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hishu 于 2009-10-23 14:01 编辑 0 T$ u' s ^2 l4 [) ?0 g
) O: P, d" R+ J6 L# B x! O
一代名相张廷玉:最勤勉低调,一代名相张廷玉:最勤勉低调,唯一配享太庙的大清汉臣 作者: 编辑:段然
' L; s+ y& G v( E本为一代名相,出身国相之家;亲历康雍乾盛世,其才其学堪比先贤;常思淡泊,位极人臣无骄奢之态;沉稳平和,荣宠加身而不改本色;清心寡欲,拂却繁华两袖清风。因其低调,史书所记寥寥,但青史所存每一笔都光彩耀眼,如同闪电,瞬间便照亮了后世人的心灵——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研斋,又号澄怀居士,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康雍乾三朝五十年为官,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太子太保等极重要和显赫的官职。完善了军机处规制和奏折制度,主持编写了清朝时期的很多重要文史典籍,如《明史》、《康熙字典》、《雍正实录》、《授时通考》等,著有《传经堂集》、《澄怀园诗选》等多部作品。去世后乾隆遵雍正遗诏特准其配享太庙,成为清朝享此殊荣的汉族大臣。
2 j* o, Q9 u5 `/ {. Q0 f 图左:张廷玉像。图右:清太庙遗址。 清朝的太庙是皇帝的祖庙(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为皇帝祭祀祖宗之处。太庙前殿为祭祀主殿;中殿供奉努尔哈赤以下历代帝后神龛;中殿后界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世祖先;前殿东庑以王公(并非所有)配享;前殿西庑为功臣(仅为满臣)配享;中、后殿两庑储藏祭器。每年除夕前一日祫祭,中、后殿神主奉至前殿合祀。后殿遣亲王行礼。国有大事大典,遣官祭告。所谓张廷玉配享太庙,就是按照雍正皇帝的遗诏,张廷玉死后其神位可以安放在太庙的前殿西庑,接受皇帝每年一次的祭祀。终清一世,汉大臣以功臣配享太庙的,惟张廷玉一人而已,这是清朝历代皇帝对汉大臣给予的唯一一次最高礼遇和殊荣。! b7 N. k9 P1 h4 m. l+ u
& ]. p. J1 {) j0 a$ T5 y/ f
* f: ~! t* t4 \: S8 e9 _ c清廉门庭的中正子弟 0 p. y% S/ O; l4 j1 e4 H9 X k
. m3 Q5 V0 R' M. R; S: B3 G9 ~% u安徽桐城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文化名城,文化气氛极其浓郁,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素有“文都”之称。尤其是明清两代,出现了一大批儒者名家、高官达宦。张廷玉的父亲——张英便是其中之一。$ a* R# O) I% m( |
5 Z6 Q5 D0 O7 E- W( F6 ?
3 n- T& M% [; h1 o- R1 C
7 K4 t2 V T9 E桐城文庙 桐城文庙是桐城文化的象征,也是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内设有桐城县博物馆,中藏有包括张廷玉的虎铜印等在内的多种珍贵文物。
) r& _ y6 R$ G i2 T张英是康熙时著名的贤臣良相,也是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于康熙六年中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据《清史稿》[
5 b2 I. R9 Y( h/ Y《清史稿》:“(张)英性和易,不务表襮,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所居无赫赫名。在讲筵,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知无不言。”/ S$ P8 O( }% u" H. g5 o' ]! C
记载,张英为官清廉,人品端方,是一位十分平和、务实的人,从不夸许自己的功德业绩,生活简朴。但是关系到民生疾苦时却大声疾呼,知无不言,因而深受老百姓爱戴,亲切地称他为“张宰相”。康熙曾以“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之语评价他。
. H$ q! P* r/ b/ t) a2 W7 o张英的家教也秉承了自己的一贯风格,他建造了一处书斋名叫“双溪草堂”,书斋门联题着“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康熙皇帝还给“双溪草堂”题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这样说的:“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也说出张家一门淡泊的、致远的、少与人争执的处世哲学。张英还专为后人所写的家训《聪训斋语》,其中的《立品篇》中专门有一节说“能容让”,其中写道:“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 A1 v& k8 O8 @" u, l5 F
?; \" k! T' W/ f' l清刻本《聪训斋语》 教子有方的张英为清朝培养出了一位国相——张廷玉——他们是中国封建时期唯一的父子宰相,留下了“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佳话。张廷玉深受父辈淡泊致远、克已清廉的家风影响并将之传承下来,后来张家在举业不断,名宦迭出,张廷玉又有四个儿子、四个孙子、一个曾孙相继考上进士,一门三代十进士。影响之大,震惊朝野。张家在京城、乡里誉称四起,时人盛赞之语如:“父子双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自祖至玄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而已”、“一门之内,祖父子孙先后相继入南书房,自康熙至乾隆,经数十年之久,此他氏所未有也”等。张氏之所以如此兴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良好的家训家风的教诲和熏陶。5 {: B$ q* L2 E! `5 Y8 Y* c
至今桐城还流传着张英让墙的小故事。一年张英的老家忽然来信,信上说因为盖房子占地皮的事情,与隔壁叶家发生了冲突,张老夫人便写信要儿子出面干预。原来,张家扩建房屋,因为自家地契上写明“至叶姓墙”,便将院墙盖到了邻居墙下,邻居是叶侍郎家,叶家提出让张家后退几尺。张家便说是按照地契修房,并无不对,如果后退留路,也应该两家都后退几尺才行。于是,争执不下,叶家最后告到了官府。张英看完书信,便提笔在信背面写了几句话,让来人给老夫人带回。原来,信中是一首诗:6 N/ r0 a2 G' Q v! }1 V5 m4 C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0 Q' s/ _( n2 K$ {
张老夫人看后,主动退让了三尺,叶家深受感动,也羞愧不已,同样退了三尺。做为桐城一景的“六尺巷”
* ]+ c* ?) f: c% D% s1 r3 _+ V至今仍在,并历久弥新,时时传扬纪念其中蕴含的宽容和谦让。在这样的环境里,张廷玉从小耳濡目染,自然受到了十分有益的教育。 ]5 p+ |( P5 u
( o: |4 n1 h, @8 O5 @" W. r图左:六尺巷遗址。图中:“礼让”牌坊。图右:“懿底流芳”牌坊。 张英不但是注重对子女品性的塑造,更注重对其学识的培养,常常在繁冗的公务之余,亲自督促小廷玉及兄弟们读书。张英本是一流的文史大家,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张家子弟个个文采超拔,博学广识,尤以小廷玉为翘楚。小廷玉沉稳机敏,平时不肯多言,但开口时往往一鸣惊人,切中肯綮。张英常常将小廷玉带在身边,留意加以悉心调教。在张英的一手栽培下,小廷玉10岁便可诵《尚书》、《毛诗》,而且知古论今,工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小廷玉围在父亲身边看家人放炮。张英看到眼前的热闹情景,便想出对联考考儿子,他看着小廷玉吟道:“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不敢怠慢,正在低头思索时,忽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灵机一动联上心头,朗声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而且气势不凡。
3 F! s+ h4 r4 b; D' D张英身处官场,深知世情险恶,所以也常常教导张廷玉官场的是非,教其匡国济民与明哲保身之策。转眼张廷玉便16岁了,颇得家风熏陶的他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中正底蕴,恺悌风范。一日,张廷玉兄弟陪着父亲在自家花园里观赏荷花,品书论事,父子其乐融融。父子对着满池的碧叶红荷,不由逸兴遄飞,张英略一沉吟,便说出“白藕入泥,斜插玉簪通地理”的佳句,说完便止步看着张廷玉。张廷玉马上会意,顷刻便对出下联:“红莲出水,倒悬朱笔点天文”,上下联意境浑然,如天作之合,都蕴涵着务实、勤勉、志在高远的情怀。听到此句,一贯内敛的张英不禁朗声大笑,阅人无数的他知道,自己的心血没白费,眼前这个英姿挺拔的儿子日后定成大器。0 s! @( H) C# z/ Q/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