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衡其南山后裔乎/ O7 o+ m5 ?" H# z ?- Z
3 L! J. I, n/ N, d
国庆期间两度赴孔城,感慨良多。吾本桐乡人,亲见老街由繁华至沉寂再至热闹,童年记忆不由一点点涌上心头。当时,祖父携我赴老街之情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我为大家庭之长孙,且为第三代唯一男丁,所受之宠可想而知。每每节日之际,祖父总是独歇我一人同去老街,人流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好不热闹。少时记忆中的老街就是这样一条商贩百匠云集的所在,有米饺、油条美食,有看不完的芸芸众生和村里没有的热闹,完全不知那些热闹的背后还藏着一座幽深的书院。那就是戴钧衡所创建的桐乡书院# ~; M- y1 O! I" r* J% v
: }9 D+ r! X0 h% g) |2 x戴钧衡(1814-1855),字存庄,号蓉洲,孔城红庙人。少时聪慧绝伦,颇有才名。后受教姚门四子之一的方东树,得桐城派之真传,为桐城八大家之一(大小刘姚方戴)。戴钧衡以继承桐城派文统为己任,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推许他说:“在桐城者有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嬗之后进,义无所让也。”以此为理念,戴钧衡以很大的热情参与了重订《望溪文集》、选编《桐城文录》、编辑《古桐乡诗选》等工作。特别是搜集戴名世遗篇,更是功劳卓著,影响深远。他将搜集到的南山文章汇编为《潜虚先生文集》,并将戴南山重新定位到“足与望溪齐名”的位置。在文禁未开之日,此举十分冒险,其行、其勇可敬可佩。 $ j1 V4 E- i& r' J! c. f' S8 P
5 u* `/ |& J. O* n8 ?7 s7 r. i戴钧衡既重视承前,恪守“先正之法”,也十分重视启后,“嬗之后进”,可谓不遗余力。道光二十年 (1840),与同里文聚奎、程恩绶等在孔城老街创建桐乡书院。钧衡主持校政,并亲自登堂讲学。桐乡书院创建之后,颇负盛名,桐、舒、庐数县士子负笈来学者数百人。当时主持安徽学政的罗惇衍曾对桐乡书院倍加赞赏,誉其“务根柢,而崇正学”。罗所书《桐乡书院记》碑刻至今犹存。 ' ~* q* V8 \4 T+ Y: T: V. W " {5 l: c5 a8 B) h2 J* ?9 {8 k到孔城不能不看桐乡书院,到桐乡书院不能不提戴钧衡,而提及戴钧衡自然不能忘记其搜集南山遗文的功勋。由于戴名世也是孔城红庙人,很多人就大胆联想,认为戴钧衡是戴名世的后裔。甚至有人言之凿凿。其实不然,二戴虽皆为孔城人,但戴名世为孔城仓前戴氏,而戴钧衡出自西乡香山戴氏。戴钧衡非戴名世后裔明也。二戴皆有族谱可考,自始迁祖至其身皆清晰可查。且戴名世无子,仅有一女,嫁孔城赵氏。后以堂弟辅世次子梦沧为嗣,今梦沧之后人尚在桐。 # T) ^8 C+ F2 g3 \! u+ G7 @ 1 z! H9 c. a. m- E2 {6 _戴钧衡虽非南山嫡裔,但传南山之文者为钧衡,在文禁未开之日推重南山者为钧衡,虽非南山其人之裔,但可谓南山其文、其学之裔。故戴钧衡在《南山集.目录序》中自称“宗后学钧衡”,这是很准确的。桐城戴氏虽有仓前、香山之别,但都本自婺源,为宋戴公之后,同宗之说非虚托。而戴钧衡以传承桐城派文统为己任,同宗后学自不待言。; n8 y: E0 F8 [. C) {
# Z `' l2 u( I1 [5 q: g# K
人之有子有孙皆喜,吾今日尚思祖父异日携我之情形,祖父如知,心当稍慰。南山虽无子,但有梦沧为其嗣,有钧衡传其文,谁谓南山无后?先生如知,当可欣慰安卧于南山。