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五)
格罗沃书中的主要见证者还有环球旅行家福斯特父子(Forster)‘u、亚历山大,冯,洪堡和查理·达尔文。约翰·乔治·福斯特唤起了洪堡对热带森林的激情,达尔文则又受到了洪堡的影响。他们都举出了精妙的例子来说明对大自然,对人与动物之间无穷无尽的相互关联以及对。赋有异国情调的土地植被和形态的完整想像是怎样变为一种激情和充满好奇勇往直前的动力。他们都是奴隶制度和殖民剥削的反对者,但如果没有殖民主义的出现他们的环球旅行也将是天方夜谭。格罗沃认为,“洪堡的环境思想”,特别是他关于森林在保持空气和土壤湿度方面的价值的观点对英国东印度协会的科学家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不该忽略的是,洪堡的基调完全是由对热带自然无穷多样性的一种无限的热情所奠定,对人类殖民过程中自然生态是否得以保持的担忧则只是一曲偶然入耳的弦外之音。既然拉丁美洲的自然生境对洪堡而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当然也就不可能理解印第安人限制生育的真正意义。p195
帝国主义及反帝国主义者长期以来都认为大英帝国统治时期是印度历史上的一大停顿。.还在英国统治之初,爱德蒙,波克(EdmundBurke)u‘就厉声控诉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具有灾难性以及如何使印度由“天堂”沦落为“鬼哭狼嚎的不毛之地”。最新的研究让人们对“英国影响的次要性”和“历史发展的持续性”有了新的认识。英国人在这片广阔土地上的存在只是零星的,他们主要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方法,使当地权贵和征税官懂得如何充分利用异族统治为自己服务。无疑,英国人为了出口利益而在当地推行种植棉花、甘蔗和靛蓝的做法削弱了印度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这与美洲的殖民进程相比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印度没有强制推行种植园经济,因而使当地农庄的传统结构得以保存,连茶叶的种植直到 19世纪后半叶还一直是一种茶园经济,稍晚之后才成为种植园经济模式。④将欧洲的大生态系统强加于印度次大陆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印度的微生物也绝非站在欧洲人一边,而是始终用疾病和死亡威胁着他们。
在与中国的对比之中,印度环境史的独特之处显露无遗,特别是在灌溉领域。,殖民时代前国家统一、持续发展以及高度发达的官僚主义传统的欠缺使得印度和中国相比具有本质上的不同。p198
印度人工运河的泥沙严重淤积对汤因比来说是文化没落的一个征兆,但从生态学的角度人们还应重视许多其他方面。比如传统的井水灌溉就有许多优点:水分的蒸发只是微乎其微,土地的盐化也更大程度地得以避免。p200
印度独立运动中的进步派往往指责英国人阻碍和破坏了印度的工业化进程,将欧洲文明比做“魔鬼撒旦”的圣雄甘地却偏偏没有这样做。他关于印度农村大集体的理想化设计在本质上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而一位印度激进派历史学家则认为,印度农村的恒久不变性“比任何一次外敌入侵都具有更加致命的后果”。无论如何,人们不能将传统农村文化的逐渐瓦解归 罪于殖民地统治者。生态学是对开明殖民主义的局部平反吗?在有些地区也许是,但是否农村的传统经济形式具备那种生态怀旧者们所说的持久性还不能肯定。印度农业相对于中国农业的一个明显和本质的区别在于对粪肥的忽视:人的粪便在印度被认为是禁忌,牛粪则往往当作燃料使用。这种现象解释了为什么通过集约经营的印度传统农业模式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人口增长需求的原因。 20世纪70 年代的“绿色革命”通过高产量粮食种类的栽培以及合成肥和电动水泵的使用给传统农业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然而产量的提高是以对水源的大量消耗和对地下水的过度使用为代价的,其后果便是水井的于涸和人们的被迫背井离乡,而且印度政府部门对工业社会的废水问题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极其k质好坏的莫沃尔帝国皇帝最喜欢直接饮用恒河的河水,这在今天简直是不可思议!当代印度的大部分河流都已变成了臭水沟。p205
在同样有着辽阔盈余的土地,但农奴对农业种植却不感兴趣的俄国,一个从某些方面来看与北:美对待土地的方式方法一部分陈旧过时的,部分殖民化的——有很大可比性的经济活动占了主导地位:直到 20世纪,在大片主要是新辟移民地区对使用粪肥和采取轮作法的忽视。如果土地的养料趋于枯竭,人们干脆弃之转而开辟新的用地。除了绵羊饲养,整个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总体来说非常落后。俄罗斯历史学家克鲁楚斯基( Kljutschewskij)曾经说过,沙俄农民的惟一才能尽皆显现在“对土地的破坏上”。p210
欧洲在跨地域,跨领土和跨民族公共机构的形成以及在奉公守法方面也较世界许多其他地区超前一步。欧洲的法制进程对私人和公共领域都产生了影响,无论是古罗马的“有益于公众”,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服务于公社”,还是日耳曼人法律中的“公共至上”:保护公有财产在欧洲的法律思想中有着古老的传统,尽管对“公共利益”这一概念的定义在难度上可与攀登埃格山(Eiger) tiJ北侧相媲美。但公共利益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作为商谈的对象这一点并非一定是害处。p214
先前带有强制耕种和辽阔牧场特征的“公共用地”也许并不像农业改革家们所声称的那样对保持土地的肥沃性极其不利。但人们还是可以认为,圈地运动从整体上改善了生态平衡。在圈地里价值很高的羊粪能够更好地被收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地构成英国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荆棘灌木林一方面直到今天还一直使自然爱好者们欣慰不已,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大量的木材。p220
“工业革命”这一概念早已过时,但是人们不应该过度地对之加以评判。无疑,一个新的时代始于工厂的出现,而环境史已为当时的新时代做出了定义:由太阳能向化石能源体系的过渡是这一时代变革的本质。事实上正是这种过渡最终构成了工业革命的核心。尽管如此,煤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工业化进程的驱动力。用石煤做燃料的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促进因素经常被夸大,蒸汽机极具启发性的印象,形式上导致了人们对事物运行的错误观念。并非新的能源载体构成了工业化进程的开端,加强那种在20世纪50 年代导致对核能产生错误希冀的动能历史观也非环境历史学家的任务。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即使在英国,甚至在欧洲大陆地区也大多以木材、水力、畜力和人力为能源基础,并且总是由毫无保留地使用这些可再生资源的努力所伴随,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也因此而来。英国农业改革家亚瑟·杨(Arthur Yong)1773 年公开谴责占英国土地“异常大比例”的荒地为“国家政策丑闻”。p223
现代标志着自然的世俗化和科学化吗?这是一个通行的论断,不少现象均囊括在这一模式之内。同时圣子的一个核心也继续在大自然中存活,或者换言之在其中得到了新生。作为一种在过去历经数百年总是装扮成基督教的神秘宗教,对自然女神的信仰从那以后成为广大公众思想和信仰方面的惟一坚实后盾。.在18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对大自然的信仰发展成“一种宗教行为”。@浪漫主义绘画和诗歌赋予自然风光一种诱人的极乐世界和使欣赏者不寒而栗的色调。但即使新的自然科学也参与其中。炼丹术将自然想像为富有人形并混淆了有机自然与无机自然之间的界限;从那之后人们才懂得通过对大自然自治权和有机特征的想像来思考世间万物。在“自然法则”中,大自然以最高立法者的姿态出现。p255
岩石风光的苍凉浪漫主义最不具使用价值。作为现代时期的一个现象,它只不过使人联想起将神山比做高层力量所在地的古老迷信。恰恰在其形成初期,这一浪漫主义包含了一种恐惧因素。海涅的《洛蕾莱》,德国浪漫主义最有名的诗歌,便是以渔夫对暗礁的极度恐慌为主题展开描述的。当前在长江三峡段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水利整治工程,其峡谷在一代人之前还被称为“鬼门关”。p256
“风景园林”的形成和出现从风景画中得到了启发,自然理想在这些园林里以自然原始的形态得以表现。19-20世纪对地理学和生态学产生很大影响的“风景”纲要就来自于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发明的透视画法——欧洲独到之处的一个代表因素——正是通过对前景和背景,对微观和宏观结构的梗概浓缩来感知世间万物。鉴于思想受情感支撑并与感性认识发生相互作用,因此这一洞察事物的敏感性对环境意识的出现并非毫无意义可言。天边的青山从大自然的永恒中求得快乐,如诗如画和荒凉孤寂的自然,长满鲜花的草地和粗犷的岩石风光在风景画中相互交融。对一种事物的喜悦与对另一种现象的快乐彼此相联,在这一点上绘画要比那些为是否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公园就要开垦传统牧场或者是否听凭荒野自生自灭等等这些问题而争论不休的现代自然保护者们超前一步。p258
现代德国人深知民族主义的危害性;那种先前产生于民族主义的,对当今许多民族来说还依然存在的魅力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但这种魅力的存在基础是什么 呢?答案无疑是对强权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追求;但这还并不完全,民族主义赋予一个民族的每一名成员的假想中的财富,就是一片超越本民族狭窄地域之外的辽阔土地。它将对这一财富的分享建立在大自然的基础之上。在这方面它类似于一个能提供特殊安全的家庭,人们通过出生和婚姻属于这个家庭,而无须满足任何条件和承担任何义务。人们不必信奉特定的宗教信条,不必放弃自己的真实经验,人们就是“如此简单”地通过各自的身体自然属于自己的民族,这一身体自然被看作是一个集体自然的组成部分。这样看来,民族主义在其所有唯心主义激情之外拥有一个理性基础,由 此它创造了个体内心世界和外部大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除此之外,人们还需对民族的本性做出特定的想像:即风景中的“本性”与人性中的自然。阿恩特对此作诗如下:“这就是祖国德意志,在那儿人们握手盟誓,忠诚从明亮的眼中流露,爱国之情在温暖的胸膛流动,事实就应如此!”“德意志‘’在这首诗里表现为一种由 衷的,真挚的,自然的和无法估量的爱——一种离卢梭的自然理想相去不远而又最终带有超国家特征的朴实自然。当赫尔德(Herder)1765 年置身于一次拉托维亚夏至节场面当中,拉托维亚的妇人和少女们在燃烧的焦油桶的火光中表演粗犷豪放的歌舞时,“载歌载舞的原始人”对他来说,正如梅奈克( Meinecke)所记载的那样,成为一种真实的想像和自然民族特征的样品。p261
即使热情洋溢的自然保护者通常也不是将大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是各自怀有特定的偏爱。对西奥多,罗斯福这位伟大的猎手而言,大自然首先是由动物组成的,在他与琼·木依尔一起骑马穿过约瑟美特河谷时,他对后者满眼只是树木和峭壁,而对各种鸟禽的欢唱充耳不闻的举动惊诧不已。p270
与自然保护者不同,许多卫生学家在世纪之交都充满了自豪之,情。使先前声名狼藉的科隆转变为城市卫生方面的典范的科隆地区政治家克劳特维希(Krautwig)于191 1 年不无自豪地回首过去一个世纪的辉煌成就。从1888 年以来,德国城邦的人口死亡率第一次低于低地国家的水平:这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意味着卫生的胜利,即使其功绩直到今天也未被证实。卫生学家相对于自然保护者而言与现代技术的关系显得更为清晰明了;现代城市技术的推广正是卫生化进程的关键核心。p282
今天在诸多的环境问题上历史意识首先意味着正视从整个人类历史中完全透析出来的现代经济模式的特点,这种经济模式以一年的时间将历经百万年才得以形成的地下能源载体通过燃烧的方式释放到宇宙空间,而根本不清楚这一过程可能产生的后果,更别说采取什么防治措施了。这一重大转折的根源在向烧煤时代的过渡中就已隐约可见;但非持续性经济的全面解放却是在20世纪;其许多方面甚至发生在最近的,迄今为止还处于历史学家研究死角的时期。p286
另外,上述过程不仅仅只是不同形式的一次偶然相遇,它还具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以当时全球区域内的形 象乌 托邦美国为榜样——这个长期以来习惯于浪费空间和资源的“无限制发展国家”,其地域之广阔在机械化和大变革时代成为一张亘古未有的王牌。汽油发动机作为新一轮动用环境资源的最大单一因素虽然来自欧洲,但建立于化石能源载体之上的经济动力在旧大陆却因卡特尔体系,居高不下的能源价格,政治界限和节约传统等因素受到很大程度的遏制,而只有在美国它才得以充分发展。两次世界大战粉碎了欧洲的文化霸权;正如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就连共产主义也不足以与美国文明的诱惑力相抗衡。p289
埃及在50 年代修建的阿斯旺水库标志着第三世界兴修大型拦河坝时代的开始。作为新经济政策最有名的组织机构,美国田纳西州河谷管理局负责修建的21座拦河大坝在当时成为全世界学习的亮丽榜样。向第三世界的许多拦河坝工程提供援助的世界银行也保持了该组织的传统。排除所有疑虑和将多角度权衡水源的传统抛于脑后的因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主要地体现在对制造能源的醉心追求方面P 正如人们今天所知道的,南半球国家的大型水库经常引发一场生态灾难,无论是通过大量的泥沙沉积和水分蒸发,还是在静止不动的水域周围形成的疫源地。拦河大坝,首推阿斯旺大坝,已经成为一种生态灾难性大型技术的典型。但某些可选性替代方案也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比如地下水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因此一种从根本上反对各种水库项目的生态否定完全站不住脚。p294
无疑,有效避孕手段的问世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先前的避孕方法不同,这种手段对性爱快感不造成任何影响。它也许堪称环境史新篇章中最有价值的成就,因为如果没有出生限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从长远看来是不可想像的。古代限制人口的做法显得冷酷无情,而现代避孕措施则解决了人与自然关系中一个持续千年的矛盾。起初,现代避孕措施对第三世界贫穷而又饱受人口压力之苦的国家好像并未产生丝毫影响。但从70 年代以来,第三世界的部分地区也出现了人口增长减退的迹象,这也许要相当程度地归功于当地妇女自主地位的日益提高。⑩人们长期以来经常听到的那种观点,即人口调控要以一定的物质水平为前提一一种从根本上说来十分消极的论调,因为高出生率恰恰对这么一种物质水平构成了阻力——不具备规律性和:必然性。对此,人们从历史中应当始终明了;因为经常是穷人家庭致力于控制子女数量,而鼓励人口增长的往往是政府的虚荣野心。但今天的兵器技术决定了军事力量的强弱不再取决于士兵的数量:这也是一个意义极其深远的转变!p295
从生态方面来看,与美国文明形成鲜明对照的首先不是前苏联共产主义,而是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它将人对自然和土地的义务提升到思想体系的高度。纳粹政体的垮台从根本上促成了美国文明的全球霸权地位。只要人们还视纳粹主义为邪恶的化身,其最终命运就显得不言而喻。只有当人们发现民族社会主义运动在生态方面的认识时,纳粹灾难才完全成为一种对历史进行反省的促进因素。p296
当今在世界各地驱使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公园的不是对大自然的敬畏,而是对旅游业的兴趣。如世界自然保护基金组织的一位物种保护专家所言,没有旅游业“地球上许多自然保护区的状况将变得更糟”。p331
环境发展史中的一个教训令人深思:恰恰是对某些特定环境问题的重点解决导致了新的越来越繁杂的环境问题的产生。p341
环保的核心是对未来的防御,但未来的不确定性往往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致力于人们假想并以固执的疯狂追随的永久世界的持续性发展最终却沦为一个可怕幻景的牺牲品。人们必须对所有无法预见的东西做好思想准备。这也是一种充满忧虑和不很乐观的基本态度;因为乐观主义助长了片面性推断和错误安全感的滋生,它也容易导致人们忘记过去的消极经验。1997 年,一篇关于世界银行的“质量承诺”修正报告中指出,“制度宽容是制度乐观主义的想当然后果”。@环境政策取得的大量局部成就推动了人们对安全的幻想。事实上,环境史直到今天也未完全溶人由人类坚定不移地推行的环境政策史,而在本质上仍然是一部杂乱无章和无法估计,始终充满人与自然不稳定共生的历史。这是因固定的结构而变得僵化的环境保护的基本问题。@也许历史学家或业余生态学家一个“不经意的目光”@是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最好的准备。因为就算人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有理由相信一个“历史的终结”,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这么一个终结是不存在的。p343”
吴砺
201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