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8846
- 积分
- 804
- 威望
- 676
- 桐币
- 731
- 激情
- -2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22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9-1

桐网贡生
 
- 积分
- 804
 鲜花( 0)  鸡蛋( 0)
|
这两天,家住广州的潘津生女士一直在合肥和广州之间来回奔波。为了完成父亲潘学固的心愿,他们兄妹五人放弃目前市场上对父亲遗作的高价追逐,准备将父亲生前创作的400多幅墨宝中遗留下来的100幅全部捐赠给安徽省博物馆珍藏。潘女士说:“这些墨宝是父亲的心血,我们希望在得到妥善保管的同时,让它的艺术价值得到最大体现,安徽省博物馆是它们的理想驻地,相信父亲也一定会满意。 ”. [8 k2 {- i& O1 K6 x( |+ b4 e
! ]2 C6 n9 V# P% I m
著名书法家留下众多墨宝" B8 ?- ?) Q- t/ z: i( k
$ {; \* D: [% `3 k2 u 昨天,记者见到潘津生女士时,她正在就捐赠事宜与安徽省博物馆的领导作具体商谈。她告诉记者,她此次到安徽是代表五兄妹来的,“我们祖籍是安徽桐城。1893年生于安庆的父亲,生前是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曾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名誉理事,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
& |: c# O1 Z& q* @ 潘津生介绍,父亲六岁开始临池习书,八岁便能为人书写春联。上世纪50年代末,和多位篆刻名家共同创作了《鲁迅笔名印谱》。他的书法屡屡在海内外展出,常常作为重礼送给多国政府。当时父亲已经很有名气,但父亲从不卖自己的作品,不过凡求书者无不挥毫。 1982年逝于上海时,留下墨宝400多幅。# E/ }6 ]1 R; T2 P* d5 t* _- P
& {' k; j; {/ G) \* \; h4 }3 i% }
子女将墨宝全部捐赠家乡, q/ I t) X+ i) Q* ]/ i
# x& d& k a- u; W 潘津生告诉记者,父亲去世后,他们五兄妹就对父亲的一生心血进行了整理、分类,发现除了父亲自己的作品外,还有很多父亲当年和许多著名书法、篆刻家相互交往留下的纪念品。这些纪念品有书法有篆刻。 “为了完成父亲回归故里的心愿,我们决定将他一生的心血捐给家乡――桐城市博物馆和安庆市博物馆。几年前,一部分作品顺利成为这两地的馆藏。剩下来的我们决定捐给安徽省博物馆。安徽是我们的家乡,省博物馆是安徽最大的博物馆。此次捐赠给省博的除了100幅父亲的书法外,还有很多文房四宝及篆刻等。相信父亲对我们的做法一定会满意。”1 Q- Q1 u; J0 d
3 N6 A2 c# \. f, w2 {! Z! u7 d
耄耋研究出失传“飞白书”' V( w8 {( n# }. {2 {
. N L& f/ O, U" _* j
省博物馆黄秀英副馆长告诉记者,此次潘津生兄妹捐赠的100幅潘老墨宝中,有多幅是他潜心研究摸索出的我国失传多时的“飞白书”。潘津生告诉记者,飞白书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空心字”,又名“飞帛”,相传是东汉大书法家蔡邕从工匠用大扫帚蘸石灰水粉刷墙壁得到启发创造的一种书体。唐代最兴,宋、元、明、清亦有人传习,但之后便基本失传。 1980年春夏之交,日本书法家川上景年来沪书展,作品中有一些“飞白书”。父亲认为“飞白体”是中国人所创,怎能坐视这种艺术在中国湮没?已经88岁的他不顾年老体弱,遍寻古籍,反复摸索,最终写出较理想的飞白书。) ~6 a# l O, H ^
$ e( M: C+ h9 W& A3 r& z4 Q
昨天,省博物馆黄馆长告诉记者,潘老字体清而不寒,秀而不媚,深厚功底中体现个性,是省博物馆难得的又一珍贵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