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列津纳河》(上)
翻阅《别列津纳河》/(法)西尔万·泰松著;周佩琼译.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我很想再开始一次阅读的行程。我手边的书桌上,还有近二百本新书积压未读。只是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个年龄段,想要读书,时间真的太有限了。
刚刚在云南走了半个月。我给自己又列出了读书清单:外国人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写的关于滇藏地区的游记和历史研究的中译本,网上可查到的,差不多就有二十本书籍。我还未来得及在网上购买。
这二十本书翻看一下,至少要有三个月时间,再写一下云南游记,至少一个月时间。这样就需至少四个月时间。这手边的己购买的二百本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呢?
年青的时代,有时间,可是读不进去书;现在想读书,精力和时间,完全没有保证。我现在只是保证我每周有三本周刊杂志,基本都是及时跳翻阅一下。一本杂志可以一两个小时粗翻阅一下,一本书没有十多个小时,根本没有读完的可能性。若采用跳读方式读大部头的书籍,对我来说,还不如不读啊。
我现在读的书,多是因为我要写的游记散文。去年,因为我要去美国一周,才终于把我手边关于美国一二十本这二三十多年购买有关美国的书,粗粗地翻了一下。
对于写游记散文,我深深感到自己的知识面太窄了。只能临时抱佛脚,写什么,找一点什么来看。
读书,也可以使自己成为了想读的书的奴隶。可是,对普通人来说,若连别人写过的什么东西都不知道,你要写一点稍有自己特色的文字,这是很难实现的事情。
这本书的作者写的一本《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的游记散文,我曾看过。作者写作这本书时,已是四十岁了。我看过前四十页的内容,就觉作者仍是像一个热情的青年人,边说话边记录自己言行的小青年。
这本书语言写得十分轻松,将根据拿破仑时代的回忆录中拿破仑大军莫斯科大溃败路线上的故事,与自己同朋友沿这条路线中发生的故事,交汇在一起来写。
拿破仑曾经是我青年时代的英雄式的偶像。看他如何溃败的全过程,即使现在,我内心深处甚至会觉得有些难以接受……其实,我现在突然觉得自己对拿破仑的现象认识,完完全全还是停在青年时代的偶像崇拜阶段,了解非常地浅,或者说,一直没有再重新思考……
今天一早醒来,发现自己昨晚的噩梦是:回到了大学时代,考试时在考场上题目完全做不来,最后才稀里糊涂做完题目,又完全不知道对错,不知道考试能否过关,无比的沮丧难过……
我在大学五年每学期,都是在考试能否通过的恐惧中度过的。研究生考试,是五年中考了三次,才刚刚通过考试。可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像拿破仑一样,在人世间建功立业……这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对一个青年人的身心是一种巨大的折磨——我真是只是一个能力有巨大的缺陷的普通人,智商平庸,情商欠缺的普通人,这样青年时代的高理想,对自己是一种相当大的折磨。
所以,有这样的经历,我对我家的小子从来没有要求,只希望他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这反过来,可能又是错误。
望子成龙的高目标教育方式,有没有好处?肯定是有的。中国杂交水稻的发明人袁隆平先生,尽管长的一付天生插秧割稻农民模样,可是他的祖父是清朝的举人,袁隆平先生是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接生医生,是中国最著名妇产科医生林巧稚女士……
我刚刚看了最近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发现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祖父,竟是晚清著名的大官陈宝箴……
看看华人十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像莫言那样的农家子弟,好像是仅此一例。其余的几乎都是世家大族出身,或者父母是受过英美教育的大学教授。
我想,这并不是因为天才或人类的智力是遗传,而是一种家族文化遗产的遗传——一种巨大的要求子女出人头地的家族企图心的遗传!
就我个人而言,青年时代碰到人生挫折时,我本能地想,如果拿破仑碰到这样的事情,他会怎么处理……你立即在精神世界就跳到了山顶上,观看山脚下你自己在尘世中微不足道的肉身……
这是英雄主义教育的正面意义,在人生逆境中超越自我……
一个世家给子弟除了高目标之外,还会遗传家族与社会相处的成功之道,做学问的方法……这最易被人忽视的家族文化遗产,尤其是在学术界……
我常常想,如果我的大学中国科大同届所有同学们,如果从小就像我一样,被灌输英雄主义和出人头地的东西,现在会有什么结果了……当年这都是一群平均智商,远远在我之上的少年啊……
其实,即便是做学问,也是要做好怎么样与社会打交道的学问,这个是大家族文化遗产最核心的优势之一——家族的传统会潜移默化地告诉子弟,怎样赢得周边朋友和师长的关怀和帮助,这样才会有机会啊……
最近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上说:
“‘一战’前后的哈佛大学先后聚集了一批中国留学生------赵元任、梅光迪、竺可桢、李济、陈寅恪、吴宓、汤用彤、张鑫海、林语堂、楼光来、顾泰来等,按照吴宓的话说,纵览近代中国的留学史,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代‘文化贵族’。”
相对这一批留学生,我的大学时代中国科大同届所有同学们有成就的比例是否相差太大?
这本书作者,本质上是一个冒险家……弄一辆三轮摩托车,在冬季从莫斯科到巴黎,这是多么疯狂的冒险和自我折磨的行程……可是,如果他和同伴弄个大越野车,走在这条路上,他自己就没有故事可讲了……
我就没有作者这样的疯狂劲头,否则,我已经也写了一系列的大块头游记散文了啊……
这只有八万八千中文字的小册子,读起来并不轻松,因为有拿破仑沉重的历史叙述……好在作者写自己的故事文字很轻松……我读这样的书,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吗?
拿破仑,这个法国人真是人类成员中一个奇怪之人——以征服别人为乐趣……
我现在真想再快速翻阅一千本书,若是我用一年时间能读一千本书内容,我对世界认识会有多么大的提升啊……这似乎就是一个蚂蚁,想把人类的铅球,一口气推出十米的想法啊……
可是,就算我下一年读一千本书,我的智慧就会增加吗?如同我从二十岁到现在,又多吃了三十多年的饭,我的身高并没有长高一点啊……
世界上还在那么多的好书,躺在图书馆,但我仍对它们一无所知……我想起了新闻中非洲国家一个国王,每年都要从成千上万个游行的少女队伍中,选一位当妃子——但是,他再精力旺盛,也只能每年选一位当妃子啊……
读书人读书何尝不是一样?
读书说到无用,其实也真的无用,一个人526GB内存容量的手机中,只有一张照片,与一个人摄影爱好者,用完了全部内存的手机,外表有区别吗?
一个读了一万本书的大学生,与大学毕业后一本书没有读过的同学,真的有区别吗?
前一阵子,我看到一个名人说,读书没有别的作用,只是会在最后见上帝的时刻,更加从容淡定一些……原文是这样写的:
“在对经典作品的批评上,布鲁姆的态度异常坚决,只守着艺术和审美这一个维度。他认为文学的经典性不源自其他的什么,只在于它本身强有力的文学原创性,和因而表现出来的惊世骇俗的陌生性,‘伟大的文学即使面对最有意义的事业也会坚守其自足性。’文学的意义也不在于任何功利性的价值,‘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
我完全不相信这个结论,我相信你也是一样……
只是我喜欢读点书,比如读完这本小册子,我仿佛也同这个不安份的法国佬,在三轮摩托车中混了十多天,我自己决不会做这样的事啊……
这个法国人写景文字不多,构成画面的效果相当出色……
我再次想起同时翻看的最近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上说:
“那十几年里他学得了诸多语言,陈寅恪受业弟子王永兴说他‘具备阅读藏、蒙、满、日、梵、巴利、波斯、阿拉伯、英、法、德、拉丁、希腊等13种文字的阅读能力’。台湾学者陈哲三说他还会突厥文、西夏文、波斯文。陈寅恪侄儿陈封雄则说他能懂14种文字,能说四五国语言,能听懂七八种语言。但回国后的陈寅恪从未炫耀过自己的外语,以至至今人们无从确切他懂多少种语言。他曾经的学生、中山大学的胡守为回忆说,在陈寅恪回国后填写的履历表上,‘懂何种外语’一栏,只写着‘德语’二字,足见他的谦虚和慎重。”
陈寅恪先生会十三四种语言,甚至于没有人弄清他到底会多少种语言;陈独秀也会六七种语言……我只会汉语,而且要背一首汉语古诗词,需要念大几百遍才能记得……一个语言能力和智力太有限的人……
只是,我真的是很努力的人……如果我的大学同学们,都像我这样努力,以他们的智力水平,或许现在这个班级,在世界上会有点名气了……
人生只是瞬间,过去只是说说。如今少年时代还在眼前,转眼之间到了退休到计时时刻,真觉得,人生只是如草木一样,一样的微不足道……
今天,我在公司摄影协会微信群里,感谢大家对我上周顺昌游记的点评时候,说道:“这个时代已经是声像文化时代了,文字文化已是这个时代的尾声,只是这个时代的尾声,还没有像人类的尾巴消失不见而已。”
这本法国人的游记,就是没有照片,他只想用文字制造自己的新故事情节,来吸引我们现代人的眼球……
我没有他这样的冒险精神与活力,仅仅是想要用文字吸引读者,现在还得更用功读书学习啊……
拿破仑在战场上,永远是战斗至最后一刻……
吴砺
2019.12.1
附《别列津纳河》摘录:
“意志缺失的绝境!
为避免于此,我不时阅读
关于拿破仑的书。他人的
勇气有时可作为我们的补药。
萧沆《笔记》,1958 年 1月17日
P000
莫斯科书展很成功。主办方为什么把几个彼此意见一致的人聚集在方桌旁的环节称为圆桌辩论呢?我坐在梅丽丝·德·盖兰嘉尔旁边,因这位《切线东方》的作者的美而局促不安。她细腻地诉说着对俄罗斯的爱。她夺走了我原本想表达的一切。她的双眼分得很开,是上等人的标志。她谈到自己的西伯利亚铁路旅行。我愿意和她一同乘上火车,为她沏茶、拎包,晚上为她读鲍里斯。戈东诺夫①,让她入眠。P005
我戴的双角帽是科西嘉小个子的帽子的复制品。这顶配有帽徽的帽子曾戴在一个谜、而不是一个人的头上。皇帝出生在一个花岗岩构成、种植栗子树的岛上,并不知道他携带着怪物般的能量。如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是拿破仑的命运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哪些神秘的链条把这个默默无闻的军官带到1804 年巴黎圣母院的加冕典礼?何种占卜术的力量把他推上震慑全欧洲的五十万军人的指挥官位置?哪一颗星星带他走向胜利?什么样的天赋启示他获取希腊天神的手段:雷霆、果敢、时机?
他说服手下,什么都无法抵御他们光荣的征途。1798 年,他为他们送上金字塔,1805 年的莱茵兰,1808 年马德里的大门,1810 年的荷兰平原。1802 年在亚眠,他使英国屈膝; 1807年在提尔西特迫使俄国沙皇乖乖打起呼嚕。他严格控制行政机关,改造国家,变革旧的文化模式,建起一个带马其顿口音的传奇。
突然,这个梦想将因俄罗斯草原的死亡之行而崩塌。1812年是一个暗影的漩涡,第一章节将在尼曼河畔展开,三年后终结于圣赫勒拿岛被墙硝啃噬的四壁之中。P009
桌旁还有托马·瓜克,是我们十年的朋友,摄影师,比我们更晚爱上俄罗斯,但同样热烈。他刚刚加入我们。降落在距离莫斯科市中心四十公里的谢列梅捷沃机场使他情绪低落。他透过舷窗发现了俄罗斯冬季的真实面目:这幅景象令人抑郁。色彩抛弃了世界,森林看起来垂头丧气,天空萎靡不振,雪的颜色像水泥。污泥遍地。P011
第二天,八点,我们在雅罗斯拉夫尔火车站后面的一个车库里。天气阴沉,空气弥漫着冷沥青的臭味。莫斯科已经像一个巨型灵魂清洗机一样吼叫起来。烂泥涂抹在街道上、天空中和人心里。汽车驾驶员拥进塞车的行列。雪堆在人行道两侧。雪下一定有醉鬼的尸体,它们将在春天重现。俄罗斯人把它们叫做“雪花莲”,因为它们像候鸟一样可靠地宣告美好日子的到来。我们费了很大劲儿才来到这里。P014
维塔利的身份是金融家,是莫斯科人的代表:迅速,聪明,文雅,灵活,多谋。白天在事务所的空调里系着领带,也能在雪夜里裹着羊毛外套睡在森林中。在俄罗斯,托尔斯泰从未远去。现代性并未把他的孩子们从露天生活中完全剥离。P018
我们周围是冰雪堆、灰蒙蒙的郊区、衰老的工厂和倾斜的枞木屋。这幅景致有着宿醉后口干舌燥的感觉,连树木也歪歪斜斜。天空的颜色像肮脏的法兰绒。三十三吨载重卡车车轮搅起的脏泥让我们的嘴巴尝到了受污染的鱼的味道。P037
当乌拉尔冲开雪幕时,我想着这个场面,想着“史上最伟大的队长”骑在马上,在黑夜里,准备与敌人短兵相接。我想到勃艮第中土揭秘,在这场小冲突过后,“皇帝因差点被俘而发笑”。我想到了这些画面:叶利钦在着火的白宫前跳上坦克,戴高乐在1944 年巴黎圣母院前的枪战中点着香烟,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推开保镖冲向一群反对者。有时并不禁止大人物展现自己的镇定勇气。P041
纪念碑石块上注明了库图佐夫观察战场的地点,上面刻着铭文:“在这里,我们与欧洲作战。”从技术层面看,这句话没有错,大军团闪耀着帝国各个国家的光泽,队伍中的新兵来自意大利、波兰、普鲁士、奥地利。从历史层面看,这一论点并不诚实,因为俄国人也能利用以英国为首的外国支持。从文化层面看,这个短句获得俄罗斯人的欢心,他们坚信自己的命运超越欧洲,确定他们的使命是在亚洲和西方之间开辟一条自己的道路。从精神层面看,这句口号至关重要:博罗金诺之战流淌的鲜血成为圣油,为全新的俄罗斯爱国主义感情行了洗礼。P042
拿破仑蔑视气象学。1809 年的一天,他遇到了刚为这一科学奠基的拉马克,唾弃地说:“您的气象学(……)使您在晚年蒙羞。”万王之王相信自己的星星,完全无法想象偶然的气候现象会拦截他的命运。轮不到上天来左右!在维亚济马,1812 年11月1日,天气看似有回暖的希望,他对纳沙泰尔亲王说:“关于俄国冬天的传说只能吓吓小孩子。”世上天才对宇宙法则的蔑视总是与他们对渺小自我的信心相匹配。大军团就像故事里的蝉,而严冬已然到来…,P049
当平民和非正规军掺和进来时,战争的残酷程度就升级了。不幸的士兵被农民俘虏后被刺死、用开水浸、撕碎、活埋、烧死、打死或被赤条条地扔在冰冷的树林里。放纵的暴力使俄罗斯的乡 村陷入狂热(Cd昏睡了几百年的古老人民把从未对沙皇的枷锁表现出的力量用在惩罚侵略者上。这种一贯性延续到今天:俄罗斯人让俄罗斯人遭受的痛苦只和俄罗斯人有关,但如果外国人来掺和的话,当心……“武装农民的战争(……)对我们造成的损害比他们的军队更甚。(…,.)”一名医务官在报告中承认①。p062
吴砺
20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