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4|回复: 0

[散文] 《山旅书札》(一)

[复制链接]

7244

主题

176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62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8-3-27 10: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旅书札》(一)


                                  (一)

    翻阅《山旅书札》/(英)伊莎贝拉‧博德著,王知一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这半个月,我总有一种陌生异样的感觉,有一种不知自己身在何地的陌生感觉,有一种生命飞逝的太快的感觉,总觉得生命真很荒唐玩笑式的快到终点站的感觉……

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有些可笑,因为我最近网购了几十本新书,加上最近几年新买的上百本大都没有来得及读的书。这些书堆在书架上,像是难以逾越的小山似的在笑话自己——每本书都得花至少二三天甚至一周时间才能读一遍,忽然觉得时间严重不够用啊……

    真希望一小时可以读一本,一天之内,“轻舟已过万重山” ……只是这些书不同于杂志,翻一下扫一眼,跳读一下即可,这买来的书必须细看一翻才有点收获啊……

若以读书来统计自己剩下的时光,你会顿觉人的生命真正的短暂——我数了一下,正常书架一小格大约放五十本书,上下五层,即250本书。若一周读一本,20年只能读四小棑书架上的书,差不多三米宽一点书架上的书……

换一句话说, 对一个五十多岁中年人,读完这三米宽的书架上的书,你差不多就要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了……若你懒一点,一个月只读一本书,二十年只能读240本,那这不到一米宽书架上的书,就是代表着你在这个世界最后的里程碑,即你剩下时间和人生中能看的书,似乎你的生命一眼就看到了头……

    这是这一阵看书给我带来的时光危机的意识……

    这些年我几乎只读人物传记,一本薄薄的小书,代表着世界上曾经的或仍还活着的一个人一生或接近一生的时间。你阅读几个小时,就差不多与他度过了一段六七十年时光;若是你读上一千本,你可能体会着人间六七万年的时间之旅,这是你在多维时空中,积分获得的时间啊……人活着不就是体会这个世界啊,读书或许就是帮助我们有多维时间和空间的人间体验啊,因为我们每个人能力再强,能体会的人生真正是极为有限啊……

读书使我们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从自己身上拨出上千根毫毛,吹口气让它们变成上千个孙悟空替身,再加入上千人的生命历程啊……这是我理解读书的意义……

                   (二)

     今天看的这本,中译本上有对作者的简介:

    “伊莎贝拉·博德(1831-1904)  出身子英国西部的牧师家庭,青少年时饱受脊背病痛折磨,依照医嘱赴美加地区旅行。四十岁时,她前往澳洲旅行,继而造访夏威夷。次年她来到落基山,她描述落基山绝美风光的书信集结成这本《山旅书札》。之后她前往日本的北海道和马来半岛的土著区,完成《日本僻径》和《金色的半岛居民》。丈夫去世后,博德来到伊朗沙漠、库尔德斯坦高地、朝鲜半岛,以及中国内陆等偏远地区旅行。七十岁那年,她完成了最后一次旅行,骑着苏丹王送她的一匹黑牡马造访摩洛哥。

前年我看过作者写的另一本中译书游记:《1898年: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作者在中国西南成都岷江和长江流域行走了三千里,真难想象十九世纪末清王朝末期,竟然有一位年近七十岁的英国妇女在这完全封闭的陌生世界旅行,为我们中国人留下了那个时代罕见的照片影集和文字记录,而且书中文采飞扬,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有出神入化的描绘……

这是有灿烂充实的一生的女才子,一个奇女子……这本书是以十七封写给妹妹的书信方式,记下作者在一八七三年秋天至初冬时节在美国落基山游记。

    作者出书的时间是一八七九年,时隔了六年,年近五十岁,应是作者文字最成熟时期的作品。读这本书之前,我很想看看她写的美国落基山风光与美国本土作家约翰·缪尔写的内华达山脉的风光的异同,尤其文学才华的对比……

    对读书人而言,人生完全可以用你读过多少本书的数量来计量的。那个首次尝试登上珠峰峰顶的十九世纪英国人马洛里说过,他想登山是“因为山在那里”。这句话我可改或借用一下,读书人为什么要读书,是“因为书在那里” ……只不过读书没有登山那么大风险……

书中不仅有“黄金屋”,更多是有无数我们没有走过的景点,等着我们这些游客去旅行……

    我最近反常的感觉,或许也是因为我最近读的书的内容引起的。过去总觉得写风光的国内外白话文的作品,自己大致能看的都看了,突然发现最近一二十年译出的大批优秀作品,这些年自己几乎是睁眼瞎,几乎完全不知,现在觉得好书完全来不及看……夜郎自大太久了,而剩下的时间并不富裕,贾宝玉式的“林妹妹,我来迟了”的畏惧感变得极为强烈了……

                        (三)

    现在周末我很少看书,因为周末没有休息好会使下一个星期没有效率,但这本书让我忍不住在周末连读了下去。

    上午看凤凰卫视台做的一个多小时纪念李敖专题纪录片。今年台湾三个文化名人,洛夫,余光中,李敖;香港的文化名人饶宗颐,相继在二月份和三月份离世。这些大陆走出去的离岸的学人时代真正的接近尾声了。

    李敖说,一个人若读了他读的书的十分之一就可以被称为书呆子了。专题片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李敖的书房,满屋子都是书堆着,只有书桌边椅子地方是空的。朋友说,李敖读书累了,就在书桌下睡一下,那里有床小被子。

    这才是狂傲搞笑的李敖的故事真正的背景——一个极度刻苦钻研和读书的人,一生写了一百多本书,有人说共1500万字,百度上说洧3000万字。李敖44岁,他写道:50年来和500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这句话很搞笑,但若一生写三千万字,是何等勤奋之人啊!暂时不论文章水平怎么样,就从写作文字的数量,一生达到三千万字的人的确廖若星辰啊……写这些书得读多少书,才能写得出来啊……李敖说他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生病后还工作十五个小时。

不仅是要用功,还得身体好,否则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能吃得消的人不多啊。

    孤傲与语出惊人,只是吸人眼球的一种方式,否则谁去读他的书?婴儿是以大哭方式吸引大人注意……唐朝的陈子昂,据说初到长安,默默无闻。他在琴市上买了一把最贵的琴,然而当众摔碎在地上,于是,陈子昂的大名立即传遍了大街小巷……李敖不过是采用了另一种碎琴的方式而已……

现在即使再读几十本书上百本书都让我觉得时间太少——这就是我们这些凡人与那些出了名的文人之间的巨大差别之一——我们书读得太少了……

                    (四)

    回到正题,这本书的作者真正的称得上是十九世纪最有传奇色彩的女人之一。二十三岁时,医生建议她作长途旅行,以治疗她的各种疾病。到加拿大和美国跑了一次,就出版了第一本书《一个英国女人在美国》。可一回到英国家中又生病,又被建议出国旅游,并写了第二本书。二十八岁时,父亲去世。在家中总有抑郁等各种各样疾病,只要出远门,身体就好了。一八六八年,三十七岁的伊莎贝拉再次远航到澳洲,立即转到三明治群岛,秋天离开檀香山到了落基山区,分别于一八七五年,一八七八年写出两本游记,其中第二本就是本书《山旅书札》……其后,作者写了日本、阿拉伯国家和波斯、中国的西藏、中国长江流域多本游记。

    一个天生的只有流浪式的旅途中才不会生病的旅游家,一个天才的游记作者……

    最重要的是,上帝给了她一支能写出好文章的神笔,使她的人生和人生旅程为我们所知,她为后人填补了十九世纪信息不发达地区众多的摄影和文字画面……

    这些文字比那些枯燥的历史资料更生动有趣……

    当我看完第一封信的12页,我似乎第一次看到女性作家写出极为出色的描写大自然风光的文字,很多段落写得如诗如画……虽然前年我看过她接近七十岁时写的中国游记,己感叹过她的写景的文学才华,不过我现在已经淡忘了……

    第二封信呈现出女性写景所特有的细腻和柔和,她写山景真是太出色了……

    第三封信再现了当年美國西部开发时,那些拓荒者极为艰苦的环境和生活。我们现代人习惯性以为美国从头到尾都像现在的美国这样富裕……

    看到第48页,作者就把自己写得活龙活现了,这是颇有幽默感的女士,也有女人看女人所特有的小家子气和刻薄,可才气真是十足啊……

    我现在担心这位女士写景文字太多,这会让我这个习惯作点摘录的人把这本书整个摘录下来了……这位十九世纪英国女才子,习惯笑话当年的美国西部粗鲁没有教养的美国人,同样的书中可以看到当年美国人亦不喜欢一本正经的英国人……这些反而会给游记带来那个时代的气息……

    很少见到女才子能够如此出色的描写大自然的壮丽画卷……相对比,中国五四以来的几个女才子白话文写景文字少得可怜:石评梅有篇散文写雨中山上桃花盛开景色有小段写得不错;凌淑华一篇登日本富士山散文颇有文采;苏雪林一篇写黄山的游记亦不错,我老家桐城的方令儒写的《琅琊山游记》中一段描写深山古寺的月色的文字颇为出色,但是她一生写的散文随笔我们能看到只有几篇……至于冰心、张爱玲等写景的文字,都没有给我什么较深的印象……

    这些民国时期的女才子就写景的才华而论,以我个人之见,比这位十九世纪英国女才子还真是落下了一层,文字数量太少,无法成为一种气象……

作者对时间流动时荒野景色的变化描写把握得很好,没有看出作者才力用尽的痕迹……

作者书中“山姆”等不多的男主角写的极有小说的情节风格,尤其对“山姆”这个体制之外“野人”写得很出色,这书中似乎是隐约有一个没有说出口的不可能有结果的男女相互倾慕的爱情故事……

这本游记真应当由好莱坞改编成一部壮丽的风景和西部探险十九世纪史诗般的大片……可惜我不在好莱坞上班,否则我会尽力促成这件事……BBC的人有耐心拍出南极企鹅的大片,不知道为什么美国人不愿花上一年二年时间拍出这个十九世纪落基山脉中一个传奇英国女子的故事,尤其探索如何拍出美国人一直推崇的大自然荒野的美……

只是我心中略过一丝阴影,在网络图片影像及旅游如此发达的时代,即使是伊莎贝拉‧博德写得这样出色的十九世纪游记,还会有多少青年人会主动去阅读?

不过,写作对现在写作者本人,或许总是积极的因素,英国作家杰夫·戴尔说:“你孤独的时候,写作可以给你做伴。它是一种自我补偿,一种对事物的弥补——而不是对事物的虚构——这种事并不怎么发生。”

英国诗人丁尼生说:

“寻找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未太迟,

……因为我的目的是——

在落日余辉的沐浴下向前航行,

眼观那西方之星缓缓落下,直到死神攫住了我。”





附《山旅书札》摘录:

“我找到了梦想中的美景,一个人们可能穷其一生都在寻找而且赞叹的地方。它并不如桑威奇群岛那样可爱,却有其独特的美!一种纯北美式的美——缀着白雪的山脉,高大挺拔的苍松、红桧、糖松和银枞;晶莹透明的空气,层层叠叠浓郁的山色;以及一面苍松倒悬的湖,湖面映着山青天蓝美丽的倒影。塔霍湖就展现在眼前,湖面二十二英里长、十英里宽,有的地方深及一千七百英尺。它坐落在六千英尺的高处,周围环绕着八千到一万一千英尺白雪覆盖的山峰。那儿的空气爽利而强劲。除了远处传来的乐铃般刀斧砍伐声之外.四周一片寂静。P001

落日的霞光在那时罩上了内华达山脉,夜露凝聚,静止的空气吐出甜美的芳香。P004

我把丝绸裙系在马鞍上,把罩衫收进小箱篮里,在马主人想出如何让我上马之前,我已经安然骑上了马背。马主人和一旁聚集的闲杂人都没有流露出丝毫惊诧的表情,倒是一副十分佩服的模样。

一旦上了马背,我的羞涩一扫而空。我穿过特拉基不规则的尖顶房舍及简陋小屋,这些房屋坐落在山边的空地,高山森林环绕,像是暂时的营地。穿过太平洋铁路后,沿着蜿蜒的特拉基河走了十二英里。这是一条清澈的山间急流,河中搁浅了许多锯好的松木,等待下一次涨潮时可以顺:流而下。冰冷的河水喧闹作响,岸边没有下垂的青蕨或葛藤,急湍中植物的翠绿叶片也褪了色。周遭的一切都与明亮的天空和空气一般清澈,一直要到加利福尼亚后我才看到的闪亮阳光,再加上迎面拂来的强劲空气,把所有的疲乏一扫而空,赋予人无穷的精力。在特拉基的两侧,山脉像高墙般升起,山上林立的巨型松柏,如城堡,如布阵,如裙裾,如冠帽般铺天盖地四处蔓生。山墙偶尔分开,露出白雪覆盖的巅峰,耸立在蔚蓝无云的天空中。在这六千英尺的高处,你至少必须不讨厌针叶植物才行,因为此处除了有些松柏被砍除的地点长了些白杨,或者山涧的低岸边冒出些河杨之外,放眼所及,就只剩矮灌木、覆盆子、醋莓、野葡萄及湍流,其他就一无所有了。不过在特拉基附近是连这些都不长的,我的双眼饱览了一趟巨松翠柏的飨宴。这些松树虽然没有约塞米蒂公园①的威灵顿尼亚红木那么巨大,却也十分高大,约有两百五十英尺高,粗大的树干呈暖红色,挺直耸立,干身的三分之一完全没有枝干,树干直径有七到十五英尺。它们的外形颇似落叶松,不过松针长而色深,松果有一英尺长。这些松树直冲云霄,劈开天空,只要遇见平坦的地势就一路延展下去;它们与特拉基或呈直角,或交叉横卧,十分壮观。到处都是树木的残枝断根。山上平坦的“童山濯濯”之地,显示了该处有树木被砍伐成“断木”,然后这些树干会被丢人河中,顺流而下。对他们而言,这片原始区域属于本地散居的少数居民,伐木人尖锐的刀斧砍伐声,早已与山中野兽的吼叫声,以及山间急流的奔腾巨响混杂在一起。P009





吴砺

2018325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