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一)
翻阅《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王晓明著.一修订本.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1
连续几个月,我把自己的绝大部份时间,放在写“我的发明”技术概念发明的散文体系列。读书和正常的散文写作,因此处在休眠状态。几个月不读新书,总觉得自己内心变得空荡荡的。现在, 我想把“我的发明”写作放一放,集中力量再读一阵书,补充一点新鲜的知识。
这次我先选择了一本鲁迅传。
无疑,鲁迅在我们这代人眼里,真的是特别的人物和形象。七七年以前,我是在小学和初中听说过鲁迅。七七年我的高中课本里有鲁迅的名篇“祥林嫂”“阿Q正传”,好像还有其他的文章。
我的高中二年半时间,七七年到七九年上半年,这一段时间是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初期,很多观念还有上阶段延续,因此鲁迅依然是被崇拜对象。文革期间,五四运动以来的各类作家的文章被允许在中国广泛阅读的,几乎只有鲁迅的文章和作品。鲁迅被宣传成了一个神,“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对抗旧世界无情批判旧世界唯一的高大上的冷漠严峻的战神。
我的高中阶段,鲁迅这尊神的形象依然是高大的,我们高中课本众多的鲁迅文章作品就是例证。大学时期,我在暑假里,曾经找来一组鲁迅全集,看了几页,就是看不进去。当时觉得这些文章实在是太枯燥了,没有直接的压力,这些被大吹特吹过的文章,对心情浮躁的青年时代的我来说,真的读不进去。
此后,我再也没有读过鲁迅的书,仅仅是在电视上看过介绍鲁迅的记录片和零星的介绍鲁迅文字。
当然,就我而言,鲁迅作为一个神早已不存在。但是,在我的世界里,他仍是中国二十世纪最有才华的文学家, 这个地位是确定的。
曾经成为神话,不是鲁迅先生本人的过失。有人评论,鲁迅曾被人当成打人的棒子。显然,故去的人即使曾被当成打人的棒子,棒子自己并不是要承担打过人的过失。
我过去对鲁迅先生印象深刻有两件事。一篇回忆录说,作者当年拜访鲁迅,看到鲁迅做出射箭的架子和手势假想射楼梯中上楼的人。另一篇回忆录说,家乡有人埋怨鲁迅的名义上的妻子朱安,没有给大先生生过一男半女。朱安听到后特别委屈,说:大先生从来就没有和我同过床,让我怎么为他生孩子?
这里看得出鲁迅的双重人格:现实生活中,对旧道德规范要求不肯违背——为什么不与朱安离婚,给一个女人自由?不敢得罪母亲,却牺牲了朱安作为女人的一生。这也是鲁迅身上极端自私自利和懦弱一面的反应。
文字上的巨人和勇士,现实生活中的真正的懦夫。
从做学问的角度,我读鲁迅的作品仅仅是中学课本里几篇文章;也没有读章太炎,严复,梁启超等人的文章。我不是思想家,对这些沉封的过去文字并没有兴趣,也缺乏对其应有批判能力。因此,我来评论鲁迅思想不可能太深入。
我只是一个旅游的人,看一眼写一篇游记的游人。游人不需要了解太多,但是仍有写游记的权利。不在庐山里,会有特别的视觉。
整本书粗粗扫过一遍。真是让我感慨万千。转眼之间,我自己已经超过鲁迅活过的年龄,或者说比鲁迅的年岁大了,仍然带着中学时代的心情,来面对鲁迅是什么样的人问题。按照常理,我们年龄比鲁迅年岁大,应当比他更有智慧了,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们绝大多数带着一个童心来到这个世界,差不多还是什么都没有明白, 又以接近童心状态,离开这个世界。鲁迅这样的天才,则不然,在对人类现有的对人类社会认识的古今知识堆里滚来滚去,再添加一些自己东西,再平静地接受自己末日的到来。
人生如此之快,我们这些凡人快到墓地门口时,你仍觉自己仍是少年一样无知,从未有过什么大彻大悟——这就是我们这些凡人和那些人间天才之间的不同。
只是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评论谁的人生质量高。天才们的一生,多是磨难或者是自己折磨自己或者被命运折磨的一生。我们未必是愿意把自己平淡一生,与那种天才高压锅中一生做交换,尽管我们赞美他们天才的作品,却不一定倾慕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这本书的前言写的还不错,带给我一些关于鲁迅全新的视角。这本书真的让我第一次见到一个作为普通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普通七情六欲中国人、个性十足和才华出众的活生生的鲁迅。
鲁迅有幸活在一个言论开放或者部分开放的时代。
没有想到十三岁以前的童年和少年的鲁迅,过着清代大户人家兼大知识分子家庭十分优越的生活,从小就开始系统的中国古典文学学习。少年鲁迅,还是十分活泼开朗的孩子。
当翰林的祖父科举考场上作弊入狱,很快祖父和父亲同年病故,使鲁迅的生活从天堂突然降到地狱,从此心情大变,同时不得不担起长子的责任。
我网上查了一下,曹雪芹也是十三岁从富家公子哥,突然面临被抄家落泊生活的。
人间这样大起大落的人生太多,只有极少的天性极敏感而坚忍不拔努力的天才,用自己的笔记下了自己心灵的颤抖,为我们人间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并使自己似乎永远活在人间,以作品作为他们不死的灵魂,活在后来者的记忆里。
不过,鲁迅家毕竟是大家庭,再破落还有点家底,还有几十亩地收入。至少鲁迅还在国内新学堂读了二年书,还在留学日本达七年之久。这是当年的普通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我第一次知道鲁迅在日本还参加了光复会,曾经被光复会指派回国暗杀清朝高官——可是,鲁迅向组织提出一个问题:我若是被砍头了,我的母亲谁来照顾?组织只好取消了这个不坚定的革命者。鲁迅一生对此也耿耿于怀,私下里向许广平承认自己小资情调太重,当不了革命者。
鲁迅回国后,颇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先行者冲动和自信。到处碰壁,最后在政府机关当职员十多年。默默无闻,到1918年被朋友劝向《新青年》投稿,才一举成名。
鲁迅是1881年生,到1918年成名,快四十岁了。
我突然怀疑,鲁迅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他写的作品对这个社会真的有帮助吗?
有点是肯定的,鲁迅的文章组成一面镜子,中国人可以看到自己其中并不好看的一种嘴脸。当然,我们还有让自己看起来好看的其他的镜子。这取决于我们想用什么镜子照照自己。
鲁迅显然是一个性情中人。与弟弟周作人一家关系破裂后,鲁迅酗酒无度。当然,我看过一本英国人写的周恩来传记,说周当年在日本留学,也曾一度喝得天昏地暗。
鲁迅的文章,已经多年没有读过了,当年印象鲁迅小说是散文形式的语言,写景十分简洁,力透纸背。
我个人觉得,鲁迅的小说真的很出色,但他写不了长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都是印象式的,散文式的。他不可能像张恨水那样与社会各方面友好相处,因此他不可能也没有那个耐心更多了解社会生活各个阶层的状况,同时他对人性完全没有梦——他长篇小说绝对写不出来。若是他有写长篇天赋,像鲁迅这样努力的人,不可能主动停笔不去开发自己这方面的天赋的。这是这本书作者判断失误,认为鲁迅不写小说太可惜。这一定因为作者对文学才能天赋理解有限。
这本书中间看的我想打嗑睡,但是看到鲁迅与许广平的恋爱章节,我又打起了精神。
这个恋爱故事里,我们再次看到一个胆小懦弱的鲁迅,鲁迅不是什么骨头最硬,他的骨头还是人的肉体一部分。“人言可畏”,鲁迅同样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倒是许广平勇敢得多,否则,鲁迅的人生永远缺失了一个正常小家庭的这一环节。
我也曾看过五集鲁迅的纪录片。看了这本书,我才体会到了一本传记的书,可以展示一个人人生的多面性,而现在纪录片人物介绍信息量就少太多了。
这本书把鲁迅由一个神变成了一个人。看出来,鲁迅一生都是在艰难讨生活的人,一生求被关注的人。这是一个一生都处在激动不安状态的人,在愤怒绝望和希望中来回荡秋千和碰壁的人,是一头找不到出路的愤怒的困兽。他的一些阴沉的思想,一定是在毛那里,产生了强烈共鸣。
鲁迅的人生和文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黑洞,他反映的不是光明,他阴郁的文字,反映出他所在环境阴暗的一面……
鲁迅也是怀疑一切的人。他当不了革命者,因为他对革命的后果本身就是怀疑的,担心那不过是新瓶装旧酒。
鲁迅并没有做过大牢。公正的说,命运待他还不算太差。他并没有掉到人间最黑暗的地方。相对中国后来的很多知识分子的经历,他应该说是幸运儿。世界上幸运没有绝对的,只有相对比较的幸运。
他的痛苦深度,来源于自己过于敏感的神经和感受力。他的天才是一个痛苦的光电倍增器,只要少许光子就可以产生强大的电流输出;而我们这些普通人,只是普通的光电接收器,是迟钝和低效的电流输出——其后的几十万的知识分子,遭受了比他大得多的人生挫折,却写不出来让我们共情的文字。这就是鲁迅作为一个天才对我们的价格。
历史上家道中落的人太多太多,但是,只有曹雪芹写出了《红楼梦》。
伟大的文学作品,需要伟大的天才,言我们所想说的但又讲不出来的感觉。
我对这本书有一段文字印象深刻:
“既然骨子里还是一个‘五四’式的知识分子,鲁迅在政治斗争的旋涡里陷得深了,就难免会觉得格格不入。1930 年 5月,他刚刚和共产党人结盟,共产党的一位领导人李立三,就秘密约见他,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求:‘你在社会上是知名人物,有很大影响。我希望你用周树人的真名写一篇文章,痛骂一下蒋介石。’鲁迅婉言拒绝:‘文章是很容易写的。…。。不过,我用真名一发表文章,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李立三却说:‘这个问题好办!黄浦江里停泊着很多轮船,其中也有苏联船。你跳上去就可以到苏联去了。……’口气如此粗鲁,一点也不掩饰他对鲁迅的利用心,好像看得他如同一枚炸弹一样,这叫鲁迅怎么受得了,他当然一口拒绝了。
几年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读到了另一位有名的共产党人的词,强烈感觉到其中回荡着一股‘山大王’的豪气。‘山大王‘者,绿林豪杰也,鲁迅对这一类人物,向来不敢轻信。当初在东京参加光复会,他就领教过他们的厉害,所以才会对朋友预言,倘若他们造反成功,像自己这样的人恐怕都得遭殃。民国初年在绍兴,他又从王金发身上证实了这个预言,这位也参加过光复会的山大王,掌权后没几个月,不就派兵捣毁报馆,对昔日的同志肆行高压了吗?自那时起,鲁迅眼见一批批造反者成功之后,是如何迅速地翻脸变相,变得比前任更加专横。不但山大王们是这样,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人也这样。1930 年代在上海查禁他的著作的政府官员,就颇有五四运动时冲锋呐喊的闯将,以致他那样感慨:他之所以用循环论去解释中国的历史,除了依据史书上的记载,他亲身经历的这些造反者的可怕,也是一个重要的刺激吧。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甚至对一切打着新旗号的造反者都心存戒备。譬如1933 年深秋,一批政府军的军官在福州成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公开打出反对蒋介石和中央政府的旗帜,共产党自然全力支援,上海的一些热血青年,也纷纷前往助阵。鲁迅看在眼里,暗暗摇头,他写信对朋友说:‘闻此地青年,又颇有往闽者,其实我看他们[指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主持者]的办法,与北伐前之粵不异,将来变脸时,当又是杀掉青年,用其血以洗自己的手而已。’ 当他写这段话的时候,陶成章的霸气,王金发的专横,乃至广州‘清党’时的种种恶状,都在他心头一一闪过吧。
对现代中国的形形色色的造反者,他已经存了这样固执的看法,现在又从李立三等人身上,看见了如此赤裸裸的功利心,如此无掩饰的绿林气,他会做何感想呢? 1928 年他曾写道:‘所怕的只是成仿吾们真像符拉特弥尔·伊力支[即列宁]一般,居然‘获得大众’;那么,他们大约更要飞跃又飞跃,连我也会升到贵族或皇帝阶级里,至少也总得充军到北极圈内去了。译著的书都禁止, 自然不待言。”这实际上是重复了当年他在东京关于陶焕卿的那个预言。而到 1936 年,他和共产党人结盟六年之后,他竟又一次重复这个预言。有一回和冯雪峰闲聊,谈着谈着,他突然用玩笑式的语气说:‘你们来了,还不是先杀掉我?‘冯雪峰愕然,赶忙摇手:’那怎么会呢,那怎么会呢……‘这位老实的年轻人,太不理解鲁迅了。”。P199
张国焘刚进入红四方面时,检查出手上没有老茧的就要被枪决,识字的干部基本被清洗干净。
说不完的鲁迅,说不完的曹雪芹。
吴砺
2021.5.5
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摘录:
当初之所以这么来讲鲁迅的生平,并不只是因为,在我动笔之前,已经有了多本堪称全面的鲁迅传记,我要再写新的,就该有所侧重;更是因为,我深信在现代中国,鲁迅不但是最重要的文学家,也是最重要的思想家,“‘他在诗意的创造上,自是明显高过了几乎全部的同时代人,就是在思想上,在对那个时代的人生和社会的体认上,他也比无数的同时代人,明显高出了许多。我不止一次地对朋友感叹:“他怎么能看得这么透?他的很多想法,怎么跟其他人这么不一样?不可理解啊!……”
我现在当然知道了,这份惊叹其实是来自无知。随着对现代早期(2‘的中国思想的了解一点一点增加,那种觉得鲁迅在思想上也是横空出世的崇拜之心,是逐步消退了:他并非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无论衡人看世的眼光,还是立身行事的思路,他大都是其来有自,甚至表现出相当清晰的师承路线的。譬如他早年的五篇滔滔不绝的长文,其中那些令我惊佩的视角和论断,<3’就多是来自从龚自珍到章太炎一路的思想脉络;他在中年时期稳定成形的“绝望的抗战”的意识,也分明刻着上一代思想家的诸多印痕。“‘至于勾勒天下的“大同”式的气魄,书写纲目分明的救世方略的雄心,他更是不如前一辈中的许多人,年岁越长,他似乎越少充沛的激情,再发《文化偏至论》和《破恶声论》那样的宏论了。
应该修正我当初的认识:如果跟上一辈中的佼佼者,例如康有为、严复和章太炎,甚至梁启超相比,在思想的宏阔和开拓方面,鲁迅都是明显不如的,在我所理解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地图中,他的原来的位置,是应该移动了。
但是,我依然确信,鲁迅的思想,对于整个现代中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而且,这“现代中国”不仅是指他那个时代的中国,也包括此刻,乃至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中国。<2‘
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我的确信,但置身如此纷乱的现实,我却只想这么来说:跟他的同辈人相比,更不要说跟直至我这一代的后辈相比了,他的思想的透彻和特别,一直都是那么耀眼,那么逼人j
尽管本书的很多篇幅,都是在描述这个“透彻和特别”,我还是忍不住要借这个短序,再对他的思想的这两个特点,粗略地勾勒几句。P’3
鲁迅却不是这样。他也看重经济,看重物质,但他判断社会的第一指标,始终都是“人”,是这社会中的普遍的“人心”。年轻时候他就断言:一国能不能“立”,全看这国的人能不能“立”,终其一生,他都坚持这个标准。P’4
这当然不是说,在这普遍的人心的深层,就不再有麻木了,那一定是有的,而且堆积得很厚,但同时还有别的:总是消极地判断世事的习惯、不自觉的胆怯和放弃、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泯灭的不甘,以及常会发泄错方向的愤怒……是所有这些因素的混杂叠积,构成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的底蕴,而在鲁迅看来,这也就是现代中国的社会的底蕴了。
不用说,他的那些当时显得奇怪,却屡屡被以后的事变所证实的时势论,例如“失掉的好地狱”和“进向大时代的时代”,也都是依据这样的深掘而形成的。一旦看清楚整个地基的糜烂,别人再怎么赞叹大厦的亮丽和值钱,他都只能说:“它不久就要倒的….
鲁迅曾这么称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透彻,说他不但写出了光鲜底下的污浊,还写出了这污浊底下的“光耀”。“‘但当刻画中国社会的时候。他的笔锋却总是指向污浊,甚至竭力要揭发出污浊底下的更为不堪的糜烂,可以说,他的思想的透彻,是明显偏向于揭发黑暗的。他当然知道,社会和人心不可能只有黑暗的一面,他有时也大声称赞,说中国人一直都是有“脊梁”的,但他显然相信,社会最需要的不是歌颂和粉饰,而是毫不留情的批判和揭发。他虽然痛恨中国的丑陋,却并不轻看中国,以为它禁不起这样的痛恨,我觉得,这样的不轻看,才是他真正相通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方吧。
他没有看错,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摇摇欲坠,百废待兴,却还能够激励和承受他这样的批判和揭发,并没有孱弱到一声刺耳的呼哨就稀里哗啦不可收拾的地步。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式的思想的透彻,未尝不可视为社会还是有救的一个证据,哪一天出不了他这样的人了,社会就真是走到尽头了。
明白了鲁迅的透彻,也就能认识他的思想的特别。
首先当然是,我前面也说了,鲁迅的思想不但多半以文学的方式来表达,更是以他一生对黑暗的反抗、以他在这反抗中形成的人格来表达的,有很多时候,他实际怎么行事,和他在各种非公开的文字——例如私人通信——中怎么评述这行事,是比他公开发表的文章,更能表现他思想中较为深刻的部分的。
吴砺
20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