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又是一个加班夜,办公桌上,一堆的资料。
英子伸伸懒腰,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给母亲打了个电话。 “清明就两天假我不回去了,公司太忙。”这是英子来北京的第四年。 走到公交站,风更猛烈了一些。天气预报说得不错,降温了。明天得穿厚点!英子心里想着,裹紧身上的大衣。 回到出租屋,英子开始翻箱倒柜。一件羽绒服映入眼帘,这是她工作第一年回家过完春节准备北上的时候,外公偷偷给她买的。“听你妈说北京比我们这温度低好多,怕你一个人在外冷,生病了可不好,这羽绒服你带着。” 外婆告诉英子,这是外公用攒着买酒的钱给她买的。衣服款式有点老,颜色有点艳,却非常保暖,英子一直带在身边。 小时候,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英子是在外公外婆家长大的。村里有些不懂事的孩子见英子父母不在家,就常欺负她。每当英子哭着回家,外公总会变戏法似的从他的中山装口袋里,掏出一块糖,哄英子开心。 外公好酒,每回将地里种的菜拿到城里卖,回来时总会打上一壶桐城老酒,可自从英子来了之后,外公喝酒便少了,因为酒钱用来给英子买好吃的了。 外公屋里有很多书,英子就喜欢翻外公的书看,比起孙子孙女,外公似乎更疼爱她这个外孙女,表哥、表姐们总说外公偏心。而这个疼她宠她的好外公,却于去年夏天,永远的离开了。 想到这,英子收起了行李。 二 车到桐城,暮色苍茫。车站前的出租车只有几辆了。 一辆红色的出租车前,一对中年夫妇:“师傅,加50块钱,送我们到范岗吧。” “不去不去哦,讲了不去了,不顺路,跑完这最后一趟,我就收车回大关老家了,明天一早还要上山做清明呢。” “建安花园去吗?”英子问道。 “建安花园可以,上车吧。” 车子行至皖中路口。华灯初上,风起来了。 “师傅,能麻烦你从快活岭那边绕下么?我想下车买坛桐城老酒,我外公生前最喜欢喝这酒,明天我给外公上坟,想带一坛,就在路边,不耽误你多久的。” 司机没多说什么,只一句:“搞快点。” 三 “你这孩子,不是说不回来吗?锅里饭菜都没留。”母亲眼里掩藏不住惊喜。 “想你们了呗,也回来给外公扫墓呀!小时候,外公最疼我。” “好,明天一早我陪你上山。路上吃了没?昨天采了点蒿子,我去给你做几个蒿子粑。” 新鲜出炉的蒿子粑,软糯可口,满是腊肉香。父亲离开了正在看的电视剧《都挺好》,偷偷看了看母亲的脸色,终于理直气壮地倒了一小杯桐城老酒,也拿了块蒿子粑,坐在英子对面,就这么安静地看着女儿,咬一口,呡一口酒,一会儿又呡一口。 “妈做的蒿子粑真好吃!。”英子露出满足的笑容。
“蒿子粑又不是什么好东西,你回来了随便吃。你个粑货!”母亲眉眼里都是笑。 “不是哦,我们这些在北京的桐城人最想吃的,就是蒿子粑、山粉圆子烧肉,最想喝的就是桐城小花跟桐城老酒哦……” 夜深了,英子和母亲睡一张床上。母亲的絮叨,春夜的蛙鸣,一同进入梦乡。 四 第二天一早,天气有点凉,英子还是套上了那件羽绒服,与母亲行至山上。 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姹紫嫣红。盎然的春意,弥漫在整片龙眠山。 在外公的坟茔前,英子放下手中的鲜花和老酒,心里默念:“外公,外孙女儿来了!带了您最喜欢喝的酒……”外公的音容笑貌在脑海里闪烁,眼泪,在英子的眼眶里打转。
远山肃立,原野空濛。山坡上,一只老羊站立不动,肚子底下,一只小羊跪在地上,喝着老羊的乳汁。羊和羊们,簇拥在一起。 英子和妈妈一起下山。走热了,英子小心地脱下那件土得热烈的羽绒服,仔细地折好。英子要把它永远收在自己的房间里,和自己所有的藏书在一起,和自己的所有珍藏在一起,和这次买回,外公却再也不能品尝的桐城老酒,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