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6|回复: 0

[散文] 《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上)

[复制链接]

6196

主题

15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0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9-6-11 12: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上)




翻阅《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  何政广 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7月第1 世界名画家全集

    最近一期《三联生活周刊》有一段短文,名曰“一知半解的推动力”:

    “别再瞧不起“半瓶子醋”的知道分子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小组日前发现,当人们对某件事有粗浅了解,但又发现存在众多盲区和误解时,容易激发好奇心,进一步追根究底。而在一无所知和透彻了解这两种极端情况下,人们都会对学习新知识丧失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憎恶。”

这样文字用来解释我连绘画“半瓶子醋”都贴不上边的人,为什么要为这一系列《世界名画家全集》画册的为读后感最合适。其实,伟大的游记散文,几乎全是到此一游的外乡人写的。当地文化人因为太熟悉,没有了“惊艳”的新鲜感,反而写不出什么好文字来。

    毕加索无疑是二十世纪人类世界中最出名的大画家。我十多年前,看过一本他的传记。他青年时期的生活十分混乱不堪——尽管毕加索一生与年青的美人相伴到老,让世人惊绝惊美,可是他并不是属于感觉自己幸福的一类人。当年看他的传记,让我觉得心累得不行。
    我也看过一点关于他生平的电视纪录片。只是看这本画册之前,从未系统地看过他的画册。
    毕加索的画,给大多数正常世界的人第一印象,应当是看不懂,至少我猜应当是这样,至少我很多年一直没有看懂他的画。最重要的是,我过去很少从他的乱乱的涂鸦画中,感觉到视觉的愉悦感,更多是感到不舒服……

毕加索是西方文化在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标示性人物之一,他肯定是极有在人群中表演天分、知道怎样吸引人们眼球的人,如同曾长期当过脱口秀主持人的现任的美国总统的特朗普……

这样的大艺术家,如果不精通吸人眼球,是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全世界各地捧为二十世纪首席大画家称号的位置上的……

    现在我突然对毕加索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我过去从来没有仔细地看过他的画,他的画真的给我的印象差极了,乱七八糟横七竖八的……如果是印象派画家作品,他们的画面真的大多是乱哄哄的,但他们的色彩产生美感和愉悦感会强烈的吸引我……而西方国家的古典油画画面,即使大多数看上去十分沉重,但至少庄严肃穆的气氛会打动我……

    过去,我在看西方世界的名画家作品集时候,会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和障碍——如同这一套68册的《世界名画家全集》,让人看得心情非常轻松的画册,真正的是曲指难数……绝大部份画面,都是看得让人觉得压抑得透不过气来,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尤其是近现代的画家画册……看这些画册,如同让你连续穿过一个又一个大型的坟地……这是为什么我一直很不情愿看这些画册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毕加索的作品中被介绍最多的一定是他的《格尔尼卡》,这幅名画中,毕加索抗议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法西斯在西班牙的大屠杀。这些支离破碎人体和动物肢体的画面,正是代表了二十世纪人类炸弹落在人群中,将人类身体炸得支离破碎的经典现实图像……

    这次或许我可以重新审视毕加索的作品时,或许会重新发现和认识毕加索?因为年龄不一样了……

    毕加索完成的作品据说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即使是毕加索有92岁高龄,这样数目需要画家每天画二件到三件作品——这是需要画家有惊人的毅力和创造力;当然,现代西方油画作品不像十七世纪鲁本斯时期,需要画太多细节:鲁本斯一生也是同样的勤奋同样的高产,作品却才有二千多件,而且还有一个画室画家帮他完成画面的细节……

毕加索在二十世纪这样的长久不衰的艺术家,还真不多。人类会完全忘记二十世纪大大小小国家的政治人物,却愿意一再坚持赞美自己的一个出色的艺术家……

我不知道人类是不是太夸了艺术家的作用……或许是因为艺术家开拓的作品,会继续影响现代人的审美,服装,建筑,装饰等等人类日常的生活……

这本画册上第一页是画家在二十五岁的自画像,完全是现代画风格的粗细条的自画像,和中国文人画的人物像一样,没有细节,但是多了一点色彩。画家把自己画成了红薯式的不规则的头型,或是福州市的一种叫青蛾贝壳外型的不对称头型,下巴是尖的,眼睛特别大,象蜻蜓眼睛式的,或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鱼苗式的大眼睛,黑白分明……

这幅自画像让人感觉十分复杂,你会问这是什么人?是知识分子吗?是失业的工人吗?都像,又不像,骨瘦如柴的面貌,是无助的,可怜兮兮的,是你那种想帮助都不知该从那里去帮助他的人?

二分头,他是无可救药的可怜的、被现代文明榨干了、灵魂无处停靠的青年人——看了这张画像,给你的印象无比的深刻,却真的是他不愉快也让人不愉快的脸……你看,他的嘴巴是忧郁的……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现代艺术?你找不到美感,却又被激起了揪心的无比复杂的感情……我是第一次看到毕加索的这幅自画像的……它让我再次想起了我小时候在水塘的水边勺到的、用玻璃瓶装着的野生小鱼苗,它大部分的身体是半透明的,两个大眼黑白分明,身体上有一小半银白色的鳞片,像是过去农村孩子的肚挡……就是头和眼睛突出,其余的都可以被忽略……

——你不会喜欢画像中的那个人无魂的精神状态,可他不又代表着我们可怜的现代人,一样的心灵处在孤立无助的精神状态吗?

——毕加索这个人一生幸福吗?这似乎是真正无意义的一个问题……对艺术家讨论幸福快乐,实在是你把错了脉……

他只是人类的心灵的一个火山口,一生不断的喷出暗红色调的岩浆,你能问火山口是否幸福吗?

这次我刚翻看这本书,画家一个几笔涂出的自画像,都让我在这本书的门口徘徊了好久……我似乎第一次知道了毕加索是什么人……

过去我读过的毕加索传记,知道他的青年时代的生活十分地混乱……读艺术家的传记,多是让读者痛苦,像鲁本斯那样既是伟大的艺术家,又在世俗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凡人的幸福感的人,真是十分罕见……贝多芬一生,几乎没有什么宁静幸福的日子,绝大多数的艺术家都是如此……

我过去看过一篇关于中国画家张大千先生六十年代在巴黎拜访毕加索的故事。毕加索见到张大千后劈头就问:中国人画画,为什么二千年几乎是一付面孔……这一点,对总是在求变的现在西方艺术家们来说,中国画千年几乎不变这一点,真的会让他们感到很困惑……

    我看了这本画册后面的毕加索年谱,很奇怪的青年时代的毕加索的两张照片,竟是与当年的希特勒有点像,只是没有希特勒眼神中的那种疯狂……或许那个时代,流行的二分头发型,使人在黑白照片上的形象相差不多……

    这本画册中第10页中的一段文字,是这样评价毕加索的:“本质上来说,毕加索是一位巴洛克(Barroque)式的艺术家。久居法国,亦成名于法国的毕加索,一直保持他原籍西班牙的那种传说气质:华丽、凝重,且带点悲剧性。所谓‘巴洛克’,原系指1718世纪西欧艺术那种神奇、怪诞,过分装饰的一种风格。西班牙画家,如哥雅、律配儿次(M.Lupertz),甚至原藉希腊的艾尔·格瑞科,皆表现此种气质——这也就是何以西班牙产生了两位超现实主义的画家:米罗和达利。

    这些传统的西班牙大师,加上巴洛克风的建筑高第(Gaudi),形成了毕加索的民族遗产。此外,他更吸收了希腊罗马的神话,非洲土人的原始艺术,北欧的哥德(Gothic)精神,以及自文艺复兴迄高尔培的自然主义之全部技巧。毕加索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综合体。”

    这本画册上看,毕加索1415岁的画作已是有模有样了,大艺术家们的天赋大部分人是早早的呈现出来了……但是,若是真正成为世界级的大艺术家,这些有天赋的人真正能登上高峰的人,并不是很多,天时地利人和,少了任何东西,都会使他们丧失发展成为一代大师的机会……

天才,就是老天爷帮忙和成就他,使他拥有天赋的能力得到开发的人……

    毕加索出生于1881年,画册上1895年-1899年的作品,还是属古典正常的绘画风格。

    1900年《画家之妹罗拉》画面己闪耀出了才气。这个画面上的女孩如此特别,画面中女孩的面孔与上衣清晰的图像,而四周是用碳黑向下刮成了流水作业的背景,形成非常奇异的效果。我是第一次看到毕加索这幅作品。

   《剪饼磨坊的舞会》(1900年)画面中的红色、黄色、黄白色的点与片在暗背景的画面中显得暖意十足,诗意浓烈——画家现在真的才华显露了……

    其后的所谓毕加索“蓝色时期”的绘画,在捕捉人物内心的世界上十分成功——但这些蓝色的背景中细桃瘦长的人物在画面上,自己并不快乐,让看画的人也不愉快……

   《苦艾酒》桌前的青年人活得痛苦而迷茫……

    1901年的《自画像》上的画家,倒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西班牙斗牛士式的青年人,脸上有些空洞,但是在动物本能般的前行……

    我似乎这次开始进入毕加索的作品中……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作品中,人类的模样还是在经典绘画艺术领域中,只是所有的人都是并不快乐的幽灵,无根的漂萍般的浮在生命的水塘表面上……传统的人类幸福感在画面上是荡然无存……

   “蓝色时期”的画面中,人物都是蓝色的人类灵魂的幽灵——是抓住了人物的形象,可是抓到的都是墓地中的鬼魂,真的让人感觉不轻松……

    19051906年,毕加索的画风的确大变了一次,“玫瑰时期”,画面色彩变成暖色,画中的人变回了人间的人……

   《拿烟斗的小男孩》(1905年),《马戏团的小丑》(1905年),这些画风还是很奇异……仿佛是古代埃及法老墓壁画中的人物,又回到阳间……

   《持扇的女子》(1905年),《站在球上的女孩》,我能感到画家仿古埃及法老墓壁画中的人物身体僵硬的仪式感,但加上了现代的彩色……

   《拿着调色板的自画像》(1906年),这一年画家25岁,将自己画成黑非洲国家人的形象,仍是一副找不到魂的青年人模样,我觉得画家是在仿凡高的自画像来画自己……画家本人照片比自画像中英俊得多……

    这画册1906年选的画面多是黄色调的裸女,色彩变温暖了,但都是一种无魂的行尸走肉一般的人体……

    毕加索青年时期用两种色彩背景为分界线,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十分有意思。

    只是这些画面都让人觉得痛苦——这或许是西方的宗教信仰带来的不厌其烦的宣扬苦难的文化氛围和遗产——本质上,西方国家油画起始于本来就是用来描写宗教活动中人类灵魂和肉体痛苦和挣扎过程……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出现最多的就是耶酥在十字架上受刑前后的过程,圣母失去了儿子和圣母自己升天的场面;还有众多的圣徒受难的画面……这些大众场合的主基调的生与死,苦难和升华的主题——贯穿了西方国家百姓的宗教活动中……

    这个意义上,毕加索只是延伸了西方绘画作品的历史传统,只是将人类受难受苦的形象,落在了普通的人们的身上……但是,这对东方文化传统中的人来说,这是些难以接受的画面……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唐代杜甫和白居易诗中还能反应当代民间的疾苦,但自宋朝之后,文人和画家想表现当代百姓的疾苦,是要被杀头的……清代的郑板桥一次感叹他连叹气一声都不敢……中国文化中变成了只能反映人生的欢乐时光艺术,于是中国文学艺术中,世界上只剩下到处“莺歌燕舞”画面……反过来,这也使我们中国人很难适应西方油画中那种高度压抑的、绝大多数画面反映人类的苦难的画面……

    毕加索是二十世纪中被媒体和文艺界热议的大画家,关于介绍他的书和画册在世界各地泛滥。这本书的主编,说他参加1996年在丹麦的毕加索一个画展,展会上出现的关于毕加索的出版物就达三百多种,这真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上世纪中国研究《红楼梦》和曹雪芹的著作,不知道有没有三百本……

    按这本画册介绍的说法,主要是因为毕加索一生的绘画几乎涉及发明了到二十世纪西方国家几乎所有的绘画风格的作品……

    ——毕加索一生一辈子不断求变,挑战各种流派,并且将他们改造成自己的画派,他几乎将现代美术绘画可能的变化形式都挖掘光了——如同科学界的,一个伟大发明家总能将一个领域他能想到的全部挖出来……

    过去我对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完全没有想明白为什么他要这么做——现在终于明白了什么,立体主义思路,简单不能再简单了——过去几千年人类绘画的历史,都是画出人眼朝一个方向看的物体,

西方国家油画,主要是画站在一个固定点上看到的;中国人画的是边走边看到的,大家都是把顺着自己眼光看到的东西画在一起——立体主义,就是把一个人正面、背面、两侧看到的,拼画在一起……要做到这一点,只要将人体想象人为的分割成多块立体的积木式的图像,然后在随机抽出前若干块的后、左、右、中图像,再布局到一个纸平面上——如同多块巨石拼起来组合大石块上,塑刻出来一个人雕像,然后在同一高度上打乱原有的方块位置方向,像是儿童垒立体积木玩具一样,拼出来一个乱哄哄的违反了正常图像的画面……

    这样我们在一个人画像上,可能可以同时看到他的四分之一的脸,各四分之一左右耳朵,还有四分之一的后脑壳等等……这从科学家的角度来看,这非常合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画一个人的正面形象,或是只有背面的形象呢?

    这又是不合常理,但是,谁说我们不可以呢?只有你将这积木搭配合理,产生出美感——这立体主义,就是打破了我们人类几千年来在绘画上仍惯性思维啊……

    其实,中国的篆刻,不也是将一个字变形,在整个画面中扭来扭去吗?这立体主义真是对人类眼睛看到的图像一种颠覆……仅此而已,但是,又是真正是一次革命…

    在原始时期(19071908年),毕加索画的女人体,像地中海沿岸打捞上岸的古罗马的长长陶土水壶……《亚维浓的姑娘》(1907年),左边三个女人体如古罗马人的长长细细的陶壶,后边两个女人体如黑非洲的木雕——只因为毕加索画了左一半时,看到了朋友们带来的非洲木雕工艺品……

这就是成为大画家后的好处——你有自由选择画画的权利和机会,如果你无名,这些画作,被大家当作垃圾涂鸦的可能性最大……

西施犯心痛病的时候就捧着心口、皱着眉头,大家见了都交口称赞。丑女 “东施”,她模仿西施捧心皱眉的样子,人们看了避之唯恐不及……

这些画面真的美吗?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些画面创新和创意,绝对是没有问题……这些画面,又恢复到了原始人在岩洞中粗拙的图像,我想起了西汉时期墓砖上砖雕粗犷的线条……

——我们能否以楚墓汉墓砖那些古代线条中,也创造出中国“原始时期”画风?其实现代的网络上,全世界各民族古代的岩画墓画,我们都可以找到大部分,完全可以再弄一个世界性的“原始时期”画风……

——这个问题是,这也逃不了毕加索是开创了二十世纪“原始时期”开创人的思路……其实,中国人古文字上,亦有过几次复古,法国十七、十八世纪之间画家大卫,不也弄出来过古典主义风格绘画时期,他不过试图复古古罗马艺术风格——只是毕加索走得更远,走到更原始的风格的画风之中……

这就不难理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大画家张大千先生,找到了敦煌,临摹壁画几年,他也试图从古代画匠绘画中吸收灵感……

十分遗憾,张大千先生没有带出世界性冲击波……这里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张大千先生是画中国画出身的,敦煌壁画只是民间中国画,张先生无法找到绝对绘画语言绝对突变的感觉……

——试想一下,如果让毕加索去敦煌莫高窟呆一年,中西文化杂交,灵感是会大不一样,收获一定大得多……

这样看来,毕加索是二十世纪绘画界的最大的“叛逆”,或者说是革新者,他总是想变着花样,将过去的人类的原始画风与现代西方的绘画杂交出不同的风格……

吴砺

2019.6.3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