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750
- 积分
- 2550
- 威望
- 31
- 桐币
- 339
- 激情
- 221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214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2-12-11
实名认证会员
龙眠采桑子
- 积分
- 2550
鲜花( 10) 鸡蛋( 0)
|
民间文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所体现的智慧,观照着民间烟火在现实世界中的灿烂光影。丰富和发展民间文艺,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是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服务的必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由叶濒、朱林寿、毕成寿主编的《安庆民间文艺大典》,即具有了极强的历史性、文献性和时代性。
《安庆民间文艺大典》是一个大工程,其编著出版,成为全国地市一级第一部综合性民间文艺志书。历时十年,参与作者达五百余人,筚路蓝缕,艰辛开拓,这在全国民间文艺界是很少见的。十年前,综合安庆市民间文艺现状与基础,叶濒、朱林寿、毕成寿等三人开始组织编撰此书。在大典编撰体例初步确定后,五百余位民间文艺爱好者,通过深入民间开展田野调查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通过口述史记录挖掘资料、通过对各种志书典籍阅读查找资料,整理汇集了近千万字的文字资料和近万幅的图片资料,以及大量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编撰体例要求,精益求精,梳爬剔抉,务求将“最好的,最典型的,最有意义的,最能反映民间文艺风貌的”各类民间文艺作品典于一裘,汇于一川,最终呈现了煌煌四百余万言的大典一书。
这是一部记录安庆有史以来以农耕时期为主、承接当今的民间文艺和民俗文化的大型志书类典籍,四卷本,440万字,2200幅图片,分民间文学一卷、民间文学二卷、民间艺术卷、民俗风情卷。从神话、传说、故事,到歌谣、叙事诗、楹联、谚语、谜语;从民间戏剧、歌曲、舞蹈、鼓书、锣鼓,到民间绘画、剪纸、雕刻、织绣编扎;从民间手工工艺、造型工艺,到民间土特产、食品、药品;从农林牧渔、工商各业生产,到饮食、装扮、住行等生活;从生育、教育、婚嫁,到处世以及各种风俗习惯;从山水名胜、古城镇古村落,到历史传承及各种文化遗产等,计有37个大类,数百个分类,其面之广,内容之丰,意义之深,安庆史上绝无仅有。它囊括了安庆地区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之精髓,展现了安庆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鲜明独具的地方特色,对研读了解安庆,扩大安庆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年磨一典,《安庆民间文艺大典》的成功编纂,创立了以民间文艺形式多功能描绘地情的一种新载体,既能独立行世,又能与方志及其他文献相融并肩,发挥出独特的能量与作用,成为一种取用不竭的地情知识宝库。有专家学者慨叹此书,其功不仅在当代,而且利在千秋嘉惠子孙,其文学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都是十分重大和深远的。安庆一地,历史上就十分注重文化的传承。而各类志书,是传承的重要载体。民间文艺长期以来,作为志书“艺文志”的主要组成,在志书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囿于志书的体量与综合性,民间文艺部分未能得到充分展示。这部大典,即是对安庆各类志书艺文志部分的拓展与延伸。它以史实说话,秉承了志书编纂的优良传统;它保留了传承中的原初形态和发展脉络,体现了志书的时间性与连续性;它生动宏博,多姿多彩,构成了志书的浩大与丰富性。大典中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民间戏剧等相关资料的整理收集,将一些濒临失传的老剧本、老唱段、老艺人等挖掘出来,为地方戏剧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鲜活素材和理论依据。而对于《桐城歌》等已进入国家级非遗的民间文学,大典尽可能完整、全面、准确地予以呈现,弥补了明人冯梦龙所整理民歌和新老《桐城县志》记载的不足。其中许多民歌,为首次发现,对于研究皖中地区民俗文化,具有较高价值。
既称为典,就必须要在艺术性、丰富性、思想性和创新性上高度统一。《安庆民间文艺大典》从一开始编撰,即坚持创新意识。大典将民间文艺与民俗文化有机整合到一起,从民间文艺的源头寻找民俗文化的根底,从民俗文化的影响诠释民间文艺的内涵。大典中第一次将名镇、名村、非遗等收录进来,而这些,恰恰是民间文艺萌生、形成、传播的依托。考察民间文艺后面的民俗文化,就能很好地感知滋生民间文艺的土壤,得以全方位地展示民间文艺在社会、经济、人民生存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典中收录了怀宁小市镇的地情民俗文化,而此地,正是中国民间文艺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的产生地。同样,大典中关于桐城等地民俗文化中一些涉及耕读的内容,较好地佐证了“崇文重教”的传统。而这些传统,在同样收集在此大典中的众多民间文艺中,亦有生动表现。这种创新,既解决了民间文艺的源头问题,又扩展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问题。
筚路蓝缕,十年一典,《安庆民间文艺大典》的编撰出版,必将成为安庆地区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大典》不仅是安庆民间文艺志书,更是本土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
文/洪放
本文发表于2023年03月17日《安徽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