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网报道】每天早晨各报新鲜出炉,新闻铺天盖地;“龙虎新闻中心媒体扫描”精挑细选,为您送上每份报纸当日精华——小编遍观今日48版的《金陵晚报》,C02版一条题为《曹家祖宅主人后代今何在?》的报道值得向您推荐。以下就是该报记者姚媛媛的报道—— “江宁织造府”被认为是《红楼梦》中荣国府的原型之一,鲜为人知的是,南京双龙巷内曾隐藏着另一个“荣国府原型”,即曹家祖宅之一的“绍德堂”。这一报道在《金陵晚报》报道之后,不仅引起红学爱好者关注,而且,还引来了一位意外的访客:那就是这座曹家祖宅的“疑似后主人”方观承的同族后人,方德标。 方观承是乾隆年间的直隶清河道官员。此人与曹家有些关联,也是传闻中“南京荣国府”原型、双龙巷绍德堂的后主人。方德标又是何许人?南京卫校为隆公司物管人员,方观承的同族后代。巧合的是,该公司正在双龙巷内,每日生活在今天双龙巷的方德标,欲寻找几百年前古代双龙巷的“同族裔亲”。 方德标今年三四十岁,他来自安徽歙县舒川村。这个村,在当地是“方”姓大族的聚居村,全村五六百人,全部姓方。族谱代代相传,每代都有专人修写,到了民国时,修写族谱的人,就是方德标的爷爷。“方观承,不是史料记载的安徽桐城人,而是安徽歙县舒川村人。”方德标说出这句话,作为他寻找族亲之始。 方观承是曹宅后主人 在说寻找方家后人之前,得先说一段方观承与南京的故事。确切地说,是方观承与“红楼梦”的一段曲折联系。 南京红学研究者、南京曹雪芹纪念馆名誉馆长严中告诉记者,双龙巷的丹凤街小学旧址曾经有一处曹家祖宅,据考证为曹雪芹曾祖母居住,而这位曾祖母,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的奶妈”。学者吴新雷在《曹雪芹江南家世考》一书中曾写道:20年前,吴新雷曾经走过丹凤街,听到周围居民议论,指着丹凤街小学内拆掉的一座厅堂说,是“皇帝奶妈住过的”。吴新雷约上了南京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蒋赞初等几位专家,一同前往现场进行考察。当时,厅屋已经拆光,只挖到了一些石础、石狮子,还有一些瓷器的残片。另外还有一个标有“大清雍正年制”的碗底。 后来,吴新雷又走访了丹凤街一带的居民,得知丹凤街小学的校址,原来是一户姓方人家的宅子。于是,他又找到了当时77岁的方氏后人方本信老先生,以及他的表兄朱祖明。 据他们俩讲述,丹凤街旧宅是方家祖上方观承在乾隆初年担任“直隶清河道”的时候购置的,至于是从谁家买来的,就不知道了。但是,大厅上原来有一块匾额,上面题写着“绍德堂”。这块匾额一直到解放初期的时候还在,但是后来就遗落了。据方本信老人说,原来这处宅子的规模很大,在双龙巷和丹凤街之间前后共有五进,坐西朝东,北面还有一个花园,南边有下房 严中告诉记者,在有关史书里记载,方家祖上的这位方观承,与曹家确实可能存在联系。方观承曾是平郡王的座上客,平郡王是曹寅的外孙。据严中考证,曹雪芹家在雍正六年被查抄,房屋和家人住房13处全都由雍正赏赐给了曹瞓的继任隋赫德。后来隋家也被抄了。在这之后不久,双龙巷这处房子就由方观承购买而得。因此,方观承曾经居住在南京双龙巷,应无异议。 城门洞下找来的“京官” 也正是这段考证,引来了方德标的寻裔计划。 查阅史料可见,对方观承其人的记载,大多写着其为“安徽桐城人”。但是方德标告诉记者,在他老家的方氏族谱中,详细记载了方观承明明是安徽歙县人。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曲折传奇的故事: 方德标说,在他们的方氏族谱中记载,方观承出生于安徽歙县舒川村的“斯顺堂”,从小就聪明好学,饱读诗书。18岁的时候,年轻的方观承想出去闯闯,于是父母给了他几担茶叶,让他带到京城去做点小买卖。可是路上连逢大雨,茶叶受潮,赔了个血本无归。方观承没脸回老家,就在城门洞下摆了一个测字摊糊口。 有一天,当时的宰相上早朝回来,路经城门时忽然下起了大雨,于是轿夫就把轿子抬到城门洞下躲雨。宰相避雨时,无意间看到了方观承的测字摊,他见此人的字非常漂亮,而人又气宇不凡,于是跟方观承聊了几句,一聊之下,更觉得此人年纪轻轻,满腹经纶,当即邀请方观承,到宰相府里去教他的两个公子读书。不久,乾隆皇帝造了一座武圣殿,里面要挂一个匾额,匾额上题什么字呢?乾隆向文武群臣借脑子。一个多月过去了,满朝文武取了很多名字,乾隆都不满意。 这宰相回到家里,也着急呀,晚上不睡觉,就在庭阶下面走来走去。方观承看见了,问宰相有什么烦恼。宰相就说了这件事。方观承一听,微微一笑,说:“此事不难。古代神童诗首句:‘天子重英豪,文章兆尔曹。’这楼就取名‘英豪楼’怎么样?” 第二天,宰相把这个名字献给乾隆,乾隆一见大声叫好,于是宣方观承上殿,殿堂上乾隆问了几个问题,方观承都对答如流,乾隆于是赐他一个官,直隶清河道。 舒川村不敢认导致误认 方观承当了京官,按照规矩,是要在老家报备的。乾隆问他是哪里人士,方观承回答说“徽州府舒川村”。于是,朝廷派了几个人到方的老家舒川村认祖,可是,这时候方家父母过世,时间过去也久,族人不敢相信这个偏远小村竟然会出个京城的大官,于是不敢认。方观承知道后,第二次又派人到舒川村,并详细描述了他所出生的“斯顺堂”的样子:堂中间有一口一尺见方的井,门外有青石门槛,泡钉门楼。 于是方家族人准备认亲,但因为太穷,就向邻村人借粮款待京城来的差官。邻村人不肯借,并对当时的方氏族长说:“高官必险,一灭九族”,叫他们不能认这个亲,否则方观承一旦惹恼了皇帝,全族的人都得跟着倒霉。 族长一听害怕了,回来后就改口说村上没这个人,并再也不肯认方观承。方观承没有办法,后来就到安徽桐城按照斯顺堂的格局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斯顺堂。于是,从此后也就把他的出生地混淆为安徽桐城。 出生地“斯顺堂”至今仍在 “这段故事,我至今没有在什么史料上找到,只在我们的族谱上见过。”为了证明这段方氏族谱上的记载是真实的,方德标告诉记者,当年方观承出生的斯顺堂,经过了几百年,至今还在他的老家安徽歙县舒川村保留着! 他说,这幢宅子是砖木结构,而且,方观承认亲时说的“一尺见方的水井”、“青石门槛”,直到现在都保留着原样。“现在这房子前后有两进,前面一个大天井,照壁后是一个小天井,面积有三四百平方米,中间的水井一尺见方,里面还有井水。”但是,这宅子并没有被保护起来,而是荒废在原地。 方德标表示,他爷爷所修写的这套方氏族谱,是民国时期流传下来的,上面还盖有徽州府的官印,是官方认可的族谱。方观承仅仅是里面的一代人物,前前后后,共写了100多代方氏族人,最早从西周周宣王的著名大臣方叔开始写起。 不久前,方德标回到老家,歙县的文化部门现在正在编制当地的民间文化传说,得知了《金陵晚报》所报道的方观承南京宅邸在双龙巷,而且很有可能是曹家祖宅时,十分感兴趣,就委托方德标,通过《金陵晚报》,寻找当年方家的后人,回归方氏族系。 于是昨天,方德标找到了记者,他表示,既然20年前南京还有方观承的后人,那么也就意味着他的后代很有可能仍然居住在南京。他希望通过《金陵晚报》找到他们,完成一次族裔认亲。 您是否了解有关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