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55|回复: 0

[散文]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一)

[复制链接]

6386

主题

1578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92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1-10-18 10: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一)



翻阅《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美)阿达·路易丝·赫J  克斯塔布尔著;陈元飞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4(企鹅人生)


   “每天早上煮着鸡蛋的时候,我都会翻开《泰晤士报》讣闻版安慰自己一一大部分人都比我大15岁。这意味着我还能再活15 年,那很长了。从出生到中学毕业用了我15 年,感觉像永远那么久。但对时间的感知不同了。15岁的时候,15 年是你的一生。你60岁的时候,它只是你一生的四分之一。现在时间的流逝速度是过去的四倍。”

  

——英国专栏作家杰里米·克拉克森

与这个英国评论家感觉不同的,我的15岁以前的生活是永恒;15岁到30岁之间的生活漫长而又短暂;30岁到接近六十岁这一段时间,好像是消失的真空。

好在中国报纸不登平民的讣告,中国报纸基本上只登大官们的讣告。这省去了天天看到让人心堵的讣告。

现在我订有两份报纸,一份《参考消息》,一份《环球时报》。只是,我己经有两年一天一份都未看。之前这上面讲的全部,我可以这样概括:“全世界全都黑,剩中国唯独明”,假大空的东西太多,不看不心累,更好。

言归正传,话说这本传记的主角,我曾经看过他的纪录片。尽管我在电视中看过部分他设计的建筑物,但是我还是没有身临其境感受过他的作品,真的是十分遗憾。

一个建筑学家被如此重多的人研究评述,这真是十分的有意思。这本书的引言中的评论十分的精彩。

我真的非常非常热爱阅读人物传记,尤其是一些天才们的传记。他们的言行,曾经给我很多的勇气和自我解脱的理由。现在他们会唤醒我的一点点打破传统的创新意识。

这位自学成才的建筑设计师,是横贯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天才式的人物。这一段时间也是美国盛行这样非科班出身的天才人物的时期。

这是一个美国建筑界的爱迪生式的人物,也是超前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式的建筑家。他的婚姻生活也是艺术家式的,太超前了当年的美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若是他生活在现在的美国时代,他的婚姻问题,就不值一提了。

不过,总体来看,他的婚姻生活,是他的人生最悲摧的部分。

这个天才的自负,是一种天生的巨大的发动机,推动他抵抗命运给他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是他人生巨大生命力的体现。

文字性的传记与现代纪录片的传记,带来我们是一个人两个有巨大不同的视野范围和体验,这在赖特的传记中十分明显。

赖特是有十九世纪下半叶对大自然美极度的推崇的哲学思想体系做自己建筑设计理念的基础的,虽然是自学成才,但是却是有深厚的艺术修养的建筑家。所以,他能够超越他的时代,看到下一代建筑设计应有的美感……

令我感到悲哀的是,过去中国的翻天覆地的全部新建筑,绝大部分全都是在我们这一代真正的没有文化修养的纯工匠式建筑师设计手中弄出来的……我们的官僚集团,也属于这类“半文化”人,即技术型人才,却没有美学和世界文化遗产浸泡过……

我们仍然以大老粗讲粗话为荣的一代人……

吴砺

2021.10.17

附一

[散文] 【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传

http://bbs.itongcheng.cc/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78971&extra=page%3D12%26filter%3Dtypeid%26typeid%3D50

附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摘录:

前言与致谢

文稿命运多舛,长路漫漫,几经曲折,方见成书。我曾有幸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多萝西及刘易斯.B。库曼学者与作家中心访学,跟随中心主任做了一年研究员。在此期间,中心创办者兼主任彼得,盖伊对我悉心鼓励,于是,我开始了对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研究。对于这段经历和机遇,我至今仍极为感激。其实,赖特本不是我的研究对象。当时,我正在研究一种具有革命性的全新建筑类型,此类建筑设计和生产的工具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因此我逐渐学到了很多应该掌握的知识,伴随着这一过程,我竟然鬼使神差般地回到了赖特研究上—这也是我多年前开始而未竞的事业。

尽管当今年轻的建筑师们通晓技术,而且使用了最先进的计算机,可我仍然发现他们的设计和赖特的作品相似得惊人。两者都具有不同凡响的视野,并对几何构建能力有着近乎着魔般的迷恋,以此为基础,他们都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两者都在各自年代可能的情况下,将创造性的奇思妙想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他们都有大胆开拓的思维模式,意图重新定义建筑的功能和标准。但是,赖特是用古老的方式做的,他利用直尺、丁字尺、圆规、三角尺等工具,一切图形都是手绘;他的工作用到立体几何中的圆形、方形、三角形、六边形以及晶体学图案。而当今的建筑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程序,已经转向利用分形学、微积分学和无穷计算变差来构造几乎无规则的形状和模型。赖特最重要的工具是他无穷的想象力和对美的鉴赏力。在21世纪建筑学发展的新背景之下,他的作品呈现出新的意义,其重要性也值得重新评估。

第二年,我在图书馆的弗雷德里克·路易斯,艾伦的工作室继续做研究,感谢雅量高致的韦恩·费曼,他成就了这一“作家天堂”;感谢图书馆里艺术与建筑方面的馆藏优势,以及热心的工作人员,你们对我帮助极大。在南卡罗来纳的梅德韦大农场停留时,我整理了素材。那儿真是激发灵感和放松心灵的好去处。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布哈拉·勒让德,感谢他慷慨的指引。真正永恒陪伴我的,是那一箱箱的书,我走到哪儿,它们就跟到哪儿。

在那些书籍中,我依赖最深的反倒是关于赖特的出版物中最细微的部分。容易获取的参考文献太多——其中也有专门写赖特参考书目的书一所以我只列出了我近期最感兴趣和对我的研究最有价值的一些书目。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梅莉·西克里斯特的传记作品《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传》,这本书研究了赖特的一生,并且添加了一些新信息,令人十分钦佩。布兰登·吉尔的《多重面具: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一生》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资料。罗伯特.C.通布利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解释性传记》是对赖特的生活和艺术解读得最好的文献之一,还有诺里斯·凯利·史密斯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内容研究》,也是一部十分具有价值的文献。

对我来说,必不可少的学术参考就是尼尔。莱文的里程碑式著作《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建筑》,该书意义非凡、成就重大,也因其对赖特一生的详细记录和分析,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素材上的重要补充和基本参考。但是,由于其中关于赖特建筑日期的数据有着较大的偏差,我还是选取了莱文近期最全面调查中的数据。格兰特.C.曼森的《 1910 年前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第一个黄金时代》仍然是对赖特早期作品描述得最好的一部著作。随后出现的许多关于赖特建筑事业的专著都非常好,其中一部分作者如下:约瑟夫·康诺斯、唐纳德,霍。夫曼、杰克。奎南、约瑟夫.N.西丽、凯瑟琳·史密斯,而托马斯。So 海恩斯和纳西索。梅诺卡尔的作品更是为关于赖特的研究扩展了深度,增加了更多细节。其中,我特别要感谢的是安东尼·阿洛夫辛的《迷失的时光一1910-1922 年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影响研究》,这本书非常珍贵,因为他重塑了那个时段的赖特:而此时段向来被认为是赖特一生的一个黑洞。后来证明,这段时间对他的建筑艺术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我选择了不少赖特自传中的章节,因为其素材丰富、辞章华美、饶有趣味。不论这些著作里有多少事实偏差,它们都很好地诠释了建筑,诠释了赖特这个人。有两本回忆录提供了一些其他的见解:赖特的次子,约翰·劳埃德,赖特的《我父亲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和埃德加·塔菲尔对赖特亲密而充满爱恋的献礼《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那些年:,天才的学徒入我还要向赖特档案馆的主任兼赖特基金会的副主席布鲁斯·布鲁克斯。法伊弗致以最真挚的谢意,因为他热心相助、谦恭有礼,允我一再造访,特别是他编纂精美的“信件”系列——赖特与客户和其他建筑师的通信,赖特与刘易斯·芒福德①之间大量的往来资料,还有赖特在设计古根海姆博物馆时那些非常生动的记录文献等,读来引人人胜。

如果为每个参考附上脚注的话,那工作量将极其巨大一而且脚注本身都可以凑成一本小书了。由于读者本来就可能包括一些既不从事建筑专业,也不在该行业内的人,所以,我没有直接附上那些作者的名字,引用他们的原话或思想时,我会在不中断叙述的情况下,直接写出信息来源,最长的一次引用来自赖特的自传。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那些读过我的手稿并给出有价值的建议的朋友们:纽约新学院大学《世界政策》杂志的编辑卡尔。E。迈耶,他的观点我非常重视;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托马斯.S.海恩斯教授,他关于赖特和加利福尼亚建筑的丰富知识是无价的;纽约大学的卡尔。克里斯基教授,她学识渊博,在编辑方面更是能手,尤为难得的是,她给我提出了一些非常棒的问题,并无私奉上建议,让我倍感荣幸。我要谢谢以上三位,他们的善良和热情超过了一般的专业咨询人员。最后,我要感谢乔尔。霍尼格,他是我最好的编辑、研究助理,也是我最忠诚的朋友。但遗憾的是,在手稿完成之前他已经辞世。他给我的帮助和鼓励,我只能沉痛地怀念了;下午茶时间,再也没有人会跟我一起热烈地讨论关于艺术和生活方面的事了。

阿达·路易丝。赫克斯塔布尔于纽约市P’000

引  言

关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一生,其实有两个版本:他所“创造”的一生和他真正走过的一生。前者是他自己美化的版本,标准的赖特神话——一位天才,特立独行,身陷重围,频遭猜忌,孤身一人,锐意革新,绝不流俗,高举“真理抗衡世界”的旗帜——如此鲜明的人物,如此精彩的情节,简直称得上一部黄金档播出的纪实人物电视剧。赖特篡改事实,捏造历史,让自己走上神坛,并且真的相信那就是自己,仿佛自己就一直在神坛上。他有如此绝对的自信,令人叹为观止。他呈现给我们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剧。

赖特逝世三十年后,其档案被公开,更多的文件和详细情况才为学者所知晓。一系列出版物都致力于讲述他漫长的一生,其中满是别人对他的斥责和控诉,以及一些为人们所不齿的苟且行径。一切可疑或可耻之事都被匆忙记录在历史修正的书和心理传记上;伟大的艺术家,包括那些不怎么有天赋的艺术家,也会做坏事,不少书籍文献都大量披露类似事情,这并不鲜见。

历尽艰辛,、关于赖特的记录现在都已更正,且雄辩有力。然而,最有意义的发现并不是这些,而是那些让我们更了解赖特的创作过程的发现。在真正分清事实和谬误之外,研究赖特的学者们一直在探寻其他东西:这个让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的旷世奇:才,尽管有争议,但毕竟是美国最伟大的建筑师,其作品美轮美奂,影响绵亘不绝,历经三个世纪而不衰,且呈放射性发散,波及艺术、理念和科技等领域的巨变——事实不容置疑,却又难以琢磨一一原因究竟为何?赖特出生时,美国内战刚刚结束,那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遥远时代;赖特逝世于九十二岁生日前不久,当时,人类已经进入了宇宙空间时代。他扎根于建筑领域六十余年,执业时间之长无人能出其右,其间各领域革命之纵深程度,亦为史上所仅见,此两者若想完全掌握,颇有难度。他年轻时去芝加哥找工作之前,都没有见过电灯;在绘画潮流已经变成笔锋道劲的美国记号笔和技术娴熟却缺乏人情味的计算机生成图像之时,他仍然用手削铅笔绘图,进行精美的色彩渲染。

赖特一生的点点滴滴并不足以解释他建筑大师的人生悖论——他一方面紧紧抓住与他,一起成长起来的19世纪景观视角,顽固地坚持着爱默生和罗斯金的浪漫道德准则,另一方面又在工作中打破所有的传统。他终身信奉的那套人生哲学,在20世纪初就已经过时;而他设计的建筑,直到现在都鲜活流动,充满生气,此两者是如何调和的呢?赖特的天赋——虽然他自己经常大声向世界宣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再次回顾历史时,会发现这似乎并不是一种虚张声势的夸大行为——他的天赋仍然是永恒的,在时间面前也不褪色,并且有着预见性。他之后的每一代建筑师都能从他的作品中发现相关的新领域,并从他身上学到很多。

随着事实浮出水面,显而易见的是,现实终于击败了神话,那些他编织的传奇故事,最终还是寿终正寝了。没有人胆敢编造赖特的人生,其本身已经过于戏剧化了。他从丑闻、谋杀、火灾、婚变、破产以及社会排斥和联邦调查局的追捕中活了下来。被联邦调查局盯上也是因为他面临多项指控:曾因两次跨境运送妇女的不道德行为,违反了《曼恩法案》而被追查,后来这两名女子先后成为他的太太;也曾因煽动其学徒在“二战”期间逃服兵役,违反了<1918 年反叛乱法》而受指控-——,眦种种,不一而足。他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又一直身处边缘,高度紧张;很多时候,他的那些人生低谷都是他自作自受。然而,每次受到打击或经历灾难后,他都能重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他所拥有的坚毅和韧性也着实让人感到惊奇。在个人名誉这一点上,他处理得就没那么好了,但他就像一个流浪汉和局外人一样,似乎很享受甚至有点儿炫耀自己的角色;我们也会逐渐明白,他这种超级自负的自我是多么必要。在大多数人退休时,他也身处暮年,却又投入了他宏伟创意的复兴阶段。

以他同代人的眼光来看,他的生活完全有悖常规、令人震惊、应予严厉斥责。他跟别人有不正当的暧昧关系,加之永远欠债不还,致使大家普遍认为,他在道德和财务上都是不负责任的。只要场合适宜,或是艺术需要,他会做出任何承诺,也会随时做出必要的调整。羞愧根本不是他曾拥有过的情绪。当建筑工程因费用超支、失去控制而停工时,他会利用自己无穷的魅力骗得无尽的预付款,写一些诙谐机智、招摇撞骗的信件,从客户的口袋里得到资金支持。对一种与周围格格不入、毫无偿还能力的生活方式来说,欺骗,至少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素养,而且也是必需的——如果他还想继续设计建筑的话。现代人很难意识到,在一百多年前的20世纪初,他设计的那些建筑在人们眼中是多么怪诞,与其他建筑相比是多么不同,与当时流行的品位有多大出人,对传统的周边建筑环境又是多大的挑战。即便是对生活在郊区的人,他的建筑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大家觉得他设计的房子太奇怪了,因而称之为“后宫”①。他客户稀少,偶有一二也心存抵触。他们要么就得像赖特一样大胆幻想,打破一切常规;要么就是被赖特巧舌如簧的煽动冲昏了头脑而贸然掏钱赞助。他就是这种蛊惑艺术的大师。

断然否定任何信息来源,不受任何其他影响,只笃信自己的奇思妙想,这是赖特最刻苦练习的骗局之一。学者们已经达成了共识,他贪婪地消费一切艺术和建筑文化,不论是史前的,还是现代的先锋派。我们也知道,他早期就积极与他的欧洲同行交流信息,尽管他一生都坚称,自己才是现代主义的唯一创始人。他一直与国际建筑风格对立,不仅因为他不赞同其理论及教条原则,也因为他就喜欢特立独行。他认为自己就是更崇高的建筑真理的唯一拥有者和捍卫者,这也是他一直以来都在全身心扮演的角色,直到最后。

单纯的事实在揭示真相的过程中作用有限,还需要那些修正乃至篡改过的人生版本,这样我们才能够有全景视角,在那个仔细摆好的姿态之后,在那些精明修整的事件之下,深切理解这个极具天赋又极易犯错之人—-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我们最容易忘记的就是,赖特用诡计和花招支撑起来的建筑艺术——无论是出于个人性格还是情况需要——其完整性都不容置疑,并且经久不衰。解构赖特传奇,打破赖特神话,丝毫不会影响这一终极的事实。到末了,艺术就是真理,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有关这位建筑大师的真谛就在他的作品之中。建筑传递着艺术家最深刻的信念和最真实的表达,这一点来不得半点含糊和虚假。这些建筑告诉我们生命的意,告诉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本书仅代表个人观点,就是要通过赖特的故事,尝试将他这个人和他的作品结合在一起,探索艺术和生活的潮流——他如此出色地把两者合二为一,永远地改变了建筑,并且永远地改变了我们看待建筑的眼光。P’’006

显然,安娜让丈夫陷入了悲惨的境地,以致行事可憎。但就算换作一个更温柔、更善解人意的女人,面对这般不稳定的家庭状况、长期匱乏的物资、余生都无法摆脱的贫穷和焦虑,,也会被逼得身心俱疲。安娜是个受过良好教育、有雄心壮志的女人,家长里短之外,她对文学、文化也有很高的追求,,却被六个孩子和做不完的乏味家务所拖累。她一直渴望获得一些安全感和舒适感作为补偿,却也从未得到。魅力、音乐、口才等一切华而不实的东西,在强大的生活面前不能成为全部。显然,她恨透了这样的生活,由于无法忍受这种充满压力的生活,她经常会情绪失控,在做完一天繁重的家务之后,威廉要求她做的那些缝缝补补的工作简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会让她完全歇斯底里。她的行为总是透露出冷酷甚至残忍的感觉,内心深处,她对这段婚姻也确实失望透顶,而且一点儿也不想再多要一个孩子。一次次的举措都未能改善他们的家庭状况,再次怀有希望都成了一件费力的事。除了安娜的暴力以及对待丈夫和孩子的态度之外,真正不可理喻的是安娜想让自己的三个孩子优于威廉前妻的三个孩子,并且一心扑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从她的儿子尚在腹中开始,她就下定决心让儿子以后一定要成为建筑师。她在婴儿室挂的画是精心挑选过的,放的音乐也是如此,甚至脑袋里思考的问题都要对腹中的孩子有积极影响。安娜认为,这个孩子会让她从绝望和苦难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弥补自己未能实现的雄心壮志,她相信母子俩会共创美好的未来。





吴砺

2021.10.17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