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12|回复: 0

[散文] 【纪录片】 上帝的小提琴手——海菲茲

[复制链接]

7133

主题

1744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395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0-4-22 12: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纪录片】 上帝的小提琴手——海菲茲




    这部纪录片我曾看过一遍,但没有做过笔记,我总想为它写点什么,所以这个周末我决定再看一遍。这位几乎被公认为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海菲茲(1901-1987)演奏作品,我接触的很迟而且少,只是不断在文章中看到人们对他的无限赞美。

    我记得一本书中说,二十世纪十月革命前后的俄国和二战前的纳粹德国,把大量的俄国和欧洲的科学与艺术人才,尤其是犹太人的天才们,驱赶到了美国。美国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和俄国一大批杰出天才最大的接受国和受益国。

    海菲茨就是前往美国的俄国犹太人中的艺术天才之一。

    我极少将一个纪录片看第二遍。这是一个例外。

   “如果上帝真的存在,海菲茨无疑是他创造的最美妙的乐器之一。”     “他让这个维尔纳来的犹大小男孩,如他自己演奏一般。如同是赐给这个被遗弃的世界一位女神,或是一份神圣的礼物。” 这样的赞美,本身就是诗,就是诗一样的语言。

    看这样的纪录片,就是可以欣赏到人们用我们想象不到的语言,去赞美人类的天才……

   “没有人能解释,这位艺术家怎样融合指尖的颤动和心灵的深情,”这是专业技术角度的赞美之词。

   “我的琴声,正是我的内心体验。”海菲茨自己的语言。

不难看出,我正是为学习这样优美的纪录片中的语言,而重看第二遍这部纪录片的。

“凡你走过的地方都变成了诗。”我的朋友Esther曾这样表扬过我和我的文章,尽管我知道这是朋友的过誉,不过听到这样诗一般语言,总是很开心。

这部纪录片中说,凡海菲茨在世界上走过的地方 ,“一夜之间,许多一流小提琴家沦为了二流。”

1920年,海菲茨到伦敦,萧伯纳写下了那个为后人反复讲述的便条:“亲爱的海菲茨,你的演奏使我和我的妻子充满了焦虑,”“如果你演奏中超凡的完美激怒了嫉妒的上帝,你会英年早逝的。”“我诚恳地建议你每晚睡觉前进行一些拙劣的表演来代替祷告。”

1919-1921年在美国海菲茨成名,返回童年般的享受这一段时光,以补偿过去童年少年时期练琴没有的快乐,但是琴技荒废了,1921年受到一位乐评人的批评,海菲茨突然觉得痛苦不堪。我没有想到海菲茨会反应如此激烈。

这部纪录片中说,海菲茨在9岁上音乐学院,俄罗斯最伟大的小提琴家奥尔,恨不得自己是自己年幼学生的学生。当奥尔教授被问及谁是他最好的学生时,奥尔教授没有提及海菲茨。提问者问教授为什么没提海菲茨,奥尔说:“雅沙,他不是我的学生”,“他是上帝的学生。”

海菲茨演奏时候,是从来没有面部表情的演奏家。有些人指责他是一个冷酷的演奏家。海菲茨也报怨并开玩笑说,有人说我是冷漠无情的艺术家,可我就是长了一张扑克脸,你要我怎么做?

其实,海菲茨从小接受的训练就是要求不带面部表情的演奏,而是要把感情放在音乐之中……现在的音乐家,如中国的朗朗弹钢琴,他对音乐作品中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体验,似乎都写在脸上和身体动作上。这是一种表演方式,没有对错之分……

伊扎克‧帕尔曼说海菲茨,“我所能联想的是原地旋转的飓风,那是他所特有的琴声。”

我觉得海菲茨的音乐中,其实真的有一种原始森林着火时产生火飓风般的激情……

海菲茨从二十岁受到乐评人批评后,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决定将自己一生专注于音乐。

海菲茨把自己定位在“天才”的峰顶上,从此以后与周围的人永远保持距离,即使是对自己的三个孩子也一样。两次婚姻都以离婚收场,尽管他很努力建立家庭。

我前不久看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纪录片,纪录片刻意与任何人都保持距离,即使对自己的妻子埃莉诺·罗斯福,他也是同样保持一定距离,这让他的妻子很难适应。

我看过邓小平一个子女的回忆录,书中谈到邓小平与卓琳在延安刚结婚时,回家后极少说话。卓琳很不习惯,问邓小平:你是不是对我很有意见,为什么没有话对我说?邓小平回答说,我完全没有意见,要有意见,我不就说了吗?邓小平一个子女说,邓小平一辈子只对周恩来有一种亲近感。

我认为,这是邓小平同罗斯福一样,同周围人刻意的保持的距离。邓小平与周恩来一同在法国留学,一个十四岁一个二十一岁,这是很容易建立大哥与小弟感情的年龄段。邓小平在一九四九年以后,从来没有回过四川老家广安。这让我想起孔夫子教导:你当了再大的官,也不要回老家……

我想,邓小平一定是想到了孔夫子教导……

这是定位自己为大人物的人,必须付出的代价——把自己与周围,主动竖着一道越不过的栅栏……

看看迈克尔·杰克逊的天真烂漫,下场多么悲摧——他与身边的人,完全没有距离感……

看看海菲茨这辈子,只与一个天才的大提琴演奏家合作时走得近一点,一生几乎没有一个亲近的朋友……但是,他的天才演奏家形象,在世界上始终如一……

海菲茨是一个有英雄式情结的人物:你看他在二战期间,用三年时间出生入死,主动去为战场前线将士演出。

别小看这一点,这就是有高度自律坚强神经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啊……

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绝对是必须。我前不久还掉进一个大的坑里了。这一点上,我开始有点体会了。

我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三第四年,在八十年代后半期,花了大半年时间,一共向国内外写了二三百信,就是按大学毕业时像册上的家庭地址和工作单位地址同时发两封信,最终把工作以后绝大部分己在天南地北撒下去的两个小班六十位同学联系上了,建立起来一个全新的大学同学通讯地址录。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邮件网络,一切联系都得靠写信。寄往国外的信,好像是一元多人民币,挺贵的,当时我们工资不过五十四元人民币。全靠写信求助同学们的父母,同时让同学们相互有联系的告诉我其他同学地址方式,真的是好不容易找到绝大部分的同学最新地址……

多么热爱这个集体的人,才会肯这样努力花那么时间,做这样枯燥的事啊……

这样说来,我应当是中国最早的有群的概念的“微信群主” ……但是,同陈独秀先生一样:创建了中共组织,却最终被中共组织踢出了群……我也在退休前被大学同学微信群,踢了出来三次,至今还没有入群……

这是现代社会中,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中,一个最大经典书呆们的故事之一……

为什么?吴砺先生对这批少年时代一道长大的大学同学完全失去了距离感,竟然到现在,快退休年龄,竟然还在同学群里,一而再再而三,我行我素,公开地想约会一位女同学谈恋爱……引起相当数量大学同学们,发自内心深处真正的愤怒……

常识告诉我们:快退休年龄,真想谈恋爱,绝对会是私下悄悄的……

这样我自以为是一个活跃气氛经典浪漫富有诗意和人情味的玩笑,竟然一帮书生气同学较真了……别以为我在群里说了粗话,我自以为是一个颇为优雅的有旧式绅士和骑士文化风范的人……

大体上说,我是一个人缘关系很不错的人。一般来说,我是胆子很小的人。即使我与弟弟妹妹相互感情非常好,但是我一直都刻意保持一定距离……没想到,在我认为可以完全放松警惕的大学同学群中,出了这么大问题……

这是我个人一个重大失误,也我同学群的一次误判,一次情绪化过度反应。

我现在才真正意识到:人与人想的真的不一样,即使最好同学群中,也要刻意保持人与人之间距离。

不过,如果真的上纲上线,只要我们大学同学微信群,没有主动再拉我入群一天,那就是我们大学同学群体和我个人,在处理同学关系问题上,双方一生重大的失败,双方一生做事是有重大缺陷的……

国共抗战第二次合作时,陈独秀从牢里被放出来了,他想去延安。延安发表声明,要求他在报上公开为过去认罪,才能回去。陈独秀这么自负的人,怎么会呢?

我曾在安庆的陈独秀纪念馆中,看到邓小平评论陈独秀,大意是陈独秀不会有意害人。多中肯的评价。

只是,陈独秀仍是书呆子一个。但是,即使作为非政治人物,陈独秀当不了海菲茨的角色——海菲茨是一个高度自律的天才,陈独秀却是放荡形骸的浪子,完全由着自己性子的人。

我只是一个庸人,只是在高度自律和随心所欲两极之间,来回振荡的人……



附录:

【纪录片】上帝的小提琴手——海菲茨





吴砺

2020.4.20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