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981
- 积分
- 621
- 威望
- 8638
- 桐币
- 88
- 激情
- 240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0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2-1
桐网贡生
- 积分
- 621
鲜花( 0) 鸡蛋( 0)
|
一部大翻译家编译的法国文学经典译著为什么放了40年不能付梓?遗稿的背后封存着什么样的历史隐情?
一日,海天出版社海外图书编辑室主任胡小跃打来电话,声音激动,问:“给你推荐一个采访题材。你知道范希衡吗?”我想了想,不知斯人其谁。小跃问:“你读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卢梭《忏悔录》,或者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的《法国近代名家诗选》吗?”我回答只读过《忏悔录》。小跃说范希衡就是《忏悔录》的译者,是中国翻译法国文学的大家。他说:“你竟然没读过《法国近代名家诗选》吗?在上世纪80年代,这本书可是热衷法国文学的人人人都看的,差不多人手一本呢!范希衡是把法国诗歌译得最好的人。”小跃是研究法国文学的专家,也是有名气的法国文学翻译家,我很少听到他这么高的评价一个人。范希衡这个陌生的名字在我心中一下子变重了。小跃接着说:“范老先生早在1971年就去世了。我才知道他的一个女儿在深圳。她手里有父亲一部译稿《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已放了41年,至今未出版。”小跃问我有无兴趣采访,我随即请他帮忙安排。
一部大翻译家编译的法国文学经典译著为什么放了40年不能付梓?遗稿的背后封存着什么样的历史隐情?疑问接踵而至。
一周后,我在海天出版社小跃的办公室见到了范希衡的女儿范珊。
狱中受命译大书
范珊是范希衡的幺女,今年刚退休,退休前在深圳元平特殊学校图书馆工作。她的叙述像一声沉重的历史的叹息,穿过岁月的云烟传到今天。
《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是她父亲于1962年至1964年间翻译完成的。
1962年,中国与法国酝酿建交。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得到上级指示,要组织翻译一批重要的法国文学作品。法国文学理论部分定了两个选题,其一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圣勃夫,其二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波瓦洛。这两个人对法国文学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外文所找翻译人选遇到困难。文论,语言内在逻辑性强、思想艰深、知识面广博,对译者的整体水平要求很高。寻来寻去,他们想到了当时正在江苏龙潭采石场劳改的范希衡。范希衡在1958年被错误地定性为“历史反革命”判刑10年,之前,他是南京大学法语教授,1956年曾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订下《布封文抄》、波瓦洛《诗的艺术》和圣勃夫《月曜日丛谈》的编译计划。前二书已于1959年出版。外文所向上级请示,让范希衡出狱工作。经中宣部部长周扬批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所长、著名俄国文学翻译家戈宝权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郑效洵带着批示亲自到南京为范希衡办理“保外就医”手续。范希衡出狱后,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特约翻译身份立即投入工作,1964年完成《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的编译。该书是从圣勃夫的《时人肖像》、《文学肖像》等“肖像”系列论集和《月曜日丛谈》、《新月曜日丛谈》两个特辑中编选的,共选译重要作品55篇,近110万字。范希衡还专门为本书撰写了一篇长达3.65万字的前言。
范珊给我看了译者前言原稿的复印件。那是范希衡先生亲手用钢笔誊写的,字迹俊朗,书写清晰,500字的16开方格纸,写了73页。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恭敬、严谨的治学精神跃然纸上。
范希衡在前言中夹叙夹议介绍了圣勃夫的一生及其文学成就。他写道:“十九世纪是法国文学的极盛时期,在许多卓然成家的作者之中以圣勃夫和泰纳两人为最杰出,享有权威最久。若专就文学范围,论胸襟之开阔,知识之渊博,观察之精到,议论之精辟,影响之深远,则圣勃夫还在泰纳之上。”圣勃夫是近代法国文学批评巨擘,也是一个著名诗人,与雨果一度过从甚密。雨果对他评价很高,1832年雨果给他的信中说:“你知道我是多么喜欢拉马丁,又是多么喜欢你。对于我来说,你们是两个相等的诗人,两个写心、写灵魂、写生命的可佩的诗人。”
一部重要书稿,1964年即交付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何迄今未能面世呢?范希衡的儿子、焊接专家范铮说,原因有两个:一,书稿交付不久,发生文革,出版计划被打乱;二,改革开放后虽逢外文图书出版盛世,但范希衡已去世,百万字巨著编校艰难,后继乏人。煌煌大典就这样生不逢时,沉睡了41年。今年春,范铮问得人民文学出版社仍无出版可能,才将书稿要回。
胡小跃解释了该书为何今天仍难以出版的原因:此书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很高,但市场小、发行量有限,出版社缺乏足够的出版资金,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说,在法国,这类图书的出版通常有政府资助,更多情况下是企业和个人支持,法语中甚至有一个专门的词MECENE来形容这类人,译成中文是“文艺事业的资助者”。这是成功的企业和个人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他说,明年是范希衡先生诞辰100周年,希望能得到有识之士的支持,让这本被贻误太久的巨著得以出版。
悲伤往事谁人知
范珊回忆说,她父亲是1962年6月从监狱回家的,她那时十二三岁。但是,家已不是南京大学的教授楼了,他们早被赶了出来,住进筒子楼里一间被隔成两户的房间。房子8平方米大小,有一张餐桌和一张大床,范珊和两个姐姐住在这里,做饭的炉灶摆在门口。范希衡“保外就医”回来后,开始每晚都睡在地板上。但是,女儿们都大了,这样住很不方便,后来他就搬到了底层一间被油烟熏黑又堆放着许多蜂窝煤的昏暗厨房里,与另一个无房的老人同住。隔开的房间另一半住着一个“右派”,“右派”的妻子被居委会指定为范希衡的监督人。范希衡被要求不能随便离家,如出门办事,事先请示,事后汇报。因为隔房间的挡板不隔音,范家一家人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一不小心说错了话被汇报上去。后来,一家人就尽量不说话了。范希衡从图书馆借了大量法国文学图书资料,每天埋头译书。此外,唯一的事情就是给正在上学的女儿做饭。范珊说,那段时间,她父亲的生活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就是“沉默寡言,看书写字”。
范珊说,1964年,她升初中,考上了南京最好的金陵中学。因为有一个“历史反革命”父亲,进中学不久就成了全年级的“帮批对象”,受到歧视。她那时十四五岁,尚少不更事,觉得是受父亲连累,因此将怨气撒在父亲身上。她跟父亲“划清界限”,不吃父亲做的饭,也不叫父亲“爸爸”,但父亲照常每天给她做饭。“现在想起来,父亲的沉默中包含着多少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啊。”范珊讲到这里,潸然泪下。
范珊说,大约1964年前后,家里来了一个衣着不俗的客人。客人是父亲的朋友,从广州外语学院来,到南京开会。客人和父亲一见面,都呆了,随后欣喜地握手拥抱,彼此说起了法语。两人用法语聊了一阵后,客人坚决要请他们一家人到福昌饭店西餐厅吃饭。福昌饭店是当时南京很高级的饭店。范珊记得父亲问:“请我吃饭,你不怕吗?”客人说:“不怕。我有红帽子。”范珊说,那是她生平第一次吃西餐,那天也是他父亲那段日子里最快乐的一天。饭后,客人走了,他父亲回到家就被居委会叫去交代情况。范珊很久以后才知道,那个客人是梁宗岱,是父亲在震旦大学任教时的同事。
据范珊回忆,她父亲编译圣勃夫和波瓦洛期间,没有工资,靠从出版社预支生活费度日。一家人生活清苦,常年吃的都是米饭、豆腐和青菜,极少吃肉。文革中,这点生活费来源也断了,家里穷到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后来,为糊口她父亲把镶金的假牙都摘下来卖了。而范珊也将留了多年的长辫子剪掉卖了,从此后就再也没留过辫子。
范珊讲述中,几次忍不住流泪。我想:《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固然没有出版,当时即使出版了,谁又能知道它背后这些悲凉的故事呢?
不废江河万古流
采访范珊后,我又读了她、她的哥哥范铮和小跃提供的一些资料,其中有《中国翻译家词典》、《北大人》等,对范希衡先生有了进一步了解。
范希衡,名任,号希衡,1906年10月9日出生于安徽省桐城西乡,父亲是私塾先生兼儒医。他四五岁时即能吟诗作对,十来岁时习读四书五经,在乡里被誉为“神童”,名噪一时。据说,他的第一个对子作于三岁。一天,父亲抱他到私塾授课,教学生对对子,出了上联:“猫舔碗。”班上无人回应。三岁的小希衡却突然发声说:“鹤守梅。”把他父亲惊得大瞪眼睛。小希衡不是胡诌,因为学堂墙上挂着一幅画了白鹤与梅花的画。乡间还流传着他少时的一个对对儿佳话。有秀才出上联考他,说:“孔门三千子弟。”小希衡对道:“范老十万甲兵。”孔门指孔圣人自不必说,范老则指北宋名臣范仲淹。因希衡是其后代,此对儿就多了一层自豪的意蕴,令人赞叹。桐城县曾集有《神童片片录》,记载他幼少时期的诗联,可惜后来毁于文革。
范希衡16岁考入上海震旦大学预科学习法律。1925年因参加“五卅”运动被追捕,逃亡北京。同年秋,他考入北京大学法文系,1927年毕业后,他才21岁,当上中法大学孔德学院法文讲师。1929年秋,他破例获庚子赔款资助赴比利时鲁文大学,专攻法国文学、比较文学、历史语法、比较语法,先后以优异成绩通过硕士和博士论文,获得双博士学位。留学期间,逢“九一八”事变,他受中国留学生组织委托,在巴黎起草了中国留法学生抗日宣言。1932年,他回国任北京中法大学教授兼中法文化出版委员会编审。七七事变后他转到上海,与胡愈之、郭沫若、盛成、王炳南等人组织上海市各界抗日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负责对法宣传。1941年任苏皖政治学院教授兼教务长,旋任重庆中央大学教授。1945年后他怀着知识救国的热忱短时从政,出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社会处长,主管黄泛区救灾、社会服务工作。1948年于上海震旦大学重执教鞭,其间与徐仲年合编《法汉字典》。1950年代初,大学院系调整,范希衡到南京大学教法国语言文学。1958年,他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判刑10年身陷囹圄。1970年,他戴着“历史反革命”帽子被遣返原籍强制劳动改造。1971年8月2日,病死在安徽省桐城县挂车河公社前进二队第一生产队一间破败的祠堂里。1979年,他的“历史反革命”案得以平反昭雪。
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范希衡作为“囚徒”、“劳改犯”,生活在耻辱和忧患中。但就是在这无情的岁月里,他却以超常的意志完成了《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波瓦洛文学理论文选》、卢梭的《忏悔录》、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等译著,写下了《论<九歌>的戏剧性》、《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影响》等论著,选辑和翻译了《法国近代名家诗选》。入狱前,他出版的译著还有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女儿》和编著《拉伯雷》、《维克多·雨果》等。
著名美学家、文艺家朱光潜这样评价他:“无锡的才子是钱锺书,桐城的才子是范希衡。希衡国学基础厚实,在此基础上才能有这种成就。”并说《格兰特船长的女儿》开创中国科幻小说之先河;《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十分重要。所以曾亲自写信建议人民文学出版社尽快出版。
对范希衡先生了解越多,我越感到惭愧和遗憾。这不仅是因为他编译的《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至今未能出版,还因为对一个法国文学翻译大师,我竟然如此无知。 作为同乡,我的父亲与范希衡有着相同的经历,也许有着当年相识的那一刻,但均已作古多年,只待我们作永久的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