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524
- 积分
- 492
- 威望
- 761
- 桐币
- 448
- 激情
- 4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2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5-4

文都秀才

- 积分
- 492
 鲜花( 0)  鸡蛋( 0)
|
文 翁
6 \8 Q2 n: N; R) J8 T——中国官办教育第一人
0 r: [! Y5 b7 t
: p- a' R d! C/ @; d" Z9 f# Q% ~ |
| | 文翁(前156~前101),名党,字仲翁。西汉庐江郡舒县(今庐江县西南)人。著名贤吏,中国历史上在地方政府设立官学、推行官办教育第一人。% K+ H- o! [+ t8 M/ e
5 L F8 ^# R: C+ F) _& B% k# Y 文翁少年好学,精通儒学,尤以治《春秋》见长。初任郡县小吏,汉景帝末,经考察提拔升任蜀郡太守。时“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文翁到任后,便从教育着手诱导教化,改变荒蛮落后的地方风气。他所采取的第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从蜀郡和下属各县中,选出年轻小吏十几名,送到京城长安深造求学。“受业博士(博士:专指一艺的官职名),或学律令。”研习儒经和国家法令。) Y9 }) ?: U# X7 L
7 U2 b: m. m& O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翁选派这些人到京城学习的经费来源是“减省少府用度”,即节约简省郡守的办公费用。文翁用简省下来的办公费用,购买一定数量的四川名特产,如织绸、煮盐、漆器等等送给博士们。这些东西一方面权作缴纳学费,另一方面也表示尊师重教,所谓“行束■之礼”。& L) d& {5 |' @3 }
8 a) [3 u& e1 L0 U1 l, W
数年后,学子们学成归蜀,文翁择优重用,“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与此同时,文翁着手在成都创办全国第一所郡学(公立学校),让他们担任学官(教师)。" g" v5 q f0 ^4 T0 S: w$ h
2 F. o3 v, v+ v' H
文翁设立的郡学,是用石头建的校舍,所以又叫“石室精舍”,后人尊称为“文翁石室”。郡学的学生来源是招收郡属四郊之县的优秀子弟。学生一旦入郡学,其生活和学习待遇相当优惠,可以免除兵役、劳役等一切杂役(“为除更繇”)。在学习方法上也一改以往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教条方式,而是主张学用结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文翁“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盖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他每次到各县巡视考察工作,总是挑选一些学行俱优的学生一同前往,让他们出入内衙传达“教令”,以便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接受锻炼。官学学生通过数年学习,经考核,成绩优异者充任郡县官吏,次者担任郡县中掌管教化的乡官。此举赢得社会广泛赞誉,一时间,巴蜀大地呈现出年轻弟子争入郡学、富裕大户出钱赞助郡学的良好风气。文翁兴办郡学改变了蜀地的落后面貌,使之从一个文化教育落后的僻陋地区,转变为在当时可与齐鲁(孔子的家乡)相抗衡的文化发达地区。《汉书·循吏传》赞曰:“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 D3 F! F9 r6 c7 T0 M
6 W" E4 S9 B- J: p P7 q8 z8 ]5 h6 M 文翁重教兴学,利在当世,功及千秋。受到汉武帝的高度赞赏和重视,并立即颁发诏令:“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全面推行文翁兴办官学的经验。从此,汉代地方教育勃兴,出现“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繁荣局面。
3 F, S1 \ e i7 H, H6 c3 [# P* s; z6 I8 U8 p. [ U! K
文翁在蜀地逝世,当地的官民为他立专祠,岁时祭祀不绝。庐江县更是以“文翁故里”为荣,在庐城建乡贤祠(后易名忠义祠),首立文翁崇祀,以启后贤。
2 r* E0 q2 G* |- ?" R% L6 m% {$ m5 V8 n9 w* Q9 N
% W# w- y1 @# s }# G$ p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