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56|回复: 1

[散文] 欲说当年好困惑

[复制链接]

24

主题

31

回帖

64

积分

荣誉会员

汪鹤龄

Rank: 8Rank: 8

积分
64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19-5-16 16: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 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长篇电视连续剧《渴望》,风靡一时,观者如潮,万人空巷!

 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旋律优美,歌词的意境,耐人寻味。时至今日,我还喜欢哼哼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歌:   
 悠悠岁月,   
 欲说当年好困惑…


(一)碗里飘着红丝线

   奶奶在世的时候,不止一次地对我说起一件事。
   说是解放前家里很穷,来亲戚都招待不起。家家户户都一样,只要来亲戚,都紧张犯愁。
   正月初十以前,拜年的亲戚特别多。过了十五以后就不管饭了,只留坐一会。“拜年拜到初十边,一杯茶来一支烟”,说的就是这个理。
   拜年,是流传千百年的乡风民俗,自古至今,没有改变。
   不过,那时候大家穷,也想着借拜年的由头,到亲戚家打打牙祭,用桐城土话讲就是“杀杀残”。
   “千差万差,来人不差”,这是古训。家里再穷,亲戚来了,总是要把自家舎不得吃的年货拿出来招待客人,免得人家说你“死抠的”。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面子要紧啦!奶奶说。
   “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越穷越讲究。亲戚来拜年,早上必须下纹蛋茶。这纹蛋茶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来的是长辈,那碗里装的就是老母鸡腿、纹蛋(茶叶蛋,也称作“元宝”)、挂面,这是最高的礼遇。如果来的不是长辈,碗里则没有鸡腿。
     那时候,穷人家里过年,最多杀一两只老母鸡,有的人家,甚至没有鸡杀。那个年代,老母鸡腿是稀有之物,极其珍贵。所以,碗里的鸡腿,不是随便就可以吃的。
   怎么办呢?那就心照不宣地在鸡腿上系一条红丝线。客人见状,也很知趣,不碰那带着红丝线的鸡腿,只是将纹蛋和挂面吃掉。
   正月里,那只系有红丝线的鸡腿,就像接力棒,一碗传给另一碗,完好无损。到后来,鸡腿那鲜美诱人的味道没有了,甚至于想让人家吃掉,但已经没法吃了,坏掉了。
   没有鸡杀的人家,头年就叫木匠用木头做一根非常逼真的鸡腿,作为第二年正月招待客人之用。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是荒诞不经!然而在当时,实属无奈之举。
   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呢?听奶奶说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管你的家境如何,招待拜年的客人,尤其是对长辈的仪式感,必须要充分的存在。

(二)抬着一个日头下山

  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八十年代初,实行计划生育之前,由于人口膨胀,生产方式落后,经济很不发达,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困难。
    到了六七十年代,因为穷,农村打“光棍”的人比较多。有相当多的过了三十岁还找不到老婆,就自然而然地加入了光棍汉的队伍。
   我们生产队有一户人家,户主曾经是国民党嫡系部队的上尉连长。这位老人也是抗战老兵,获得“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勋章”,现在享受国家对抗战老兵的生活补助待遇,据说,老人还健在。
   一九四九年他听说所在的部队要转移到台湾,便闻风而动,开小差逃回老家。
   解放后,他被划成“四类分子”,文革期间,经常挨批挨斗,挂牌子站街。这个人整天沉默寡言,不跟别人交流。家中四个儿子,个个仪表堂堂,长得帅气标致。大儿子二十八九岁了,还没找到老婆。
   这户人家的老头子不管儿子的婚事,老妈妈却很着急,逢人便说,遇人就讲,“拜托拜托,求求嗯节(你们),给我嘎(家)昂(孩子)敢敢(讲讲)亲”。
   好不容易遇上一位媒婆,帮忙瞄上了外地一户人家的二十一二岁的姑娘,便三番五次地到女方家摇唇鼓舌,说男方家怎么怎么的富有,腊肉腊魚挂了一方壁子,仓里的稻一年四季都是满满的。
   经过这么一来二去的说道,女方家里父母动心了,说,“那就挑个日子去看亲吧”。媒婆将这个消息告诉男方父母,并一再打招呼,“我费了好大的劲,嘴,后木着(后木着:当地土话,“快要”的意思)磨破了,嗯节(你们)可要好送着(好好准备的意思)”。
   媒婆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这户人家确实很穷,用当地土话说就是,为了给大儿子敢(讲)亲,把家里的油罐盐罐都当光了。也就是说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了,家徒四壁,空空如也。
   由于这户人家人口多,而且个个都是大肚汉,一年四季,粮食根本就不够吃,仓里哪有余粮?过年腌的十多斤腊肉和生产队里分的上十斤塘魚,早就吃光了。
   约定相亲的日子快到了,这戸人家提前四五天做准备。今天在张家借几斤腊肉,明天在李家借几条咸鱼,后夭在王家借几板斗(以前农村常见的器具,装谷物用的)稻子。
  生产队里人真不错,都说要“抬着一个日头下山”,促成这门婚事。大家倾其所有,连桌子、椅子、条凳、方凳,都借给那户人家了,硬是把那户人家装扮成一个“富裕户”,让那个大龄男青年把人家如花似玉的姑娘“哄骗”到手,成了亲。

(三)盼着初一和十五

    我老家鲁谼村(前些年同邻村合并,改称吕亭村),位于浅山区。人均不足七分田,上个世纪农村实行“大包干”以前,常年缺粮。家里的米,都是省着吃,算着吃。
 每个月,基本上都是初一和十五这两天中午,吃干饭,平时一日三餐吃稀饭。实际上天天吃稀饭也是做不到的,没有那么多米。
 我记得春荒时,吃的是,从山芋窖子里拿出来的带黑点子的山芋,或蒸着吃,或煮着吃。麦收以后,吃的是小麦糊或大麦糊。
 那时候,到了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的中午,庄子里,弥漫着柴锅煮的大米饭的芳香味。那香味,特别能勾人的食欲。
 上学的孩子们,到上午最后一堂课的时候,就有点坐不住了,巴不得早点放学。下课铃声一响,一个个的就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往家跑,到家门口的时候,口水都流出来了。


   【后 记】电视连续剧《渴望》主题歌,最后一句歌词是:

 故事不多,
 宛若平常一段歌,
 过去,未来,
 共斟酌。

   是啊!过去,未来,共斟酌…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2 收起 理由
王曙光 + 2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汪鹤龄,桐城人,公务员,已退休。喜好文字,出版有《新韵诗词集(杂咏)》

227

主题

2724

回帖

4327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4327

我是老兵

鲜花(74) 鸡蛋(0)
发表于 2019-5-16 20: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味无穷,点赞!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