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焰之上,声音如星:夜后咏叹调沉思录
——观看莫扎特《魔笛·夜后咏叹调》五大版本有感
一
我第一次听到它—— 不是在剧院, 不是从人声中, 而是从一把小提琴中传出, 在火光中歌唱, 跳跃如火花, 沿着莫扎特的旧谱滑行。
那是一道电光—— 每个音符像银色的小鸟, 从琴弓的呼吸中飞出, 是一种隐藏在旋律中的笑, 火焰的笑。
也正是在那之后, 我才起了念头: 听听莫扎特 到底写下了什么—— 那首怒火燃烧的咏叹调, 母亲之声, 复仇之声。
我点开合集: 五个年代,五种声音, 五位“夜之后”—— 用音高的匕首 刺破苍穹。
德赛——如月光流泻。 比德丝——清澈而倔强。 塞拉——烈火无烟。 格鲁贝罗娃——每一个音符都是刃口。 达姆娆——用水晶包裹的愤怒。
这些声音并非只是升起—— 它们飞翔, 如群星之怒, 倾泄自天穹深处。
人声, 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乐器? 一段喉咙, 怎能容下如此危险, 如此庄严?
而莫扎特—— 那个不可能存在的天才, 与神同行的孩子, 教会凡人 如何用闪电来歌唱。
在此之前, 我从未在意歌剧—— 觉得太华丽, 太遥远。
可现在—— 我听见了 过去从未听见的东西: 一声怒吼, 经天才之手雕刻, 竟能成为 这世间 最美的声音。
二
她伫立于 星光洒落的舞台一隅, 头戴的不是宝石—— 而是愤怒, 被织入音符之中, 高得几乎消失在 天堂的缝隙里。
莫扎特赐予她怒火, 却用火光包裹, 用跳跃、用闪电般的音阶、 用断裂的匕首音型 赋予这段旋律, 唯有 最无惧的咽喉 方可驾驭。
于是,五种声音升起—— 跨越年代的五位女子, 将同一首咏叹调 如利刃传承, 一手接一手。
德赛, 仿若月光低语, 愤怒受控, 每个乐句 都是一缕银丝, 悄然勒紧命运的咽喉。
比德丝, 威严地愤怒着, 如雷霆温暖过的大理石—— 音音正直, 一位女王, 即便在心碎中 也不屈服。
塞拉, 南方的太阳点燃舞台—— 她的嗓音是一团火焰, 每个高音如利剑出鞘, 决斗之中, 从不颤抖。
格鲁贝罗娃, 整个舞台化作风暴。 她的音符如碎玻璃飞溅, 一个疯狂复仇的母亲, 不是按谱而唱, 而是从伤口中 唱出生命。
达姆娆, 晶莹与烈火并存, 一座火山, 在钻石中歌唱。 她微笑着, 任这咏叹调燃烧殆尽。
如此之音, 蕴藏何等力量? 何种人类之弦, 能跳跃得如此高, 切割得如此干净, 却又闪烁着哀伤的微光?
这不是音乐—— 这是咒语。 是被磨成利刃的呼吸, 是一声尖叫, 被镶嵌入 宝石。
而莫扎特, 年轻,不可思议, 他将人声 折向神域, 让愤怒变得美丽, 让复仇 成为无法忘却的歌。
于是这首咏叹调活着, 在不同的声音中继续燃烧—— 五位女王, 同一团火, 一段歌声之后的寂静, 仍在颤抖, 闪着光。
附:
吴砺 2025.7.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