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6563
- 积分
- 594
- 威望
- 277
- 桐币
- 97
- 激情
- 142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38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3-25
禁止访问
- 积分
- 594
鲜花( 0) 鸡蛋( 0)
|
发表于 2009-11-30 09: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失语的桐城教育
平凡一生
转帖,失语的桐城教育
定格2009年7月高考:失语的桐城教育
2009年07月15日09时19分 来源: 中安教育网
“一个桐城人引以为豪的学校,一个桐城的金字招牌,一个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是谁把它糟成现在这样?我哭!” ——摘自桐城网
桐城,是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素以文化名邦著称于世。早在明朝中叶,结社讲学之风渐盛,私塾书院遍布城乡。“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成为桐城最著名的家训。桐城素有文都之称,教育是桐城的一块金字招牌。
但这一切在2009年夏天悄悄发生了变化。
三十年来最安静的考季
“教育先进市”和“教育强市”是官方对桐城教育的认可,而市民们对于教育的认可更为直接,那就是高考。
据统计,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桐城市已为全国高等院校输送了三万多名本科学生,从1993年开始,高考录取人数已经突破千人大关。桐城市总人口为75万,仅占全省人口的1.1%,但每年考取高等院校的人数在全省却独占鳌头,最高年份竟达到全省的19%。在桐城市最偏远的小山村里,农民未必知道乡长、镇长是谁,却对村里出了几个大学生、哪家出了博士生如数家珍。每年高考结束,桐城市的大街小巷拉满了各种标语的横幅,每所高级中学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尽情地宣扬自己的战果;高档饭店里的“谢师宴”、“状元宴”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火爆;上至市委、市政府到学校举行庆功会,下至街头买菜的老太太都在打听谁家的孩子考得好。
桐城人说,每年7月,桐城市民只有一个话题——高考,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1978年至今,它流行了30年,也让桐城人骄傲了30年。
但这种骄傲在2009年7月突然来了急刹车:横幅基本没了,饭店的“状元宴”淡了,甚至连老太太也只打听菜的价格了。
这个7月,面对高考,面对教育,桐城人突然无语了。
而这一切的改变源于一组让桐城人无法接受的数字:
2007年,全市三本以上达线4037人;
2008年,全市三本以上达线3548人;
2009年,全市三本以上达线2818人。
这是桐城市三年高考本科达线数字,在本科招生人数不断扩招的今天,桐城市高考本科达线数字却在处于一种下降趋势。
“报考人数少了。”
“五年制改六年制学生分流导致生源质量下降。”
“补习班质量不好。”……
当然,桐城人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他们在找各种理由说服自己。
一夜之间,桐城人失语了。
桐城市一位姓吴的中学副校长告诉记者,桐城市习惯当安庆市的老大,无论是经济还是教育。而桐城原有的两个名片是乡镇企业和教育,桐城经济曾雄踞安徽省三甲,那时桐城人只喜欢和宁国市比高下,安庆市其他县、区都是自己的小弟,而现在经济早被挤出了安徽十强,在安庆市被枞阳县、怀宁县等昔日的小弟超过。而现在,教育也是如此,对于老百姓来说,教育最直观的比较就是高考。尽管桐城市一直认为自己才是安庆市的老大,但安庆市教育局的官方说法就是:从2005年开始,枞阳县高考连续五年第一,至于桐城市是一年一个台阶,“不过那是朝下走的。”吴副校长苦笑道。
其实,高考的滑坡与当地的龙头——桐城中学是分不开的,因为桐城中学是几千年桐城教育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2004年至2009年,桐城中学高考二本达线数分别为772人、836人、955人、1129、1140人、952人。
2009年:952人,这个数字对于习惯高考本科数只有加法没有减法的桐城中学师生很尴尬。该校一位教师说,2009年高考的成绩**了三年,感觉“一夜之间回到了解放前”。
桐城市教育局一位人士告诉记者,谈桐城中学只可谈论她的昨天,不谈今天和明天,她(桐城中学)越往前看越辉煌。据介绍,早在抗日战争期间,桐城中学就被誉为“安徽省最优秀的中学”。1958年,桐城中学首批确立为省属重点中学。而高考更是桐城中学最好的证明。恢复高考以来,桐城中学高考升学率一直位居省属重点中学前列。1984年、1991年考出全省理科“状元”,有百余人在历次高考中进入全省高考总分前10名。有4个学科20余次居全省第一,其中数学学科成绩连续11年高居榜首。桐城市一位高级中学校长说,桐城中学落伍让整个桐城教育界很被动,以这几年为例,省、安庆市“状元”肯定没份,甚至安庆市前10名都很难轮得到桐城市,桐城市已相当惧怕枞阳县和怀宁县了,每年高考成绩一发布,桐城市教育局就紧张得天天开会。
安庆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一位人士说,在安庆市,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邀请高级中学开会、研讨,安庆市第一中学和桐城中学是必到。但这个潜规则已经在悄悄被打破,今年6月下旬,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在合肥市召开的部分省示范普通高级中学校长座谈会上,省内知名中学云集,其中安庆市由安庆市第一中学,潜山县野寨中学校长出席会议,小弟野寨中学取代了大哥桐城中学让高傲的桐城教育界难以接受。
示范高中的“零本科”
其实,在桐城市这个最安静的考季中也有一些引发市民神经的高考数字。6月26日,桐城市某市示范普通高级中学爆出“新闻”:全校几百名考生参加高考,居然被剃了个”光头”——无一人达到本科线。在本科填志愿期间,该校师生集体无事可干,而市示范普通高级中学“零本科”更是创下安庆市示范普通高级中学一个尴尬的纪录。
该校一位教师苦笑着说,其实本科还是有一个的,不过那一个是“外援”,因为是另外一所学校补习生以他们学校名义报名参加考试。这位教师又坦言,最起码该校应届生是“零本科”了,感觉“无法面对在学校里辛辛苦苦读了三年书的学生们”。
桐城市教育局分析说,该校“零本科”的悲剧实际上在三年前就酿成了。桐城市普通高中太热了,70多万人口的县级市有11所普通高级中学,每年招生“就差打架了”。三年前由于小学五年制改六年制,学生分流导致生源数量下降,9000个中考学生8000个左右进了普通高级中学,而中考分数最差的就进了他们这所排名最后的学校,所以三年后“零本科”也属正常。
另据了解,桐城市另外两所安庆市示范普通高级中学今年分别考了7个和17个本科,主要原因也是因为生源太差造成的。
在桐城中学网站上,该校表示今年高考成绩来之不易,是在报考人数比去年减少400人、生源质量不理想(小学五年制改六年制分流的第二届)的情况下取得的。但这条消息出来时,桐城市许多高中教师笑了:如果桐城中学中学都认为自己的生源质量不理想,“那我们的生源就谈不上质量”。
桐城市教育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桐城市应届生考上本科一直在徘徊不前,只有一千多个,大部分是靠补习生打天下,像桐城中学报考人数比去年减少400人实际上就是补习生少了400人。今年首次实行新课改高考,去年一些高分考生没有留下来补习,导致生源质量不理想。
补习生作用到底有多大?有几个细节值得关注,一是桐城中学一个补习班考取本科数字是107人;二是某高级中学考取本科196人,其中补习生120人;三是某中学考取本科378人,是桐城市为数不多本科数上升的学校,但其补习生是该市最多的。
前不久,第八中学成为桐城市第三所省示范普通高级中学,按照桐城市省示范普通高级中学的招生规模一般为1000人左右,三所省示范普通高级中学就把桐城市中考前3000名“招致门下”。桐城市一位高级中学校长认为,从理论上说,长此下去,示范普通高级中学的“零本科”现象还会在其他八所高级中学出现,“一个县级是三所省示范普通高级中学到底示范谁呢?”
据记者了解,明年,桐城第五中学将启动省示范普通高级中学申报。
失衡的教育“强县”
桐城市曾荣获“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和“安徽省教育强市”荣誉称号,同时获这两项称号的全省仅两个。
也有人说,桐城市只是基础教育大县,是一个“失衡”的“教育强县”:一方面市内10所普通高级中学均为省、安庆市示范普通高级中学(外加一所民办高级中学),每年光本科达线人数就有数千人之多;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招生一直徘徊不前,政策上不完善,社会不认可。
对于桐城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问题,安庆市教育局提供了一组数据:2008年,安庆市高中阶段各类教育招生任务要求桐城市中考招生是职业教育5200人、普通高中7400人,职普比4.1∶5.9,最后实际是职业教育4036人、普通高中7663人,职普比变成了3.4∶6.6。2009年,安庆市高中阶段各类教育招生任务要求桐城市中考招生是职业教育4737人、普通高中6600人,实际上桐城市分解到学校的普招计划是7060人,加了460人。至于职业教育招生,“能达到2008年的4036人就不错了”。
中考人数每年在减少,但桐城市的普通高中招生的步伐没有随之减缓,生源质量必然下降。采访中,“零本科”学校的许多考生开始思考当时一定要上普通高中的决定是否正确。
考生小李于2008年高考考了395分。他对记者表示,后悔当年没去读中等职业学校。
小李的妈妈说,当年孩子没考上高中,也没兴趣继续再学习,本来打算上中等职业学校学门技术的。后来在一位“见过世面,学历高”的亲戚强烈建议下,花钱进了高级中学。
这位亲戚如今也有些后悔:“就我自身的经验来说,觉得学历越高越好,再说当时孩子还小,所以就建议他去读高中,考个本科,‘混’大点再到社会。没想到现在不但浪费了三年时间和学费,而且能选择的高等职业院校很少,这跟三年前读中等职业院校有什么区别?”
针对家长“买也要买进高中”的想法,在高级中学教了20多年书的桐城市一所省示范普通高级中学的江老师表示,为孩子规划未来,要量力而行。他认为,如果孩子的中考成绩比较差,并且没有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那么上中等职业院校更合适。“基础差的孩子进入高中后在学习上有很大劣势,知识储备不够,摸索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缺乏兴趣。这使得他们很难跟得上学习的进度,想要提高成绩也相当困难,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遗忘的桐城师魂
在桐城网上,有一个署名老汉的市民发的一个帖子引起桐城人很大的反响。
帖子说“现在发现桐中变美了、变大了,但也变浮澡了。通过一位我去拜访的老师的介绍,知道桐中已经今非昔比了。他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几个原因:其一,收高价生,生源差了;其二,桐城只是一个县级市,教师的素质一时上不去,引进和培养都困难;其三,教师人浮于事,心事在办补习班。”“一个桐城人引以为豪的学校,一个桐城的金字招牌,一个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是谁把它糟成现在这样?我哭!”
桐城中学一位教师谈到该校退休教师慈昌淦颇为感慨,慈昌淦在全省教育界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特级教师和教育专家。1962年11月,省数学现场会在桐城中学召开,慈昌淦代表该校数学教研组作经验交流发言,赢得热烈反响,同行们欣赏他讲课简洁、准确、条理清晰、学生易懂的艺术效果,更敬佩他长期执著的刻苦精神。慈昌淦患有严重的痔疮,有时外面的长裤上都流有血迹,但仍坚持上好每一节课,参与集体备课、批阅作业从不无故缺席。
名师造就名校。在桐城教育辉煌的时代一直有一大批名师,当时桐城市各学校有许多学识丰富而且个性十足的教师——还有少数操着外地口音的据说是“文化大革命”中从大学里下放的老教师的确令人难忘。桐城教师一直有一种用自己人格魅力写就桐城师魂,而现在这种桐城师魂被一些教师所遗忘。
然而,随着老教师退休,新加盟的教师都是从省内一些师范院校毕业,师资上与其他县、市并无多少优势;加上放任无节制的在外办补习班等“市场开发”,于是学校走向平庸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另外,每年的中考,桐城市每所高级中学都不必担心生源,年年按指标招生,大家都有饭吃,于是补习班生源成了每所高级中学抢占的“高地”,如何能年年“生”源滚滚呢,强化补习班的师资力量,今年的高考成绩直接决定明年补习班的生源。另外,学校的奖金制度迫使骨干教师,乐于去补习班代课。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让桐城市的高考本科人数看似不错,实际上是以应届生高考成绩徘徊不前为代价的。(安徽青年报 教育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