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78|回复: 9

[桐城史] 唯一配享太庙的大清汉臣於国於家

[复制链接]

299

主题

3559

回帖

3861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861
鲜花(8) 鸡蛋(1)
发表于 2009-10-22 22: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hishu 于 2009-10-23 14:01 编辑 $ h& e+ l1 b& Y6 o

+ [5 z* |0 P0 \( V; H# W$ [一代名相张廷玉:最勤勉低调,一代名相张廷玉:最勤勉低调,唯一配享太庙的大清汉臣     作者: 编辑:段然  Z& I. A5 Y1 P- [+ M7 v
本为一代名相,出身国相之家;亲历康雍乾盛世,其才其学堪比先贤;常思淡泊,位极人臣无骄奢之态;沉稳平和,荣宠加身而不改本色;清心寡欲,拂却繁华两袖清风。因其低调,史书所记寥寥,但青史所存每一笔都光彩耀眼,如同闪电,瞬间便照亮了后世人的心灵——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研斋,又号澄怀居士,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康雍乾三朝五十年为官,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太子太保等极重要和显赫的官职。完善了军机处规制和奏折制度,主持编写了清朝时期的很多重要文史典籍,如《明史》、《康熙字典》、《雍正实录》、《授时通考》等,著有《传经堂集》、《澄怀园诗选》等多部作品。去世后乾隆遵雍正遗诏特准其配享太庙,成为清朝享此殊荣的汉族大臣。; Q, s* [* E# M( b# z
                                                               
图左:张廷玉像。图右:清太庙遗址。
清朝的太庙是皇帝的祖庙(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为皇帝祭祀祖宗之处。太庙前殿为祭祀主殿;中殿供奉努尔哈赤以下历代帝后神龛;中殿后界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世祖先;前殿东庑以王公(并非所有)配享;前殿西庑为功臣(仅为满臣)配享;中、后殿两庑储藏祭器。每年除夕前一日祭,中、后殿神主奉至前殿合祀。后殿遣亲王行礼。国有大事大典,遣官祭告。所谓张廷玉配享太庙,就是按照雍正皇帝的遗诏,张廷玉死后其神位可以安放在太庙的前殿西庑,接受皇帝每年一次的祭祀。终清一世,汉大臣以功臣配享太庙的,惟张廷玉一人而已,这是清朝历代皇帝对汉大臣给予的唯一一次最高礼遇和殊荣。! f$ p8 D3 M: A. I
" V. n% e% P: E, ^+ C6 b! g: a  ]
  t2 |! j7 i5 G. E; s, U5 ?( }
清廉门庭的中正子弟
! Q- V3 s7 D3 ]& E  H! T

3 m! d! |& n# T! t安徽桐城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文化名城,文化气氛极其浓郁,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素有“文都”之称。尤其是明清两代,出现了一大批儒者名家、高官达宦。张廷玉的父亲——张英便是其中之一。) L& @, j* ?: R: M
, Y" M, X" ~5 M$ R
                                                                 
$ w- U# O  X6 g# N7 Q; e

1 ]1 h( T# \& J5 q
桐城文庙
桐城文庙是桐城文化的象征,也是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内设有桐城县博物馆,中藏有包括张廷玉的虎铜印等在内的多种珍贵文物。
& p5 g/ s. I! ^' ^张英是康熙时著名的贤臣良相,也是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于康熙六年中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据《清史稿》[& N, p4 i9 P0 @% O6 t
《清史稿》:“(张)英性和易,不务表襮,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所居无赫赫名。在讲筵,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知无不言。”
, b0 I1 [5 v4 K% z! x$ U
记载,张英为官清廉,人品端方,是一位十分平和、务实的人,从不夸许自己的功德业绩,生活简朴。但是关系到民生疾苦时却大声疾呼,知无不言,因而深受老百姓爱戴,亲切地称他为“张宰相”。康熙曾以“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之语评价他。$ P# l" M2 B/ K/ b( r7 a& {
张英的家教也秉承了自己的一贯风格,他建造了一处书斋名叫“双溪草堂”,书斋门联题着“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康熙皇帝还给“双溪草堂”题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这样说的:“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也说出张家一门淡泊的、致远的、少与人争执的处世哲学。张英还专为后人所写的家训《聪训斋语》,其中的《立品篇》中专门有一节说“能容让”,其中写道:“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9 r4 H" Q* _8 Q
                                                                        
5 a2 q6 u+ s3 Z: }4 {* v
清刻本《聪训斋语》
教子有方的张英为清朝培养出了一位国相——张廷玉——他们是中国封建时期唯一的父子宰相,留下了“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佳话。张廷玉深受父辈淡泊致远、克已清廉的家风影响并将之传承下来,后来张家在举业不断,名宦迭出,张廷玉又有四个儿子、四个孙子、一个曾孙相继考上进士,一门三代十进士。影响之大,震惊朝野。张家在京城、乡里誉称四起,时人盛赞之语如:“父子双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自祖至玄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而已”、“一门之内,祖父子孙先后相继入南书房,自康熙至乾隆,经数十年之久,此他氏所未有也”等。张氏之所以如此兴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良好的家训家风的教诲和熏陶。
) l# n, M7 _; n) B3 K至今桐城还流传着张英让墙的小故事。一年张英的老家忽然来信,信上说因为盖房子占地皮的事情,与隔壁叶家发生了冲突,张老夫人便写信要儿子出面干预。原来,张家扩建房屋,因为自家地契上写明“至叶姓墙”,便将院墙盖到了邻居墙下,邻居是叶侍郎家,叶家提出让张家后退几尺。张家便说是按照地契修房,并无不对,如果后退留路,也应该两家都后退几尺才行。于是,争执不下,叶家最后告到了官府。张英看完书信,便提笔在信背面写了几句话,让来人给老夫人带回。原来,信中是一首诗:8 D$ @9 S: P4 a' R/ o# s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H" j+ R( b3 a9 H- j4 V0 U% F张老夫人看后,主动退让了三尺,叶家深受感动,也羞愧不已,同样退了三尺。做为桐城一景的“六尺巷”
: F* j$ m$ p) _7 B1 G" \$ L8 P: [至今仍在,并历久弥新,时时传扬纪念其中蕴含的宽容和谦让。在这样的环境里,张廷玉从小耳濡目染,自然受到了十分有益的教育。
- L1 D9 w4 J* W4 c' S2 Z                     # w2 U9 R8 d0 I5 V0 P
图左:六尺巷遗址。图中:“礼让”牌坊。图右:“懿底流芳”牌坊。
张英不但是注重对子女品性的塑造,更注重对其学识的培养,常常在繁冗的公务之余,亲自督促小廷玉及兄弟们读书。张英本是一流的文史大家,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张家子弟个个文采超拔,博学广识,尤以小廷玉为翘楚。小廷玉沉稳机敏,平时不肯多言,但开口时往往一鸣惊人,切中肯綮。张英常常将小廷玉带在身边,留意加以悉心调教。在张英的一手栽培下,小廷玉10岁便可诵《尚书》、《毛诗》,而且知古论今,工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小廷玉围在父亲身边看家人放炮。张英看到眼前的热闹情景,便想出对联考考儿子,他看着小廷玉吟道:“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不敢怠慢,正在低头思索时,忽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灵机一动联上心头,朗声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而且气势不凡。
6 M/ H/ W* U- p0 F7 \张英身处官场,深知世情险恶,所以也常常教导张廷玉官场的是非,教其匡国济民与明哲保身之策。转眼张廷玉便16岁了,颇得家风熏陶的他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中正底蕴,恺悌风范。一日,张廷玉兄弟陪着父亲在自家花园里观赏荷花,品书论事,父子其乐融融。父子对着满池的碧叶红荷,不由逸兴遄飞,张英略一沉吟,便说出“白藕入泥,斜插玉簪通地理”的佳句,说完便止步看着张廷玉。张廷玉马上会意,顷刻便对出下联:“红莲出水,倒悬朱笔点天文”,上下联意境浑然,如天作之合,都蕴涵着务实、勤勉、志在高远的情怀。听到此句,一贯内敛的张英不禁朗声大笑,阅人无数的他知道,自己的心血没白费,眼前这个英姿挺拔的儿子日后定成大器。) W% H: G- N9 }- k6 h
                                     
文庙1.jpg
文庙2.jpg
清刻本.jpg
张廷玉左1.jpg
太庙右2.jpg
莲1.jpg
莲2.jpg
六尺巷1.jpg
礼让2.jpg
牌坊3.jpg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99

主题

3559

回帖

3861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861
鲜花(8)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22: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shu 于 2009-10-23 13:47 编辑
, p2 l1 R$ u' d' n( L' q  j. t9 B5 A& g
) t# u8 y, Z0 s# l' t1 s
勤勉克己的三朝重臣
4 l* ~8 W" ?6 q/ Y

2 X8 k/ i! @1 D张廷玉25岁(康熙三十六年)抵京参加会试,因父奉命为总裁官而回避;康熙三十九年,张廷玉中进士,被选授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张廷玉踏入仕途,在为官的五十年间,步步高升,最后身兼数个一品官职,可谓位级人臣。除了自身的才能之外,还因为他还有着常人不可企及的毅力和勤勉,尽管事务日增,责任重大,但都能尽职尽责,处理得有条不紊,即使身兼数职时也尽量事事亲为,从而取得了康熙、雍正的信任,也被同僚所钦羡,称其颇有诸葛孔明遗风,为“一代贤相”。% b" ~; {% O1 [
康熙四十二年,张廷玉“蒙御试清书一等第一,授翰林院检讨”。是时,张廷玉尚没有进入康熙的视野。一次,康熙偶尔读到了张廷玉的诗作,中有一句“万里长城万里空,千秋英雄千秋梦”,大为赏赞,招来面谈,顿觉发现人才,只见张廷玉风骨铮铮,言动视听合度合礼,一望便知是楷悌君子,颇有其父遗风。激赏之下决定从此委以重任康熙四十二年四月,张廷玉侍直南书房,此后领修《御选物诗》、《骈字类编》等多部书并兼任起居注之职。由于张廷玉文笔一流,所撰文书颇合康熙心意,康熙四十四年以后,便经常随侍皇帝身旁,成为内臣。曾随从康熙南巡阅视河工、出口避暑及巡行蒙古诸部落等,“抱书珥笔”,经常与康熙相去咫尺。康熙五十五年,康熙觉得张廷玉日益成熟,可委以重任,便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职位级别是正三品,可见,康熙时候的张廷玉已是举足轻重的朝廷重臣了。
3 Z. [& u+ z# ]' ]0 O/ n' ~
+ _/ G  W9 W& \4 L: i# ^
" d0 x& @0 l/ g* t
康熙画像
清圣祖康熙(1654年-1722年),名爱新觉罗·玄烨,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8岁即位,14岁擒杀鳌拜,是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的、为数不多的伟大封建政治家,还是多才多艺的学者。他在政治、经济、文化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措施。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使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
6 ?- e; v" y0 {* j! F0 C' T
9 v# a" j7 b9 d+ s+ o9 w( ]) y8 e# A* K9 x4 i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玄烨第四子胤禛即位,次年即改号为雍正,是为清世宗。雍正在位十三年期间,发愤图强,勤于政务,锐意改革,澄清吏治,大力扭转了康熙末年官场腐败的风气,出现了国力强盛,经济空前繁荣的大好局面。据说,雍正皇帝办理政务非常认真,常常批阅奏折到后半夜。在这样勤政的君主身旁,备受恩宠的张廷玉也倾尽一腔热血报效君国。两位勤奋的君臣将康熙开创的盛世继承并壮大,实乃世之幸,民之幸。* d' g1 @6 }$ u5 c) u) n, w9 Q$ W+ B

' w$ X; S7 U( W& _1 o' O9 {             图左:雍正画像。图右:雍正墨宝。& b4 R8 v* p, |! w/ H: T
雍正即位之初,命张廷玉协办翰林院文章之事”,处理康熙丧事有关的文字。每日奉旨入宫缮写谕旨,雍正口授后片刻,张廷玉当场伏地挥笔而就,每日十数次从未出过差错,其文思之敏捷实非其余朝臣所能及,而且张廷玉的记忆力亦非常人所及,新政的雍正向其询问各部院大臣司员胥吏的姓名,张廷玉奏对如流,一点不错。雍正此时非常感谢自己的父亲康熙给自己调教出来这么能干的下属,有次时情不自禁对张廷玉说:“朕昔年在潘邸时,不便与廷臣交接,所以与卿一直未曾相识。后来奉皇考之命会大学士办理公事,卿以学士身份在内阁批本,朕初次与卿交接,便觉气度端凝,应对明晰,心里便很爱重,今卿在朕身边,忠心赤诚,机敏干练,不愧是皇考所教养所成伟器,以辅弼朕躬”。当时是特殊时期,朝中政局极不稳,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祸患,得力的助手对雍正格外重要,文思敏捷,主事干练的张廷玉因而倍受器重。2 m/ ?3 r( n; |/ A' b
张廷玉身为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户部、吏部、翰林院,又担任国史馆和其它好几个修书馆的总裁官,皆为要职,工作忙碌。雍正评价张廷玉说办理事务甚多,自朝至夕,无片刻之暇由于雍正不分昼夜地召见,以至张廷玉要到晚上一二更以后才能回去休息。有时候从内廷出来,到朝房办公,属吏请求指示和批阅文件又有几十上百人。因此,他经常坐在轿中批览文书,处决事务。甚至回到家中仍然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寝,或从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亲自改正,于黎明时付书记缮录以进。从中可以看出,张廷玉的工作作风是雷厉风行,处理公务是绝不过夜。对其办事效率,雍正高度褒扬说:“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 |0 f0 T" p& Q- A

2 o) H4 h- ~9 P# g( k

; F# \) Y( _" h
张廷玉用章
张廷玉不但办事详细认真,而且吏治严格,公正无私。民国裘毓麟《清代轶闻》中记载了这样两个小故事:其一,有个张姓书吏,舞弄文法,篡改公文,以此勒索钱财,被人称为“张老虎”。张廷玉知道后命令有关官员核实情况,严加惩处。朝中官员为张某求情,多方营救,但张廷玉不为所动。由此,人称他为“伏虎侍郎”。其二,张廷玉在批阅公文时发现一公文中把“元氏县”写成了“先民县”,再一细辨,显然经人添加笔划。张廷玉断定这又是书吏为向下级官吏索取钱财的花招,于是令人一查到底,责罚驱逐了那个书吏。朝中同僚无不赞赏他的敏锐决断。雍正皇帝曾十分满意地对乾隆说:“大学士张廷玉,侍朕左右,敬慎小心,十一年如一日,其为人外和平而内方正,足办国家大事。”
" x- Y( z* l8 m% t; c: U乾隆即位后,赐爵三等子,授皇子学,兼管翰林院事、侍经筵。由于张廷玉是两朝元老,对朝中事情极熟悉,所以乾隆每次巡幸,总是留下张廷玉总理朝中事务。张廷玉虽然年长后身体不好,但是朝中大小琐事都能处理得滴水不漏,可能正是朝中有了这位稳妥的“总理”,乾隆出巡的次数尤其多。1 P4 ~9 y8 A3 N0 X. t5 A# U
除了日常文字性、管理性工作,史书所记载张廷玉的主要贡献主要有两个:5 B1 \) S( n% Z8 G
一是协助雍正设立并完善了军机处,同时完善了奏折制度。雍正七年(1730),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征讨准格尔部、青海、西藏叛乱,雍正决定出兵征讨。因战事紧急,军令需要迅速处理和严守秘密,所以,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张廷玉协助雍正处理军务。雍正令“廷玉定规制”,按照旨意,张廷玉就军机处的性质、官职、职能、纪律等方面都作出了严格规定。这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不仅加强了皇权统治,避免了政出多门以及失、泄密现象的发生,而且更重要的是统一了办文机构,保证了档案的齐全、完整与安全,为利用和编撰方略(志)提供了方便。同时,张廷玉对奏折制度亦有所创制,大大加强了中央控制,清政府的效率大大提高。清史稿》说: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从此,军机处成为清朝的中枢机构并深深影响了清代中后期的全部历史。3 r# l$ c  m# [. V6 P* i% q

: x( G: {! Q9 u+ z" @& O                            清军机处故址0 L& I6 K3 n# t" Q) T4 M( D7 h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 B/ z& @1 C, d3 ]
二是安置了大量流民。雍正年间,在浙江衢州、江西赣州等地山区有大量无业游民滋事生非,当地官府无力管辖,屡次上报。这些人是早年由福建、广东流入,因为搭棚居住,所以被称为“棚民”,他们性膘悍,不肯受州县管辖,久而久之,生息日繁,生活无以为继,便聚众掠夺,侵扰四邻。为除此患,张廷玉主张以扶代剿,上疏请编户籍,设保甲,促其耕读,对其中有文才武略者,予以选拔录用。朝廷采纳了他的主张,“棚民”由此安居乐业,浙、赣之地日渐安宁。
# s/ }8 j* f! p8 \' t( ]( E以上可见,张廷玉的确是才干卓越的政治家,治世能臣,也是人品高尚的贤相,由于其为人低调,所以历史上较少对之记载。张廷玉的故宅至今有镌刻着“调梅良弼”字样的石碑,是清雍正皇帝所赐,也是对张廷玉的最高评价:贤能的宰相。
+ v. ?2 i' r0 M9 L' W0 k: Q                                             
2 Z4 h. L; T$ {$ L; C( _6 e( @4 y+ v8 o1 p+ W* [2 C  a- |$ t
康熙画像.jpg
张廷玉用章1.jpg
调梅良弼.jpg
清军机处故址1.jpg
清军机处故址2.jpg
正画像左.png
正墨右2.jpg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99

主题

3559

回帖

3861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861
鲜花(8)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22: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shu 于 2009-10-23 13:44 编辑
( y2 Y- t2 ?: Y) N" `% V
7 n3 |; c6 C* ^* L8 q4 a# G
低调淡泊的人生哲学

2 u% f& E; b- G' B* H
8 ?. t1 t9 E7 C" r, t
张廷玉辅助三朝帝王处理了无数国家大事,其身居高位,却深明谦虚抑让之道,从来不因自己“最承宠眷”言行有所异常,愈是位高愈是低调认真。因其为人处世谨慎持重,因而虽然他身为汉族官员,却能不断得到皇帝的信任。雍正赞扬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乾隆则称许他“在皇考时勤慎赞襄,小心书谕”。( d# c+ F! W3 ~* b7 x4 C6 @' A
张廷玉低调淡泊处世风格的形成有很多原因,主要源于他含蓄内敛、清高刚正的性格和脱俗高洁的追求。所以他虽然长期担任机要官职,但清廉公正无所积蓄,凡是别人馈送之礼,价值超过百金则严词拒绝。有一次,张廷玉担任朝廷的阅卷大臣,同事欲徇私,便以言语试探。张廷玉遂作《闱中对月》绝句四首送给同事,其中有“帘前月色明如昼,莫作人间暮夜看”之句,意境磊落高洁,同事看了诗后抱愧而退。康、雍、乾三帝曾先后赐给张廷玉白银近万两,他将此银两或用于激励上进士子发奋学习或将其寄回家乡购置公田以资助乡里的穷困者和灾民,从来没有用之奢靡浪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秋,桐城发生水灾,张廷玉在其父张英的支持下在家乡设立粥场赈济灾民。雍正十三年正月至乾隆二年六月间,张廷玉用雍正所赐白银近五千两在桐城东门外建石桥一座,大大方便了过往的商旅行人,从而得到乡人的称赞,此桥亦被人称为“良弼桥”。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张廷玉闻知桐城一带歉收,米价暴涨,便寄信回家,令家人捐谷一千石以救济贫民。张廷玉平日生活无声色之嗜,一生遵循其父“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的教诲,每日处理完公事归家后便手持典籍,青灯古卷,独处一室细心阅读,旁若无人。
6 G  M; v* ]: j! J0 j: ?7 H2 t) g! \) e- c
                   张廷玉书法作品
  J! A) e) q+ R. d; U5 X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出于保护自己及家人的需要。当时的清王朝尽管帝王自律而有作为,但对汉人仍提防有加,防汉人颠覆政权,大兴文字狱,高官厚爵们也伴君如侍虎,如履薄冰。出身仕宦之家的张廷玉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况且高处不胜寒,稍有不慎即可能卷入种种争斗中,而且可能惨遭灭门之祸,祸及家族。所以,低调务实是身居高位的官员在充满险恶是非的官场中最明智的选择和最佳护身法宝。他身居要职数十年,始终保有清、忠、和、厚的品质,绝不盛气凌人。他深谙言多必失之理,所以对黄山谷说的“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即使说一万句话都说到点子上也不如一言不发妥当之意),极为认同,“终身诵之”。雍正年间,他无日不蒙召对,每有所建议便口奏或具折上奏,请皇帝颁旨宣播于外,从不留片稿于私室,也不让家人子弟得知。他很少交接外官,在朝中为官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即使是经他推荐而受擢用之人也始终不让当事人得知。
% ?; q4 s6 ]$ ^; B' [张廷玉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也是如此,要求子女简朴重德,知足为诫。翻开他的《澄怀园语》集,里面尽是“有权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忠厚传家久,谦慎继世长”一类警语。张家子孙也都恪守“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的家训。因为他们忠厚、谦让,所以留下了一段“父子让探花”的佳话。/ f2 F! I2 X$ d
! c# L% f6 H% q' L; g6 V

) W2 y: P4 ~9 Z+ _* B                                                                                                    " U) g: P- O7 x! H8 R
图左:《澄怀园语》集。图中、右:《澄怀园诗选》。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张廷玉长子张若霭年仅十九岁参加会试。在密封阅卷的情况下被雍正点为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启封的时候知道是张廷玉的儿子,雍正十分高兴。没想到张廷玉再三恳请雍正选换他人,叩奏:“普天之下,人才众多,而三年一次殿试,都望登上鼎甲之榜。臣已居高位,臣子若又占高科之选,挤天下寒士进阶之途,心实难安!”雍正见张廷玉“陈奏之时,情词恳切之至”,深感其义,把张若霭改为二甲第一名。后来,在张榜公布的同时,雍正还为此事,颁旨表彰张廷玉代子谦让的美德,让天下读书人共知之。张若霭十分理解父亲的做法,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不断磨练,在学识上日渐提高,后在南书房、军机处任职时,都能尽职尽责,谦虚自处,颇有其父遗风。正如张廷玉所言,“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在网密刑峻的雍正、乾隆两朝,张家人才济济,高官众多,没有一人因故得祸。) K6 g8 W" l3 J  p$ g
当然,张廷玉也是凡人,并非万事不在乎,他在乎的不是物质上的褒奖和赏赐,而是能将精神的丰碑竖立在当世和后代,而精神的丰碑在当时指的不外是佐国贤臣的清誉,是忠臣良相的令名。张廷玉深受儒家精神的浸渍,欲做“完人”是他所追求的目标。6 O' e+ e; o- s! y. j+ ^/ q6 d, m3 J
雍正对张廷玉宠爱备至,优赏有加,给予了他最大的肯定,说他是“大臣中第一宣立者”。有一次,张廷玉患病在身。痊愈之后,雍正告知近侍说:“朕股肱不快,数日始愈”。大家都很吃惊,争着问安。雍正笑对群臣说;“张廷玉有疾,岂非朕股肱耶?”张廷玉在《年谱》记载:雍正立继承人这样的大事在其去世前三四年即已拟定,并曾给张廷玉过目,后又让同为顾命大臣的鄂尔泰作为证。君臣之关系,可想而知。雍正曾写了一幅名曰君臣,情同契友字送给张廷玉这也是两人关系的最好概括为了表示自己对就是股肱大臣、左右之臂的感谢和恩宠,雍正常常给予张廷玉很隆重或者很特别的赏赐:9 s  N( @4 [& B$ B$ W1 {* i
雍正将位于圆明园附近的澄怀园赐给张廷玉,张廷玉因此给自己起了“澄怀主人”之号;张廷玉最嗜饮茶,雍正赏赐地方精选进贡之茶,一月之中,必有数次。不仅为茶中佳品,且所赐茶具也十分精致;雍正十一年十月,张廷玉回乡祭祖动身前一天,雍正赠给张廷玉一件玉如意,并祝他““愿尔往来,事事如意”;腊月初,又遣钦差至桐城,赐御书横“忠纯诒范”和对联“匾风度犹存典礼焕千秋俎豆
: e" ]1 p0 J# s% F! e+ F师模如在忠诚垂奕叶簸裘”,以谕祭张英;腊月末,京城使者又带来了雍正亲笔所书“福”字方胜和对联“世承斗北无双誉8 h: a4 u$ R( {! d: d% {2 Y) ^
帝许江南第一家”;回京时,雍正遣内大臣海望迎劳于卢沟桥,并赐酒膳。
同时赠送物品及内府书籍52 种——《古今图书集成》只印64部,独赐张廷玉2部;还着“所过地方派拨兵弁护送,并文武官员迎接”;十余年间,六次赏帑金给张廷玉,每次辄以万计;雍正还赐张廷玉春联一副:“天恩春灏荡,文治日光华”,后来张家年年用这副春联作门联,如此,等等。
* X2 _& j% U2 I4 |对于这些特别的眷顾和荣耀,张廷玉非常珍惜且为之骄傲,因而在其自定年谱《澄怀园主人自订年谱》中多有很详细的记载。由此可见,求一世英名,做流芳千古贤臣是张廷玉一生的追求和最大希望。
8 a4 f0 |# {% J! q
                                                                  
2 u$ G2 L$ @. C& N$ z
《古今图书集成》。
张廷玉书法作品1.jpg
张廷玉书法作品2.jpg
张廷玉书法作品3.jpg
《古今图书集成》。1.jpg
《古今图书集成》。2.jpg
图《澄怀园诗选》。1.jpg
《澄怀园诗选》。2.jpg
《澄怀园诗选》。3.jpg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99

主题

3559

回帖

3861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861
鲜花(8)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22: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shu 于 2009-10-23 13:19 编辑 ) |9 T+ h) E) P. f
3 |2 O2 x; P& g* h1 C$ E
清誉留人世公道在人心
& X. b) O. i5 d0 p' D' E. d
雍正在弥留之际,特别对张廷玉和鄂尔泰的政治品质予以表彰,并说“朕可保其始终不渝”,这显然是对儿子不放心,怕他迫害老臣。又以“将来二臣可配享太庙”的方式来保护二人。雍正可谓用心良苦,因为许多新皇帝都不喜欢前朝重臣的束缚,喜欢通过打压他们的方式来树立自己的权威。正是“知子莫若父”,雍正的预感是准确的。康熙视张廷玉为晚辈,雍正视张廷玉为契友,而乾隆则俨然以万乘之尊视张廷为臣仆。
* z' M1 E' e0 I) b( t  `- m, K7 @( W/ v8 l
$ j* S& b  a1 G( y+ F
3 f5 z9 ^* F1 v
乾隆画像及其墨宝
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雍正第四子,在位六十年。他60年的稳定统治,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经过漫长沉淀之后的集大成的时代。他命人编写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修建了圆明园,对我国文化作出突出贡献,但其执政时期实“文字狱”最酷烈的时期;他晚年好大喜功,宠信中国历史上的大贪官和,乾隆末年,亦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过渡。' c' O+ U' d6 h
% R" ?& L* J5 Z8 g: Y) y* y
! y+ x3 H1 e0 g5 U, X* I
张廷玉尽管十分低调,但是大清皇廷政治斗争复杂险恶,终于还是在乾隆即位之初即陷入了 “党争”的泥潭。满洲镶蓝旗人鄂尔泰与张廷玉同列军机大臣,但两人关系不太好。据《啸亭杂录》记载:两人同事十余年,往往竟日不交一语。正是由于张鄂二人长期以来关系不和,加上满汉上层地主之间利益分配的矛盾,结果在朝中形成了“满则思依附鄂尔泰,汉则思依附张廷玉”的局面,这样的局面实在是谨慎谦恭的张廷玉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所谓的“张党”确是张廷玉不能否认的。因为在乾隆前期,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张廷璩以及儿子张若霭、张若澄、张若淳均在朝中为官,张氏一门登仕者就有十九人。但这样的局面也不是张廷玉徇私所得,要怪也只能怪张家家教太好,人才太多,因为他们都是通过中进士走上仕途的:“自先父端(张英)而下,三世入翰林者凡九人,同祖者二人”。 与张氏世代联姻的姚氏,是桐城另一望族,也是“仕宦众多”。张、姚世代为姻亲,两家难免互相照顾,互通声气,渐成一体。“近日桐人之受国恩登仕籍者,甲于天下。”依附张廷玉的汉族官员是对其为人、威信的认同,同时了解到鄂、张两人的不和,自动向张廷玉靠拢,当然也有一部分官员另有企图。终于,越来越多主动依附的汉族官员终于将两个人的不合推动成为两个集团的争斗。张廷玉逐渐身不由己了。对于张廷玉、鄂尔泰在朝廷官员中具有的影响力和威望,乾隆十分有戒心,唯恐使自己大权旁落,影响自己“独断专行”的威严。而且乾隆尤其厌恶的满汉官员争斗,曾多次下诏切责,并意欲剪除两派势力。& s4 G9 F0 o9 b$ g3 S
乾隆六年(1741年),御史刘统勋(刘墉之父)上书,说张廷玉遭逢极盛,桐城张姚二姓侦天下半部缙绅建议乾隆“稍抑其势”,在三年内暂免桐城张姚两姓在吏部名册内有名官员的升迁,此疏正中乾隆心病,也使他下定决心要减除两派党羽。乾隆十年(1741年)鄂尔泰去世,朝堂上德高望重的老臣仅张廷玉一人而已,但是两派势力一时剪除不清,于是,乾隆只能拿张廷玉开刀了。这也是立朝数十年之久的张廷玉由荣至衰的主要症结。& E* J& \/ e- ~
为了达到树立自己的威严和地位的目的,乾隆开始寻衅不断打击张廷玉:如为了达为了乾隆七年,借故撤去世袭伯爵之位乾隆十年,张廷玉的部属在皇后祭文中误用泉台二字,又遭皇帝下令切责后又在《皇清方颖》御制诗中错字过多,皇帝即下旨:总裁官张廷玉、梁诗正、汪由敦交部议处。”一生经历了无数风浪的张廷玉深感朝中已不可久留为了让家人全身而退,他不断地示意家人亲属,各以事由等等先后辞官回家。他自己也屡次上奏,要求退休回家但是,数次上奏,张廷玉的回乡之说,都被乾隆驳回了。张廷玉猜想乾隆可能是怕自己知道宫廷的事情太多,不愿放归,所以不敢过激,直到乾隆十四年冬,张廷玉再次提出了回家的事情。不过,这一次,他不敢再说退休,只说是暂归,并说等将来皇帝南巡,他可以在江宁迎驾,一同回京师等等。如此等等,乾隆才允许张廷玉“明春”也就是康熙十五年辞官。/ s  {9 \) e2 t- e1 X( T
张廷玉在感谢皇上恩典之时重提了先帝雍正之遗命。他说:“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其实张廷玉此举,是想借此向乾隆明志:我并无异心,配享太庙是我一生的追求,也不会辜负先帝的厚望,对皇上有所不利。然而,乾隆没有听出来,反而认为张廷玉是以功臣自居,要求他对此作出书面的承诺,“上意不怿”。不过,还是替他“颁手诏”。第二天,皇帝颁布手诏赐之。当日大风雪,张廷玉年迈病痛“不亲至”,让次子张若澄代为谢恩。乾隆因此大发雷霆。廷玉的门生汪由敦以大学士暗中派人告知廷玉,次日,张廷玉上殿谢恩,乾隆大感惊诧,后来深究起来原来是汪由敦传话,乾隆早就对廷玉门生遍于天下,深加忌讳,于是乾隆皇帝借题发挥,先是责汪由敦“漏言”之罪将之免职下旨削去张廷玉伯爵。
# w& m; j7 H5 Z  B& j" p/ O; B  a& {5 u; v+ \7 G* K% |- o+ u4 ^" m

0 {, o- }( \/ A
/ r, _, n/ q, D6 x: A/ W0 _
图左:张廷玉享堂。图右:张廷玉享堂外景。

6 o' o# o( i; H! K+ G9 q, @
张廷玉享堂外景。1.jpg
张廷玉享堂外景。2.jpg
乾隆画像及其墨宝1.jpg
乾隆画像及其墨宝2.jpg
乾隆画像及其墨宝3.jpg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99

主题

3559

回帖

3861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861
鲜花(8)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22: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shu 于 2009-10-23 13:46 编辑
) e9 i2 g# @! T* U; C/ U+ L5 _. h7 k8 J7 M' n& O9 R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的爱子永琏早亡,乾隆无比悲痛。张廷玉是永琏的老师,学生死去,他悲痛之余深觉自己对乾隆已毫无用处。为避免久留惹乾隆厌恶,便想早点离开京城,以免祸端平地升起。于是,刚过初祭他就向皇帝奏请回家,结果再犯过——乾隆此时悲伤之极,毫不留情地训斥张廷玉毫无人臣、师徒情谊,太子刚过初祭便要辞归,只想个人利益,一旦得到可以享太庙的保证后就急于颐养天年等话。其后便借题发挥大肆羞辱张廷玉说其于国于民并无实质性贡献,只是文书见长,“实不当配享,其配享实为过分”。乾隆有失风度地把历来配享太庙的名册给张廷玉看,让他自己考虑能否与前朝功臣们相并列、能否配享太庙,想过后写折回奏。张廷玉只得上奏:“臣以庸陋之材窃禄多年,毫元建白、臣不白度员安思配旱,蒙皇详加训尔。如梦方觉。既人开疆汗之功,复无经国赞襄之益,年衰识香,衍咎自滋,伏乞罢臣配卓,并治臣罪。”乾隆看到奏折,马上表示再议。一年之后,张廷玉再次提出南还之意,并以“请罢配享治罪”。不久后,乾隆便借其亲家四川学政朱荃(张若澄续妻之父)之罪,株连了张廷玉,下令尽缴张廷玉历年皇帝所赐之物以大学士身份后放归 乾隆完全以主子自居,根本不顾及授业恩师和三朝重臣的颜面,而这却是张廷玉最在乎的。乾隆二十年(1755)南巡,张廷玉因接驾来迟,再度受到乾隆的责骂。此时张廷玉已然恍惚,回首自己效忠朝廷的五十年岁月,鞠躬尽瘁,一生谨慎,不敢有错,却终究晚节不保,英名受损。他连续遭此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日益不支,终于二十年(1755)三月病故于家,享年83岁。乾隆帝终不敢违背其父的遗愿,清史记载:二十年三月,卒,命仍遵世宗遗诏,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但这些张廷玉永远不可能知道了,不知道他是带着深深的伤感,还是永久的释然离开了这个风波难平的人世。' m% ^3 L- V, `2 @6 g3 {

3 a( v# g" f9 |  S, u) g8 G$ U              图左:墓园大门。图右:享堂前台阶。1 e) x7 f* ^0 a4 Z: w5 A
张廷玉虽然成为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族大臣,但谥号却不是最高的(最高为文正),这和乾隆对其晚年心存芥蒂不无关系。其实,乾隆不是对张廷玉本人厌恶,而是乾隆新政,鄂尔泰、张廷玉各张一党,朝廷各个大臣以为乾隆少不更事,不以乾隆意旨为意,分别听从鄂尔泰、张廷玉的领导。不重君命的现状让意欲大展宏图的乾隆恼羞成怒,所以以诗抄事件打击鄂尔泰,以配享事件打击张廷玉,自此,君权再度拔升,以致神圣。乾隆的目的张廷玉不是不知道,他一再请求告退就是希望乾隆能看在自己一生效力的情面上和平解决这个问题,双方都保有情面和尊严。但他没想到,曾经是自己学生的乾隆要以自己一生的清誉为代价来换取皇权的巩固。就这样,张廷玉为大清朝奉献了所有,也包括自己视若生命的名誉。
* \) V3 w; L' |1 P) p在世人的眼里,家乡人心中,张廷玉依然是学贯五车、一身正气的一代名相。他隐退还乡后,家乡父老以最高的礼遇迎接他,将他安葬于桐城最美的山水间,一代先贤卧于龙眠山,脚下龙眠水奔流不息。时光流过二百年,提起张廷玉,人们依然肃然起敬,敬重他的学品、人品,他的凛然正气,他的清廉刚正,他的勤政爱民,他的低调务实,他的才华横溢……
& x& N) b! g/ R  n; a" S& Y没有谁会因为他可以配享太庙而尊敬他,也没有谁会因为他曾被收回进驻太庙的权利而蔑视他,那些不过是统治者的闹剧。清誉留人世,公道在人心。
图左:墓园大门。图右:享堂前台阶。1.jpg
图左:墓园大门。图右:享堂前台阶。2.jpg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41

主题

601

回帖

84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45
QQ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09-10-23 02: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可惜图片看不到。建议转人文主版。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76

主题

1869

回帖

210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210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10-23 09: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图并茂,写得很好!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13

主题

2497

回帖

3276

积分

桐网举人

Rank: 4

积分
3276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10-23 16: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宰相们致敬!!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99

主题

3559

回帖

3861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861
鲜花(8)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09: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shu 于 2009-10-24 09:04 编辑
- m4 b. X2 {2 z0 b! f7 ?* R9 o. w
7 y3 B. V0 r4 K$ U9 D. O* Z1 z: ^1 P3 p紫来桥 原名桐溪桥 曾名子来桥 良弼桥 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市区龙眠河上 桥东西走向 东接东大街 西抵紫来街 全长48米 宽4.5米 高4.6米 五孔四垛 用麻条石垒成 桥西头第一孔用麻石砌拱券 其它四孔用巨型长方条石铺砌 呈方形 桥面中间有一道较深的古辙道痕迹 印证着老桥的古朴与沧桑 历史上紫来桥曾几度被毁 好在我邑民风淳朴 每次紫来桥被毁之后 总有乡贤捐资重修
; \) X5 S, E; w9 K1 O6 B/ N. y9 _( r
最早建石桥的捐助人叫方德益 是后来桐城派名人方苞的祖先 紫来桥是取“紫气东来”之意 清初桥基渐圯 顺治十八年(1661年) 知县邬汝楫复修 延邑人 内阁中书陈焯作《桐城县重造东门桥记》勒石立碑(今不存). f4 ~! N# d1 i3 I' y* Z

8 Z, d3 S7 `+ d1 z6 H6 V8 F) n康熙罡年(1665年)改建木桥 七年1668年知县胡必选加以修葺 构造坚实 往来称便 一度更名为“子来桥” 时人韩胪有诗云:“朱栏照水赤 白石凌波苍 履桥若平地 车驱骑连行” . Y, ?  g+ n  B( B

- t4 V8 V! m. C2 Y乾隆初 毁于洪 大学士张延玉 捐金数万 重建石桥 两岸俱有桥亭 邑人德之 更名为“良弼桥”劝优秀铺弼”之意 邑诸后姚兴泉词云:“桐城好 桥跨大河滨 捐俸经营赖良弼 筑堤防御有恭人 七省是通津”& e2 |; D! J* F% x* x5 o6 k
8 ~! a6 R; y  B' z
子说:“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这是说 最圆成的就好像有缺损的那样 但是它的作用不会弊败 最冲盈的就好像有空虚的那样 但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99

主题

3559

回帖

3861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861
鲜花(8)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09: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宰相题画:5 [' q. K8 \3 P  U$ U
               清康熙某年的一天,县城紫来茶馆的雅座里,几个书生边品茶边欣赏一幅丹青。画面上一座山庄,沐浴着朝阳,村前有条小河,岸柳成行,桥上走着一个飘然若仙的老道;桥头泊着一船,船头立一扬脖欲啼、神气十足的大公鸡,布局得当,情景交融。书生们跃跃欲试,要为这幅画题诗。可吟来吟去,谁也概括不了这画的全部内容和含意。正在此时,一个衣着平常、手捧黄铜水烟袋的老叟上前笑道:“难矣哉?不难也!”几个书生斜睨了老叟一眼,不无轻蔑地反问:“你能行么?”老叟点头含笑,挥笔疾书:“日出扶桑万户低,大船拢落小桥西,道人非是寻常客,嘱咐金鸡莫乱啼。”不仅概括了画面的全部构图,且诗意含蓄,既有自喻之意,也有警人之处,一语双关,耐人寻味。书生们一改常态,恭敬地央求老叟落款留名。老叟无奈,只好签名张英,并勉励几个书生以后要虚心求学。书生们感激涕零,领教而去。 % }/ N9 q9 t' J" k# Q" t

( x  I, f- H) _' m小宰相对联:
  n: ^) y. t9 k6 b1 S               一年春节,小宰相张廷玉与其弟廷琢欢聚一堂,廷琢口出一联,请乃兄作对,联曰:“除夕月无光,点数盏明灯,为乾坤增色;”廷玉一时思穷,无以为对。及至翌晨元旦击鼓,祭天祀祖时,文思激发,对曰:“新春雷未发,击几声镫鼓,代天地扬威。”当年端午节,兄弟饮酒五亩园池边,池中荷叶滚珠。廷琢仍作上联请乃兄对之,联曰:“白藕入泥,横插玉簪通地理;”廷玉不假思索,脱口成对:“红荷出水,倒悬珠笔点天文。”足见廷玉构思精巧,气魄宏伟。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