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天才2:受教育中间阶层的崛起》(上)
翻阅《德国天才2:受教育中间阶层的崛起》/(英)沃森著;王志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在省图新书架上看到英国人彼得·沃森(1943-----)写的《德国天才》四卷本的中译本第二、第四分册,只好不按次序借到什么读什么。
当代的观念除市场经济与自然选择两个核心观念之外,其他的观念几乎全是德国人发明的。自18世纪中叶,德国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灿若辰星‧‧‧‧‧‧
这些天才如沸腾的大锅锅底冒出气泡般蜂拥而出,让人目不暇接‧‧‧‧‧‧然而二战纳粹的德国也给二十世纪的人类带来史无前例的伤害,同样让人无法理喻‧‧‧‧‧‧这两者的起源是什么,而这两者之间是不是有必然的联系?
歌德说:"每当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这个民族个体都如此值得称颂,但作为整体却如此令人神伤。"为什么一百多年前,歌德有此悲剧性的预言?难道他预感到纳粹德国可能会出现?
阅读这套书,或许我们有所启发。这本书的中文封底介绍这本书说:"《德国天才》力图纠正世界对德国的陈旧观念。它是一封"写给日耳曼知识分子长达850页的全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粗粗地翻了一遍这281页的第二分册,从中可大致了解十九世纪德国天才群体的概貌与他们学说的基本思想或他们创新点。
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众星灿烂的时代是宋朝。她的辉煌或许是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把人当人”的朝代。仅凭她三百多年几乎没有杀过一个文化人真正是史无前例的历史,就不难理解她为什么天才辈出……但为什么宋朝之后的近千年中国社会反而倒退或处在停滞状态呢?这是不是与宋代的文化繁荣及其它也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呢?
大自然没有免费的午餐。“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过分慷慨的给予者极可能转眼间就会是极残忍的毁灭者,近现代的德国就是这样历史的宿命……如同一个美丽的女人可能给一个男人带来极大的幸福感,若她英年突然故去则会毁了这个男人的后半生……
这是一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兴趣的人应当必读的书之一。从别人的镜子中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模样……
或许我们也应当不间断地深刻反思我们中国过去一两百年的近现代史。如果我们不能深刻反省为什么会有那样惨烈的文革的历史,那次全国人民交的学费全都白交了……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或许是他有能力和智慧引导中国人民从当年疯癫和神志不清状态返回到"常识"的世界。当年的中国连抓老鼠的猫都要看看是白猫还是黑猫,再决定是否让它抓老鼠……
读这样的书,并不是一定要让中国的未来像德国近现代历史上天才辈出……创造不了众多的天才,只要发挥自己民族的特长,实实在在地先过好自己的生活,再为世界大家庭做出自己民族擅长的一份贡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一定需要拥有多少天才的虚名……文化大革命动机之一或许就是想当世界第一乌托邦的虚荣心……
或许中西的教育方式不存在高下之分,不同的传统文化——中国儒家思想对勤奋的强调烙印在了信仰里,崇尚冒险的西方人则鼓励自由发展。孔子还是苏格拉底?获取知识还是培养创造力?
我们不能照搬对方的惯例,因为这些惯例在我们的国家里可能无法存活。中国或许最适合做全世界的工厂,我们拥有世界最多的安分守己大学毕业的知识全面的工程师……这是我们生存的资本和特色……
“1 9世纪中后期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受教育中间阶层迅速崛起,成为德国振兴不可忽视的力量。该时期出现了众多思想象、发明家、科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赫尔德、兰克等思想家使学术界焕然一新,亥姆霍兹、黎曼、克劳修斯等人的自然科学成就为德国工业腾飞奠定了基础,克虏伯、西门子、拜耳、珀金、本茨等人则铸就了德国的工匠精神。”(中文版封底3)
“自18世纪中叶,德意志日渐由一个文化贫瘠的地区转变为举足轻重的科技文化强国,甚至比当时的欧美诸国更具创造性和影响力。她的艺术家、文学M、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灿若辰星,将其科学文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度。然而,20世纪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统治使天才锐减,折断了这一进程。 “二战”后,德国重整旗鼓,跻身发达国家前列,但其光辉历史至今仍被纳粹罪行的阴霾所笼罩。“(中文版封底4)
“从1790 年到 1840 年之间的五十年是现代学术演进关键的225成形年代,到了1840 年,自然和物理科学、历史学和语言学在确定了学科边界的同时,生成了主宰20世纪学术研究的核心问题。”这一段话出自R:史蒂文,特纳1972 年在普林斯顿撰写的博土论文《普鲁士大学和研究律令(1806-1848)》,他接着说道,“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学者都促成了这个知识组织化的英雄时代,但其中,德意志学者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世纪上半叶,意识形态发生着变化,以至于到了1850 年,德意志的大学几乎完全转化成研究机构,“以适应知识在许多深奥领域的扩张”。这一“研究律令”,按特纳的说法,包含了四项创新:其一,在原创研究的基础上出版新的成果不仅成为一个教授的责任,而且成为他获得,一个哪怕并不重要的大学教职的必要条件;其二,为了支持研究,大学开始兴建图书馆、学院和实验室等基础226设施;其三,教学重新定位,尝试向学生介绍研究方法;其四,普鲁士教授认同一种大学意识形态,即赞美原创研究。正是在19世纪早期的德意志大学中,“探索的体制化”第一次融人了教学。1860 年后,这一意识形态被传播到了英国和美国。P006
现代的教授同时属于两个共同体:他任教的学院和他的学科同僚们。P006
事实上,学术意识形态的支持者主张,中小学和大学是有重大区别的。在中小学中,学生的任务是获取知识,而大学生应当学习独立判断的能力。尤其是施莱尔马赫,他要求将大学建设成为连接中小学和科学机构之间的桥梁,“适合‘德意志的天才’……大学应该启动一个进程,……完全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生命进程,以,启发年轻人的学术思想……从而养成习惯,以学术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施莱尔马赫和其他人认为,大学不只是高等的中小学。他们发明了一个概念:面包学业(Brotstudium),它只能提供学生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足够知识,却并不能促进学术知识的积累。P011
关于知识的品位和时尚是古怪的。1808 年,贝多芬的第五和239第六交响曲首演的同时恰逢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完成《山上的十字架》。1839 年,当彼得‧冯。科内留斯完成他为慕尼黑的路德维希教堂创作的巨幅壁画《创世》、《救赎》和《最后的审判》的时候,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正指挥着弗朗茨‧舒伯特( FranzSchubert,1797-1828)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的首演。德意志音乐的流行程度依然如旧,但在1750-1850 年,事实上一直到稍许晚些时候,德意志的绘画,即使没有被遗忘的话,也受到了明显的忽视。与之相关的悖论也涉及德意志的思辨哲学。在当时,人们称其为天空中明亮的星辰。在19世纪早期,谢林、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1804-1872),以及最重要的黑格尔,被所有人(不只是德意志人),挂在嘴上。然而,在21世纪人们冷静的注视下,这些名字,和哲学思辨这样的行为本身一样,似乎变得非常遥远。需要再一次强调的是,思辨哲学能够在那个时候获得特殊地位,正是因为欧洲处在怀疑论和达尔文之间的知识境况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教,伴随着《启示录》的观念正在撤退。哲学很自然地填人了这个知识缺口中,但它是思辨的,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家无论来自哪里,由于没有教会的权威,他必须依靠他思想和见解中240理性的力量和内部统一性说服别人。但这同时又是个悖论,因为从这样的思辨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中,产生了世界所见证的、最强大、最有影响力哲学的一种(或许就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即使在当前,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的马克思主义正在衰退,在很多方面,它依然是一种有用的认知分析形式。在“异化”这个概念中,我们找到了最有力量思想的一种,这种思想由现代主义的现象塑造而成。受其影响的有绘画、小说、戏剧和电影,更不必说心理学。P028
布鲁斯·马兹利什将马克思视为早期社会主义的一个“艾赛尼派信徒”。这意在指出,他确实有着虔诚和禁欲的一面,但实际上,马克思反对简单的普遍化。有时,他视自己为一名科学家,援引达尔文的名字,来类比自己在发现“人类技术”(而非“自然技术”)规律中所起的作用。19世纪30 年代后期恰逢浪漫主义义晚期,马克思本人写作诗歌,并与海因里希·海涅、费迪南德·弗莱利格拉特(Ferdinand Freiligrath,1810-1876)和格奥尔格,赫尔韦格(Georg Herwegh,1817-1875)缔结友谊。这些诗人将在第十四章中谈及。但是,马兹利什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扩张相类似。②“有些人认为,马克思是伟大的犹太先知传统的继承人,他的言语使人类振聋发聩……但是,马克思以路德教的方式接受了这一传统,因为他接受了成为一名虔诚基督徒的所需教育。不用说,马克思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如同路德也并非共产主义的先驱。……他们分享的……是同一种修辞结构,即启世传统的典型表达,一步一步地……从统治和压迫的原始状态走向完美社会的巅峰。”虽然他成为一个好战的无神论者,一个“嘲笑‘与基督一致’的人”,但是,宗教的功能,它在我们心里的位置,对马克思来说仍然至关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认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是如此吸引人。马克思认为,虽然黑格尔并没有明确表述,但是,他和所有的人类,都被宗教纳入其中了。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 年)一书中,他声称:“人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在自己选择的条件下。”这个时刻,他以为他已经超越了黑格尔,
马克思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律师,受他的影响,马克思一开始学的是法律。当他从特里尔的高中毕业的时候,他的学校报告显示,他已经在基督教信仰知识方面拥有“深厚的功底”,有古典语言天赋,但法语和物理表现平平。(事实上,马克思后来能够像德语一样流利地书写法语和英语)。
进入波恩大学大约一年以后,他把专业换成了哲学。在父亲的坚持下,他转学到柏林。在那里,他写信给父亲表示,由于受到黑格尔很大的影响,他开始从辩证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有他的内心的挣扎,但是,他认为,考虑到他所面临的历史和社会境遇,这些都是“合乎逻辑的”。沉浸在挣扎之中,他认识了一些黑格尔其他的学生,并加入了由青年黑格尔派组成的“博士俱乐部”。在那里,他见识了布鲁诺。鲍尔和他标志性的激进主义。
这种激进主义有时让马克思感到不安。代表马克思人生的第一个成功是他和燕妮,冯·威斯特法伦(Jenny von Westphalen)的婚姻。以任何标准衡量,她都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女人。在一封信中,马克思写道:“每天(这是1862 年),我在四处都被问及以前249‘特里尔最美女子’和‘舞会女王’的近况。”他的妻子在整个城市的印象中就是一个可爱的公主,对一个男人来说,这是非常令人愉悦的,马克思坚持要燕妮在她的名片上使用“生于威斯特法伦”样的表达。P042
虽然马克思自诩为一个民主主义者,但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谴责他为历史上的一个“糟糕的简化者”。在一定程度上,布克哈特是正确的。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几乎没有顾及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因为他假设,在共产主义社会,不再存在提供这种保护的必要。“他远离了约翰‧洛克,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17 51-1836),或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的传统。他们关心制度对人的权力欲望的控制和平衡。他们对‘自由’的定义与马克思的相去甚远。” p044
马克思的第一个成就是,通过他的文字揭示了一种新的科学,这将开启人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并迈上黑格尔自我意识的一个新台阶。马克思认为,为了“创造历史”,人必须生活,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工业化阶段,虽然合作的特定模式是必需的,但一套特定的社会安排,以及这种合作模式,会造成后果。他赞扬了英国和法国对经济史的重视,因为他们认识到,历史是工业和交易的历史。同时,马克思摈弃政治史,因为在他眼里,并不存在卢梭的社会契约,只有“将人与人联系起来”的经济关系。“这样的观点,标志着一场在政治学领域内深远的革命。”②p047
考虑到那些以马克思名义制造的(或者说归咎于他的)恐怖事件,人们需要公平地指出,除了废除私人土地所有权和继承权之外,马克思实践措施的清单在今天看来一点都不激进:累进或分级的所得税;信贷集中在国家手中;通讯和运输的国有化;农业与制造业的结合;针对所有儿童的免费教育。这些措施受到忽视,可能是由于书中激动人心的语言和爆发性的剧情,马克思宣称他正见证其上演,也可能是由于他的结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接下来是《资本论》。布鲁斯。马兹利什说道,毫无疑问,此书是马克思最伟大的成就,或者说,是一部伟大的著作。“问题在于:在什么意义上,可称其为一部伟大的著作?”
该书的中心思想是:一、劳动价值理论,二、剩余价值理论,三、资本积累和结果理论,四、贫困积累定律。劳动价值理论思想并非源自于马克思,而是亚当·斯密。事实上,这一在19世纪初期很广泛传播的理论,让马克思的理论一度看上去很新潮。然而,《资本论》出版后不久,经济学就受到另一场革命的强烈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用理论,这一数学方法动摇了劳动价值理论,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经济学家几乎不关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认为,劳工创造了所有的价值的同时,却没有能够获得全部的劳动价值,他们得到的只有一部分,而资本家从他们手中夺走了更大的份额,这使得他们屈服于苦难和潦倒的生活。马克思说道,核心问题是利润。“如果资本家只取回他们最初投入的资本,而让劳工得到流入商品的合理劳动价值,利润如何从生产过程55中提取?”只有支付给劳工远少于他应得的,资本家才能够保住利润。马克思把这个过程看成剥削。“从来没有读过《资本论》的劳工,现在可以确信,他们受到剥削的感觉是有科学基础的。”
马克思的论证中有很多缺陷。比如,如果剩余价值增加,是因为资本家低估了劳动价值,那怎么解释,使用大量机器和少量劳工的产业,往往比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有利可图?对此马克思没有能够提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他用最生动的文字揭示并批判了资本的积累。它源自何处?对于他来说,这并不来自于资本家的辛勤工作和储蓄,而是通过“残酷的没收、奴役和劫掠,……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削是通过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肮脏、最卑鄙、最可憎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这样下去,没有出路。他坚持认为,资本将会进一步地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此外,随着竞争的加剧,利润在长周期内是下降的。最终结果,至少也是最终结果的一部分,是贫困积累规律的呈现。马克思称其为“规律”,但实际上,在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多数工人的条件都得到了改善。
但是,人们是否只能把《资本论》当作枯燥的教科书来阅读呢?并非如此。“它是一部热情的戏剧,一部史诗,它带领我们进入到资本主义的最内在的区域,穿过炼狱,从而让我们在尽头,可以看到其最终的灭亡,可以得到对未来救赎的承诺。打动了我们的……是马克思形象的叙述。”
马克思理论中其他的缺陷,现在众所周知。最重要的是他的假定,资本家控制了所有的政治权力,并把工人排除在外。“资产阶级民主是一场骗局。”马克思自己用来谴责资本主义的、关于工人状况的议会调查,事实上导致了重要的改 良。尽管姗姗来迟,但事实如此。1867 年,《资本论》出版那年,英国的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在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中,虽然缓慢地但却稳步地实现了“福利国家”。现在,由于《资本论》的出版已经是足够久远的事情,我们能够做出结论,当工人在政治上拥有了投票权,他们256不会选择推翻资本主义工业体系,而是争取从剩余价值中获得更大的份额。正如恩格斯所见,《资本论》成为了工人的圣经,成为引发革命的抗争的一部分,但是,利用《资本论》去争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终究还是对《资本论》目的的误读和误解。
除了以上这些缺点,人们可以领悟马克思的核心见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社会关系,从而将经济学和社会学联系在一起。此外,鉴于他的黑格尔派思想背景,他提供了一个演变的视角。
在个人层面上,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斗士,至死不渝地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奋斗。撇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作为个人和弗兰克、赫尔德以及黑格尔一样,强调社会的道德和价值都应由其成员自己来创造。这是另一种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我们今天可以不顾那些过往而仍然拥护的思想。P052
吴砺
201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