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72|回复: 0

[散文] 《美的情愫》(一)

[复制链接]

6148

主题

1498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351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1-1-27 10: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的情愫》(一)


翻阅《美的情愫》,(日)东山魁夷著;唐月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雅典娜,小小经典)

我的心突然浮了起来。不想再看大部头了,想要找本薄薄的的小书翻一下。忽然想起了公司同事“小木津”先生一个月前在“秋天的童话”群里,提到的东山魁夷的散文。“小木津”先生说我的文风与东山魁夷的文笔很相近。当时我只好如实在“秋天的童话”群里对他说,我真的有一本东山魁夷的散文随笔小册子,十分渐愧的是:我还没有看过。

现在找到了这小册子,想翻看一下。我十分好奇,东山魁夷怎么用文字描述他看到的风景呢?老实说,东山魁夷的风景画面,真的太清淡,太飘渺虚无了,尤其是他笔下森林中的半透明的白马形象,真的有点让我心里抓狂,总让我有脚踩不到人间地面、浮在空中的感觉——我感觉到东山魁夷的风景画面的纯美,但是,这是让我有点畏惧心中空荡荡的感觉……

小册子,并不一定让你觉得读的轻松……

扉页上的三行诗,印正了我对东山魁夷画面的印象:

“我的眼光深深地刺入一片茫然之中,

割离出了血肉,

也割离出了风景。”

匆匆把这本十六万字的散文小册子翻了一下。我只敢说翻了一下,因为我现在读这些散文集,多是赶路式的为尽快完成任务而草率阅读,几乎没有评尝,真正是猪八戒吃人参果略知其味的阅读。

我真正的阅读,多是在第二遍摘要时候,复读一次才略略回味一下。

无疑,我初步了解了东山魁夷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这有助于我理解初见东山魁夷的画面和画面所要呈现出的精神世界。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东山魁夷画面表现出人生冷寂的空洞悲伤气味,这是日本人对世界特别的幻灭感觉……我更加喜欢中国年画中大红大紫完全不知道世界末日存在的人间温暖感——中国人对死亡是无视和回避,是不见棺材不想末日的现实主义或者是懦夫式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质上,我是继承了孔夫子乐而忘忧的中国人的人生观……

“小木津”先生说的真的很准,我与东山魁夷的文风,真的非常接近:语言质朴平安,坚实结实……

看了这本小册了时,我突然觉得自己心里空荡荡的,有很久没有写过文字的空虚感……

这样小册,其实也是很枯燥的内容,只有一种特定的心情才能读得进去……这也是我两三年一直把这本书放在一边没有看的原因之一……

读这小册时,我突然觉得我的生命全是一片空白,似乎还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事情和东西留下——空洞无味的生命旅程,似乎还没有开始,却要临近期末……

这是看别人一生,发现自己生命的空虚和无趣……

东山魁夷的人生并不幸福,二战结束时,所有的亲人都不在了,此后又没有孩子……我终于理解了东山魁夷的画面中那种人生空寂感……

从去年十月下旬的晋陕八日游之后,我很久没有写景了……

东山魁夷写景是笔随步移,这也是我的风格……

东山魅夷这本书仅有一点点文字有些浮,写花对于世界的感觉……人非花,怎么知花的感觉……不过总体来说,东山魁夷文字,像塞尚的色彩画一样结实……

这本小册子里,亦有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评论东山魁夷的画,这些文字,也是很结实耐看。

我的未来应当把自己散文重点放在风景描写上。可是,我写景并没有什么发现规律,我只是记下了自己身临其中时感觉和感动……而且,这种感动,并不是随时都有,可遇不可求。

我很少在生活周边周末时,记下文字。现在多是用手机照拍,这是一种浪费时间,但是,却是一种很实实在在的心灵放松和休息。总是大脑紧绷着,最终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我只有旅游时,才会思如泉涌……

杰出的文字是一种心灵感应的产物,我们无法说,现在和今后将超过未来……

人生每一个阶段,文字的内容和心灵感应一直在变化的……

吴砺

2021.1.24



附录一:

【赏画】日本唯美风景大师东山魁夷


【极上美的飨宴-东山魁夷之旅】


附录二《美的情愫》摘录:

我是先认识川端本人(1961 年樱花时节)后接受他的作品的。我的确喜爱川端的作品,每读辄有一种清淡纯真的美吸引了我,那像影子一样内含的魅力怎样也拂它不去,溶化在我心灵之中。我实在为川端文学之美所感动,它像一弯清流在缓缓流着,没有色,没有影,没有声,只有一种清澈透骨的美。这种文学在纷乱的文学世界里,透露出人生与自然的美的素质,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我说它展示了东方之美,其实也正因为这个缘故,不已经进入世界之美的宝库了吗?东山我是见过面的,不过第一回见面是何时何地,我实在记不清楚了。不过,我手边珍藏着东山亲笔题赠的《东山魁夷的世界》两本画册,其中收有唐招提寺隔扇壁画:《山云》《涛声》,那肯定是1977 – 1978 年的事情。因为1978 年我西访敦煌,小住兰州,写过这样一段话:“落了几日雨,一个下午,我静静地望着窗口,窗中间巍然耸立着碧森森的皋兰山,这整个窗口就像给烟雨淋得湿蒙蒙、绿茫茫的一幅画,一阵惊喜微颤过心头,这是多么美妙的东山魁夷的画呀!”同对川端一样,我为东山创造的美所沉醉了,不过一个在文学、一个在美术罢了。P’1

在这篇文章里,东山引用川端那句话,真使我惊叹不止,他说:“有一件事却留在我心中,没能写到文章里,那就是东山风景画中那种内在的魅力,精神的苦恼和不安的寂福(佛语:寂灭为乐)和虔敬,在画面上没有表现出来,而是隐藏在深处。”P’3

不过,在我细心味嚼之下,我觉得东山的美与川端的美是不同的,他们都探索到美,但又有每人不同的美的风度,如果说川端的美是清淡纯真,那么东山的美是深沉宁静。P’4

这里收入的随想及讲演,相互问虽然没有密切的关联,但它们几乎都是1975 年的新作,这年完成了唐招提寺御影堂的上段厅、宸殿厅的隔扇壁画。或许是由于这个缘故,这些作品都是艺隔扇壁画作为中心,我感到像钟声及其余韵般地互相呼应着。

随想部分,有由“心境”、“自然与色彩”、“一片叶子”三部分组成的《风景》,以及《唐招提寺的魅力》两篇。讲演部分分别收录了供献隔扇壁画这天在唐招提寺所作的讲演《山云涛声》,在奈良樱井市所作的讲演《大和之美》,以及在德国科隆市日本文化会馆举办个人画展时所作的讲演《两个故乡之间》等三篇。

这些作品,是在我作隔扇壁画时,探索日本美的精神进一步昂扬的时期产生的。由于各篇作品都是用这样的心境贯穿起来的,所以才选择了这个书名。P001

所谓风景是什么呢?我们认识风景。是通过每个人的眼睛而获得心灵的感知。严格地说,也可以认为谁的心中都不存在一样的风景。只是,既然人类的心灵是可以彼此相通的,那么我的风景就可以成为我们的风景。我是画家,要让心灵深深感应风景,就只能挖掘自己的风景观,除此别无他途。但是,究竟有没有画家的特殊风景观呢?我成为画家之前是个普通的人。

我确信倘使没有人的感动为基础,就不可能看到风景是美的。可以说,风景是人的心中的祈愿。我希望描绘清澄的风景。污染了的、荒芜了的风景,是不可能拯救人心的。风景是心境。庭院最好地表现了一户人家的心愿,山林和田园都可以映出住在这里的人们的心。河川、大海也一样。可以说,这个国家的风景象征着这个国家的国民的心。

日本的山、海和原野是多么的荒芜啊。许多国家竞相将核爆炸的灰,播撒在大气层中,这种作为是多么的轻率啊。如今人类在受病。从白花花的凿开的崖前走过的送殡行列,也许并不是少年时代的我的幻想,而是现今人类千真万确的世相。P006现在,我正攀登山巅之路。

鸟瞰山下,山谷深邃,溪流蜿蜒,时而流经浅滩,时而流向深渊。覆盖着陡峭山坡的阔叶树悠悠地绿。风儿卷袭而来,发白的叶背被刮得翻了过来。默默地耸立着的针叶树,呈现一片浓浓的绿韵。

忽然,可以听到一阵流水声,可以看见悬挂着的一道又细又白的瀑布。鸟儿啁啾鸣啭。近处的茂林中,黄莺飞舞。对面山上,布谷鸟唱起了悠闲的歌。杜鹃不时发出尖锐的啼鸣,响彻了山间。


现在,我正攀登山巅之路。

雨停了,雾霭腾腾升起。山峦呈现一派深蓝色的暗色调。远处一片朦胧。

雾霭笼罩着山谷,飘飘忽忽地掠过山峰,形成一幅扑朔迷离的景象。近景的树林繁枝伸展,错落有致。看着看着,一切都沉没在空漠的“无”之中,恍如单色水墨画,梦幻与神秘是多么的协调。

突然,山巅在意想不到的空间,轮廓分明地浮现出一片绿。

现在,我正攀登山巅之路。

鸡爪枫的红色、白桦树的黄色、水袍树的茶色、山毛榉的金茶色、七度灶树的深红色,汇聚在一起。群山披上了绚丽的红装,又处处可见常青树的绿姿。山谷里荡漾着紫色的影。

相互辉映的色彩是那样的鲜艳,那样的丰富。冬天到来之前,树林燃烧起全部的生命力,将群山尽染,一片红彤彤。

夕阳西下。转眼间,竞相斗妍的华丽色调,相互配合得非常协调。明暗的对立变得柔和了。各种颜色独具妙处,令人感到是那样的深沉。此刻,是一种等待冬天所持的达观的姿态,是一派寂静的景色。

现在,我正攀登山巅之路。

洁白一色的世界底层,溪流变成一条黑色的细带蜿蜒而过。林木交错的枝桠承受着雪花,奏出纤细的旋律。被白雪压得弯垂的针叶树,不时地颤动着身子,把洁白的雪花抖落下来,恍如一片烟云。

雪花还在纷纷扬扬。无声无息地越下越大。透过从空中洒下的月光,只见不计其数的灰色的雪片漫天飞舞,袭将过来。像是对我威胁,又像是对我警告。山峦和峡谷都落人静寂而深沉的酣睡中。

现在,我正攀登山巅之路。

金、银、黄、绿、淡绿、红……树木吐露的新芽,一齐爽朗地歌唱起早晨的苏醒。有的向上挺立,有的朝下绽开,小小的嫩芽是那样的多彩、那样的纷繁。

小鸟啼鸣,祝福新生的喜悦。不知从哪儿传来了小啄木鸟敲啄树干的声音。对面山上白花花地摇曳着什么,大概是辛夷花吧。P009

日本风景兼有多彩与淡泊、华丽与幽玄这种截然相反的性格,可以说在细腻而美妙深邃这一点上,世界上也是无与类比的。翻开美术史就可以看到大和绘的优雅和水墨画的恬淡,像等伯、宗达、光琳等画家,都是一人兼画彩色画和水墨画,留下了优秀的作品,这种例子是不少的。可以认为,这些画家所以被誉为最日本式的巨匠,也许就在于他们能够高度掌握日本风景色彩的特质的缘故吧。

在这里我要谈谈有关日本的海的色彩。就说海吧,有太平洋海岸和日本海海岸,有布满珊瑚礁的明亮的南部海,以及冬天流冰覆盖的北部的海,还有平静的内海和汹涌的外海,地域和地形的不同,也表现在它们的色彩上。此外还有深浅之别,春夏秋冬的推移,天气的影响,时间的变化,等等,常常让人看见无穷无尽的、千变万化的面貌。

我在神户度过少年时代,经常在须磨海游泳。在淡路岛度过夏天,有机会接近海。拂晓,天空在地平线近处染成暗红色,这是在万物生命之象征的太阳生机勃勃地升起时那庄严的一瞬间。白昼,海滨近处是一片清澄的绿色,海面远处呈蔚蓝色,浪头把海面犁出几段,划出白色的条纹模样汹涌而来。天空、大海都沉浸在透明的淡紫中。沙滩静寂,启明星熠熠生辉。夜晚,黑魃魃的海面上,渔火星星点点,撞碎在汀线的浪花放射出了磷光——这一切至今依然构成一幅活生生的情景,留在我的心中。与其说少年的我是在观察大海的风景,莫如说海和我心灵的搏动已经混成一片了。P009

自古以来,日本画的色彩最常使用的是群青和绿青,号称矿石颜料的种类中,有一种是将TL雀石磨成粉末而制成的。是相当鲜艳的颜色。不过给人感觉的不是华美,而是厚重和深沉。

我觉得日本的海是群青和绿青的颜色。这意味着在群青中掺入绿青而得到微妙的色感。我以前画的新宫殿壁画《黎明潮涌》,就是用这种群青和绿青的相当粗糙的矿石粉末的颜料,混合制作而成的浓彩的画面。P011

此刻,我在旅途中撰写这篇文章。从房间的窗扉可以环视一望无际的大海。细雨迷蒙,时下时止,天空、海面-J片灰蒙蒙。乍看很单调,其实色彩绝非单纯,它的色光明暗复杂而微妙,而且,时刻在变化着。

方才透过云隙筛落下来的阳光,给接近水平线的海面投下了一线光明。现在,这线光明也消逝了。空漠的沉默,笼罩着这无边的天空和海洋。P012

我急匆匆地来到圓山公园,才松了一口气。幸亏这里依山,还没有看见月亮的身影。正是日暮时分,以暗蓝色的东山为背景,一株垂樱满枝披上淡红色的华丽妆扮,恍如集京城之春于一身。地面上连一瓣落花也没有。

山峰明亮,月儿只露出半边脸,从发紫的夜空冉冉上升。此刻花儿也在仰望着月亮,月亮也在俯视着花儿。这瞬间,六角纸灯、杂沓的人群都已寥无踪影,变成只有月亮和花儿的清澈而美丽的天地。P013

每年 9月满月之夜,寺院境内灯火全灭。在深沉的夜色中,只有放置在这里那里的纸罩座灯的火影摇摇曳曳。金堂正面的三座门完全敞开,在一座座门扉内,三尊佛像的姿影都被映照出来。这种匠心,充满了另一个世界的净福①。听说这是现任长老森本孝顺大师设想出来的。

沐浴着月光的金堂房顶,在夜空中静静地展示出其轮廓。檐下昏暗,惟有三座门里灯火明亮。残留在佛像上的金箔,反射出带有厚重感的光,诸佛像的表情也显得非常的美。比起白天来,梵天、帝释天像和四天王像的明暗对比更加明显,雕刻的立体感和动人的力量更加强烈了,

我踏着沙子徘徊。心想:这是现实吗?难道不是梦幻的世界吗?一片胡枝子的叶,悠然地贴在纸罩座灯那洁白的日本纸上,显得格外的典雅……P019

正如我所谈到的,日本是个得天独厚的国家,处处有山也有海。但是,要捕捉作为御影堂隔扇壁画最合适的情景,并能与这种情景相同,没有目睹最好状态的大自然,就很难使自己的激情保持到最后。而这种邂逅的幸福,大概不是靠自己的意志所能获得的。P032

我所看到的波涛的最佳状态是在能登。它是位于西海岸的轮岛至曾曾木之间。最符合山云主题的情景,是在飞弹通往天生岭的山路上邂逅的。当时这些情景在我心中引起怎样的感动,我都将它写在拙著中了。现在引用其中一节,请诸位听听。

从轮岛西的市镇尽头放眼远眺,可以望见波涛拍击着弯弯曲曲倾斜的海岸。我发现了类似我所想象的景象。从远处的海面划着白色弧线翻滚的长浪,奔扑过来。有的浪头过早地破碎了,搅乱了浪头的长阵。后浪推前浪,涌到了汀线。这时先头的一排浪头仿佛已经筋疲力尽,踌躇不前,想折回去似的。这一瞬间,白色的浪花如同蔓藤花纹明晰地浮现了出来。这时,后面的浪头又簇涌过来,轮番交替,令人百看不厌。海的色彩,也由于这季节和天气的关系,呈现出我所企盼的色调,不由欣喜万分。那不是蓝色,也不是绿色,按日本画的绘画颜料来说,是类似赤褐群绿,给人一种协调的感觉。P033


吴砺

2021.1.24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