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09|回复: 0

[民间戏曲音乐] 十字路口的黄梅戏乡[转]

[复制链接]

60

主题

223

回帖

349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349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12-26 11: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字路口的黄梅戏乡



  从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的热闹中沉静下来的安庆,正处在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十字路口:是投鼠忌器,延续计划艺术的老路?还是抓住机遇,积极改革,促进国有剧团转企改制,扶持民间班社快速成长,激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让黄梅戏走上产业化拉动的市场化之路?黄梅戏乡面临抉择。


  穷途末路的计划艺术

  为了拿大奖,剧团需要大本子、大导演、大制作、大投入。所谓大本子,就是题材大、主题大。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韩再芬说:现在都是应景之作,有时候为了获奖,为迎合一个什么东西,去排一个戏。

  大戏往往大制作,主要表现为大剧组和大道具。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展演的剧目中,剧组人数多的有七八十人,少的也有四五十人,《桐城六尺巷》的道具城墙就有好几米高,《美人蕉》的道具牌坊十分高大,可以与真牌坊媲美。大戏通常需要大投入。安庆市参加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展演的9台剧目,少则投入50多万元,多则投入200万元。

  由于国有剧团缺少自有资金,大戏的大投入一般来自无偿的财政拨款和社会赞助。照理说,这些无本生产的大戏,通过频繁的演出,应该给剧团创造源源不断的效益。但事实上,许多新剧目由于教化宣传味浓,不为群众喜闻乐见,加上庞大的剧组抬高了巡回演出的成本,过度的包装抬高了演出场所的门槛,参加节庆活动演出一两场以后,它们就直接进了仓库,再也无人问津。即便由政府推广的重点大戏,也是入不敷出。桐城市黄梅戏剧团2007年首演的《桐城六尺巷》2009年修改重排,累计投入160万元,可是三年的演出收入不到50万元。当然,安庆市直属的两家黄梅戏剧团凭借名人效应,依靠老乡赞助,在个别剧目上不但收回投入,而且还有盈余。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的《六尺巷》总投入90万元,在北京和深圳两地演出的毛收入就达到300万元。安庆市文采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安庆黄梅戏会馆投资人吴敬东说:“以前,包括韩再芬《徽州女人》那么好的剧目到外地演,也得找这个老乡,找那个领导支持,实际上这种演出形式没有走向市场。”可以说,国有剧团的艺术生产,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艺术”,在市场经济体制之外做着徒劳的空转。大戏进了剧场,却脱离了市场,拉来了观众,却远离了群众,其实,大戏的命运折射了国有剧团的生存现状。在安庆,10家国有黄梅戏剧团是传承和发展黄梅戏艺术的主力军。可是,作为财政定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演职员现在拿的工资还是2001年工资额的80%,这些年随着档案工资的提高,养老保险等扣款增多,他们实际拿到手的工资越来越少。

  黄梅戏演职员收入低,愿意进入黄梅戏行业的人越来越少。新戏排练少,演出场次少,在职演员上台难,主创人员依赖外援,本土人才培养不出来,反过来更加依赖话剧、歌剧、舞剧等其他剧种,导致恶性循环。全市黄梅戏人才匮乏、老化,演员青黄不接,创作队伍断层,比较活跃的八九个编剧全都是退休人员。韩再芬说:这一次艺术节我们感到特别痛苦的一件事是,包括县里要排戏,都要到外面去请导演、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和化妆设计,没有这些设计者,一个剧种的发展必然受到制约。


  坎坷不平的市场征途

  10月15到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安徽,拉响了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启航汽笛。为了确保2010年年底基本完成改革任务,10月29日,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合肥召开,擂响了第一声出征的战鼓。我省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使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真正成为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焕发生机和活力。

  改革的消息在黄梅戏乡引发了热议。11月23日晚上,在安庆黄梅戏会馆化妆间候场的演员们,面对即将到来的转企改制,忧心忡忡:“马上就改企了,改企了就没有保障了,我们希望越改越好,但是就怕以后找不到黄梅戏演员。”外部压力很大,内部动力不足,是国有剧团面对转企改制的真实写照。按说,文化体制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但是,长期圈养、吃惯皇粮的国有剧团,并没有要从“事业体制”中解放出来的愿望,因为这一体制现在对于它们,不是束缚而是依靠。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团长熊辰龙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戏曲过去是野猫;解放后,它国有制,成了家猫;文化大革命中,戏曲放在第一,它成了宠物猫;现在市场放开以后,你要让宠物猫去做野猫,它在外头能搞到吃的吗?

  毫无疑问,对圈养的国有剧团,要放“猫”入林,纵“虎”归山,政府必须进行有效的“野化”训练。一方面,帮助它们逐步成为一个成熟的市场主体,主要是依托社会保障体系,剥离冗员和离退休人员,让剧团轻装上阵,还可以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对转制剧团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增强它们的“造血功能”。另一方面,为转制剧团营造一个成熟的市场氛围,比如,变体制扶持为项目扶持,财政为送戏下乡等公益性演艺产品埋单,可以改工资拨款为演出场次补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黄梅戏剧团和剧目生产;保障戏曲产品被电视台使用后的版权。

  不过,戏曲放归市场的野化训练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10月,桐城市黄梅戏剧团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成立了桐城市黄梅戏艺术传播公司。公司实行全员聘用制,公开招聘十多个新人,返聘原来的骨干力量,引入竞争机制,组成了一个富有生气的演出阵容。桐城市黄梅戏剧团党支部书记王运发介绍:“搞了公司以后,政府给我们的就是演出场次补助,不拨人员工资经费,市里要求我们一年演150场,一场按照1000块钱补助,逼着我们要闯市场,多排戏。”公司带着复排的10多台大戏,走南闯北,每年演出场次都在150场以上,门票收入几十万元,演员队伍得到锻炼,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然而,改革也遇到了挫折。王运发说:“剧团成立公司,我们是吃螃蟹的人,我们改,人家不改,就有一点问题。”由于没有事业编制,公司招聘的年轻演员有的转行,有的跳槽。为了留住人才,桐城市黄梅戏剧团争取了一批事业指标,使新进人员全体入编。2008年5月,桐城市黄梅戏艺术传播公司跟剧团合并,突入体制围城的改革孤军铩羽而归,带回来有益的经验教训:转企改制需要良好环境,应该全面推进。

  市场化道路,被国有黄梅戏剧团视为畏途,却成了另一支黄梅戏大军--民间班社的诞生地。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民间班社在农村市场异军突起。目前,黄梅戏乡活跃着200多个黄梅戏民间班社。

  11月26日,在严凤英的老家罗岭镇黄梅村,记者见到了凤英剧社团长、61岁的章长友。2001年8月,章长友自筹资金创办了凤英剧社,后来在黄梅村的资助下,累计投资20多万元,添置了演出车辆和现代化的灯光、音响、电脑设备。剧社现有演职员26人,每年演出300多场次,演出价码从最初的每场400元,慢慢提升到现在的1500元。在市场中摸爬滚打、茁壮成长的凤英剧社,2008年被中宣部等四部委表彰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

  市场化道路是通畅的,但却崎岖不平,黄梅戏的市场化进程还需要政府当好铺路工。潜山县黄梅戏剧团团长韩焰生建议,送戏进学校,只要政府一个政策出来,将送戏进学校纳入民生工程,马上就能做。二是精品进课堂,在音乐课中教唱黄梅戏的精品。政府通过开展黄梅戏艺术教育,为黄梅戏的未来培育一个广阔的市场。


  前途无量的产业之旅

  2006年8月19日,安庆5235黄梅戏会馆隆重开业,这是黄梅戏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安庆市5235黄梅戏会馆有限公司由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与文采房地产发展公司合股成立,事业单位性质的一团以演艺资源入股,持有51%的股份,迈出从黄梅戏事业到产业的第一步,文采公司投资200多万元,持有49%的股份,成为社会资本投资黄梅戏产业的全国第一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安庆市一度出现了黄梅戏之乡看不到黄梅戏的怪现象。2005年新组建的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团长熊辰龙为了给剧团创收,也为了解决群众看戏难,创办了一个天天演出的黄梅戏会馆,随后,文采公司参与进来。公司董事长吴敬东说:当时市里领导叫我们支持一下,一开始是把它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去做,说是合股,实际上带有扶持、资助的性质。


  会馆将茶楼和剧场融为一体,提供了一个高雅的休闲场所,受到市场的欢迎,不过,第一年由一团经营的会馆并不顺利。为了多让本团演员演出,会馆的舞台上总是一团的几个成熟演员、几个传统节目,加上缺乏宣传营销,困难时期,有一个晚上只有一个观众,会馆到了发不出工资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合股双方达成协议,由文采公司承包经营会馆,每年上缴一团15万元承包费。随着经营主体的变更,会馆从黄梅戏剧院一团的小剧场,变成面向全国黄梅戏剧界的大舞台,单调的舞台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同时,文采公司出版馆报,在主要媒体和户外广告上开展全方位宣传,组建营销班子,与旅行社开展合作,使会馆知名度越来越高。2009年,会馆迎来了一个丰
收年,全年营业收入预计超过300万元,毛利率达到50%。


  如今,安庆黄梅戏会馆已经成为安庆市的黄梅戏产业化龙头,发挥出一定的龙头拉动效应。三年来,黄梅戏会馆先后推出《告洞房》、《婆媳之间》等新编小戏,挖掘整理出《打纸牌》等传统小戏,深受观众好评。会馆总经理李兵告诉记者,一团近期还将排一批小戏,满足会馆的需求。据吴敬东介绍,黄梅戏剧目创新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挖掘传统小戏,二是移植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三是创作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戏曲小品。为了创作反映现实特别是针砭时弊的小戏,文采公司曾经与省戏剧家协会联合开展剧本征集活动,但却无果而终,没有征集到达到要求的剧本,凸显黄梅戏剧本创作尤其是现代戏创作后继无人。


  今年9月28日晚上,黄山黄梅戏会馆正式开馆,标志着“黄梅戏会馆”文化品牌输出迈出了第一步。然而,黄山会馆开馆不久,黄梅戏演出资源的行政分割、人才匮乏、年龄老化等弊端一一浮出水面,一些拖家带口的演员不愿意到黄山演出,黄山会馆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10月18日,潜山县若水旅游文化发展公司依托天柱山旅游资源和潜山县黄梅戏剧团的演出资源,自主开办潜山黄梅戏会馆,更加剧了对黄梅戏演出资源的争夺。为了保证黄梅戏会馆这个品牌的输出,文采房地产发展公司准备走自办剧团之路。


  实践证明,黄梅戏产业有利可图,前景广阔。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曲终人散,离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还有三年。但愿安庆能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确立市场化道路、产业化拉动的黄梅戏发展战略;更希望在下一届艺术节上,不再是国有剧团一统天下,黄梅戏剧目展演不再是走过场,市场的理念能贯穿艺术节,使“黄梅戏之乡”的称号名副其实。

       安庆日报 省电台记者 徐国平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