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01|回复: 0

[桐城人] 明末才子方以智也是名科学家 世上最早记载炼炭和用炭

[复制链接]

2407

主题

1000

回帖

5065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5065
鲜花(15) 鸡蛋(0)
发表于 2017-9-5 10: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1109461b5cb0e_size27_w352_h450.jpg
方以智

4 R& `) ]; x6 x( q* I2 _" N  明末清初,活跃在文坛上近200年桐城文派和桐城学派。其中,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是明末清初桐城文派与学派先驱者。学术上他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提倡易学与科学相结合、哲学与科学相促进、中学与西学相会通、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6 d- F- D+ {8 R: O, V6 i" y+ Q1 N# M3 a& F. Q5 P+ E
  青年时“金陵四公子”风流秦淮$ F: w1 Z& g! {0 T- `9 D

6 k" \+ {( f8 K, |; E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龙眠愚者;法号弘智,字无可。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城区凤仪里)人。明末著名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九岁能文,二十岁著书数万言。以文会友,与陈贞慧、侯方域、冒襄等交往密切,议政论文,是著名的“明季四公子”,并称“金陵四公子”风流秦淮;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出入禁廷,尽阅内府文献典籍,常与汤若望讨论医学、天文等科学。后脱离宦海,削发为僧,云游各地,著书立说,倾心书画,娱情山水之间。9 @  g. |0 D6 b# v7 s; R% d% v

5 k9 p4 O) Y% T9 h8 p) G8 t  方以智出生在官宦家庭。父亲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湖广巡抚,通医学、地理、军事。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七岁时,离开桐城故居,“随尊人经栈道,见峨嵋”。明代天启二年方以智母吴令仪去世,有他仲姑方维仪将他接回故里精心哺育,悉心教诲达六年。十三岁时,离开故居,随父宦游京师,驰驱齐鲁,饱览名山大川。二十岁时他考订平日所闻,在故居完成《物理小识》稿。二十三岁时,离开故里,会试南京,主金陵广业之社,以文会友。其后,他寓居南京,流离岭南、闭关南京。载书泛游江淮吴越间,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交友结社。: P, a: ~! p; i) {4 ]

7 I" O5 w( \0 O0 J- q1 }6 n' ]  《物理小识》见解颇多9 F7 Y+ E/ r9 C9 Z

# v  m# B. H" [, c. |& l  方以智自幼塾中诵读之余,即好穷物理,曾谓“不肖以智,有穷理极物之僻。”(《物理小识》卷五)明清之季,西学东渐,方以智一面秉承家教,以《易》学传世,一面又广泛接触传教士,学习西学。终于在哲学和科学两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2 v$ p3 }# C' O

* @  K  c2 P+ I: _, j5 J# n' z' |  《物理小识》的价值并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实用性方面,也表现在它的科学见解方面。方以智在该书中提出的许多真知灼见,在当时是领先于那个时代的。在卷首的“自序”和“总论”中,方以智提出:“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几;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蠢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
  ?3 C3 Z4 D) u2 N9 S& t+ c5 U3 B
9 V& r* M/ `+ U9 q' s, O+ N" |  在哲学史上有名的“通几”与“质测”之说,是方以智从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着眼对学术活动所做的分类。方以智认为,“通几”与“质测”,是两类不同的学术活动,它们各有其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通几以事物运动缘由及征兆为研究对象,质测则旨在探讨事物运动规律。对学术活动做这样的思考和分类,这是方以智的独创。3 c/ _) u( k8 M3 L& u6 c) _( R
4 S. J) J1 x' ^- Q5 J9 ^- b
  《物理小识》的科学成就涉及光学、电学、磁学、声学、力学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光学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他所说的“光肥影瘦”现象,与今天所说的衍射现象很类似,而且与西方科学家发现衍射现象在时间上大体相当。他对光的色散现象的认识也是很深刻的。在声学方面,他对声音的产生、传播、隔音、共振等都进行了研究。其中“隔音”一条,很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吸音室的记载。在天文学方面,他对恒星视运动已有一定的认识,这早于西方200多年。他关于炼焦和焦炭作用的记载,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炼炭和用炭的最早文字记载,比欧洲要早一个多世纪。日本学者评价《物理小识》乃“当奈端牛顿之前,中国诚可以自豪的”著作。8 R$ O0 {- m9 m+ E% y* _

+ W( u2 Q7 d0 p7 T  他在多方面都有建树0 }  H: J% m* \. j

7 N/ e- J+ ^" T9 n/ \! Z  方以智在哲学、文学、书画、音韵、天文、地理、律学、医药、物理等方面有系统的研究,他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物理)、社会科学(宰学)、哲学(物之至理)三大类。在哲学上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的见解。
0 O  J2 `  I8 M1 k: L
  F- f" z6 D3 W/ {  第一次提出“合二而一”的命题,揭示事物的对立统一运动规律,强调哲学与科学的辩证关系,即名“寓通几于质测之中”。在文学上,他主张端本于经,练要于史,修辞于汉,析理于宋,对后来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著有《通雅》、《切韵源流》、《浮山文集前后编》、《五言古诗》、《易学纲宗》、《诸子蟠有》、《物理小识》、《药地饱庄》等五十多种、百万余言的传世之作。
( t! o/ M, M6 @; a
% V1 q. u2 M; A( c- r, l7 E  e( B  方以智一生著述很多,计有一百余种。其中最为流行的是《通雅》和《物理小识》,前者是综合性的名词汇编书,后者是一部笔记,他的科学见解主要集中在这部书中。他的后期代表作是《药地炮庄》和《东西均》,均为哲学著作,书中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哲学命题。他的著作中另外比较重要的还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一贯问答》、《切韵源流》、《流寓草》、《周易图象几表》、《性故》、《学易纲宗》、《诸子燔痏》、《四韵定本》、《内经经络》、《医学会通》等。现存共二十余种。' e+ L5 ?* }, P+ q6 I6 _

8 H# o9 B& t2 c  m8 w, K+ C  方以智故居. \; z! W/ n3 Y* A: t

9 [  S7 S% |/ i* m6 P  方以智故居坐落桐城凤仪里、在市区公元街道居委会,“间于寺巷新巷中”南北长49米,东西宽45米,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由南至北现存房屋四进,西头脚屋为东西向建筑单元。系木构架抬梁式建筑。北头两进隔院落相对,均为八开间,每间长7米,宽3.8米,面积26 .6平方米。两进面对院落均有长廊,面积64 .4平方米。南头两进隔院落相向面南。中心两进之间设天井。 1985年9月,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方以智故居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I, [" v2 P! A  j
  F+ u3 X, ], \* }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苏勇
. d+ f9 I: D9 @! w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