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一)
翻阅《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法)佩雷菲特(Peyrefitte,A.)著;王国卿等译,---4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2018.2重印)
这本书买了二三年,看了一个开头就放下了。我现在要看书,必须有目的才能看得进去,比如我要写一个地方游记,才买来相关书籍草草地翻一下。要是平时这类书,多是枪子都打不去。
前不久,为写到山西陕西八日游,我让我的小子帮我在网上买了十五本书,真的粗粗地跳读一遍。看了这些书,写起文字就不会浮云般浮在空中了。
现在,我突然想把这本书拾起来。这个法国人写的1793年英国特使团前往清帝国乾隆朝,准备开通中英贸易之路的故事。我想看看,二百二十多年前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对比,那些是进步了,那些仍然是停滞状态。
我认为,这是二百多年前,中西方进行的一场鸡鸭对话。
我的一个朋友前不久说,上世纪美苏之间的对话,虽然制度不同,一招一式均是西方式,有来有往有对应;但是,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中美对话,似乎变成了武术对拳击的对话,套路全不对,完全地各说各话……
这真的是令人困惑的事情。这也是我想重新拾起这读了开头就放下的书籍原因。
“这就是历史赋予远东和远西的机会。但是聋子---地球上最强大的聋子——之间的对话使这个机会付诸东流。两个傲慢者互相顶撞,双方都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把对方推到野蛮人的边缘。”
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 中美之间是不是又开始了“傲慢对自负”“两个傲慢者互相顶撞”?
这个法国人1989年写的书颇有才情。我在他这本书的前十页差不多就摘录了四五千字。这是引子,可以引起我们这一代人思考的引子。
这本五十五万字的中译本,看了前十二页……作者把乾隆朝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比,我们这些过来的中年人,对此感触颇深……
这本书看起来很有趣,语言生动。
马戛尔尼的个性太看重所谓的尊严,他作为一个使者,到中国真的不是很合适。
我们这个时代,又充满了愤青们对天朝的无限自豪感……“当有人决定视而不见时,他会对任何证据都无动于衷。”(P024)这似乎也是我们这个世纪的特点之一。
书中引用了1931年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说的话:“对原始人来说,外族人是敌人和坏人的同义词。本民族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其他民族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好的。”
这本毕竟是现代西方学者兼政府官员写的,评论清王朝真的很精彩。
这船英国使团船上的英国人,看当年清王朝的沿途的中国老百姓,完满了好奇心。
我好奇的是,如果英国特使团是来见康熙皇帝,这与见乾隆皇帝会有什么区别呢?
这一本书汇集当年当事双方的叙述,二百多年的中国的景象,如刚刚发生在眼前。这个作家竟然把二百多年前的中国,写得活龙活现!写这本的作者已经在1999年离世了,他的这部作品却让我们觉得他还活着,正津津有味叙述二百多年前的故事,多么神奇的人类!每个人都会消失,有的人逝去了,他的精神世界似乎仍活在书本之中……
这本书上半部写完了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见乾隆皇帝的故事。这个乾隆皇帝对当时的英国,当成了中国周边的小国,对英国人提出了要求完全没有任何概念——当然也不认真对待,他不可能了解英国。这次历史性时刻,变成了一场儿戏。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蓝色衣服中国从清朝一直延伸到文革结束。
这本书下半部,是英使团从北京到广州的陆地上河道中的行程,这为我们打开了一系列二百多年前中国一个民间民俗风情图片。
我震惊的是一个英国使团从北方到南方,乾隆皇帝竟然从头到尾写指定指示陪同英国使团的中国官员。皇帝从头到尾的不信任英国使团,那来那么多的精力关注这段事情?
看这本书时候,我产生强烈印象是,英国使团并没有改变这个世界,却是为十八世纪末乾隆皇帝后期的中国,为人类历史留在了一部精彩旅游日记——这是当年中国人自己写不出来的旅记,这难道不是对人类历史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吗?
作者这本书试图记述的历史题目,太宏大了——他想弄清中华帝国为什么在近现代社会二三百年里出现了不可思议的“落后”,可惜他没有活到现在,否则,他的书里或许有全新的视角——这个视角,是中国人自己无法拥有的旁观者的视角……我们中国人看清这一点,如同要拧着自己头发升天一样困难……
假设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见到乾隆皇帝时候,按所需要的下跪磕头,乾隆皇帝就会接受与英国通商贸易吗?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乾隆皇帝这样极端自负自以为世界最聪明的人,他仅仅是因为英国使者的新奇的礼物而进行改革?何况乾隆皇帝,当时己是八十二岁的老人。若是让乾隆皇帝,这时到英国留学两年,或许对他还有一些剌激。
这个法国人这本书最后两页令人深思,我还是先摘录在我的这篇读后感里面:
“要向别人学习,中国人应当摆脱千年以来的骄傲情绪。他们经过了两个世纪的悲剧后才习惯了这一想法。但没有迹象说明他们准备这样做:
从1793年至1978年,中国一直想遵循自己的模式。除几次很快就失败了的尝试,它拒绝谦虚地向外国学习。只有中国的文明。一切不好的事都必然来自外部。一切好的东西则来自自己。
直到消灭了‘四人帮’,并对毛泽东的遗产提出异议后才能对中国历史的解释开始修正。官方历史学界过了很久才按1978年作出的勇敢抉择精神来重新观察近两个世纪的历史。甚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们还继续引用毛泽东的话,说‘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他们批评贸易自由,批评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系统,即开放世界的系统。他们还用马克思主义的词藻像乾隆与慈禧一样拒绝全球的现实。
他们真变了吗?或者历史又在北京重演?马克思主义同清王朝一样对中国人来说是舶来品——但两者都同样促进了中国的闭关自守。因为在乾隆及其继承者的拒绝中,我们不能忘记时机的作用。当西方敲响中国的大门时,看守这个国家的竟然是一位满清皇帝。而清皇室已经成了中国人的自我崇拜的最虔诚的信徒。他们在鼓吹最最排外的汉化时正是想巩固他们对中国人民的统治:闭关锁国的反应由于这个来自外部的王朝的脆弱而更为强烈了。在对外关门的同时,还要保证这个一成不变的体制能幸存下去:中国人的骄傲同满清政权都从中得到了好处。
满人或马克思主义者(或外族或国际主义者)都比中国人还中国人……不论是乾隆给乔治三世的回信中说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还是一再迫害外国宗教特别是基督教会以免败坏中国民风,无论是慈禧太后在中国被日本挫败之后高喊‘谁知倭贼竟敢犯我?’还是毛泽东在俄国专家撤走后宣布‘自力更生’,或把美国的力量看成是纸老虎,他们都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中国可以自给自足。
多少今日的中国知识分子还在对中国自身,对这惟一的自给自足体系表现得忠心耿耿!多少今日的中国知识分子还会像1912年革命时那位一度亲英的奇才—样宣称:‘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这种自我陶醉,最终只能导致对自我的不理解。如何解释过去一小撮西方兵士在离他们基地两万公里之外,竟能把在本土作战的中国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如何解释今天如此沉重的落后包袱呢?多少杰作,多少发明,那样聪明勤劳,那么多的集体智慧!4000年的灿烂文化!革命后获得的40年的新生!世上最一贯正确的领袖与学说!这一切汇集起来,才能达到上一世纪祖先还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某个热带共和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所有人在法律上与尊严上当然都是平等的。但所有人,特别是所有社会在达到技术,贸易和工业文明方面并不具有相同的才能。有的使财富像喷泉喷水那样源源涌出。有的却不能,或不愿,或不会这样做。对中国人来说,他们并不缺乏个人的才能,而是缺乏文化环境。马戛尔尼的伙伴已经发现在巴达维亚‘中国人去那里都是想发财,他们不放过任何能够获利的机会’。‘由于辛勤劳动,他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他们在澳门也看到了相同的现象。在香港、台湾、新加坡、加利福尼亚,华侨的生产能力很强,以至在同样的40 年间,他们的生活水平比在人民中国的兄弟或远亲的高出10倍至20倍,而开始时他们的生活水平是相同的。不论是今天还是昨天,华人一直被列人世界上最大胆的企业家、最精明的金融家和最有才干的商人之中。条件是不要呆在中国。
在自然科学范围里,中国国家机器的效率并未受到影响。它在火箭与卫星发射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与法国相比,它只用了一半的时间便完成了从原子裂变到热核聚变的过渡。但当我们看到同样的人在40 年的市场经济里取得了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发展速度,而在计划经济的官僚体制下他们却停滞不前时,我们就应该从中得出结论了。
共产主义制度继承了乾隆时代的官僚体制:反对贏利、反对商人、反对外贸、反对外国人的来到、反对一切不是来自这个制度的创新。居住着华人的那些东南亚小国摆脱了这种控制,便轻松地投入到生产贸易中去了。因为每日同其他民族(日本人、西方人)接触,他们拋弃了中国是惟一的文明国而他人都是蛮夷这千古不变的陈旧观念。
所有国家都有自以为天才第一的倾向。所有民族都有本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巴西中部印第安人中的格族人在人种学家库尔特·安凯尔离开他们时痛哭流涕,因为他们无法想象人在离开他们这个惟一生活还有意思的民族后还能生存下去。但很少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那样把这种怪癖发展到如此程度。他们今日的落后主要来自他们的优越感。
不发达状态是孤立与停滞结合的产物,人口问题使这种状况更趋严重。发展是向世界开放和不断革新相结合的结果。乾隆与马戛尔尼都自吹代表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尽管英国的力量当时尚处于萌芽状态,但下一世纪的历史却证明了英国有理。
如果使臣以另一种方式提出建议,如果皇上以另一种方式处理这些建议,中国可能不必以世界为之震撼的方式苏醒过来:世界可以使这个国家更有创造力,使它进步得更快。一方面的狂妄自大与另一方面的骄傲自满相对抗,结果是人类失却了难以估量的财富,这些财富只能随同没有发生过的历史永远埋藏在地里。
但是这次失败的会见教训犹在。乾隆与马戛尔尼尚未死去。他们生存在我们中间。他们又在我们身上转世了。他们也许是不朽的。循环无穷的中国呀!……”P482
吴砺
2021.1.24
附录一:阿兰·佩雷菲特 - 百度百科
附录二《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摘要:
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这个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统的政府。(……)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黑格尔(1822年)
要批驳黑格尔关于中国处于停滞不变状态的观点很容易……然而,黑格尔是对的。 艾蒂安·巴拉兹(1968 年)
二百年前,大英帝国以给乾隆祝寿为名向中国派出了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分乘五艘船只,浩浩荡荡,经过10个月的航行,于1793 年 7月底到达天津大沽口外,并于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皇帝。P’001
中国方面由于文化背景与政治观念的不同,认为“中央帝国”同异邦的关系只能是宗主国与藩属的关系,异邦只有岁岁来朝,俯首称臣。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外部世界的进步与西方的科学文明一概不知,而为自己处于“盛世”沾沾自喜。他们认为英国是仰慕中华文明才遣使远涉重洋为皇上祝寿的,
这场聋子的对话尚未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了。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马戛尔尼觐见时是否下跪的问题并不单纯是一场礼仪之争,而是两种文明的撞击,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P’001
法国作家阿兰。佩露菲特先生就这一主题在19緲年 5月出版了《停滞的帝国》一书。该书一出版就进入畅销书行列。半年内就售出了20万册。
佩雷菲特先生出生于1925 年,先后在第五共和国的前三任总统戴高乐、蓬皮杜和德斯坦时代担任过七任部长。1977 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0 年后又以全部赞成的票数被选人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历史部。L粥1 年任法国最大的报纸《费加罗报》的编辑委员会主席,同时还是国民议会议员与普罗范市的市长,在法国的政界与学术界都颇有影响。P’002
作为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佩氏对马戛尔尼访华一事作出了这样的评论:“如果这两个世界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术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刚刚驯服了蒸汽,并即将制服电力的国家把各自的发明融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文明与国家的衰退,无力抵御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记取这一历史教训也可使我们今天更坚定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P’002
先进社会和传统社会相遇,我还从未听说过有比马戛尔尼出使中国时第—个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和最杰出的文明国家之间高傲的相遇更有说服力的例子。大多数的文化冲突是“文明人”和“善良的未开化人”之间的冲突。工业化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用今天委婉的说法就是“北南”双方——的争论,一开始就由于殖民征服而恶化了,殖民征服使殖民地人民的心灵遭受了无法忍受的创伤,那就是一种集体的自卑感,它使殖民者在一度陶醉于自己的统治后,由于掠夺行为而不断地产生着自罪感。但是在许多世纪内得到不同发展之后,自认为是世界上最文明的两个社会一它们有着充分的理由可以这样认为——的代表的这种相遇却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它更具有典型意义:它有着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纯正性。P001
首先,在18世纪的后半叶,欧洲兴起长途旅行的狂热。这种狂热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也曾在欧洲出现过。接着他们用两个半世纪的时间来消化自己的发现。这一次他们又跨出了新的一步:一个“有限世界”的时代即将开始。
其次,这些著作大多译自英文。在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然后是荷兰人共同垄断远征的时代后,轮到英国人上场了——这是个人口不多,却如巨人般有力的民族。他们远远超过了布干维尔和拉佩鲁兹①的法国。他们无所不在;他们将去撞击大部分的古老社会,并迫使它们——尽管它们并不愿意,就是英国人自己也并非真正愿意如此——进入现代世界。随着他们殖民地的相继解放,英语成了世界通用的语言,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p002
您是否知道,正值法国大革命之际,英国人却派遣了一个浩大的使团前往中国,以使它对英国开放?您是否知道,他们就像面对巨人哥利亚的又一个大卫,尽管只有800万人,却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强大的国家”,并打算同一个拥有3.3亿人口——人类的三分之一——的国家平起平坐?而中央帝国——“天下惟一的文明国家”——竟粗暴地拒绝了他们所有的要求?
您是否知道他们的使节发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在启蒙时期被理想化了的中国?您是否知道他们曾竭尽全力彻底摧毁这个神话,并指责天主教传教士的书信为欺骗?您是否知道这个“不可超越的榜样”开始在礼仪上显得僵化,并因虚荣而显得做作?
最为奇隆的是一件表面上微不足道的小事导致马戛尔尼最终的失败:他拒绝叩头——即根据宫廷礼仪,在皇帝面前下拜叩头九次。这一插曲会使孟德斯鸠欣喜若狂,他曾用一件小事来解释皑撒之死:暴君违背惯例,忘了在全体元老院议员面前起立。以前最专断的行为也没有引起共和主义者的反应,但是这种傲匣的态度却导致了谋杀:“没有比违反他人的习俗礼仪更得罪人的事了,因为这总是蔑视他人的一种标志。‘
“天朝”被得罪了。皇帝缩短了使团逗留的时间,两国关系破裂引起了悲剧性的连锁反应:两个民族的对抗;中国的崩溃, 19世纪英国在东南亚的统治: 20世纪西方与第三世界间因仇恨引起的误解。P003
马戛尔尼及其伙伴是来提议进行交往和贸易的,但他们在中国社会里见到的却是—个封闭社会的典型。那里的制度犹如台球那样结实——它是那么完整、精确、苛求,以至想不服从就会冒很大的风险。要摆脱它要么靠贪污舞弊,或者靠惰性-嘣即什么都不干,一而极少靠积极性来实观。禁止革新,只黪照惯例就够了。给予孔夫子启示的或孔夫子给以启示的“经文”包含对所有困难的解决办法。这本书里—切都说到了。要改变其中的任何内容都将是自负的表现。
为了不变,最好是避免交往。但是英国人已把买卖做到了从未有过的水平;他们还想更提高—层。他们明白通过贸易,卖方和买方双方都能获利;犹如两个情人。每人都不可能独自获得只有对方才能给予的满足。满清时的中国对商人十分蔑视,对经商极不信任,对外国的创造发明拒不接受,这些都无一不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尽管国内的市场经济相当发达,对外贸易却被官僚政权的控制和垄断所扼杀。马戛尔尼使华是自由贸易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和对此最无动于衷的国家之间的相会。
这次远征使人深入了解到传统社会之所以“不发达”和先进国家“发达。的奥秘,它们之间的相会很可能将支配未来的世纪。P003
吴砺
20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