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5-5 11: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宣爐因縁-方拱乾與冒襄 大木 康 受丁酉科場一案的牽連,方拱乾(1565~1666 桐城人)被流放到塞北的寧古塔。三年後遇到特赦才得以重返江南故地。方拱乾有一個珍藏多年的宣銅爐,當年情不得已,在出關前交給兒子保管。當他重新見到這個宣銅爐時,作《再見宣銅爐 出塞時屬兒奕藏,茲攜來奉老夫玩》詩三首以抒發內心的喜悅。冒襄(1611~1693 如皋人)也曾為此爐作《宣銅爐歌》及《宣爐歌注》。本文圍繞宣銅爐,對方拱乾和冒襄的交遊以及宣銅爐對明末清初的文人所具有的特殊意義作一論述。 冒襄因父親冒超宗與方拱乾為科舉的同年而與方相識。順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江南,冒襄與方拱乾曾一起避難浙江海鹽,倆人的交情可謂是患難之交。 冒襄一生拒不仕清,以遺民終老。而方拱乾選擇了仕清之路。順治十一年(1654),授官翰林秘書院侍讀,之後仕途通達,屢屢升遷。可是因受順治十四年(1657)“丁酉科場案”的牽連,順治十六年(1659年),方拱乾被籍沒家產,與家人一起流放寧古塔。 順治十八年(1661),方拱乾遇赦回到江南以後,冒襄先派兩個兒子去揚州拜訪方拱乾,然後又親自登門拜訪。看到方拱乾的宣銅爐,冒襄為之作了《宣銅爐歌為方坦庵先生賦》,又為這首詩作了《宣爐歌注》。據說明宣德年間從暹邏国(泰国)進貢來三萬九千六百斤風磨銅,以此為材料鑄造了一批優質的銅爐,這就是宣銅爐的由來。到了明末,甚至出現了介紹宣銅爐的專著,可見其物珍貴。正如《宣銅爐歌》里所歌:“撫今追昔再三嘆 ,憐汝不異諸銅駝。一爐非小関一代,列聖徳沢相漸摩”,宣銅爐可說是紀錄了明王朝全盛期的歷史見證。另外,從冒襄的《影梅庵憶語》中可以得知,宣銅爐同時也寄託了冒襄對愛妾董小宛的思念之情。對冒襄來說,一個宣銅爐,既勾起了他對明王朝的故國之思,也勾起了他對董小宛的思念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