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个兵 于 2018-2-20 14:20 编辑
人生起步的选择至关重要,若是选对了:一路扬帆,直至幸福的彼岸!若是选错了,终是一生的苦熬,得到的只是所谓的经历和感悟! 面临工作分配,还有相当长的时间。王森林对于这种状况,可谓是心急如焚,自己可不想白白耽搁:这美好的青春时光! 回乡一段时间后,王森林通过走亲访友和社会调查,逐步了解了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他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及自己所学到的函授知识,将家乡的发展与沿海发达地区进行了比较——寻找差距、规划发展路径! 本来经营科技创新,是非常时尚的选择,但考虑自己是位门外汉,所以决定放弃。后来,王森林联想到了函授课程中的经典案例:七十年代初,台湾有一位经营房屋建材的年轻人,他经过顽强的努力终于走向成功——成为一方大亨的故事!同时,大家可能看过台湾版的《酒干倘卖无》;虽说那时的台湾,人民生活也不富裕;眼看住房的外面就像平民窟,但室内的装潢布置却是极尽温馨… 经过这两件事情的启发,王森林认为:未来中国的房地产和建材行业,必将会有一个快速地发展期,于是他终于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决定个人经营建筑建材和五金系列。 可惜这个绝好的想法,却只得到姐姐王亚琴一个人的支持,老太太和父母亲都是极力反对!其实,他们反对的理由,既是关爱和担心,也是简单又明了——一个有着正式工作的人,根本没有必要去瞎折腾! 想干实体经济,没有经济支持万万不行!若是强行去做,结果往往悲摧——不是在困境中死去,就是在苦苦挣扎中去伤透亲人们的心! 万般无奈之下,王森林只好选择了放弃,但他那颗不死的心却仍在跳跃。只是后来,堂哥王忠听说此事有些心动;他们夫妇二人在经过和王森林多次求证后,决心放马一搏。 王忠夫妇在开始经营时,东拼西凑才仅有八千元起步。他们先是经营建材五金和板材,后来又涉足玻璃行业,谁知市场一路飘红:一年后,资产翻了近十倍;三年后,资产突破了百万元大关;十年后,资产竟达到了近千万!——要知我国的建材市场,随着建筑、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也迅速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期。尤其进入九十年代中期,所有建材供不应求,而且价格更是疯狂上涨;只见一天一个价,有时还会翻倍上涨! 除了经营建材的设想外,王森林还有过其它的许多想法,如种植、养殖、经营电子厂品、或美食专营店等等。但都因为缺少资金和家人的反对,最终一一化为泡沫。 百无聊奈的王森林,紧靠学习看书或写写书信来打发时间:函授学习仅剩下了最后的两门课程,还需要考核验收。另外,人虽然离开了部队,但和五湖四海的战友们情义仍在,所以大家还有书信往来;最开心的是和林娜娜之间的书信,尤为频繁! 说句心里话,王森林每当有了不错的创业构想,都想取得林娜娜的支持,然而他思虑良久,终是没有开口。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自尊不允许,二是怕伤害家人的心!——因为这两点都是做人的根本,而且不管你日后多么有钱,或是多么成功,都是买不回来的!再说,只要自己有心,还怕日后没有机会?! 王忠夫妇刚开始在古城做建材生意,因为什么都不懂,所以事事都还得靠王森林的帮忙和指点。好在他们都还灵活,基本一学就会;大约一个多月后,他们就能自己独立经营;只是有重大决定时,还会请教咨询王森林的意见;再加上他们经营时价格公道、人又实诚,于是生意渐渐红火。 刘春生,1968年出生,是王森林的表哥,也是他舅舅的儿子。因为两人年龄相仿,再加上血亲关系,所以这对表兄弟之间的感情从小就很要好。 当年,刘春生在古城最繁华的街道上,开了一间个体照相馆。王森林记得自己在工作没有落实之前,他的生活基本都是三点一线:家——王忠的建材店——表哥的照相馆。其间,因为王忠的店内货物太多,他基本在县城的夜晚都会和表哥同吃同睡。 在和表哥相处的日子里,王森林对于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一边学习,一边帮忙,二人的兄弟之情也就更加亲密。 大约在1991年元月初,王森林感觉自己摄影技术学得不错,就狠心花了四百七十元钱,买下了第一部“珠江牌”单反相机。 购买相机,可以说是有摄影的兴趣和爱好,但当时的王森林也把它当成了一项赚钱的事业:第一,想尽快收回相机的成本;第二,多拍摄家乡的人物和风景,其中产生的费用,也必须从照相的利润中扣除;第三,尽量多赚些钱,因为手头严重“饥荒”… 自从购买相机以后,王森林几乎每天都游走于城乡附近几十里,为大家提供照相服务。除了特殊情况以外,他每天早出晚归:照相或是送相片。记得当时最好的一天,大约会有三十元左右的收入,最差时可能也有十多元的钱;只知道他当时舍不得休息,似乎整个人都已经魔怔了。 如此辛苦努力,大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森林终于赚回了本钱。后来,经过和几个学校取得联系,又陆续给学生们照证件照、毕业合影等等。摄影装备上,也增添了一个70cm的变焦镜头和一部“海鸥”牌黑白相机。 那时的王森林,不管去哪里,都是随身携带两部相机。而且遇到有趣的人和事,必定取下相机,然后照个不休。最有意思的是,无论到了朋友家,或是亲戚家,他们家的小孩都是他时刻拍照的对象。——时至今日,很多孩子的天真笑容,都还在亲戚朋友家中陈列! 每每见到当年的那些孩子,见到他们长大成人,王森林常常笑问:“记得叔叔吗?” 认真回答:“记得!”转而嬉笑说:“而且特别记得,因为我们当年每次见到您,您都是追着要给我们照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