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6560
- 积分
- 1917
- 威望
- 1046
- 桐币
- 251
- 激情
- 462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47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6-27
桐网嘉宾
操鹏
- 积分
- 1917
鲜花( 27) 鸡蛋( 0)
|
拜谒乡先贤邓石如大师 夜宿安庆,返桐途中。小车从大龙山镇折向西北的五横乡驶去,此次回老家不是清明祭祖,而是特意拜谒完白山人故居“铁砚山房”。
完白山人(1743----1805),原名琰,一字完白,自号顽伯,以昭示不畏权势,“人若顽石,一尘不染”的崇高品格;又缘其少时因贫困上山砍柴,凤凰桥畔卖饼饵,且十七岁以后一笈横肩,浪迹天涯,故又自号完白(取“皖”意)、完白山人、龙山樵长、凤水渔长、笈游道人等。
说来惭愧,我童年及青年时代的一个相当长的岁月,都居住五横,可竟然未去仅一岗之隔的完白山人“铁砚山房″一睹风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安徽省委宣传部召开的安徽省社科十大课题座谈会上,我与著名学者、邓石如研究专家穆笑天先生挨肩而坐。他带到会上展示的是一部大16开本的《邓石如书刻艺术研究》样书,博得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赞誉。会余饭后交谈中得知我亦是怀宁人时,他朗声笑道:“怀宁人迷上了桐城派,我这个合肥佬却和你乡先贤邓石如结下了不解之缘,真叫缘分啊!”他告诉我1962年秋天,曾造访过五横完白山人故居。他盛赞龙山凤水白麟坂是一处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惜乎穆老已仙逝多年,然其当年音容笑貌仍不时在身前耳边萦绕。
车在杨亭村右折沿乡村公路,径直向完白山人故居奔去。凭窗远眺,大龙山峰岭逶迤,层峦叠嶂,堆绿拥翠,宛如一条见首不见尾的青龙,飞腾于蓝天白云之下;近视那挺翠霄汉的白麟尖,云蒸霞蔚,与凤凰桥畔正值谷熟水暖、杏红花明的白麟坂构成一幅流金溢彩的巨幅油画。山人的故居即坐落于这诗情画意的胜境,一代宗师的书法、篆书和诗文的精湛艺术,正是从这块钟灵毓秀的沃土里汲取营养,获得潜移默化的孕育和升华。
山风徐徐,思绪联翩。山人为了书刻事业,四十年如一日,与布衣、斗笠、芒鞋、藤杖和云鹤为伴,荒庙野寺为旅途中栖息之所,经历了数不尽的艰辛和曲折。他浪游大江南北的名山秀水,为的是搜寻那些散落于祖国各地的残碑断碣,博釆汉魏先师书刻之长。他曾数度蛇引猿挂地攀登泰山峄山,整天坐在碑碣前揣摩领悟,竟至干粮不足八天只有野果涧水充饥。四十余年的饱尝艰辛,勤学苦练,山人终于一扫当时“馆阁体”的“柔媚甜俗”,开创一代书法新风,创作了大量篆隶真行草和篆刻的精美作品。康有为评其篆书时说:“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釆花,醞酿之久,变化纵横,自能成效。”其隶书汲取各家之长,又熔铸汉、晋、唐于一炉,做到“篆从隶入,隶从篆入”,其晚年造诣达到高峰。包世臣视之为“神品”,认为业已达到“平和简静,遒丽天成″之境。其真书也为书家好评,李兆洛评道:“完白真书,深于六朝人”、“真气弥漫,楷则具备。其手之所运,心之所过,绝去时俗,允俯古初。津梁后生,一代宗仰。”其行草紧凑条畅,犹如“万马行空,了无滞碍”。穆孝天评道:“筋骨血肉无不俱备。虽然不比篆隶功力深厚,但同样有风神,有含蓄,笔势若奋若博,逸气横生。”至于山人的篆刻艺术,虽晚出于当时印坛上强劲的“浙派”、“皖派”,然其独富书法上的精湛造诣,能做到“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兼之能取各家之长,且掌握了“行刀如笔”,“使铁如使毫”的独具匠心的高超技艺,自是后来居上。其篆刻作品誉之为“奇品”,印坛上尊之为“邓派”(完派或皖派)。邓派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篆刻史上一次脱胎换骨的革新过程,在中国篆刻艺术的园地里放射出璀璨的光彩。
步入“铁砚山房”,令人肃然起敬。这座位于大龙山、虎形山、凤凰山、凤水环抱中的“四灵山水”间的山人故居,游人潮涌,门庭若市,身临其境便留连忘返。我恋恋不舍地挪动着脚步,当我上车时回眸那方“铁砚山房”匾额,恍然领悟:“铁砚”,无疑是昭示着一种“磨穿铁砚”的砥砺前行的精神。正是这种不忘初心、锲而不舍、千锤百炼、励精图治的可贵精神,造就了书刻“国朝第一”的完白山人邓石如及其精英迭出的子孙们,如邓传密、邓绳侯、邓以蛰、邓仲纯、邓季宣等,“两弹元勋”邓稼先即是邓石如的六世孙。
(本贴图片提供:一苇)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