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hishu 于 2009-10-23 13:47 编辑
3 `/ K. E' c w) Z: O& j
$ M# z; n- h$ |( |9 D" y' A
9 f$ ]2 }0 k6 y2 i, \* }! P勤勉克己的三朝重臣
% x7 f. y0 ~9 T- s / O- c: p& K9 `% X; K1 P _ v
张廷玉25岁(康熙三十六年)抵京参加会试,因父奉命为总裁官而回避;康熙三十九年,张廷玉中进士,被选授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张廷玉踏入仕途,在为官的五十年间,步步高升,最后身兼数个一品官职,可谓位级人臣。除了自身的才能之外,还因为他还有着常人不可企及的毅力和勤勉,尽管事务日增,责任重大,但都能尽职尽责,处理得有条不紊,即使身兼数职时也尽量事事亲为,从而取得了康熙、雍正的信任,也被同僚所钦羡,称其颇有诸葛孔明遗风,为“一代贤相”。
/ b7 d' } R4 T. j康熙四十二年,张廷玉“蒙御试清书一等第一,授翰林院检讨”。是时,张廷玉尚没有进入康熙的视野。一次,康熙偶尔读到了张廷玉的诗作,中有一句“万里长城万里空,千秋英雄千秋梦”,大为赏赞,招来面谈,顿觉发现人才,只见张廷玉风骨铮铮,言动视听合度合礼,一望便知是楷悌君子,颇有其父遗风。激赏之下决定从此委以重任。康熙四十二年四月,张廷玉侍直南书房,此后领修《御选物诗》、《骈字类编》等多部书并兼任起居注之职。由于张廷玉文笔一流,所撰文书颇合康熙心意,康熙四十四年以后,便经常随侍皇帝身旁,成为内臣。曾随从康熙南巡阅视河工、出口避暑及巡行蒙古诸部落等,“抱书珥笔”,经常与康熙相去咫尺。康熙五十五年,康熙觉得张廷玉日益成熟,可委以重任,便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职位级别是正三品,可见,康熙时候的张廷玉已是举足轻重的朝廷重臣了。7 G) K0 b. L; u D: T' _" Q
5 J$ U9 i$ i% N8 a# A( q2 L! N% u% r
F( A! u+ |* T' Z; v$ X2 e
康熙画像 清圣祖康熙(1654年-1722年),名爱新觉罗·玄烨,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8岁即位,14岁擒杀鳌拜,是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的、为数不多的伟大封建政治家,还是多才多艺的学者。他在政治、经济、文化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措施。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使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7 J( l t) f, L9 Y- I4 ]1 y
M6 [# ]% c- H/ w$ e7 Z1 }7 @1 P/ Z7 \6 D: q8 U' J( {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玄烨第四子胤禛即位,次年即改号为雍正,是为清世宗。雍正在位十三年期间,发愤图强,勤于政务,锐意改革,澄清吏治,大力扭转了康熙末年官场腐败的风气,出现了国力强盛,经济空前繁荣的大好局面。据说,雍正皇帝办理政务非常认真,常常批阅奏折到后半夜。在这样勤政的君主身旁,备受恩宠的张廷玉也倾尽一腔热血报效君国。两位勤奋的君臣将康熙开创的盛世继承并壮大,实乃世之幸,民之幸。
- ~" p) d: v& V- g9 j9 O% o
- L1 p& e, S! l1 k! L3 [% C( F 图左:雍正画像。图右:雍正墨宝。! a' {0 I7 r- l% e6 i6 o* z1 F( S
雍正即位之初,即命张廷玉“协办翰林院文章之事”,处理康熙丧事有关的文字。他每日奉旨入宫缮写谕旨,雍正口授后片刻,张廷玉当场伏地挥笔而就,每日十数次从未出过差错,其文思之敏捷实非其余朝臣所能及,而且张廷玉的记忆力亦非常人所及,新政的雍正向其询问各部院大臣司员胥吏的姓名,张廷玉奏对如流,一点不错。雍正此时非常感谢自己的父亲康熙给自己调教出来这么能干的下属,有次时情不自禁对张廷玉说:“朕昔年在潘邸时,不便与廷臣交接,所以与卿一直未曾相识。后来奉皇考之命会大学士办理公事,卿以学士身份在内阁批本,朕初次与卿交接,便觉气度端凝,应对明晰,心里便很爱重,今卿在朕身边,忠心赤诚,机敏干练,不愧是皇考所教养所成伟器,以辅弼朕躬”。当时是特殊时期,朝中政局极不稳,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祸患,得力的助手对雍正格外重要,文思敏捷,主事干练的张廷玉因而倍受器重。
( {& \3 u: `8 A4 q( c- Q) S张廷玉身为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户部、吏部、翰林院,又担任国史馆和其它好几个修书馆的总裁官,皆为要职,工作忙碌。雍正曾评价张廷玉说“办理事务甚多,自朝至夕,无片刻之暇”。由于雍正不分昼夜地召见,以至张廷玉要到晚上一二更以后才能回去休息。有时候从内廷出来,到朝房办公,属吏请求指示和批阅文件又有几十上百人。因此,他经常坐在轿中批览文书,处决事务。甚至回到家中仍然“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寝,或从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亲自改正,于黎明时付书记缮录以进”。从中可以看出,张廷玉的工作作风是雷厉风行,处理公务是绝不过夜。对其办事效率,雍正高度褒扬说:“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9 r2 h7 W% e3 E" Z) e# \8 n6 [ [: _
$ ?+ o. j) G- q/ J* I$ f* ?3 k5 B' ?8 V# a' h7 R
张廷玉用章 张廷玉不但办事详细认真,而且吏治严格,公正无私。民国裘毓麟《清代轶闻》中记载了这样两个小故事:其一,有个张姓书吏,舞弄文法,篡改公文,以此勒索钱财,被人称为“张老虎”。张廷玉知道后命令有关官员核实情况,严加惩处。朝中官员为张某求情,多方营救,但张廷玉不为所动。由此,人称他为“伏虎侍郎”。其二,张廷玉在批阅公文时发现一公文中把“元氏县”写成了“先民县”,再一细辨,显然经人添加笔划。张廷玉断定这又是书吏为向下级官吏索取钱财的花招,于是令人一查到底,责罚驱逐了那个书吏。朝中同僚无不赞赏他的敏锐决断。雍正皇帝曾十分满意地对乾隆说:“大学士张廷玉,侍朕左右,敬慎小心,十一年如一日,其为人外和平而内方正,足办国家大事。”: o0 Y6 d% ?6 D3 i4 y$ G+ h
乾隆即位后,赐爵三等子,授皇子学,兼管翰林院事、侍经筵。由于张廷玉是两朝元老,对朝中事情极熟悉,所以乾隆每次巡幸,总是留下张廷玉总理朝中事务。张廷玉虽然年长后身体不好,但是朝中大小琐事都能处理得滴水不漏,可能正是朝中有了这位稳妥的“总理”,乾隆出巡的次数尤其多。6 H( f' x, p: @/ |7 n' h
除了日常文字性、管理性工作,史书所记载张廷玉的主要贡献主要有两个:
3 S% m2 ]* F8 A* ]9 g7 X) H+ \0 r一是协助雍正设立并完善了军机处,同时完善了奏折制度。雍正七年(1730),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征讨准格尔部、青海、西藏叛乱,雍正决定出兵征讨。因战事紧急,军令需要迅速处理和严守秘密,所以,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张廷玉协助雍正处理军务。雍正令“廷玉定规制”,按照旨意,张廷玉就军机处的性质、官职、职能、纪律等方面都作出了严格规定。这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不仅加强了皇权统治,避免了政出多门以及失、泄密现象的发生,而且更重要的是统一了办文机构,保证了档案的齐全、完整与安全,为利用和编撰方略(志)提供了方便。同时,张廷玉对奏折制度亦有所创制,大大加强了中央控制,清政府的效率大大提高。《清史稿》说:“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从此,军机处成为清朝的中枢机构并深深影响了清代中后期的全部历史。
6 ]/ Z% O! C3 }$ e9 u' e1 P: V2 f6 G/ g- _7 b! e" i3 a2 z, i
清军机处故址
5 K, W' W, h" o3 Z" ^5 q: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2 {, J o1 X0 e6 R- K V3 X( x二是安置了大量流民。雍正年间,在浙江衢州、江西赣州等地山区有大量无业游民滋事生非,当地官府无力管辖,屡次上报。这些人是早年由福建、广东流入,因为搭棚居住,所以被称为“棚民”,他们性膘悍,不肯受州县管辖,久而久之,生息日繁,生活无以为继,便聚众掠夺,侵扰四邻。为除此患,张廷玉主张以扶代剿,上疏请编户籍,设保甲,促其耕读,对其中有文才武略者,予以选拔录用。朝廷采纳了他的主张,“棚民”由此安居乐业,浙、赣之地日渐安宁。
# e: a/ d" @% O6 c; n/ z以上可见,张廷玉的确是才干卓越的政治家,治世能臣,也是人品高尚的贤相,由于其为人低调,所以历史上较少对之记载。张廷玉的故宅至今有镌刻着“调梅良弼”字样的石碑,是清雍正皇帝所赐,也是对张廷玉的最高评价:贤能的宰相。
e1 ]( N/ R8 s 4 m7 ~1 L$ S$ {/ \2 S4 C- o4 Y* m
' I) u5 ?# `9 z. V0 H, C(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