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65|回复: 1

[桐城人] 一马二姚——桐城派的殿军

[复制链接]

74

主题

194

回帖

315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31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11-15 17: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马二姚——桐城派的殿军! o! E% ~% X. d: A7 q1 t0 z
桐城派殿军一马二姚,其中马其昶长于文,姚永朴志于学,而姚永概尤擅长诗。1908年,沈曾植取马其昶文与姚永概诗合印,称皖之“二妙”,故世有“通伯文章叔节诗”之美称。 $ m4 V8 ~5 I' m' [

7 _& g! q1 o# x# n, {  n  O9 e" U1 o" O9 o
姚永概自幼从父姚浚昌习诗,特别是姚浚昌卜居挂甲山中时,父子兄弟谈诗论艺,茂林幽壑,两相印证,姚永概博览群书,诗艺大进。后兄姚永朴回忆道:“先考独奇叔弟,以为异日必绍家学无疑也。”长大后,从吴汝伦习诗,吴汝伦称赞他:“才气俊逸,足使辞皆腾跃纸上,虽百钧万斛而运之甚轻也。”故徐宗亮认为:“吾邑二百年诗家,谓惜抱之后,精诗者为方东树,东树之后,为姚浚昌,继浚昌之后而起者,莫如永概。”光绪宣统年间,桐城诸诗家中,姚永概诗名最盛,也是事实。3 @8 u9 J8 g6 l* e4 u2 H; b

9 ?  }, d& P; ~* i% h6 Q- \% k7 i姚永概在《书梅宛陵集后》言:“我思文字贵,在切时与己。要使真面目,留与后载视。”永概之诗,写出了他在不同时代境遇下的不同的心境情思。9 t% p% z% s  F* A% u, T$ L% T

/ W' U( d) C, R/ I7 e
% _, M, C. ~$ d9 _9 Z" a; @% }    《春荣轩》写于早年,正是全家团聚、读书游乐之时,诗曰:“短腊将尽春意动,扫空山翠扑前轩。云移岫出雨初过,鸟踏枝垂风乱翻。枯木架藤依砌立,小炉瀹茗对花蹲。老人抚杖依门坐,看绽寒梅双瓦盆。”云出,鸟飞,花浓,茶香,何等闲适,正是难忘的少年岁月。虽是冬景,却是一派春光,天真浪漫。
) P! E. j* g3 e+ H/ M) {6 l3 B& r. y7 P; w3 P8 ]3 l5 _
" k7 P( W4 I/ k( h( M
    1890年《十一月十五日发金家岭》,诗曰:“今夜天边月,团圆照旅人。凄凉临野阔,清切映霜新。过雁群呼急,寒鸡报晓频。不知闺里梦,曾否到风尘。”这首诗作于第二次赴京参加会试。永概中举一帆风顺,会试却名落孙山,这对他打击很大。此诗于儿女情长中透露出孤独凄凉的心情,正是因前途不明而产生的焦虑不安的心境的折射。
2 Y8 T/ a0 [) i% P1 x6 |! g
' d5 R1 n) Z3 a- o* n$ U! {) \) K- N- N# ^6 _* {# N
    《练塘道上书感》(1908年)则是姚永概一生的第三部曲——殚心教育,注目山水。“棠梨花密杏花疏,物色风光慰病躯。官道著泥晴尚滑,春山藏霭淡如无。种桑日望当攀采,佩玉知难利走趋。惊抚头颅空老大,竿船真欲泛松湖(桐城老家松山之湖)。”诗中景色淡雅朴实,而寄托遥深:仕途艰难的感慨,奔波在外的疲惫,丝丝缕缕,挥之不去,全在那一句“惊抚头颅空老大”中。
4 ^2 ~( G/ Y+ z, S
' l4 {! z/ @8 T9 ~0 p' H! ?+ r
- z) J6 ~' {; t% N  R/ n2 @    1913年诗作《偕子善、伯恺游北海登万寿山作歌》,已由淡雅古朴而入苍凉清雄。诗后十三句写道:“西山落山半轮悬,宫阙依稀在暮烟。枯荷折苇凫鹰集,秋风秋雨如吹绵。山阳(汉献帝刘协禅位后封山阳公)安乐(吴主孙皓降晋后封安乐公)以愚全,唐十六宅(唐末诸王共居的第宅称十六宅,后被朱温派人杀光)犹堪怜。世局原随士议迁,眼前推倒三千年。但使西邻无责言,阜财利用国本坚,虞宾(指帝尧之子丹朱,在舜称帝后,等以宾礼,此指溥仪逊位后受优待)自尔安不颠。咄汝刀锯法应捐,吾应偷生何憾焉。”诗中一方面写出了“陵谷迁移,黍离麦秀”的惆怅,另一方面也期待着国家富强,各族共和,天下太平。心想是复杂的,但思想明达,语言并无半点纤弱哀怨,正是桐城派通达事理、文尚雅洁的体现。- C0 R' I6 f8 z* u

, U. m6 J: k1 R9 I; a8 S- t2 Q$ X, @2 ~# j; z: B5 t$ d
    桐城派以古文号召,而复古即为革新。复古即“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革新则“唯陈言之务去”,一扫明清以来的四六骈体文和八股的陈词滥调,提倡做浅显明白的古文。新文学革命反对桐城古文,并没有理解桐城派古文之所以风行天下,正有其进步意义的。而姚永概写的小品文,章法句法,平易俗白,开启了新文学散文的源流。五四初期散文大家朱自清、许地山、俞平伯等所写的白话散文,与桐城派后期散文,笔法并无多少区别。连周作人也承认,五四散文受益于明清小品,远较西方随笔为甚。事实上,五四散文成就最大,但除一些开拓性的文体,如散文诗、语丝体,其他未必超过归有光、方苞乃至姚永概的文字。 4 i! X8 O6 J/ }, G0 ], N0 ~( S8 b

" h0 s; ]" u4 f9 C6 D. K7 K# Z( h- q  D; B1 m! I$ X9 Y
( I% m& c5 q/ b
     如《西山精舍记》,写其父筑西山之层,全家共居。草舍三间,姚氏兄弟读书处,“室不盈丈,朝夕其中,如在小舟焉”。后二段先写屋前后之景:4 _( }# A0 W. u, k9 _

; i' _/ E) g8 V( F  X& W$ T: Y    “堤下田数顷,田下有大溪,自东而西,复折向南,每夏秋之际,盛雨大涨,淙然如发万轮。屋后柿一株,而荼蘼尤甚,花时高出垣表,隔溪行人望见之。其他樱桃、芙蓉、白茶及四时花皆具。由吾屋而东,行半里登山,则方植之先生之墓在焉。由吾屋而西,行半里,山径乱,乱石矗立,中有泉,漫流出(急流的雨水),停泊常满,味甘冽,宜煮茗。予以其出自石孔也,名之曰‘洞泉’。凡精山之美具此。”9 L2 T) L/ c1 j7 K

. T; Q; d) f$ }0 I7 h7 X$ l2 m3 b7 C接着写兄弟离乡,各自谋生,忆西山之日,如在梦中:
" z7 Q- N! g; @8 B# W    “自丁丑春来居,至甲申冬,凡八年乃葺中复堂故居,移入邑城。自居城三年,家日益贫,予兄弟日益壮大,仲兄既去天津,而与伯兄复将继之,非特西山之朝云夕霏,林谷异态,徒存胸臆间,即负郭龙眠、投子诸山,亦将不复时亲矣。异日者远涉江湖,孑然孤游,怅望故乡在几千里外,回忆昔日西山之居,予三人者共处一斋,仰而望山,俯而读书,论古今之得失,吊往哲之遗墟者,盖将恍惚于中,而泊然如不在予之世也。”
2 s* p# l6 l" z9 t6 d) ~    钱基博(钱钟书之父)曾认为,“现代作者,其昶文追惜抱(姚鼐),而永概乃法望溪(方苞)”,原因即在于永概文字,不纯以写景为胜,而感慨良深,夹叙夹议,篇短情长。
姚永概所拟清史稿.jpg
姚永概著作封面.gif
楼主新帖
龙眠双溪水,清风紫来桥

25

主题

258

回帖

418

积分

文都秀才

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 ...

Rank: 2

积分
418

论坛建设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11-15 20: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的牛人啊
人都有挫折的时候,是男人就他妈的咬咬牙扛过去,有什么大不了的,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