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09|回复: 0

[散文] 鸟巢

[复制链接]

7169

主题

1751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472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9-4-4 10: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鸟巢


                                                                                                                                                                                                     ——北京行之五


                                                                                                        二O一九年二月八日(星期五)


    今天准备去“鸟巢”。

    中午12:00,到达奥运中心广场。

    空荡的广场背景上出现鸟巢压扁了竹笼的框架,它的左边是方形的“水立方”。

    这是中国式的钢铁大罗筐。阳光从我的后背照到前方向路面上,风有点凉……

    这个鸟巢设计真的是很意外。触类旁通,我不由想,若是让我去设计四川的都江堰博物馆,我一定会在博物馆外设计一个钢铁大竹篓的外表,因为都江堰核心工具,就是装着大鹅卵石的竹篓……

    走近“鸟巢”。这用方形铁条柱象麻花连接起来的鸟巢,真的是很有想象力。

    现在是到了吃午饭时间。又是一顿麦当劳午餐。

    若是让你来设计一个奥运会大体育馆,你会怎么设计?我这个念头不自觉的涌了上来。

    古代大厅,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都是用石柱;中国的用木柱,中国好像是没有人用石柱,中国人只用石条做路面做路基……

    这样的大型公共娱乐平台,好像是只有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才有,如斗兽场,剧院……中国历史上有吗?没有印象;中国有的大广场或许是在故宫中,那是为大臣们向皇帝朝拜之用……

    这样一想,这两个古代文明的基础,就是完全不一样了。

    我想起来了,中国人有的一个石屋石柱,那是清代圆明园中的“西洋景区”,那也是洋人帮造的。

    如今这一两百年,钢铁和水泥的使用,使人类建筑这样体育馆的设计结构,几乎到了随心所欲的状态……

    呵,我想出来了一个类似的结构:用中国人的红灯笼外型,完全可以设计一个中国人风格的大型体育场馆了……

    二OO八年,上海世博会上英国馆,向外伸出了六万根带种子塑料触须,曾经让我印象深刻。今天我突然觉得,其1971年出生的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应当是从海胆或刺猬身上产生的灵感的……

真的很遗憾,我这辈子没有学习建筑设计专业……到了今天,我觉得自己真正的才能,就是这样天马行空的创意,现在是没有机会了,否则我一定会同样弄出鸟巢,英国馆,或是广州小蛮腰之类——让人类同样的惊艳的大作品出来啊……

不过话说回来,我可能有比这几位设计师更丰富的想象力,但是,绝对是没有他们作为一个大行动家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行动的意志……

    设计一个大型标示性的建筑物,尤其奥运会场馆,让自己成为全世界都注目的焦点,向人类展示自己的存在……这种感觉一定会很好……

    走进主场入口,乘电梯至五层环馆观景平台。我还真的是第一次逛这样的大的标准运动场馆……

    场馆上方椭圆轨道型的馆顶淡蓝色的天幕,如中国旧式屋子中的四周带凹进去走廊的、上面是天井的天空;从它中间落下的阳光,斜照亮了三分之一凹下去的环体育馆的鲜红色和灰色座位,跑道上全是滑冰用的白色雪地,这里景色真是让我觉得很有点震撼和意外……

    第一感觉这体育馆真够小的,但很有立体感,尤其馆顶部椭圆型天井边缘有几米高的护板形成的厚厚的淡蓝色广告边缘,强化了深井的感觉,还有小的感觉,那下方滑雪游乐游客,有点象个数大一点黑蚂蚁在场地上无方向移动……

    我忘记说了,我们是先乘电梯到达场馆悬挂在中上方的观众席的外围的走廊上……

    先是参观当年接待各国官员和奥运会官员的贵宾接待厅。这些不大的小客厅中,充满了中国节庆气氛的中国红和黄金色。显然,我们中国人对这种色彩很是受用和感受强烈的,不知道那些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和风俗民情背景的老外,对这里的真实感受如何。

    这里装饰,是充满了中国人能感受到的人间富贵的气息……

    再次回到场馆中的主席台的位置。下方的坐位是红与灰色构成马塞克式的搭配,据说这灰色是长城砖灰色,只是灰色看上去就是太硬,让人想起了水泥表面,与红色搭配不协调,这个配色真是不成功,不能不说是败笔。

    运动场上分成多个雪上运动的区域,是白色雪地上黑色服装为主的旅客走动和滑雪,这个画面使我想起了低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1525-1569)的《雪中猎人》,那画面中打猎归来的猎人,在山岗上俯视下方不远山凹中池塘冰面上溜冰的人群……

    这主席台的位置是坐西朝东,东北一角有六分之一白色的雪面被阳光照射更白……现在是下午两点。坐在看台上,我想和你开一个玩笑,我觉得自己像乡下打鱼人身上背的扁平的口小肚大鱼篓中的侧面上一个小蚂蚁,当然这鱼篓很干净,新买的……

    我觉得这样看运动员在下方场地中比赛,总有点古罗马斗兽场中看格斗式比赛的感觉……这对下方的运动员来说,似乎很不公平……

    真是滑稽的人类。人类动物性好斗,相互残杀的本能,通过在这样场地上和平方式竞争来得以发泄……观众又通过与他们产生共情,同时得以宣泄好斗的能量……

    这鸟巢上方被设计的南北低,东西高。东西高,防止早晚太阳直射运动员的眼睛。这上方天井口子小,馆内大半阴影,小半阳光;白色的半透明塑料顶篷,那顶篷围出天井厚的侧墙也是一半阳光照亮,一半阴影;灰蓝色的天顶上,有稀疏落在水中浸泡的残雪一样的半透明云丝云痕……

    很安详,很宁静,这是充分享受生命此刻的温馨的片刻……

    这座体育馆设计师是同时于1950年生在瑞士北部的巴塞尔城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同学,1978年大学毕业后又回家创立了建筑设计事务所。2002年,他们开始报名竞标中国北京奥运会主场馆设计方案。

    一天下午,他们在喝咖啡时,无意间被“雀巢”两字吸引……灵感突袭,他们想出了搭建一个举世罕见的鸟之巢的方案……用枝蔓状钢网编织可以容纳十万人的体育馆……

赫尔佐格说:“说它是‘鸟巢’,可能是公众的印象,实际上,我们还想到其他中国元素,如菱花隔断,有冰花纹的中国瓷器等;它又像一个容器,蕴藏巨大的人群和欢乐,这些都源于中国人文元素。”

    他强调.这个建筑作品内部没有一根立柱,它是以观众和运动员为中心的,观众能够获得最佳的视野,运动员将得到最大的激励。由于建筑是由纯粹的结构与透明的膜材料筑成.在有形与无形之中,观众就自然地成为了建筑的一部分。而这个建筑起伏变化的外观,又缓和了建筑物巨大的体量感.并赋予体育场以戏剧性和震撼力的形体。


走到体育馆五层楼高的外围平台上转圈。这些钢架结构曲线是强有力的,它们分割着外面视野空间。这是人类尽情使用钢铁产品用于现代建筑的时代。

如果过去两千年人类如今天一样可使用钢铁,那地球上又会积累出多少人类天才的设计的建筑物啊……

   不过,我觉得若这五层楼的平台上铺上一层软胶地面,减轻这钢铁的过去生硬感或许更好,同时,若是这样钢铁的内侧贴上一层中国祥云墙纸,或许效果真的好得多……

排队乘电梯上鸟巢顶观景。

出电梯走到体育馆的馆顶,见到如山坡一样形成山凹的体育馆顶层,真的气势很恢宏。太阳在左侧,你如乘坐一叶树叶,落在大海巨型波谷中、波面上,右边是凹下去天坛一样的体育馆……

    顶上是东西高,南北低的巨大凹面,如同一个巨大的头顶倒放在地面上草帽,我现在是草帽上爬行的小蚂蚁……

    这是似乎是圆明园山水另一种表达方式,以西方现代文化工具钢铁材料呈现出来……

现在是下午15:08,太阳在西方,我离开主席台上方的位置向西沿顶上的栈道上行。

这真是意想不到的很有想象空间和很浪漫的地方。

    人类艺术——一片平地上也可能形成大自然中气势磅礴视觉效果的建筑……这片体育馆的顶部,才是这座现代建筑最疯狂的最有诗意的画面所在地……

    在最西端顶角处,对面的水立方泡泡结构看得十分真切……

    站在鸟巢下方与鸟巢的上方,看到的真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15:30,来到北端最低处等待下降的电梯。北方下面广场上有一个人造的滑雪道,一条人工河带冰的表面,暗黑黄色树丛的右岸,一个磨菇折叠外表的方型建筑,河那端有一个水塔式高层建筑孤立于北方,更远处大地上有一个小山岗,这里应当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左右两侧都是建筑群,唯有北方这一片土地清淡的树林河道,让人视觉上放松了一些……

    逛完鸟巢,去看水立方。这个建筑有米汤般的柔和,这是真正的创新。鸟巢看上去绝对硬,水立方看上去绝对的柔软,这一阴一阳对立,符合中国阴阳太极的观点。

    离开时,回首鸟巢,夜色有另一种温暖的图像。

返回旅馆的路上,我还是若是让你来设计一个奥运会大体育馆,你会怎么设计?

让我设计新一代的体育馆,我会选择菊石外壳最外层轮廓,利用它螺旋结构的美感,设计梦幻般的一个大型公共建筑。

菊石不是现在的动物,而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泥盆纪至白垩纪,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绝迹。鹦鹉螺与它是近亲。

菊石具有无比优美和谐的曲线,为什么不借用大自然为我们造出的己有的外壳呢?既然寄居蟹都会借用贝类外壳,为什么人类不能呢?

其实,我们甚至可以完全仿造菊石或鹦鹉螺外壳制作一个螺旋结构通道的博物馆……或许未来有一天,有天才的建筑设计师,将采用我上述两个设计构想……

    我另一种选择,是模仿有船型流水线的鸭类、天鹅类的身体的外形,为大型的体育馆做外壳,他们两侧翅膀稍耸起一些,即可形成东西高南北低标准体育馆结构;这造出抬起的巨鸭、巨鹅头部,可以设计为城市大型观景台……

    我还有一种设想,仿水母外型,建造大型游泳馆、海洋博物馆,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同形状的美丽水母,我们在电视纪录片和彩色照片早见识过……这水立方的外壳材料,正适合仿水母半透明的外壳啊……

好了,不再天花乱坠说了,否则,你也觉得我当初真的应该学建筑设计了……




吴砺

2019. 2.8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淡苒 + 1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