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992
- 积分
- 4823
- 威望
- 22320
- 桐币
- 1389
- 激情
- 253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91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7-5
超级版主
闲人
- 积分
- 4823
鲜花( 4)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同安闲人 于 2009-8-6 10:30 编辑
北乡土著去了哪里?
我很早就留意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关于桐城的小地名与姓氏之间的问题,姓地往往不相符合,比如高庄无高姓,邢庄无邢姓,这是为什么呢?假如这些村庄因之得姓的居民是洪武移民后定居数百年的北乡土著,那么他们去了哪里?
我想如果没有重大的变故,当不至如此。洪武之后,北乡首先遇到大劫应该是明末的战乱,先是张献忠数战桐城,既而是明清鼎革,这两次变故对北乡的影响是巨大的。最迟自北宋以来就为北乡首镇的孔城毁于战火,老街荡然无存,北乡之人也四散而去。此时迁徙到江南的棚民,可能就有不少我们北乡的土著。直到后来,邑中耆老刘元勋(刘开先祖)结庐孔城河畔,民往依之,才渐复孔城街旧状。有清一代,桐城人口急剧增长,甚至到了咸丰元年,人口达到创记录的301万4761人!这是在今日合桐枞宜秀都不能企及的数字。然而盛极之后,竟又逢浩劫,十四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居然使得桐城十室九空,人口锐减到30万!这些失落的村庄原居民是不是就是在这次战乱中迁出的呢?或许有些是吧。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不得不说说我自己家族的迁徙了。有明显的证据说明我的家族最迟自道光年间由南乡迁徙而来,为何北迁或是与当时南乡的水患有关吧,当时同来的南乡人还有很多:连城张、拔茅张、古塘王、会宫方、炭埠汪、麻溪吴、高甸吴等,这些姓氏居然成了北乡的重要姓氏,甚至是主体姓氏。也就是说,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我的家族迁移到了孔城,并且落地生根,俨然成了新的土著。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家族的后来的发展基本没有离开孔城,甚至在太平天国运动正炽的时候。或许是地处偏火,战火不及吧。或是新来乍到,并非土豪劣绅之类。总之这些南乡来的人在这样大的变故下有不少留了下来。后来者尚且安土重迁,先行者何以悄无声息了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至少在道光之前,孔城一带的土著就已经很少了,少得可以让南乡的后来者得以轻松地找到落脚的地方。这么说来,太平天国运动乃至后来的开发江南或日军据桐等事件所影响到人口迁徙只能是是后来者的再迁徙了,也就是说是南乡的后裔再迁徙,而北乡的土著早在清中叶以前,在至少孔城这个地方已经很少了。而清中叶之前的人口迁徙大约有三次,一次就是前文所述的惨烈的明末战乱,全县人口降至2.5万,不足洪武大移民后初年的一半!而北乡在明末农民起义中受损是最大的,连地处中心的孔城也成了焦土,变为名副其实的空城。这也就不难理解麻山(北乡深山)的刘氏进入孔城,桐陂赵氏占籍赵山,戴名世卜居南山。而正是因为戴名世的原因,北乡一部分人被迫再次迁徙,这其中自然包括戴所在仓前戴氏,还有其门生古旧,比如北乡的大族倪氏。倪氏这外迁的一支,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她就是宋庆龄、宋美龄的母亲。其他还有在北乡广布的桂林方氏也被牵连进去。乾隆年间,桐城人口达到133万,人多地少,不少人迁居陕南,甚至川南的攀枝花。这里面或许也有不少北乡的土著。
在北乡,除了有人的异姓村庄外,还有无人的姓氏村庄,比如我家附近就有大邬庄与小邬庄,都是这一类的死亡村庄,荒山野岭,只是作为地名存在。然而只要你留意的话,你可以很轻易地挖到大量的砖头瓦片,这些曾经的邬姓居民去了哪里?附近的人家偶尔还会挖出古代的石碑,我曾见过多块,其中有一方巨碑印象很深,上书“朱氏先茔”,左侧刻有大明嘉靖年间的字样。这块碑被人挖出之后,弃置于我家祖坟边的荒野,每次回老家做清明都会特意去看两眼。因为日晒雨淋的缘故,碑上的字迹已渐渐班驳了。这些或许都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北乡土著留下的遗迹呢。
我这里说的北乡,其实主要是以北乡的中心孔城为背景来探讨。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一下,何谓土著?其实本没有土著,先来者相对于后来者自然就成了土著了。那么北乡最早的土著或许就是新石器时代的丁家冲人了,丁家冲人去了哪里?如果丁家冲人和桐国人有所关联的话,那么桐国人又去了哪里?明代浙江嘉兴有个叫桐夫的举人,这个传承着桐姓的人据说是桐国国君的后裔。桐国的统治中心在今北乡境内,那么说来桐夫应该算是地道的北乡土著的后裔了。秦汉居巢的范增、汉大司农朱邑他们的后嗣在哪里?南北朝时,北乡是吕亭左县的统治中心,所谓左县,今人多回避不谈,其实左县类似今日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换句话说,吕亭一带是群舒蛮人所居之地。考虑汉代舒县桐乡的缘故,加之桐近舒县县治,当不是蛮荒之地。蛮人或是自西被俘迁来,束缚于此。隋唐,同安也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偶见野史,也颇光怪陆离。宋末之乱,桐人被迫南迁,这其中就涌现象左光裕这样的著名人物。依据元封九域志,宋代的桐城,广有今桐城、枞阳全境,怀宁大部,安庆市区全境,这样一个庞大区域,九镇中至少有三镇在今北乡区域,比如孔城、铜山、北峡关,除了孔城一直名存于今,北峡关一直保存到清代,后来被更名为大关,铜山成了甑山的一个小山村。三镇一线,可以想见当时三镇之间是一条繁华的驿路,三镇肯定也是桐城人口密集之地。元末又逢战乱,繁华又成焦土,于是便有了洪武大移民,于是我们的祖先登场了。这也就是我在文中所讨论的桐城最后的土著。
还有一个问题,北乡的土著是不是完全荡然无存了呢?当然不是!如今北乡的倪氏依然蔚为大姓,这是典型的北乡姓氏;北乡麻山的刘氏也应算是北乡的土著;仓基孙氏自然也是;鹿城黄氏严格意义上也是。然而在北乡的中心孔城,这样一块神奇而神气的地方,居然没有本土大族留存的痕迹。我曾留意过孔城附近的戴氏,或许这是北乡土著的孑遗,然而事实是让人失望的,红庙的戴姓多不是土著的仓前戴,而是来自西乡的香山戴。比如戴钧衡就是。曾有本网网友问我她的姓氏堂属,我说或许是孔城的土著姓氏南坊张氏吧,但这仅仅是猜测。至今为止,我还没有在孔城发现真正意义上洪武土著,今天的孔城是南乡人的后裔占压倒性优势的孔城,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闲人。但这并不影响我作为一个北乡人,一个孔城人。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