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24|回复: 8

桐城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转自光明日报]

[复制链接]

58

主题

459

回帖

55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align=center>桐城文化中的和谐思想</DIV>
<DIV class=font1 align=center>江小角 方宁胜 发布时间: 2007-05-27 07:45 来源:光明日报</DIV>
<DIV align=center></DIV>

<!--enpcontent-->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因时代的变迁与区域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桐城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前,我们正致力于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包括桐城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中有关社会

和谐的思想,都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汲取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桐城文化是明清时期安徽桐城县域内所出现的具有独特性、典型性及很高学术价值的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中华文化中内容丰富、品位很高的一座地方文化宝藏。它孕育于唐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延续至当代,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标本。它的主要创造者为宋元以后迁入桐城的各地移民及其后裔;其基本特点是以儒家学说为精神支柱,以人伦关系为核心关注,尊奉孔孟之道与程朱理学,倡导忠孝节义;其最大亮点是承继唐宋八家文统,尊崇程朱理学,在清代文坛长期占据正宗地位的桐城文派。随着桐城文派声势的不断壮大,各类人才的大量输出,桐城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展至全国。所以,桐城文化虽出自桐城,又非桐城一地所能局限,具有时代属性。它具有研究传统文化的范本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强调见利思义、推己及人,强调与人为善、诚信待人。桐城文化虽然糅合了一些地方性因素,但同样包含了上述关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

  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人地和谐,师法自然。始建于明万历初年、抗战初期拆除的桐城旧城,负山瞰河,形似金龟,取圆通万物之意;城内街巷里弄因形就势而设,不假人工,顺其自然;士大夫家宅多营造山水景观,追求遁世离俗、恬淡静逸的境界;园林池沼多建于城郊山麓,随山采形,就水取势,追求自然情趣。清乾隆间桐城诗人姚兴泉有诗赞叹:“桐城好,别业卧风烟。石头路窄苔痕补,花眼墙低燕剪穿,春水屋如船。”桐城文人性好山水,笔下常流露出对自然本性的赞美。桐城派开创者方苞主张保持名山“太古之容色”,反对凿山造佛,刻石镌名,认为其丑陋“如疮痏”。(方苞《游雁荡山记》)在方苞等桐城派作家眼中,天下山水形势皆发天地之秘,必人的性情与之冥合,才能真正领悟天地之道,故“文之至者,通于造化之自然”。(姚鼐《答鲁宾之书》)正是在对自然的效法与参悟中,桐城派确立了“率其自然而行其无所事”、“道与艺合,天与人一”、“文章之美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等创作原则,形成了清通雅洁的流派特色。

  第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孝悌友爱,睦邻礼让。在儒家伦理思想主导下,桐城先贤对父母敬爱有加,笃守孝道;兄弟之间,相互扶持,至老不衰;对宗亲,体恤周济,不遗余力;对朋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邻里相处,以礼为先,以和为贵,以让为贤,“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至今为人传颂,他居则让邻,让出一个名扬天下的“六尺巷”。如今,他在家书后亲批的那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早已流传海内外,成为解决邻里纠纷的最好范例。2006年11月21日,国务委员唐家璇在桐城参观六尺巷时指出:“六尺巷在历史上是宰相以宽厚的胸怀妥善解决邻里纠纷留下的,在今天,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教材。”

  第三,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道德理性,强调社会责任感。表现之一为理狱宽平。清初,天下初定,时任刑部尚书的桐城人姚文然奉命修订《大清律》。他推明律意,虚心参酌,去其甚者,渐济宽平,所去刑罚中,就有明季炮烙、腰斩、宫刑、廷杖等七类酷刑。临终时仍强撑病体,口授奏疏,恳求更改定律二例。在他的影响下,其后桐城士人为官断案,多重事实,讲证据,不肆意诛求,不妄断曲直,力求公平允当。表现之二为恤民济困。桐城先贤秉承“仁者爱人”宗旨,时刻以百姓疾苦为念,体恤民情,扶危济困。乾隆年间,桐城发生严重灾荒,民皆饥乏,草根树皮掘剥殆尽。身为一介穷儒的桐城派宗师刘大c焦急万分,建议在乡里建立义仓,主张藏粮于官,不如藏粮于民;要求乡里名流及富户捐资救助贫穷交加、求告无门的人。此议为当政者采纳,饥民大受其惠。表现之三为清廉自守。明清以降,桐城士人入朝为官者尤多,而贪酷虐民者绝少。其原因之一在于受地域文化影响,士人多讲性理,矜气节,以居官清廉、公正自守为分内之事。明末东林党领袖左光斗中进士后官授内阁中书,撰联“俸薄俭常足,官卑清自尊”悬于署斋,以此自勉。清代名臣、大学士张廷玉奉命分校春闱,有同事欲徇私,以言语试探,张廷玉遂作《闱中对月绝句》四首,其中有“帘前月色明如昼,莫作人间暮夜看”之句,其人阅后抱愧而退。

  吏治腐败是封建社会难以根治的顽症,也是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主要原因。桐城文化强调建构个人的和谐人格,认为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控制和调适内心平衡的能力和水平,是达到内心和谐的有效途径。为此,桐城先贤将“诚意、正心、修身”之类个人内省工夫,作为建构个人和谐人格的必修课目,也因此造就了一批怀有社会责任感的清官廉吏。

  总之,以儒家思想为精神内核的桐城文化,充分体现了儒家“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和谐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实事求是地审视优秀传统文化,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try{showAd(3,0,1);}catch(ex){}</SCRIPT><!--/enpcontent-->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

主题

22

回帖

23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23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6-2 00: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敬爱的读友:

先师方东美先生,在抗战时期,接受印度哲学家(后担任总统)拉达克里舒兰博士的友善挑战,用英语向世界介绍并弘扬中国的哲学精义与文化精神,以减少西方对中国的误解;1956年他发表《中国人生观:广大和谐的哲学》。

原来他正是道地的桐城人;他的“和谐”思想,自然胎息有自。这部杰作也可说是道地的桐城特产之一。对“和谐”主题,它可说是更广而推之,大而“化”之,充实发挥,形成体系。相信他独到的哲学成就及贡献,也一定是桐城人的骄傲。我们这些受他老人家培育启发的后死者,为了纪念师恩,特在美洲创立了第一座《广大和谐》网站,又名《方东美研究会网站》。今年是他老人家逝世卅周年纪念,特别推荐给全体桐城乡亲读友,欢迎参访、赐教。 单击即得:

www.thomehfang.com

国际方东美研究会会长

孙格拉底敬上

 

[此帖子已被 Gsun35 在 2007-6-2 13:49:47 编辑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31

主题

6767

回帖

1万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一凡

积分
11501

自我鼓励激情之星我是老兵

QQ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江哥又有大作登报了啊

[此帖子已被 wsk 在 2007-5-28 8:02:54 编辑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76

主题

1869

回帖

210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2105

论坛建设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哇!研究“桐城文化”,好!至于那顶“皖江文化”的帽子,毕竟是人家的,而且太大了,我们戴着不舒服,就还给人家算了。

[此帖子已被 嬉子之波 在 2007-5-28 17:29:52 编辑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闲人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终身荣誉活动大师版主桐网元老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乘“和谐”东风,大力宣传六尺巷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8

主题

127

回帖

135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3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align=center>

金开诚顾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核心思想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www.zhangye.gov.cn/zy93/GetHits.asp?ArticleID=34587"> </SCRIPT>

 

 

 

九三学社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顾问、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金开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其中有四个思想最为重要,也最有概括性。这就是,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解释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天人统一思想;指导解决社会问题的中和中庸思想;指导如何对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这四个思想渗透至各个文化领域、各种文化表现之中并起着指导作用。 同时,从一个角度来看,这四个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全方位的概括作用。试想一个人活在世上,他总要对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变化有个基本看法,这就是基本哲理。其次,这个人又是存在于大自然中,所以他必须对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所认识。再其次,这个人又是生活在社会上,所以他必须懂得如何对待社会问题,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最后,这个人的自身也是一个存在,所以他必须懂得如何对待自身并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所以总起来看,可以说“四个重要思想”是一种全方位的概括,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重要文化课题。

金开诚具体阐示了这四大思想。一是阴阳五行思想。阴阳思想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的统一。对立是指两种势力、两种因素、两种趋向、两种地位等等。它们是一正一反互相对立的,但又统一在一起。同时,对立双方又各向对方转化,这显然是朴素的辩证法。阴阳思想有个模式,就是《太极图》。此图长期被人作了神秘的解释,成为宗教和迷信活动的标志物。实际上《太极图》是一个哲学模式的形象表现,把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表现得非常简洁明白。阴阳对立统一的模式有丰富深刻的含义。首先,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两种对立因素的统一;其次,两种对立因素不是固定不变的。对立双方始终处于消长交替的不停运动之中。《太极图》中有一条S形曲线,把一个圆形分为两条鱼形,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两种因素的运动变化。而且,正是在“阳”的一方发展到最为壮大之际,开始了“阴”的生成;又正是在“阴”的一方发展到最为壮大之际,开始了“阳”的复生。自然现象中的“日中则仄,月满则亏”、“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等等,正证明了这种辩证的运动变化。还有,《太极图》中的黑白“双鱼”,黑“鱼”有个白“眼”,白“鱼”有个黑“眼”,这正说明阴中始终含着阳,阳中始终含着阴;而这正是阴阳各向对方转化的内在根据。以《太极图》为标志的阴阳思想告诉人们,强弱盛衰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人类居安应该思危,绝处可以逢生。强者要谦虚谨慎,韬光养晦;弱者要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尤其是安富尊荣、处于强势的人更应有忧患意识,严于律己;切不可骄奢淫逸,任性妄为。 再次,事物内部虽然都包含对立因素的统一,但对立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华民族至晚在汉代已经认识到阴阳之间可以有四种关系,即“阴阳磨”、“阴阳争”、“阴阳和”、“阴阳合”。之所以会有多种关系,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阴阳对立有种种不同的性质,其相互作用当然会有差别。例如大家都知道“夫为阳,妻为阴”,夫妻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之间当然有可能发生磨擦、争吵、打架乃至于离婚;但大多数夫妻关系不至于发展到你死我活,势不两立;多数是少年夫妻老来伴,天长地久相依为命。 第二,对立统一还要看运动变化的各个阶段,其相互作用的主导方面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例如买一辆新汽车要经过“磨合”阶段,在这个阶段,部件之间是以“磨”为主的;等到磨合完成正式启用了,部件之间虽然仍旧有“磨”,但却是以“合”为主了。正因为如此,这辆汽车可以行驶30万公里以上。假如这汽车的部件之间从头到底都以“磨”为主,那么这辆车连 3万公里 都走不了,根本就是个不合格产品。所以,要注意区分对立统一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其相互作用究竟以何者为主;不要一说到对立统一就理解为一斗到底。第三,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方式,还往往取决于当事人采用什么方法来处理事情。例如人民内部矛盾照理并不具有对抗性;但有的因为处理不当却导致严重的对抗。相反,有的对抗性矛盾却因处理得当而不一定成为你死我活的斗争。例如现在世界上有种种对抗性矛盾,所以局部战争连绵不断;但中国人却始终反对诉诸武力,主张和平共处,有问题通过谈判协商来解决。事实上也的确解决了一些问题。阴阳思想的这些含义给人以警示与启迪,使中华民族从群体到个体都深受教益,有助于长达五千年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它的传播与弘扬,显然也能对全人类起到有益的作用。 五行思想指世界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这显然是朴素的唯物思想。同时,五行思想强调五种物质运动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有生与克的作用。通过对阴阳五行思想的诠释,人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是多么严厉,而其运动变化又是多么生动。它使我们高度戒惧,也使我们充满希望。生是指生成、促进、助长、发扬等作用。克是指克制、束缚、挫折、摧毁等作用。生的模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画出来就是一个圆圈。克的模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画出来成为一个星形。在历史上,五行思想曾被作过“神学目的论”的曲解,又被用于迷信活动。这是应该剔除的糟粕。五行思想不仅指明宇宙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而且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作用表明世上任何事物都是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时,任何事物本身也都生着或克着另外一种事物。所以,世界上决没有任何事物或力量能够凌驾于其他一切事物与力量之上而独霸天下;谁想独霸天下,必然狼狈不堪。而且,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生或者克,做过了头又都会引发反生或反克。这更加发人深思。直接的反生:如水生木,但如果灌水太多,也能把植物(木)淹死。又如父母爱子女是生,但如果是溺爱,反而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直接的反克:如用斧劈柴,劈多了,斧也受磨损。又如一味恃强凌弱,仗势欺人,必然为群众所不容。间接的生克后果更加复杂多变:例如水克火,火却可以生土,而土却可以克水。又如木生火,火太旺了又生土,而土却是木的克制对象。在各种生克关系中,克之反以生之的现象更发人深思:如金克木,木因而成器。火克金,金因而成为纯金、精钢。做人“修身克己”可以提高自身的素养与价值。这都说明克可能导致更高境界的生。 阴阳和五行本是两个思想,在战国时代才合为一个哲学体系,是朴素的辩证法。通过对阴阳五行思想的诠释,人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是多么严厉,而其运动变化又是多么生动。它使我们高度戒惧,也使我们充满希望。中国人为此一再明确声称“不称霸”,主动坚持韬光养晦,大力宣扬和而不同,不论国力多么强大也决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样,中国就成为世界上非常真诚的巨大和平力量。这种真诚是深深植根于传承悠  久的民族智慧之中的,是决不会动摇的。

二是天人统一思想。这个思想又叫“天人相应”、“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等等,内涵大致上都相同。主要是认为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与自然相通相应,息息相关,是个统一体。由此得出结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在传统文化“天人统一”这个思想中,“天”的含义也是双重的,有时指上帝,其意志即为“天命”;有时指非人格化的天,其实就是大自然。西方人认为大自然和万物是上帝创造的,既然创造出来了,人类如何对待它?在这方面,西方人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协调自然。中华传统文化不讲“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视“顺应天时”。这正是“天人统一”、“天人相应”的突出表现。我们现在是对“天人统一”作新的诠释,当然主要是讲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拿“天”来指大自然的观念的确占有一定的文化比重,这不是偶然的。从文化比较来看,世界上多数民族和所有宗教都认为最初是上帝创造了宇宙和万物;但中华民族却没有得到全民族信仰的宗教,所以对“上帝”的观念比较淡薄。 中国有道教。道教出于道家,当它在汉代后期正式成为宗教时,当然也宣扬上帝及其统属的仙官与神将。但道教推尊道家学派的代表老子为教祖,而老子早在春秋时代就指出是“道”创造了宇宙和万物。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道”是指事物运动的规律,或有规律的运动。这种运动创造了宇宙本体(“道生一”);这个本体一分为二,成为阴与阳的对立统一(“一生二”);两个对立面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事物(“二生三”);这种新的事物是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三生万物”)。在这种说法中没有“上帝”存在的余地,一切都是事物运动的结果。既然道教的祖师都不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所以道教宣扬上帝就远不及其他宗教宣扬上帝那样有力度和影响了。不过,在中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统治者都曾以“神道设教”,竭力宣扬“上帝”和“天命”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把“天”解释为“上帝”这种观念在传统文化中还是相当多见的;并且这种观念还往往和天就是大自然的观念纠缠在一起。对此也应有充分认识。下面还要作一个文化比较。历来受到中国人重视的传统节日活动,都与“顺应天时”关系密切。 在人类早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在大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因而对它既恐惧又依赖,从而产生崇拜自然的观念。到了17世纪,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突飞猛进,西方社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从而致力于依靠科学技术去征服大自然,予取予求,为我所用。但征服自然又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短缺、人口膨胀等等。于是才认识到不能只想征服自然,必须保护环境和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这种认识是到了近现代才逐渐形成并日益加深的。中华民族的情况与此有所不同。我想在最早的时候,中国人肯定也有崇拜自然的倾向。因为你没办法,只能既赖以为生,又畏其巨大威力。故而拜倒在地,势所必然。但接下来中国社会没有经历过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所以也没有明显的征服自然的观念。有人也许会说,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人定胜天”的思想,这岂不也是想战胜大自然吗?这话不对。“人定胜天”的“天”不是指大自然,而是前面说过的“天”的另一种含义,就是“上帝”或“天命”的意思。“人定胜天”就是不怕“上帝”、不信“天命”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当然是积极的。 中华传统文化不讲“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视“顺应天时”。这正是“天人统一”、“天人相应”的突出表现。“顺应天时”的思想在社会诸多方面起到了指导作用。一是用于政治机制的设置。《周礼》设定的官制是“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在古人心目中,这“六官”的职能是与天地四时的自然特征相适应的。同时,“六官”的职能是与天地四时的自然特征相适应的。同时,“六官”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各朝设置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都有《周礼》“六官”的遗意。 另外,各朝的行政措施也有“顺应天时”的特点。如“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春日劝农,秋日点兵”之类。二是用于经济。封建时代主要是农业经济,那时农业基本上“靠天吃饭”,所以事事处处必须“顺应天时”。中国长期通用“农历”(阴历),现在已不通用;但“农业”所遵循的“二十四节气”,仍为农业生产者所重视。早在战国时代,孟子说过一段名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这是从农业“顺应天时”进而涉及正确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等问题。这在全世界是最早提出来的。孟子的本意只是强调农业生产(也包括渔业和林业)要“顺应天时”,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的作用。可见“天人和谐”的思想的确与环境学说有逻辑的联系。三是表现于民俗。各种民俗都与“天时”有关系。例如春节庆寿(“天增岁月人增寿”),春季婚嫁(因春为生发季节),清明扫墓(利于植树、除草;也利于上坟的人踏青春游,感受春意)。 在民俗中,历来受到中国人重视的是传统节日活动。这些活动都与“顺应天时”关系密切。例如春节,以旧历而言正值旧年过去,新年到来,所以特重除旧布新之意。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等名句,都突出了这层意思。新年到来,对个体和社会群体而言,有可能打开新的局面,带来新的机遇,萌发新的希望,从而满怀信心展望未来。这种与“天时”相应的除旧布新的心态,对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而言极为重要。正因为年年都有除旧布新的感觉与心态,所以中华民族虽历经五千年之久,却仍然毫无暮气,充满活力,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创造新的美好前景。除此以外,春节还有凝聚家族、念祖追远、敦亲睦邻、和谐人际关系等作用;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团结进取,争取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又如端午节,主要意义在于消毒、驱邪、健体。因为此时天气热了,细菌滋生,容易得病。所以端午要喝雄黄酒,熏艾条,挂菖蒲,都为了杀菌消毒。小孩额上写王字,戴虎头帽,穿虎头鞋,那是为了借老虎的威风压邪去病。端午还要赛龙舟,船旁有健儿游泳,桥上有健儿跳水。这都有益于强身健体,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又如中秋节,此时月亮最亮最圆,举办夜宴象征“天上月圆,人间团圆”,而团圆正是中华民族最重视和向往的。 另外各大节日都重视吃食,要尽量花样翻新吃好一点。现代青年看不起这一点,那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穷困,全靠节日补充营养,以迎接农忙。如春节以后是春耕大忙,端午以后是夏季“双抢”,中秋以后是秋收大忙。所以必须吃好一点,以增强体力。同时节日聚餐也是为了家庭凝聚,增强团结以利战斗。 四是用于人体保健。传统文化认为天时变化在人体上有反应,所以节令交替要特别注意保健。过去老年人都重视“两至两分”(即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认为这是大节气,对人体有大影响。医生治病用药也要考虑天时节令,力求因时制宜。更加值得重视的是人体的生物节律问题。这种节律是在人类进化的漫长过程中形成的,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现在人类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的与社会的)都在很短时期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显然是人体的生物节律难以立即适应。所以必须用种种方法来调剂,使人不致因环境变化而影响健康。

三是“中和中庸”思想。“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社会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和实生物”。 和谐好极了,但如何才能达到和谐境界呢?传统文化认为必须坚持中庸之道。中庸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份,“过犹不及”。实行中庸之道、把握准确的度很不容易,因为这必须具有三个前提。第一,承认各种事物互不相同,各有特色,这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这个世界只能“和而不同”。第二,要有忍让意识。处理问题最好彼此有益,实现“双赢”。第三,要有修养与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社会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和实生物”。“中和”也简称为“和”。“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现在常有人提到“中华‘和’文化”。《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社会秩序的作用,贵在使社会和谐。”大家都认为和谐最好,这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例如一个家庭要做到“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财”;搞政治要求“政通人和”;做事业要“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人相处要“和以处众”;对外关系要“协和万邦”。总而言之,方方面面都要追求和谐。可见和谐是中国人的普遍要求,极其深入人心。 “中和中庸”思想渗透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许多方正有序的建筑更是这种思想的代表。 和谐好极了,但如何才能达到和谐境界呢?传统文化认为必须坚持中庸之道,以中庸为手段,达到中和的目的。但是中庸常被人误解,以为是折中调和、庸庸碌碌,不分是非、不讲原则,各打五十大板、各赏十块大洋。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中庸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份,“过犹不及”。中庸之“中”,的确要求事物出现平衡状态,但它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点。犹如一杆秤,秤锤必依所秤之物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才能找准平衡点,从而把秤杆摆平,把重量搞定。假如中庸之“中”固定为折半以取中,那就犹如把秤锤固定在秤杆的中点,那你这杆秤就只能添乱而一点用处也没有了。当然,处理矛盾交错,情况复杂的社会问题,要做到准确把握一个度,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礼记·中庸》)在这里,孔子明明白白把中庸与平均主义对立起来,可见决不是“折中”的意思;再则中庸如果只是各打五十大板,各赏十块大洋,那是任何一个蠢才都会干的,怎么会比上刀山还难?怎么会断言“不可能也”?当然,中庸虽然很难很难,但如果不要求把握绝对准确的度,而只要求处理问题大致把握一个度,这应该是可以做到的。“有度”总比“无度”更能促成整体的平衡与和谐。作为一个现代人,要处理各种复杂矛盾与冲突,更必须具有“度”的意识,注意把握分寸。假如事事处处都趋于极端,态度绝对化,做事没商量,一味任性妄为,那无论对人对己都是很不利的。所以中庸应是人类的明智抉择,对解决世界上各种矛盾冲突都是很有用的。实行中庸之道、把握准确的度很不容易。第一,承认各种事物互不相同,各有特色,这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这个世界只能“和而不同”。第二,要有忍让意识。处理问题最好彼此有益,实现“双赢”。“双赢”虽好,但有时实在做不到;为了避免冲突的恶性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有时就只能单方面让步,达成某种妥协。无论“双赢”或单方面让步都需要一定的忍让。忍让精神在东方文化中往往受到赞扬。这里有两个故事可以说明问题。第一个是“六尺巷的故事”。清朝时,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家族,父子两代为相,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他家在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后来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传为美谈。另一个是“日本白隐禅师的故事”:有一对夫妇在白隐禅师住处附近开了一家店,家里有一个漂亮女儿,但女儿没结婚就怀孕了。震怒的父母逼问女儿那个男人是谁,女孩指了指寺庙说:“是白隐的。”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白隐名誉虽已扫地,但却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后来那家的女儿不忍心欺瞒下去,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另一个青年。她的父母将她带到白隐那里道歉,白隐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就是这样吗?” 这两个事例都表明忍让的结果很好! 第三,要有修养与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第二章)可见要做到适度与和谐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还与人的品格、修养有关系。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致力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是修身克己的思想。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并强调“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曾大力宣扬可作为修身样板的人与事;还有许多有关修身的警句格言,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成果。修身思想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现在人们不谈修身,却侈谈“实现自身价值”,但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自身价值,更不知道自身价值的可变性。 提高自身价值要通过修身,修身才能使人超越原生状态而进入自觉追求崇高的境界。修身离不开克己。老子说:“自胜者强。”“自胜”就是克己;克己方能不断超越自己原有的水平。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四书》的第一本是《大学》(《大学》又是《礼记》中的一篇,而《礼记》则为“五经”之一),《大学》一开始就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强调“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人生下来便是“万物之灵”,有超过其他动物的价值。但这种原生的“自身价值”毕竟是很有限的;尤其是把任性快意满足种种物质欲望和虚荣心视为“实现自身价值”,那更是一种误解。做人必须自觉地致力于提高自身价值。孔子要求“成仁”,孟子要求“取义”,这是为了实现很高的自身价值,在中国历史上也的确有很多人做到了。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并且把这种信念付诸行动,这才是实现了很高的自身价值。司马迁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其实人活着更有“重于泰山”与“轻于鸿毛”的区别,这就是自身价值有轻有重的表现。而衡量这种价值及其实现程度,又决不是以自我感觉为准,而要得到社会乃至历史的评定。提高自身价值要通过修身,修身才能使人超越原生状态而进入自觉追求崇高的境界。修身离不开克己。克己并不是叫人一味逆来顺受、忍让退避。要知道一切进德修业的积极行为都免不了要克服自己身上的弱点。例如见义勇为要克服怯懦之心,坚持原则要克服患得患失之心,做学问、创事业要克服怠惰之心,等等。这些就都是“克己”的表现。老子说:“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自胜”就是克己;克己方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原有的水平,这当然是“强”的表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摧毁了传统文化修身克己的优良传统。因为“文革”专门研究如何整人,整人与修身显然是针锋相对的两种行为。“文革”倡扬“造反派的脾气”,要求“头上长角,身上长刺”,专门去斗别人;而且极端任性,为所欲为,这当然与克己背道而驰。“文革”在国民精神世界中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直到如今仍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高与社会公德的树立。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话很有道理,人在少年时期正是接受德育、修养品性的最佳年龄段。但现在中小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不大可能做到德智兼修。中小学虽有进行德育的某些形式,但因为功课、作业、考试的分量实在太沉重了,所以德育进不了学生的注意中心;而进不了注意中心的说教就只是“耳旁风”,不可能在精神世界中真正发挥作用。从实际情况看,德育应包含“意商”和“情商”,就是意志的坚强程度和情绪控制能力。一个人倘若意志薄弱,他怎么可能持久而顽强地“进德修业”?现在因意志薄弱而走向堕落的人比较多见,且不说吸毒、卖淫、偷盗这类违法行为,就染上“网瘾”而言,青少年一头扎进网吧,荒课逃学,几天几夜出不来,这又如何进德修业呢? 再说情绪控制能力,消极现象也很严重。现在有些人实在太任性了,情绪一激动就走向极端,而不考虑行为的后果。还有的青少年(包括大学生)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受到挫折就做出消极或过激的反应。所以,“意商”、“情商”是实实在在与进德修业紧密关联的,理应成为修身克己的重要内容,积极自觉地经受锻炼。我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深感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的任性与纵欲程度正呈现出攀升之势。中华传统文化的修身克己思想正是任性纵欲的对症良药。中华民族在这方面的独创性思维经验很应该在全世界传播与弘扬。
 


 

</DIV>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8

主题

127

回帖

135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3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处理问题最好彼此有益,实现“双赢”。“双赢”虽好,但有时实在做不到;为了避免冲突的恶性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有时就只能单方面让步,达成某种妥协。无论“双赢”或单方面让步都需要一定的忍让。忍让精神在东方文化中往往受到赞扬。这里有两个故事可以说明问题。第一个是“六尺巷的故事”。清朝时,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家族,父子两代为相,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他家在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后来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传为美谈。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5

主题

2031

回帖

3146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146

活动大师嘉宾会员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文化是一座宝藏。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47

主题

1万

回帖

1万

积分

桐网进士

总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07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文化犹如一顶帽子,也许是一顶很好的帽子。但要看是什么人戴、什么时候戴、在什么地方戴。

戴得巧了,它就是花冠。若戴错了,它就是破毡帽。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