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5|回复: 0

[散文] 《现代主义雕塑大师——罗丹》

[复制链接]

6147

主题

149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34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9-9-29 09: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主义雕塑大师——罗丹》


                                                                                                                (一)


翻阅《现代主义雕塑大师——罗丹》/何政广 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世界名画家全集)

过去四十年,各种各样的国内的杂志上介绍罗丹及其雕塑作品的文章不少。我也看过一些,不过,我并没有系统地看过罗丹的雕塑作品的图片。

我看这本书之前,总有些不安,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对罗丹的作品一个完整的印象……

    看了这本书的序言,我第一次听说,罗丹的艺术被评为印象主义,印象派和象征主义的要素同时并存……

第一页卡米耶·克洛代尔的炭笔画纸罗丹画像(1888年),这是一个老农民的形象,发呆神情中看出这个人是一个聪明人,他似乎陷入了一种可怕的内心世界之中,背有些驼,大胡子,长脸,开始有些秃顶,脑门发亮;他又像十九世纪俄罗斯东正教的老农民,很有自己的想法……这是内心处在巨大不安中的人,其实这时他不过四十八岁,却完全是一副衰老的样子……

这是罗丹的悲剧性的情人卡米耶·克洛代尔眼中的罗丹……

    粗粗地翻完这本书,不少罗丹的雕塑作品照片,我是第一次见过。书看的有点费劲,罗丹本人的故事在我过去看过的又少论文或传记中,像一个口香糖被我嚼过至少几十回,以至没有新鲜感了。

    我第一次对罗丹的作品印象最深的是“巴尔扎克”,应当是在大学时代一个暑假在一本文史杂志上看到的:包裹在睡衣中半醒半眠的胖子的雕塑,让我感到了刻画出了一个作家的精神状态;

    第二次印象很深的看到一篇介绍“加来义民”,雕塑六人在主动为一个城市为民赴死时,在死亡威胁前的精神状态写真;

    第三次是看到“思想者”,一个陷入沉思的苦恼的男人形象;

    第四个是“吻”,两个裸体青年男女,相互之间的吻……

    第五个是一个年青的女子头像的“思索”,仿佛大理石都变空了,变轻了……

    然而,这本画册却采用了一个裸体男子反扣手,脸贴在一个跪着的年青裸体女子胸前的雕塑“永远的偶像”(1889年),艺术家差不多五十岁左右的作品……

    达纳依德(1889年),一个弯腰俯伏女子形体呈现出完美的曲线和形体……

    罗丹的雕塑作品,用形体艺术直接表现出来人类的情欲和精神状态,他的作品似乎是与我们观众“不隔”;米开郎其罗的作品和古希腊的作品离生活太远:一个是宗教世界,一个是神话世界——罗丹的雕塑,充满了人体真实感和常人情感的真实感,从而使我们得到共鸣……

    罗丹的作品成功在于,把雕塑与人间烟火拉近了……

    1859年罗丹的一幅自画像中,英气十足,自信,也是野心勃勃的,颇为打动了我,这与我在九七年前后一小段时间精神状态很相似……

    震惊于书中说罗丹一生有一万多件雕塑作品和一万多幅素描作品,我们可以算一下:差不多就是每年近二百件雕塑和素描……当然,这绝大部分肯定都是人体某一个部位构思石膏或泥塑中间产品……

    如今,计算机与激光技术结合的三维立体数字影像技术已经成熟,计算机控制的三维的打印技术也应当可实用了——若我是艺术家,我一定会直接用真人的形体,用这两种技术结合制作大规模创作雕塑作品……

    为什么罗丹之后,似乎整个世界经典的雕塑作品也消失了?

这个周末,我又观看了凤凰卫视台《文化大观园》中主持人王鲁湘做的两集罗丹的专题节目。主持人现场采访罗丹博物馆女馆长,带给我对罗丹的新的视角:

艺术即情感,这是罗丹作品遵循的原则;罗丹试图抓住运动;将静态反映出动态;罗丹的作品像液体;。罗丹的地狱之门已经没有了宗教因素:人类的痛苦来自自身;《思想者》是一个扭曲的非常不自然的姿势。

    罗丹有6500件收藏品,罗丹在这其中会受不同的文化影响。

    罗丹活在毁誉参半时代,因为他的观念那个时代只有审“美”,没有审“丑”的观念。罗丹相当的作品,都是表现丑陋和真实的人体……

罗丹是连接着古典与现代雕塑的桥梁……


每看完一本书,我现在都有一个极贫苦家庭的孩子,在家里藏在柜子里偷了一点好吃的东西的快乐感——我有又从上帝那里又偷了一点时间,又看了一点新鲜的东西的窃喜感……

人生时间不多了,这种感觉对中年人,还没有到疼痛的真切的感受时期,但是,你心中己经开始意识到了,那个将把你彻底粉碎性的毁灭、使你成为空气、化为无的地狱机器——正在不远的地方,轰隆隆排山倒海般的向你驶来……


吴砺

2019.9.28


                                                                                                                          (二)


附《现代主义雕塑大师——罗丹》摘录:

“《现代主义雕塑大师——罗丹》/何政广 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世界名画家全集)

法国雕刻家罗丹(Auguste Rodin,1840 - 1917),是一位影响力从法国遍及全欧洲的现代大雕刻家。他和印象派画家属同一时代出生,在他的雕刻艺术中,印象派和象征主义的要素同时并存。在美术史上,罗丹的艺术被评为印象主义,造型表面流动着光影,但在主题上并不像莫奈或雷诺阿那样赞颂生之喜悦,而是潜藏着世纪末浓厚沉重的阴影,使他的雕刻转向象征主义的世界。

罗丹的雕刻作品,最大的特征是追求探索人类内在的表现,全部以人体做主题,不仅雕出躯体轮廓,同时也把血与肉、神经与骨髓生动有力地刻画出来,予人强有力的感动。

罗丹生于巴黎,父亲是警察。14岁进入工艺技术学校,开始学习美术。他三度参加巴黎的公立美术学校入学考试,都名落孙山。1863年他担任以建筑装饰雕刻为职业的卡利耶。贝勒斯(Callier Belleuse)的助手,自己从事雕刻创作。此时代表作为《伤鼻的男人》(1864年)。普法战争爆发,从1870年开始的7 年间,他到布鲁塞尔从事建筑装饰工作。1875 年旅行意大利,研究米开朗琪罗、多那太罗的雕刻作品。此时触发了他的创造意念,罗丹决定摆脱古典雕刻的传统,另创新风格。1877年的沙龙展,他以男性裸体像《青铜时代》参展。但是,这件雕像异常的写实手法却遭受批评。罗丹面对这种非难,采取积极的抗辩,他声称《青铜时代》不以追求视觉的写实为满足,而是更深入内在的生命力。1877 年力作《行走的人》、1878 年《施洗约翰》是此时产生的创作,参加1879年的沙龙展获第三名。法国政府提供他一间在巴黎的雕刻工作室,从此他正式进入艺术生涯,逐渐确立名声。

1880年,罗丹受政府委托,着手制作巴黎装饰美术馆青铜大门群像,取材自但丁《神曲》第一部“地狱篇”,创作了称为《地狱之门》的伟大杰作,此作是他一直到临死前都持续在制作的大作,结果仍以未完成状态结束。

罗丹的主要代表作尚有《思想者》、《亚当与夏娃》,《加来义民》、《巴尔扎克》、《吻》等。尤其是《巴尔扎克》系列作品是罗丹雕刻创作的巅峰之作,如巨石像一般孤立的《巴尔扎克》,翩然走向现代,勾连上了立体主义。他的作品不是在狂热的感情状态下产生的,而是一种充满毅力与高度忍耐,艰苦创造而成的果实,表现了人类崇高精神。

罗丹在雕刻之外,画过许多人体素描、插画和铜版画,著有《艺术论》、《法国大教堂》等著作。他认为绘画、雕塑、文学和音乐之间的关系十分接近。

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中,罗丹在自己的陈列馆举行个展,成了举世闻名的巨匠,来自美国的订单蜂拥而至。此后他便被众人簇拥围绕着,在美丽女性崇拜者间过着演讲、著述的日子。晚年因战乱与疾病,罗丹生命力也日渐消失,于1917年辞世。在巴黎和美国费城都设有罗丹美术馆,丹麦哥本哈根的新卡斯堡美术馆,也有一间罗丹雕塑专室,陈列他一生的代表作。我先后到这三处美术馆参观,对罗丹走向现代主义雕刻革新作品,留下深刻的艺术感动,P000

罗丹(Auguste Rodin,1840 – 1917)的雕塑以充满现代主义的精神,融合了尼采哲学与对波特莱尔诗意之领略,将材料与内容、古典及创新的表现发挥到极致。伴随着因创新所受到的争议,罗丹的作品深具个人神话隐喻性。

《青铜时代》栩栩如生的肌肉变化转折,被指责为当时学院所不  图贝见容的真人模型;跨时空与但丁这位佛罗伦萨诗人的思路结合,以个人悲观思想重新诠释《神曲》为《地狱之门》等,是罗丹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地狱之门》虽在罗丹有生之年未能完成,但其中许多组合雕塑的单元,却成为罗丹为人称道的作品,例如《思想者》。另一方面,作品充满争议性也为罗丹带来了知名度,使大众开始邀约罗丹制作肖像或纪念碑形式塑像,如大文豪《巴尔扎克》《雨果》纪念碑等。随着名声越来越响亮,在威尼斯、柏林、布拉格、伦敦等地的展览也逐渐开展,“局部未完成性”及罗丹在老年时期所专注的情欲( erotic)、舞蹈主题,使罗丹成为现代主义精神的概念性象征,也是了解罗丹作品精神之主轴。罗丹听从友人的建议,在去世的前一年间,将财产及艺术资产分三次捐赠给国家,以促成罗丹美术馆之成立,他的作品也因此被完整保存。21世纪的当代,再次回顾罗丹多样风格变化的作品、敏锐具开创性的洞察表现力,仍不减其艺术创造与时代接轨之张力。

“在躯体中远比最高的智能更有理性”,尼采以此来为长期以来的躯体哲学作了新的开展,这也就是一种“任何躯体的建构,也是一种具体的自我建构”之意。罗丹的雕塑与尼采的躯体哲学同样地表现了某种程度的自我建构,更诠释了罗丹自古典雕塑的躯体中,释放人类灵魂的创新精神。而自但丁《神曲》悟出的人生,与罗丹自我的生活经历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雕塑理念及风格。当代学者认为罗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赋予生硬的石块生命,体现了如米开朗琪罗的精神,一种英雄式的悲剧动感,被雕塑的实体感以“四面转折”的方式表现。这所谓的“四面”专指雕塑中人体的转折向度,罗丹的作品利用这种人体转折,将因势而生的头、胸膛、骨岔及下肢等四段肢体结构,以不同方向的运动像拧衣服似的形成整个作品的大面,透露了不同的韵律节奏甚至是强烈的“人”之存在感,也就是属于现代精神的“人文性”。除了动势之外,肌肉的起伏与韵律感,也都是罗丹将感情综合表现的媒介,量块的累积或延伸、停顿之触感,都诉说了属于他个人的内在原生动能,因此罗丹作品常被归为“情欲”主题倾向的表现风格!P012

罗丹在给青年雕塑家的遗嘱里写道:

在菲底亚斯和米开朗琪罗 之前诚恪致敬吧。

歌颂前者神圣的静穆和后者深郁的忧思!

这两位大师的精神像两个磁极影响着罗丹的创造。他们各代表西方文化的希腊精神和基督教精神。

罗丹说:“古希腊的艺术表现幸福的优美、平衡与理性。”又说:“没有任何民族能够把人体表现到如此具有感官性的柔和优美。”

关于米开朗琪罗,他说:“米开朗琪罗是最后和最伟大的哥特艺术的雕刻家,哥特艺术的基调是受难与痛苦。”

罗丹说到他自己:“我一生曾摇摆在雕刻艺术的两大倾向之间,菲底亚斯风格和米开朗琪罗风格。”P170”



吴砺

2019.9.28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