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清芬和方维仪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一个人有两个名号,这不足为奇。奇的是她有两个姓氏。其实这也不足为奇,这两个姓氏,一个是她娘家姓氏,一个是她夫家姓氏。, `* `) K$ k: s8 D# N. k
( S9 f! @% z% E. j& F3 A1 o
方维仪(1585-1668),字仲贤,明桐城人。著名女诗人、书画家。方以智的二姑母。 # M+ i1 S+ H: d; o p 9 F1 w. Z( j5 W! J) A! O3 Y 明末的桐城方家,已是赫赫大族。著名学者方学渐,方维仪的祖父即方以智的曾祖父,读经治史,习《礼》研《易》,著书立说,游走四方,讲学终身。他曾在著名的东林书院讲学,并在桐城创办桐川会馆,开桐城设馆讲学之先河。学渐生三子:大镇、大铉、大钦,皆传家学,考取功名,其中大镇官至大理寺少卿,属九卿之列了。方大镇即是方维仪之父、方以智之祖。大镇生一子二女:长女乃张秉文之妻方如耀;次女方维仪;幼子方孔,方以智父也。) n( j6 { e2 U
: O; E5 A3 [! |! b( k 出身名门,家学渊源,学风浓盛,不独男儿治学,女子亦然。方家二女皆工诗善绘,经史在胸,不让须眉。大姐方如耀嫁了才貌双全的张秉文,二姐方维仪却没那么好命。她17岁嫁给表兄姚孙时,孙已是久病缠身,不足一年,便呜呼哀哉。丈夫死后,维仪生下一女,不足一岁,又遭殇殂。一个大家闺秀,年轻寡妇,自此重归娘家,守节终身。" r' J& X6 G, d
" M# H6 N& {. b5 g
关于她的凄凉身世,她有一篇《未亡人微生述》,写得呼天抢地、如诉如泣:“余年十七归夫子,夫子善病已六年……明年五月,夫子疾发……至九月大渐,伤痛呼天……遗腹存身,未敢殉死;不意生女,抚九月而又殂。天乎!天乎!一脉不留,形单何倚?”丈夫和女儿都死了,公公在福建做官,婆婆也随在官署,她一个年轻寡妇如何在夫家长住?风言风语是难免的,她以诗言志:“翁姑在七闽,夫婿别三秋。妾命苟如此,如此复何求?泰山其可颓,此志不可劂。重义天壤间,寸心皎日月。”从此“复归父母家,稍延残喘。叨蒙父、弟友于,使无冻馁颠沛之蹶。”守节是要有资本的,在封建社会,女子嫁人不过是为了“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虽然寡妇守节被大加宣扬,但真守起来却也是难上加难的。夫家不留,娘家不收的情况多的是。所以也就只好背着失节的骂名,去改嫁他人,不过是寻个穿衣吃饭的去处而已。 + m! N& Y+ \% s- [' z & o4 j4 {/ ]& d
方家是大家世族,当然不缺她的吃穿用度,这才能成全她“重义天壤间,寸心皎日月”的泰山之志。 ) M1 z* l, G1 g" a. {1 H2 }) D, N 人们往往喜欢拿现如今的道德标准来批评古代女子的节烈观,我大不以为然。试想一个男人抛家弃子去争权夺势,受封旌表,便是建功立业,可赞可叹的。一个被社会责任排除在外的女子,她能怎样?她要争的不也就是时代赋予她的荣誉吗?那荣誉就是贤良淑德,守贞守节。9 J) ^ G+ F7 r7 `8 b- h' S1 I
Y0 J3 |4 x, @4 ~( x 其实回归后的方维仪并不是活得凄凄惨惨,窝窝囊囊的。相反,她活得自由自在,有尊有严。“弟妻吴宜人愉惋同保,不幸早世,余抚其诸英,训诲成立,完其婚嫁,必当终于一诺也。”这说的是她的弟妻,也即方以智之母吴令仪,与她情同姐妹,年仅三十便去世,留下以智兄妹五人,全由维仪代为抚育成人。( Y# [" Q4 u6 b/ r V
* ^0 W9 T. j1 ^- L 方以智12岁丧母,最小的弟弟才2岁。方维仪不仅像母亲一样抚育他们,还亲自教授学问:《桐城方氏诗辑》中载:方维仪“教其侄以智,俨如人师。”方以智自己则这样描述:“智十二丧母,为姑所托。《礼记》、《离骚》,皆姑授也。” + ?- M. x: {7 b4 [0 N. p ] * C+ H1 n4 r* J4 p 除了帮忙父兄持家,抚育侄儿侄女外,方维仪还写诗作画,研史治学。她起诗社名《清芬阁》,与姐姐方如耀的《纫兰阁》、堂妹方维则的《抚松阁》互相唱和,史称三阁为桐城最早的名媛诗社。三方除会作诗外,还善绘画。她们的诗画水平之高,一点不在桐城的须眉才子之下。 & O1 d( ]7 C8 E. R , [8 D9 v3 u/ i5 r+ y6 X: v
方如耀有《纫兰阁集》十二卷、方维仪有《清芬阁集》七卷,均载入《明史·艺文志》。方维仪还曾编纂《宫闱诗史》,点评古今女性诗作。而后人点评历朝历代的女诗人,也必要提到方维仪,说她诗近孟郊,画不逊于李公麟。 & v+ \& Q; M) D; t9 ^8 \3 S1 q' ] 2 \: h" S7 }' E) a/ g; q 方维仪遭逢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乱世战火,个人命运和家国命运同样不幸。姐姐姐夫为国捐躯,爱侄方以智为反清复明奔走逃亡。方维仪的诗作虽不乏细腻多情的个人命过之叹,但更多的则是关注民生感怀时政的激昂悲壮之作。9 @; S$ T1 r1 v2 G4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