一个有点像黛玉·····

随着你的脚步,西湖就是一幅随时间流动不停展开的长幅画卷啊·····



吴砺

2016.11.18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