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19|回复: 0

[散文] 漫步在黄浦江45公里滨江步行道上(五)

[复制链接]

6148

主题

1498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351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9-9-6 13: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步在黄浦江45公里滨江步行道上(五)

                        (五)

    张友信(美国) 的“黄浦江是自然历史人文和古代水利工程的宝贵遗产”,这文章让我对黄浦江了解更进了一步,我摘录幅度更大一些:

    “吴淞江为何会淤塞?有人为的因素,如吴淞江口风涛常致船只翻覆,从而导致淤塞;宋庆历二年,在太湖出水口筑长堤以图减缓水流,结果流速减慢而促致江河淤塞;宋政府为了制止走漏商税,曾堵塞江流以截取税收,加重了淤塞;大规模围滩垦地,致使江道缩窄。有自然的因素,如吴淞江河道弯曲,水中泥沙因流速慢而沉积,易造成河床淤浅变窄;长江水挟带的泥沙在江岸边淤积,吴淞江较缓的水流无力冲刷泥沙人海,减缓了水流,加重了河道淤塞;海潮泥沙倒灌堆积,形成江道阻塞。这些成因说法都有道理,而其中的人为因素,作为教训,宜为后世所记取。

    吴淞江发生淤塞,水灾频传,成为太湖平原挥之不去的困扰,更成为吴淞江两岸及太湖周围人民的难以言表的痛楚。事涉税赋重地,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它一直是朝廷的沉重话题。据史书记载,在吴淞江淤塞发生后,开浚之举,数不胜数,大浚举措,史不绝书。例如《宋史》记载开浚青龙江段,民夫达五万,死者一千一百二十六人。宋崇宁二年间疏浚吴淞江近海段,计七十四里,工程浩大,役夫五万。元泰定元年,著名水利家任仁发治水,发卒数万,‘开浚江道,东起黄浦口,西至千墩浦口新洋江止,江面宽十五至二十五丈,并置闸七座以限潮沙’。但结果却是屡浚屡塞。

    至明初,吴淞江的下游菱芦丛生、已淤成平陆。灾情恶化,‘每逢积雨,众水奔溃’,不仅累及吴淞江两岸,水灾所至殃及松江、苏州、湖州、嘉兴四府。而这些地方正是明政府的税赋重地。据《明会典》记载,明洪武二十六年,仅苏州、松江两府的税粮就占了全国税粮的百分之十三多。灾害不仅造成民不聊生,还对税收产生严重影响。这对明政府来说,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明永乐元年(1403年),江南洪涝成灾,良田被淹,房屋倒塌,哀鸿遍野,百姓流离失所。时任户部左侍郎的夏原吉受永乐帝之命,前往治水。夏原吉历经两个月整治,没有进展。永乐帝闻之专门派都

御史携《水利书》供夏原吉参考。华亭诸生叶宗行向夏原吉建言“放弃已成痼疾的吴淞江,于上海(按指上海县城)东北浚范家浜接黄浦人海”。挖深挖宽范家浜,使范家浜南接大黄浦,北接吴淞江近海江段,江浦合流,冲泻人海。夏原吉采纳了叶宗行的建议,并接纳叶宗行随同治水。夏原吉在奏云: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今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跄浦口,可迳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泖湖之水。吴淞江是今日苏州河的前身。

    吴淞江的下游在今日虹口区、杨浦区及浦东地界上穿过。今天的地名“虬江”、“江湾”等即是古代吴淞江遗存的痕迹。夏原吉动用了十多万民夫开挖疏浚了范家浜(即今外白渡桥至复兴岛的一段黄浦江),凿成一条以大黄浦一范家浜一南跄浦所组成的新河道。为了顺利引导泖河、太湖之水经新河道人海,在一些河段设立石闸。例如位于今日浦江镇永新村的水闸堵住了东流之水,最大限度地减少分流,使水流向北转折,如今人们将这一河道转弯处称作“浦江第一湾”。近年出版的《民俗上海(闵行卷)》提到此事。这就是夏原吉在治河疏中述及的“开通相度地势,各置石闸以时启闭”的石闸之一。虽然这里的石闸早已湮没不可寻,但是“闸港”的地名被保留了下来,仍在诉说着昔日的水利与沧桑。夏原吉又在上游引太湖水入刘家、白茆二港,分流太湖水。吴淞江水患遂除。史载“九月工毕,水泄,苏、松农田大利”。新河道形成后,“浦势自是数倍于淞江矣”。

    上游涌来的水流不断冲刷河床,历时一年之后,大黄浦变成了“阔二里余”的名符其实的大江。南跄浦是吴淞江的末段。南跄浦在与范家浜相接后,往东穿过浦东注入大海。以后,由于南跄浦人海的河口沙洲继续发展,水流人海渐渐受阻,迫使黄浦水流北折涌人大跄浦,吴淞江末段发生摆动。大跄浦原本是吴淞江在北岸的一条支流。新河道流量巨大,咆哮的河水沿大跄浦向北奔入长江,渐渐冲刷出巨大河口,当时称为大跄浦口,由于吴淞江水在此注入长江,人们又称之为吴淞口。原先的大黄浦一范家浜一南跄浦河道,演变为大黄浦一范家浜一大跄浦河道。这条新河道,明朝时亦称为大黄浦,至清朝始称黄浦江。

    据《明史》记载,治水期间夏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日‘民劳,吾何忍独适”’。灾后,朝廷有人建言增加水退游田的税赋。夏原吉力陈其弊,促使朝廷放弃此议,保障了灾民生计。因治水等政绩,永乐四年夏原吉被升为户部尚书。夏原吉为明代五朝名臣。

     叶宗行,宋朝词人、户部尚书叶梦得后裔,因随治水有功,经夏原吉推荐,被升为钱塘知县。上任后为官正直清廉,当地百姓称之为“钱塘一叶清”。


    自宋代起,屡治屡塞的事实不够发人深省吗?嘉庆《松江府志》的记载反映了吴淞江的衰退过程,唐代江阔二十里,宋代为九里,元代剩两里,明初仅一百五十余丈。生态环境已经完全改变。即使将吴

淞江疏拓至元时二里宽,甚至三里宽,又将如何?历史证明,吴淞江已走在不断萎缩的不归路上。即使挖宽,她可能又淤塞,回到一百五十丈。为何处于同一区域的娄江、东江、松江三江先后都会遭遇淤塞的命运?难道没有一个相同的难以回避的成因?中国的地势,总体来讲西部高东部低,黄河长江都从西向东流人大海。但是,局部的地势并

非一定如此。太湖区域中间低洼,周围稍高,上海处于以太湖为中心的碟形洼地的东部,地势呈现出由东向西低微倾斜,有人把这地形比喻为微微向西倾斜的半个碟子。这样的碟形洼地不利河流向东流人

大海,反而容易造成淤塞。这一自然地理环境是造成三江淤塞的主因。有学者认为在这个历史时期,这一带地势持续下沉,而速度不同,上游下沉快,下游下沉慢,水流不出去是淤塞的主要原因。夏原吉、

叶宗行治水方案的要点是“江河合流,冲刷人海”,这一方案是有依据的。唐宋两代兴筑海塘的结果使黄浦及其上游一带众流会聚,水源充沛,河道变得较为开阔,又上接淀山湖、太湖,合流后有条件形成强大的冲泻水流。事实证明,他们的设想是正确的。冲刷的效果之好,甚至超出了预期。所以“冲刷人海”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正是大黄浦一范家浜一大跄浦这条新生的水道冲破了碟形地理环境的束缚,在不利的生态环境中冲出一条生路。当初,夏原吉为了分流太湖水,在上游曾疏浚刘、白二河,几十年后二河即开始发生淤塞,佐证了碟形地理环境的严峻。太湖水如何才能顺利冲破碟形地理环境的束缚泄泻人海?这是江南治水中的一个巨大的难题。如果没有黄浦江的诞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历史上可能会付出更多的代价,探索更长的时间。因此黄浦江的诞生,是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叶宗行的治水方略,是历史上水利工程中的一次重要的探索,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另辟蹊径,独具创意。这一开创性的水利举措

不仅解除了当时的水患,还为日后免受涝害、长治久安打下了一个最关键的基础。水利是在实践中发展的,在现有经验不足以解决水患的情况下,叶宗行提出了前无古人的治水方案。他的方案是水利史上一个独特、新颖、有效的治水措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明成化八年(1472年),为杜绝海水入侵内地,杭州湾筑海塘,原先流人海湾的河流被堵住,被堵的河水流向地势较低的东面,位于东部的黄浦,收容了这些不速之客。于是,黄浦不但有太湖、淀山泖等水源流入,又有杭嘉湖平原的水源汇入,水势湍急,促成黄浦进一步发育,不浚自深,江流扩大。明弘治《上海志》称黄浦嗣后“潮汐悍甚,润及数百里”,“黄浦夺淞”的局面更为显著。可以设想,如果没有黄浦江的引流人海,来自杭州湾腹地的河水有可能酿成另一场水患,这里的生态环境、地理面貌也可能发生某些改变。黄浦江不仅平静地化解了水患,而且“化害为宝”,接纳它形成一股更强的冲刷河床的水流,并在黄浦江入长江处有力地冲刷了河口。当然,这额外的水利是夏原吉、叶宗行在实施“治水方略”时所未曾始料的。

     清康熙开海通商后,黄浦江的江海通津功能得以发挥,上海的港口地位提高。清嘉庆《上海县志》记载“海关通贸易,闽、粤、浙、齐、辽海间及海国船舶,虑浏河淤滞,辄由吴淞江入,城东船舶如蚁,舳橹尾接,帆樯如栉,似都会焉。”乾隆年间,上海港的船舶多达三

千四五百艘。港口兴旺带来了城市繁荣,街巷扩至六十多条,百货荟萃,商贾云集,钱庄四起,会所纷现。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向欧洲国家购置了安定号挖泥船,后又置浚川号等,疏浚黄浦江。光绪三十一年,上海港已占中国全部对外贸易的55% ,拓深航道的需求日益迫切,上海成立黄浦河运局,负责疏浚黄浦江,重点是拓深吴淞口。1905年上海成立了“上海浚治黄浦河道局”,用束水攻沙等办法冲走吴淞口附近航道的淤泥;用疏浚的淤泥堆积了沿江两岸的低洼地。引进新挖泥船,30余年共挖泥4 805万立方米。最低潮水位从1912年的5.8米增至1936年的7.9米,黄浦江成为一条“黄金水道”。

    黄浦江航道的整治,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河港治理工程。黄浦江本来没有深水航道和深水港,是一百多年来上海这座城市用近代科技造就了她,用现代科技改善了她,使她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和东方大港。同时,深水航道的开浚为黄浦江的防涝泄洪的

水利功能带来了更多的保障。

    黄浦江江面开阔,两岸间距离从闸港的300多米伸展至下游的800多米。黄浦江114公里长的河道,为两岸百姓提供的方便是多方面的,除了港口,还兼有饮用及工业水源,航运,防洪排涝,灌溉,渔业,旅游,甚至还有调节气候的功能。

    现在,为适应海运的发展,上海港已经从黄浦江走向长江,走向大海,但是它留在黄浦江边的自然历史文化遗存是宝贵的古代上海人民造就了黄浦江。黄浦江反过来哺育了上海城,她给予上海港新的生命与活力,缔造了上海的历史。上海依靠黄浦江生存、长大,走向繁华。上海是靠港口发展起来的,没有黄浦江,就没有今天的上海,这里的历史将改写。上海离不开黄浦江的“恩泽”。

    黄浦江,上海的母亲河。

    世界上本来没有黄浦江。千百年来,如何解决吴淞江淤塞带来的困扰,一直是摆在历朝历代面前的命题。它成因复杂、牵涉面广,屡浚屡塞。古人在与灾害的博弈中探索,运用人力并借助自然的力量造就了一条黄浦江。

工程的主要施工节点在于对中间河段范家浜的拓宽挖深,组成一条新的统一的水流主干道。古人造就水道,充沛的水源形成湍急的水流,不断冲刷河床,强大的自然水势促使河道进一步发育壮大,变阔变深,最终奇迹般地演变成为太湖下游唯一的大江。太湖的泄水格局因此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河道代替吴淞江成为主泄道。古人借助自然之手,使这条河道的宽度和深度,大大超过了太湖流域的其他河流,以至于后来人们面对她宽阔的水面时,不得不改变对她的称呼,不再把她称为浦,而改称为江。黄浦江是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从此,在东海之滨长江有了一条新的支流。古人利用了原东江河段等河道,东江在淤塞的一千多年前是向东南流人大海的,黄浦江则是折向北面归人长江。黄浦江以新的流向、新的流经范围、新的注入水域、新的宽度和深度表明,她是一条新生的江河,一条依据古人治水意志诞生的江河。

郑国渠、都江堰、京杭大运河与浙江海塘被人们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郑国渠因开创引泾灌溉的先河而充满历史文化积淀,都江堰因悠久古老、规模宏大、设计缜密而彪炳于史,京杭大运河以无与伦比的长度冠绝于世,浙江海塘以绵延几百里的高大石砌堤岸震撼人心。而黄浦江,作为古代的一项水利工程,“简单”是她的特点,没有留下雄伟壮观、供人瞻仰的水利建筑遗迹。她是如此简单,没有任何历史的修饰,原筑的石闸也早已消失在历史风雨之中,她像一条普通的江河那样自然朴实,在平静中流淌,在洪涝中咆哮,在600年的风雨中,和两岸民众一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以至于她的水利工程的身世渐渐被人淡忘,好像她与生俱来就是一条天然的河流。然而,简单中包含着复杂,平淡中充满着智慧与力量。

    工程中范家浜被拓宽,一年后被冲刷成“阔二里余”。虽然史料中缺少河道开拓前后深、宽的翔实数据记录,但是史书中对于新河道“阔二里余”的记载,足以让我们推断出水流冲刷的效果非常巨大。古人拓宽了只占新水道中很小部分的范家浜,而自然水势却将二百余里长的新水道冲刷成为太湖下游的唯一大江。大跄浦从吴淞江的一条普通支流演变成为大江的一部分。在强大水势的冲刷下,吴淞口渐渐将它著名的开阔浩瀚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为太湖流域泄水的出海口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极佳答案。自然的力量将人工的力量放大了多少倍!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自然水势的冲刷,在古代仅靠人工的力量如何才能挖成这样一条长江的支流?古代的黄浦江工程,通过“简单”的衔接、拓宽等措施,借助自然水势之力,获得丰硕的工程效果。投入相对小而效益巨大。自然水势在工程中产生了令人惊奇的力量,人的智慧在工程中起了巧妙的关键作用。

    黄浦江是古代人民利用自然力量开展工程的典范。古代的黄浦江工程告诉我们,世界上除了纯人工的工程外,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过人与自然合作,并且依靠自然之力完成大部分工作量的工程,这是古今工程中的神奇之作。工程讲究效益,古代黄浦江工程的“简单”正是高效益的反映。古今中外工程中,能称得上人与自然合作的工程并不多见,黄浦江依靠人与自然的协同而成就,难道不值得我们重视吗?难道不值得我们讴歌吗?上海一向被人认为缺乏古代历史文化内涵,而黄浦江却挟历史文化之水横贯上海,难道不值得上海人民引以为傲吗?

     世界上许多工程因为复杂而伟大,黄浦江工程却因其简单而杰出,因其人与自然的协同而伟大。。600年前起,黄浦江的形成,以及后来黄浦江水系的建成与完善,和浙江海塘一样成为江南地区的伟大水利工程,为今天长江三角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一个水系安定的地理环境。但是,黄浦江这项古代的卓越水利工程,她的工程涵义,历史作用、现实意义却很少被人提起,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黄浦江反映了古代上海人民在水利史上的智慧与创造力,她的水利功绩应该得到充分肯定,她的历史文化价值应该受到充分尊重。600年前为造就黄浦江作出贡献的夏原吉、叶宗行应该受到人们的纪念。黄浦江承担了太湖平原、杭嘉湖平原和上海的大部分下泄水量,使这

里千年以来失去平衡的生态最终重归于和谐。

     600年前古人的一项水利工程,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基础、规划、走向和发展,而这座城市已经成长为一个人口超过2 000万的国际大都市。该项水利工程的核心——黄浦江今天仍发挥

着关键的作用,使长江三角洲中的一片广阔的土地免受水患。生态、历史、规划和发展,这样的例子世界上并不多见。

    世界上有各种成功的城镇规划案例,黄浦江提供了一个以港口为发展契机的城市规划发展的成功案例。黄浦江人工造就的深水航道和深水港,使上海从一个古代县城走向现代大都市。

    上海是亲水的。北枕长江,东濒大海,南临杭州湾,西接太湖水网。这里地势平坦,水流充沛,年轻的土地生机勃发。这片演绎沧海桑田的土地,面朝东海,水系大洋,唐诗宋词细细描绘的江南、康熙乾隆热衷追寻的江南,就在她的身后,历史上被称为“天堂”的苏、杭,恰恰位于太湖与杭州湾之翼。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这片土地终将成为交通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的聚合地。6000年前这里西部的淞泽文化已经开始孕育人类文明。1000多年前的唐朝,江南港口青龙镇的崛起,是这里的一次发展的尝试,可惜吴淞江的淤塞,使青龙镇的成长戛然而止,坠入消沉。6OO年前,为应对灾害,人与自然携起手来,开创了一条大江。这是一次人与自然的天合之作,是人水和谐的典范。6OO年前诞生的黄浦江,给了这片土地再次发展的机遇,这发展不仅是商业和经济上的,而且也是文化上的。黄浦江流淌的江水,滋润了这片土地,水的灵性使它容光焕发。100多年前开始,黄浦江使苏、杭两座历史名城在经济上向她靠拢,人才被她吸引。除了苏、杭,大江南北,九州之外又有多少人,为饮黄浦江水,奔波而来。黄浦江与五湖四海相连,使这里成为东方最大的移民城市。

    今天,当我们站在外滩,面对的不仅是华厦如林的陆家嘴,还有宽阔浩荡的黄浦江。一江奔流北去的春水,闪烁着的不仅是波光,还有历史文化的记忆。有人说,到上海看100年的历史,但黄浦江让你看到了六百年的历史。当人们了解了黄浦江的身世,理解了内含的历史文化,黄浦江变得不一般。600年的江河,她是那么年轻;黄浦江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成果,她是那么奇特;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

河,她是那么可敬可爱。

    世界上大多数大都市都有一条河流相伴,如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纽约的哈德逊河。但是,上海的黄浦江与众不同,是一条独特的河、传奇的河,她由人与自然的力量共同造就,除了航运还肩负着重大的水利使命。”

吴砺

2019.8.31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