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其《欧阳生文集序》、《致吴敏树书》中,曾这样评价姚鼐的文章:“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固当为百年正宗”。作为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姚鼐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二十一世纪的我辈仍与当年曾公有着共识。 . n9 `- @" r$ d* H: Y, K1 Y# L) n" h' L; g: P' t# b 官宦之家从容进退( U7 @" n% K9 a1 B( b! n
& l. Q6 ^+ H9 |; T" @
姚鼐(1732-1815),安姬传,号梦谷,因其书斋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他出生于桐城南门的一个书香人家,也是一个官宦世家。幼承家教,从小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其祖先姚旭为明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高祖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士,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著有《援鹑堂文集-诗集》,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櫆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櫆学文。其祖父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但他那从小即矢志“仰承先祖之盛德”的志向,激励着他要为光耀门庭而奋斗。 8 @3 q+ A2 g2 H+ \1 P3 P, s; p1 \" l. a
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他同当时的许多读书人一样,走的是科举进仕的道路。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他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终于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任兵部主事,旋补礼部仪制司主事。后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恩科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被荐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次年夏秋间即辞职,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他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他说:“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在咎已尔”。他的这种人生志向,显然跟他“仰承先祖之盛德”血脉相连。 : U P% J8 j0 @" t( M) b7 c; f3 |3 T# e( h# c! Y
姚鼐嘉庆二十年(1815)85岁逝世,但他却在44岁正值壮年春风得意时,毅然辞官,且婉拒当御史之职。综观其一生,仅八年的仕宦生涯,而读书、教书、著书,则是他毕生的主要活动。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嘉庆二十年(1815)逝世,近四十年间,他先后任杨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江宁钟山书院主讲,精心培养了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刘开)等一大批弟子,梅、管、方、姚(刘开)世称“姚门四杰”(今有论者称为“五杰” ),即自此孕育诞生,脱颖而出。他以自己的古文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使“桐城家法”得到广泛的传播,成为继戴名世、方苞、刘大櫆之后显赫于文坛的桐城派宗师。姚鼐一生的著作等身,有《惜抱轩诗文集》、《惜抱尺牍》、《九经说》、《春秋三传补注》、《国语补注》、《老子章义》、《庄子章义》、《惜抱轩书录》、《法帖题跋》,选编《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唐人绝句诗钞》,评点《易经》、《左传》、《大戴礼》、《九经》、《扬言法言》、《汉书》、《文选》、《山谷全集》、王渔洋的《古诗选》等。4 ~4 {9 P3 J# p/ o" U8 A
4 N1 d9 h9 K1 o8 O 学人之路兼长相济 " n( n, {% H1 J6 R( S - S. a7 r0 V M( s E$ W* L( y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在谈到姚鼐、桐城派时有这样一句断语:“他们的思想基本上是和统治者一鼻孔出气。”这也是一个时期甚至是当今部分人,对姚鼐等桐城派作家的评价。我们认为,这部权威性的文学史,对桐城派的评价是不公正的,经不起客观实际的检验。3 s9 ~8 p6 n7 u7 M: h3 R
/ v; r4 g5 a8 A3 ?( h4 ^$ B- P 诚然,姚鼐的政治思想不能说完全没有“和统治者一鼻孔出气”的一面,然他毕竟是个有独立思想的狷洁自好的文人。他正是不愿和统治者“一鼻孔出气”,才中年主动辞官,实现其人生道路的重大抉择。他不可能选择与统治者坚决对抗的道路,而只能选择走书院学人的道路。通过书院讲学,培养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才是姚鼐政治思想和人生道路的基本一面,也是主要特征。 4 g3 J* |$ S7 T5 s5 R0 D3 l; n- e9 E, O \# ?' u; s4 T
对于姚鼐中年辞官的原因,历来有种种说法。他自己一再声称是“以疾归”,翁方纲说他“以养亲去”,姚莹说是因推荐他当御史的相国刘统勋突然逝世“乃决意去,遂乞养归里”,《桐城续修县志》说由于他充四库全书编纂官,在学术上与同僚有分歧,“与时不合,遂乞病归”。如此这般的说法,于客观上为姚鼐掩盖了其在政治思想上与当权的封建统治者存在着的难以调和的矛盾的实质,起到了舆论上保护性的作用。 4 R% @% n- b3 |6 i9 R) Z( }4 f) r) f
那么,姚鼐与封建统治者之间,存在着哪些难以调和的矛盾呢?+ w0 o. l4 g/ Z+ H
) e, G/ R0 ?5 U' D/ D+ {% ]0 H% e 二、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长”、“相济”说,是姚鼐文论的核心论。他所谓的“义理”,指的是立言之旨,即文章的思想观点,当然指儒家的经义,尤其是程、朱理学;所谓“考证”,就是要求材料确凿,实事求是;所谓“文章”,就是要求研究行文的字句和章法,力求将文章写得明白畅达,富于韵味。这种“三合一”的理论,较全面地概括了文章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肯定了文章艺术技巧的重要,不同于道学家“作文害道”的主张;另一方面则矫正了汉学家独以考核为重的偏颇,体现了姚氏理论的全面公允。这对革除当时“芜杂俚近”语录体和“繁碎缴绕”的笺注式文风,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即连当时反对桐城派的人,亦不能不予以首肯。 $ Z3 l8 O# C; n. O" m) J5 \4 M$ |& y/ Q! r4 n, A+ N) [7 b6 g1 x: N
姚鼐为什么要如此强调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兼长”、“相济”呢?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权威性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欲合‘义理’、‘考据’、‘文章’为一,……是与清中叶的统治思想适应的,……是要使传统古文更有效地为封建统治服务。”直至80年代仍有如此主观臆断的评论。我们仔细研读姚氏关于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兼长为贵”,“兼收为善”等论述后,即不难发现姚氏之所以提出“三合一”主张,是为了克服当时文学创作上的种种弊端,从而使文学创作达到“文之至美”的境界。硬把一个文学家对文学创作规律的认知,与封建政治混为一谈,揪辫子,打棍子,戴帽子,俨然一副“文革模式”,显然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我们说,以政治批判代替文学评价来对待姚氏“三合一”主张,不仅不能对姚鼐及对整个桐城派作出正确评价,而且势必影响到对整个古典文学的研究,乃至对整个民族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 K _. o6 \9 G7 t7 |/ \7 M/ A
: S: o. J: w. a4 s$ X' O! p 三、“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说,是姚鼐文论中的艺术特征论,即“八字诀”。它是古文创作诸要素的客观要求,具有较强烈的客观性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神”,既指作家的主观精神,更是指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描写,要达到传神入化的境界。“理”,是指文理、脉理,即行文的客观真实性和内在逻辑性。“气”,指文章的气势。“味”,指文章的风味、韵味、含蓄有味。“格”,是指各种不同文体的体裁、格局,如序跋、诏令、碑志、杂记、辞赋、哀祭等等。“律”,指行文结构的具体规律、法则。“声”指文章音调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色”,指文章的辞藻、文采,“文章之精妙,不出于字句的声色之间”,平淡、自然,是文章最佳的色彩。 9 n% p: g1 X& V) B' [) T6 @0 r, M9 Y/ c" m+ n+ M
四、阳刚、阴柔说,是姚鼐文论中的艺术风格论。对刚柔两种文学风格的论述,渊源久远。姚鼐既继承了前人的这一系列论述,又将阴阳刚柔的文学风格论阐述得更为明确而全面,具体而透彻,作出了重大发展和突出贡献。他最早提出“文章之美”在“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或“得于阳与刚之美”,或“得于阴与柔之美”。他对刚柔关系作了颇为辩证的阐述,首先肯定“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继而强调“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他认为因时代不同、作者不同、题材和体裁不同,故使风格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他认为风格之美,归根结底是“本乎天地”,得之于阴阳刚柔的“天地之道”,即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他认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是:“道与艺合,天人合一”,也就是要求人的主观世界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作家的天赋才能与主观的努力相统一。这种看法,跟近代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原则,应该说基本上是不谋而合的。 % H2 m" Z0 H k& D& G9 e, O , M: U8 m. i. a0 K 毋庸置疑,姚鼐的文学理论具有集大成的特色。它有相当完整的体系性和周密的理论性,不只是对戴名世、方苞、刘大櫆等桐城派文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和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为了广泛传扬其文论,以义法为宗选编《古文辞类纂》,计71卷,且在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无一日不讲此书,无一日不修订此书”,以致此书成了姚门数百弟子为文的范本,又经其弟子之弟子或膺服、私淑者的更为广泛深入的传播,遂形成天下文人宗法桐城趋之若骛,古文能以桐城地域名派当在情理之中。曾国藩在其《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于是,早有“桐城家法”之实的“桐城派”自此有了正式命名。" I# X9 l" y1 S! t)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