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花开日 中华辞赋复兴时 ——在2007首届中国(洛阳)辞赋创作研讨会 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主席 潘承祥(地点:洛阳陆浑宾馆 时间:2007-4-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辞赋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 (研讨会会场 北大资源学院教授翟智高 摄 点击照片可看全图) 一、世昌学兴 国泰赋举 岁在丁亥丰年,时维阳春四月。杨柳新绿,煦风拂面。莺歌燕舞,彩蝶翩翩。玉龙吐瑞庆吉日,金凤含珠贺峰会。喜滋滋参加千秋盛典,笑盈盈迎接天下宾朋。虎跃龙腾于嵩山,鲲鹏展翅在龙门。洛阳牡丹花开日,中华辞赋复兴时。今天,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南陲北疆、港澳台海、亚非欧美,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弘扬国学,振兴辞赋。同研瑰宝,共铸辉煌”而亮剑中原,晤面洛阳,有幸走到一起来了。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俊彦握手,英豪汇聚。济济一堂,其乐融融;挥毫一荡,乾坤震颤。专门研讨辞赋之创作,特意编纂咏洛之赋集。和谐社会赋坛共饮团圆酒,魅力洛阳全城同开牡丹花。千秋盛会,百年一遇。圆容天下,尊显四海。天垂乾象,地列坤仪。高峰论坛,谱写华章。集结铭典,传世不朽。功在当代,利于千秋!此诚我泱泱中华国学之幸、千年皇城之幸、九朝古都之幸、牡丹花市之幸、天下辞赋人之大幸也。在这世纪绝响、普天同庆的大喜日子里,我谨代表各位莅临洛阳与会的代表和网络世界里的广大辞赋朋友们,向洛阳市政府、洛阳大学、洛阳大学辞赋研究所、中国辞赋学会以及此次会议的具体承办单位——洛阳大学东方学院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问候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对于你们的辛勤操劳与盛情接待,对于你们的周到服务与热情好客,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无比的敬仰!从心里、从灵魂深处!是你们引领时代新潮流,扛鼎复兴中华辞赋之大旗,是你们(在第25届牡丹花会期间)首发召开“2007首届中国辞赋创作研讨会”的倡议并积极付诸实施,从而给我们广大的辞赋人提供了自我施展才华的一流园地与绝好平台。同时,此次研讨会的隆重召开,其规格之高、名家之众、热气之浓、人气之旺、应者之广,震撼之大、声势之烈,大开煌煌中华数千年辞赋界文明史之先河!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因而其知名度之高,中天为之日耀;影响力之深,寰宇为之雷鸣。就全国而言,的确是带了一个好头,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辞赋创作会议的陆续举行,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与营造了一种祥和的氛围。尤其是孙继纲先生,高屋建瓴、因应大势、高瞻周览、睿智旷达、胸怀大志、统揽辞赋全局,促成辞赋飞跃,引发辞赋风暴,是这次会议的直接倡议者和发起人,学为人师,德为世范,功勋卓著,功莫大焉。可以说,为中华辞赋事业的复兴和光大,呕心沥血、披肝沥胆,宵衣旰食,张纲奋烈,与时俱进,守正出新,是我们辞赋界同仁公认的楷模与功臣,在中国辞赋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坛上,必然占据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孙公文章传四海,继纲德业播千秋。 世昌学兴,国泰赋举。我预祝“2007首届中国辞赋创作研讨会”(简称洛阳辞赋峰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就,达到拓展辞赋光大辞赋的预期目的。从而高举洛阳辞赋峰会旗帜,升温加压,狠抓落实,实现优化环境促成辞赋新突破,以快求好,以好促快,全面推动中华辞赋文化加速发展,把伟大的国粹——中华辞赋事业着力推向未来,使辞赋之奇葩仙卉如同国花牡丹一样,越开越鲜艳无比,越开越璀璨夺目!全球为之喝彩,世界因之哗然! 二、洛阳与赋 渊源极深 千古悠悠兴废事,一夜纸贵洛阳城。中国古都协会确认厘定,中国八大古都分别为洛阳、西安、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而洛阳古都史多达1500余年,西安古都史1300多年,北京、南京次之,开封、杭州、安阳等次次之。显然,洛阳雄居八大古都之首。洛阳处于河洛平原之间,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在河洛文化的悠悠历史长河中,辞赋文化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洛阳与赋,渊源极深。洛阳一直与辞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历史何其悠久,源远何其流长。古往今来,名流才士,鸿生巨儒,无不于此耽其心智,肆其才情。洛阳自古赋家辈出,赋作琳琅,华章炫辉,光芒四射,风流千古,其质量之高,数量之多,无与伦比,冠甲中华。举凡帝京山水形胜,宫殿台阁,人文胜迹,娱游盛况,风俗礼仪,典故传说,无不见之于辞赋歌咏之中。诚可谓赋家之心:包揽漠漠宇宙,总括繁繁万象。澄怀味像,得天地英淑之灵气;物我两忘,悟道源高溥而渊远。大量的咏洛赋作不惟于赋体流变及发展意义之重大,且为千年帝都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譬如:班固作《东都赋》、《西都赋》而享誉文坛、千古传诵;张衡撰《东京赋》、《西京赋》而震撼朝野、名噪华夏;左思著《三都赋》即《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而洛阳纸贵、天下传抄。曹植咏《洛神赋》而覆压赋坛、惠布万年。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chǔ)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或以牡丹为题材而创作的作品,也俯首即拾、比比皆是。譬如,尚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等,虽然名之以“记”,实则赋也。自古以降,历朝历代,讴歌斯邑眷眷然而留佳作者,焕焉难述。因此,洛阳不但是天下之中心,而且是辞赋文化的摇篮和发源地,是辞赋研究和探讨的中心,是赋体文化创作的基地。 洛阳无杂木,牡丹有清香。早在2002年4月8日,洛阳政府就率先举办了“2002首届国际辞赋创作与研究会议”(由洛阳政府主办,洛阳大学与香港中华辞赋研究院联袂承办),打破了自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国学衰落、辞赋不兴的僵化格局,开创了改革开放以来辞赋复兴、快速发展、前程似锦的全新局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那次会议也是特意选择在“第20届河南省牡丹花会盛典”之际召开的。会议认为,洛阳作为中国古代前半期文化政治中心,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洛阳探讨、研究、创作、评论古代辞赋,尤其是与洛阳有关的辞赋名作,对于宣传河南、宣传洛阳、弘扬河洛文化、推进辞赋创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大幅度提高洛阳作为文化名城的文化品位。同时认为,赋作为一种雅文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近些年来,国外辞赋研究异常活跃。在这种背景下,洛阳首次举行国际辞赋创研会,对于保护国粹,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有着积极上进的作用。因此,第一届国际辞赋创作与研究会议的召开,其历史性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它直接推动了新世纪辞赋文化的蓬勃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国学的全面复兴,也为今天“2007首届中国辞赋创作研讨会”的适时召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做了前卫性的铺垫与奠基。 三、网络支撑 盛况空前 江山千古秀,神州万年青。我们的伟大祖国,自秦汉开始直到民国初年,每朝每代,都十分重视辞赋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科举考试取仕,辞赋骈文称作“时文”,即所谓的八股文,为必考科目,辞赋骈文不过关的,你就别想步入仕途而出人头地。十分遗憾的是,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上个世纪末80年间,辞赋新作,几乎为零,辞赋文化,几乎绝迹,就连国学大师——鲁迅、钱玄同、梁漱溟、钱锺书、蔡元培等,也未曾写过一篇赋作,中国文化畸形发展,由是足见一斑,无不令人忧心忡忡、悲叹万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悠悠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倒退,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国学文化的浩劫,是阻碍人类古老而先进文化生产力的桎梏!故,辞赋骈文等韵文文化,也无不例外的蒙垢不兴而深受其害乃至遭其戕杀。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纳无所穷如海百川。所幸的是,近20多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之后,文化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学也渐渐地被提高到国家的文化议事日程。就辞赋而言,它的发展,也是逐步渐进的。上世纪8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国内国际研究辞赋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灿若星云,关于辞赋方面的学术论文、专著也日益丰厚,精品迭现。例如,许结先生的《中国辞赋研究》和《中国辞赋发展史》等;郭建勋先生的《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25万字)和《楚辞与中国古代韵文》(23万字)等。尤其是我国最著名的辞赋研究专家,新时期辞赋研究的奠基者龚克昌先生的《中国辞赋研究》(69万字)和《全汉赋评注》(101万字),两书在学术界引起更加强烈的反响,国内外学术界都给予极高评价。等等。问题是,诸多学者专家都只是在研究古人的辞赋,成效也不错,非常值得肯定。但是,如果只局限于研究而不搞创作,那么,中华优秀文化瑰宝奇葩——辞赋,在我们这一代不就断子绝生了吗?辞赋文化这种贵族文学、高雅文化,不就销声匿迹了吗?凝神当思国学,挥笔应写辞赋。因此,我们要提倡两条腿走路,双管齐下,既要搞“研究”,又要搞“创作”。我们的民族不仅需要有更多的人来研究我们的辞赋文化,而且更需要有人来创作辞赋,在研究翊护古典辞赋的同时,加大弘扬、光大、扬弃、创新、推广力度,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结合我们新时代的实际,摸索出一条适合当今辞赋文化发展的新路子,使辞赋文化在新形式下有着它应有的生存发展空间和培育它蓬勃发展的肥沃土壤。 万里春风抒壮志,百年难圆辞赋梦。尽管较为乐观的现状是,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快速发展,中华文化的繁荣尤其国学的复兴,将以以往无法比拟的速度迅速突飞猛进,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容量之大、涉及之多,可谓史无前例、冠古绝今,超过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总和,并以一日千里的几何几数递增。根据不完全统计,时至今日,截止目前,各种类型的文化网站,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不下15000余种,什么散文啊、小说啊、诗词啊、绘画啊、音乐啊、古典文化啊等等,恒河沙数,不胜枚举。确实令人感到欣慰与高兴。然而,就辞赋骈文等韵文而言,其专业性的网站相对来说,屈指可数,寡见鲜闻。其实,据调查分析,现在国内连一份象样的关乎辞赋方面的专业性报刊杂志,几乎没有或很少,以致我们的辞赋人的辞赋作品,要想顺利发表的话,那也相当的困难。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文章的质量差么?是因为我们创作的辞赋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么?不,不是,绝对不是的!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宣传媒体——报刊杂志与网站等,是因为人们固有的思维惯性,不认可辞赋这种文体的存在,是因为他们以为辞赋皆由少数人玩弄文字的游戏而已,没有任何文学价值和实际意义,就连北京大学中文论坛、人民大学网站等,尽管我与之交涉无数次而提议他们增设辞赋版块,可他们的管理层开会讨论了3次,都否决了,叫我们发到诗词版块。而且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一提到辞赋,就头疼,甚至跳出来肆意反对,横加指责,大有欲置辞赋骈文于死地而后快之态势。众所周知,我堂堂中华有着五千灿烂文明史,历朝历代都有着它固有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显而易见,能武断地把辞赋归类到诗词吗?如此这般,岂不令人我们这些辞赋人感觉不安、茫然、悲哀与心寒么?致使当今仅为稀有的辞赋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业已失去了其应有的平台和载体,迫使辞赋的生存空间,日落西山、每况愈下、越来越小。于是乎人们创作辞赋的满腔热情与追求创新成就感的积极性,也就随之降低到最低程度而化为乌有,激情不再。写作辞赋也唯一或只能作为个人爱好、消闲自慰、孤芳自赏而已,原本不容乐观的辞赋文化的创作之路,也就越走越狭窄了,越走越进入死胡同了。呜呼!天下之大,竟难容我煌煌璨璨闻闻崇崇烨烨(ye)煜煜(yu)之大赋哉?! 春风洛阳三千客,中华辞赋第一网。正是基于上述诸多方面的原因的制约,中华辞赋网,中国骈文网,便恰逢其时的应运而生、横空出世了。如同春雷一声巨响,惊天地、泣鬼神、扫阴霾(mai)、驱虎豹、逐魑魅、荡长空,震撼中华文坛,荣吭神州大地。中华辞赋网,简称“中赋网”,创办于2005年1月1日,其前身是中国桐城派研究网,是国内第一家基于国际互联网支持的专业性的辞赋宣传载体,以互联网络为依托、以丽辞鸿赋为中心、以媒体传播为手段、以光大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纯文学网站。以搜索搜集辑刊当前研究与创作新成果为依托,致力于中华辞赋研创的推广与传播,介绍国内外辞赋前沿理论和重要辞赋创作大家、理论家及研究员,力倡辞赋研究理论的本土化及中华辞赋创作学派的建立。目前辞赋研创的工作重点是强调原创性的辞赋作品和理论研究及回应当下的个案研究,并将中华辞赋研究问题置于全球化视野之下,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和对话。 站内搜集囊括从古到今之辞赋、韵文、骈文、游记几千篇,荟萃吸纳当代最为活跃的赋家赋人数百余人。历代经典名作,云集一网;现代辞赋精英,济济一堂(论坛)。是辞赋爱好者,学习、研究、探讨、考索、创作的一流园地,是学界名流、文坛雅士,舞文弄墨,崭露才华,逐鹿中原,一决雌雄的绝好平台。振兴赋学,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同倡骈体,开拓中华创作新局。兼容各种流派,使古赋之辉煌得以彰显;包涵不同风格,令新赋灿烂得以昭露。因此,把中华辞赋网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有着非常知名度的文学网站,乃是我们组建网站、光复庙堂文学、弘扬高雅文化的崇高追求之目的所在。 中国骈文网,简称“中骈网”,其前身是中国雷池文化网,也是适应新时代快速发展的急需,迟于中华辞赋网一年而组建的。其分工是:“中赋网”,主攻辞赋;“中骈网”,主攻骈文。两者互为犄角,并肩齐行,联手合作,精心打造,同昌国粹,结为姊妹网,两站同一宗。 金石长不朽,赋骈本一家。拥有了上述两个专业性的辞赋骈文网站,就有了我们辞赋人的最好的交流平台,就拥有了我们可以自由发表各自辞赋骈文作品的一流园地。于是乎,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的辞赋家、辞赋写手和辞赋研究专家学者,都如潮水一般汇聚到两网来了,面对面的真诚的交流来了,心对心的空灵的交心来了。如今啊,中赋中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赋作琳琅流辉,精品汗牛充栋;经典名篇多多,任意点击随出。已经校辑整理的古典辞赋2000余篇,现代辞赋2500余篇,加盟的辞赋名家与作家多达300余人,其中,特设个人赋集的有80多人。另有辞赋研究文论1000多篇等等。可谓衍文推盛,洋洋大观者矣;坟典瑰宝,成果丰硕也夫! 除此之外,尚有中辞网、中国诗歌辞赋网、天涯社区辞赋论坛版块等为数不多的网站,在主要宣传诗歌、散文、杂文、小说、戏剧、音乐、书画、报告文学等的同时,也致力于辞赋骈文等韵文的宣传与推介。 四、辞赋发展 情况各异 下面,我依据中华辞赋网的相关资料,来分析一下,目前国内辞赋创作存在的多样化现状与固有的特点及呈现出的各种特征。 1、从地域分布的情况来看,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达的省份或城市比较重视辞赋文化,经济落后的省份或城市,轻视甚至歧视辞赋作品。例如,东南沿海的省份,北京、上海、香港、天津、重庆等城市,出现的辞赋名家和辞赋作品就多。反之,则少。 2、从文化底蕴厚薄的情况来看,有文化承传关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的地方,辞赋文化发展就快,辞赋名家出现就多。反之,则慢,则少。例如,洛阳、西安、北京、成都、杭州、桐城、南昌等,都属于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城市,辞赋文化也相当繁盛。 3、从辞赋作家的年龄层次来看,老中青三结合。具体分三个年龄段:①55岁以上的辞赋作家,大约占20%的比例,属于辞赋界的老前辈,是现代辞赋创作的领军人,换言之,是新时代辞赋开山鼻祖。譬如,香港中华辞赋研究院院长颜麒麟先生(73岁),洛阳大学辞赋研究所所长孙继纲先生(63岁),四川巴蜀鬼才、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魏明伦先生(66岁),南通市政府副市长、国家一级作家袁瑞良先生(57岁)等等。②55-35岁之间的辞赋作家,大约占65%比例,属于当代辞赋作家群的主力军,中流砥柱,赋坛精英。譬如,安徽的雷池赋翁,浙江的锡东刀客,江西的下府岸人,山东的兰花草,新疆的天山客,北京的雪川,等等。③35岁以下的辞赋作家,大约占15%比例,属于新时代辞赋创作的生力军,接班人。他们饱受老中辞赋人的影响与熏陶,也对辞赋文化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逐步走上辞赋创作的道路,立志为弘扬光大辞赋事业而奋斗终身。 4、从辞赋作家的男女性别比例来看,比例严重失调。男性占总数的91.3%,女性占总数8.7%,其性别的可比性、悬殊性,令人吃惊、瞠目结舌!偌大的中国,芸芸众生,女性能撰辞作赋的历来就稀少,东汉著名史学家、辞赋家班固之妹——班昭,是一女史学家、辞赋家。本人未做考证,估计其他的女性能写辞赋的,历史上也绝对鲜见。当代的女性辞赋作家,也可谓凤毛麟角,鹤立鸡群。例如,湖南的月夜幽莲,福建的寒池青莲,东北的东方疯婆,海南的烟绿指冷等。 5、从辞赋作家的职业岗位来看,堪称五花八门。有政府官员、国家公务员、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文联主席、会长、编辑、诗人、记者、剧作家、佛禅居士、道学高士、商界名流、律师、军人、秘书、文员、医生、农民、自由职业者、大学生、文学爱好者等等。 五、风格流派 异军突起 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赋坛新。任何一个文学属种的崛起都是在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历史大背景里发生的。汉唐均是在历史长期战乱之后的大统一,再次吸取统一王朝的教训,汉有“文景之治”,赋兴焉;唐有“贞观之治”,诗盛也。文学发展过程中,一定历史时期内出现的一批作家,由于审美观点一致和创作风格类似,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集团和派别,通常是有一定数量和代表人物的作家群。自觉﹑半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流派,都是文学发展过程中适应一定社会和阶级需要的历史产物,有其一定的社会基础和阶级根源。各种文学流派的涌现和竞赛,是文学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处的辞赋派系也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辞赋的文风特征及其表象,是赋体文学流派,非政治团体,无利害冲突。从当代辞赋创作的风格流派来看,异军突起非常明显,有的尚处于雏形之中。可谓门派林立,风格炯异。 1、有以雷池赋翁为代表的(安徽)“桐城赋派”(又名“神气辞赋派”)。该派主张“义言有物(辞赋的含义、观点、思想内容)”、“法言有序(用实物或资料来论证说明辞赋的功用)”、“神气与词章兼顾,铺排与考据并重”(辞赋的修辞、写作技巧、思维方式、取材方向等要义)的新思维创作赋见理念。该派创始人潘承祥认为,以贴近古典文学的内容形式来写作,要以文言或半文言的语言来写作辞赋骈文,不能太文气但也不能太直白!太文言了,现在的人大多看不懂,就会失去大众读者;太直白了,就将失去辞赋的韵味,就不成其为辞赋了。突出写辞赋,必须要有“神韵”,要“大气”,即“神龙活现,气吞山河”。强调国学精神要遵从于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赋形式服从辞赋内容,辞赋内容与辞赋形式辨证统一。力求文采独特,或以散文笔法抒情,或以阳刚阴柔风格说理。为文要扬弃桐城文派,避免桐城古典散文派高古、深奥、晦涩、雅洁、小气、缺乏文采的桎梏约束,而力求鸿篇巨制、神韵飘逸、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纵横千里、词采华丽、雅俗共赏的新思维写作方法与技巧。同时强调在铺陈夸张排比时,要加强文章取材的考证,讲究务实与务虚的可比性、关联性,务必内涵和表象的统一,精神与形式的并重。 2、有以锡东刀客为代表的(浙江)“骈文赋派”(又名“瓯越骈赋派”)。该派主张“用白话文写骈文辞赋,重对偶对仗。语浅文雅,词清意新。写别人之未写,创自我之特色”的新思维创作赋见理念。现代骈文,囊括了赋、序、铭、碑、启、书等体裁。因此,现代骈文派,从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比单调的辞赋,涵盖量要大得多。因为辞赋仅仅含纳骚辞与赋。该派融入了时代的词汇,并以白话文为基础,讲究华美,精致,重对偶,重辞藻,行文流畅,富丽精工。是一种读之有色,听之有味的美文。这就对当代文学产生了前所末有的贡献,激活了古老的文体,催醒了美的艺术形式。该派创始人周晓明认为,白话骈文今后将会在社会生活中广泛的流行和推广。 3、有以下府岸人为代表的(江西)“骚体辞派”(又名“彭蠡辞赋派”)。该派主张“改风雅之体,而达讴歌时代关注社会之造化。把辞赋从个人的小圈子拓展到更大的题材范围”的新思维创作赋见理念。其创始人认为,写辞赋,不但要写生态环保的辞赋,同时也要写江山咏史的辞赋。骚体得源于屈原,每以无韵者入之论著类,以有韵者入之辞赋类,即其义也。春秋以后,惟楚人最工此体,故谓之楚辞。该派创始人张友茂擅长写诗,工于骚辞,颇习深得屈原楚辞之遗风,结合创作现代辞赋的实践,从而提出了“新骚体辞派”。 4、有以兰花草为代表的(山东)“韵文赋派”(又名“齐鲁辞赋派”)。该派主张“以流畅而意达、简短而意发”为追求目标,主张“融词诗体于辞赋,合理讲究平仄,合理宽范韵律,适当创造谐音”的新思维创作赋见理念。韵文是讲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字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包括了如赋、诗歌、词曲等。而该派创始人金学孟先生,创造性地结合这些文学元素,独创当代辞赋的新体式,从风格上彻底解决了古典不古、新赋不新的客观矛盾问题。可以说,该派把韵文和辞赋系统地加以整合创新,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5、其他尚有以天山客为代表的(新疆)“边疆赋派”等为数不多的其它风格流派的存在,或处于逐渐形成之中。 以上的各大派别的具体情况,在中国最大的中文网站百度百科里,均有缜密的系统理论与详尽的诠释,搜索随见。因此,桐城赋派、骈文赋派、骚体辞派、韵文赋派共同鼎举着网络辞赋的朗朗晴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